王依萌37分钟视频截图:陈修颖: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秀美乡村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51:42
[ 作者:陈修颖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点击数:186   时间:2011-8-22   录入:于垚平 ]
一、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1、最先提出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是恩格斯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   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4页)。
恩克斯看来,“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
2、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含义
城乡一体化指通过在城市和乡村两大地域系统当作一个整体,统一筹划城乡发展。目的是彻底改变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的局面,实现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工农公平平等、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空间正义和公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机会均等。
(2)城乡一体化的双重属性:社会阶段与制度安排。城乡一体化既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序阶段,是人地关系、人居系统演化的必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安排手段和模式,只不过这种制度安排应当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相适应。
(3)城乡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消除城乡差距。主要是三大差距:
收入差距
制度差距(人口与就业制度、土地制度、要素价格制度等)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
二、为什么要搞城乡一体化?
三个原因:
1、贫富差距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头等威胁;
为了体现空间正义和社会公平,防止大范围的社会矛盾极化,在欠发达县域也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政治考量。当然城乡一体化推进内容只能是在少数基本项目上展开。
属于外源性城乡一体化类型
省市 人均GDP
(元) 财政收入
(亿元) 城乡差距
(城乡收入比) GDP总
(亿元) 城市化水平 人口(万人)
浙江 44335 4121.89 2.45:1
(24611/10007) 22832.40 57.9% 5180.00
江苏 44744 8404.99 2.56:1
(20552/8004) 34457.30 55.6% 7491.77
广东 41166 3649.81 3.12:1
(21574.72/6906.93) 39482.56 63.4% 9638.00
2、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根据中国实际,通常人均GDP达到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城乡收入差距超过2:1时,这样的区域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了,这样的经济发达县域有强烈的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了。
理由是:
城市有足够的实力实现以城促乡了;
工业有足够的能力实行以工补农了;
区域有足够财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了。
属于内生性城乡一体化类型。
2、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城市二、三产业和农村一产形成贯穿城乡的产业链,加快城乡产业对接。(贸工农、产加销、公司加农户等)
二是农村工业集中,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向中心镇集中,村级和一般乡镇原则上不设立工业功能区)。
三是城市工业和部分服务业下移。通过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工业园区,将中心城市的部分企业转移,形成城乡工业均衡布局格局,促进城乡互动。(工厂下乡、医院下乡、学校下乡)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主要体现在3方面: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在投资比例上大致均衡;
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扩散。
4、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目标是三个:
就业机会均等;
就业同工同酬;
城乡互动就业。
5、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核心是扩大县域自主权的农村综合改革方向。
出现了镇级市,未来是否会有村级镇?
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发达县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九大工程:
1、城乡规划一体化工程
尽快编制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
是规划的规划,是县域各项部门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关键是统一空间结构、用地结构、主体功能区等内容。
2、先行先试安排
先行试点,随后整体推进。
3、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工程
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工程主要包括产业转移工程、农村二三产业集群培育与建设工程、城乡产业对接工程等三大内容。
4、中心村镇与农村社区培育、建设工程
中心村镇培育与建设可以实现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流转等三大目标,通过农村城镇化解决部分三农问题,是可行的途径。
夏阿国:中心村镇建设有利于三集中和公共财政的集中投放······
5、流动空间培育与建设工程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互动起来,城乡要互动,要素就要流动起来。因此流动空间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包括4类流动空间:
交通与公交网;
信息网;
能源网;
物流与市场体系。
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6、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
逐步建立起城乡统筹的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体系
7、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农业科技支持与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8、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
实现三个“做到”:
(1)做到“人出来”。就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千方百计减少农民
(2)做到“钱进去”。把工业化进程中积累起来的资金,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工商企业和农业企业的投资资金,引导投向农业和农村。重点吸引非农企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
(3)做到“货上架” 。“货上架”就意味着农产品集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一体,而且易于食品管理,利于食品安全。
9、农民工程
农民工程主要包括三项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集聚、素质提升与就业。
五、城乡一体化的4个不良倾向
1、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
“城乡差距”和“城乡差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城乡一体化要消除的是城乡差距,而不是消灭城乡差异,也就是说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
景观差异
产业结构差异
生产生活方式
居住方式与聚落形态
文化差异
2、三集中
产业集中、人口集中、土地集中。
问题是人口盲目集中。
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村落有村落的特殊共同体文化;
没有就业条件的不要集中;
衡量要不要集中的判断标准是农民意愿。
3、三置换
宅基地换住房、土地经营权换社保、集体资产所有权换股权。
土地对农民的意义:生产资料;基本社会保障
农民土地的来源:宪法赋予农民的权利。
4、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陷阱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成为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的借口
下山移民、集中居住的另类目的;
将郊县、郊乡并入市区和县城,农民变市民。
六、城乡一体化推进的综合工程:“秀美乡村建设工程”
1、秀美乡村建设的出发点:
简而言之:从发展三农为切入点,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从自下而上的方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具体而言:以生态建设、人居环境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通过10年的努力,从抓点连线,到最终成片,逐步把县域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
2、秀美乡村建设的模式
根据区域分异特点不同,因地制宜地采取三种建设模式:
据点式。选择条件成熟的村落,先行建设。
廊道式。沿交通走廊、山谷、河流、海岸线等线形物延伸,建设重点依然是村落,通道只是起链接作用。
区块式。如果某一区域(如流域、地貌单元、历史文化单元)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则可以将这个区域优先建设美丽乡村。
上述三种模式可以是地域性策略,也可以是统一地域的时序安排。
浙江省目前秀美乡村建设的积极行动者主要是山区和江河源头区域,虽然经济欠发达但环境优美,建设秀美乡村难度小。这些地区将秀美乡村建设作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争取建设资金、扩大知名度和招商引资的机遇,因此成绩斐然。安吉、磐安、龙游等都已完成了秀美乡村规划。
由于玉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遗症较严重,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是普遍问题,因此玉环的秀美乡村建设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因此,玉环的秀美乡村建设可以采取区域同步推进模式。
3、秀美乡村建设主要内容
(1)村庄分类整治。
按地形地貌:山区村、丘陵村、平原村
按产业特色分类: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城市化建设村。
因地制宜地实行综合整治。
(2)产业战略:转型、升级与去工业化
产业战略:
集群化      规模化      品牌化     特色化     去工业化 (指污染严重、高耗能的工业集聚区,以及生态敏感区、水源区、滩涂湿地保护区、重要旅游区等)
(3)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
A.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B.农村新能源的推广
C.宋体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a.水环境的整治与保护
b.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c.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整治
d.矿山的生态修复
e.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文化建设与素质提升
A.“中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a.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b.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c.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
d.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e.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f.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g.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
h.  推动服务“三农”的资料编印和下村
B.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a.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b. 提高科技素质
c. 提高经营管理素质
d. 提高政治素质
e.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f. 提高身体素质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