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二手货车58同城网:不可思议的大陆地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16:33

第三章  不可思议的大陆地壳


  

 


  

夏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列子·汤问》


  

伊米尔活着的远古时代,没有沙或者海,没有汹涌的波浪;世界没有大地,也没有天空,只有那开裂的、寸草无生的鸿沟。


  

——《西比尔预言书》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在牛顿的面前,为了追问为什么,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一只甲虫在球体上爬行,爱因斯坦想到了在引力场中时空的弯曲。


  

100多年前的一天,德国人魏格纳无意中瞥了一眼挂在墙上平日熟视无睹的世界地图,他的目光恰好落在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忽然,一丝令人战栗的直觉闪过他的全身:这两块大陆可以合在一起!他立即全神贯注地仔细察看这两块大陆,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从世界地图绘出以来,看过世界地图的人成千上万,尤其是以知识代言人自居的科学家们,都不可能没看过世界地图。但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一点,也许有人发现了,然而他可能只把它当作巧合而一笑了之(大量的事实表明,自然科学中许多看似巧合的东西,最后证明都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只有魏格纳对此较上了真,他要证明这个直觉。


  

通过对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各方面的大量数据的收集和比较,魏格纳越来越相信自己当初的直觉是正确的,而且不单南美洲和非洲原来是在一起的,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都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可是,是什么力驱使大陆分裂并隔离得那么远?魏格纳通过研究认为,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级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1912年,系统地表达魏格纳观点的书——《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出版,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但是,马上有人指出魏格纳学说的致命硬伤——它无法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无法解释地壳的升降运动:如果大陆比基底坚硬,大陆就不会挤压成褶皱,而是基底挤压成褶皱;如果大陆的基底软,则大陆根本不会漂流。


  

于是,这一学说马上被人嗤之以鼻,视之为荒诞的谬论。1930年11月,魏格纳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直到此时,他的学说也只是被人拿来作为嘲笑他的调料。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运移。


  

    魏格纳遇难30年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才为魏格纳的学说注入了新的生命,从而又成为一门显学。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提出。除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他的另一个理论支柱是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原本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于1961年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该学说的主要证据是,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测算结果表明,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5-7厘米,大西洋为1-2厘米。


  

板块构造学说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统一起来,并赋予新的意义。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构造带——海岭、岛弧、平移大断层等所割裂的若干板块。板块的概念系指全球岩石圈板块,厚约50-150千米,其下为一塑性软流圈(层),属上地幔上部,厚约100-200千米。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六大板块又可分成若干小板块。如美洲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小板块,亚欧板块可分出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小板块,印度洋板块可分出印度板块等。板块以一定的边界(海岭、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来划分,其同多以洋底张裂带、转换断层、消亡带、地缝合线为分界线。


  

板块运动是一种与地轴斜交的扩张轴的旋转运动,各块板块都有各自的旋转轴,其运动方向就是平行于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小圆。板块间的作用,洋中脊以水平张力为主,形成正断层;岛弧—海沟系以水平挤压为主,形成逆掩断层、冲断层;转换断层以剪切为主,形成一系列垂直于洋脊的平行断裂。


  

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对流速率每年为1-20厘米,洋中脊是对流的上升处,海底是对流循环的顶部(平流运动),海沟是对流的下降处,洋壳于洋中脊产生,于海沟处消潜,循环范围可达几千千米,有的至今仍在活动,有的已停止循环。板块内部强度较大,比较稳定,主要活动与变形发生在板块边缘,即板块交界处。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岛弧与海岸山脉;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分裂,形成裂谷、洋中脊和海洋;板块错动,形成转换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深刻地解释了世界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势现象、岩浆和造山运动,说明了全球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广度。


  

但该学说对板块活动具体作用过程和细节还不明确,对板块动力的确定也还有问题,对板块内部构造与板块俯冲消亡及伴随的岩浆活动研究不足。


  

最重要的是,它无法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


  

那么,大陆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呵呵,又是世界地图):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好,调整过来了,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好吧,接着往下看,相信你一定不用我再提醒了:


  

    


  


  

呵呵,还真有点像哦——,真有意思,怎么这么巧?


  

是的,怎么就这么巧!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对于相关的证明,我会在后面详述,此前,我们再来看几幅各大陆地壳与人体器官的比较图:


  

 南极洲     人脑


  

澳大利亚                                 心脏


  


  

 非洲、南美洲    左右肺叶


  


  

 


  

 北美洲             肾脏、脾脏


  

亚欧大陆 肝脏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英国科学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分别在1979年和198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两部书:《盖亚:地球生命的新观照》与《盖亚时代:我们地球生命的传记》。洛夫洛克认为,我们一切生物赖以出生和存活的这个地球,不仅是宇宙之间仅有的一个发生了生命的环境,而且她自身也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一个能够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的体系,一个可以改变自身环境使之顽强存活下去的系统。据《美国传统辞典》的解说:“盖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她嫁给了天神乌拉诺斯,成为泰坦和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的母亲。(The goddess of the earth, who bore and married Uranus and became the mother of the Titans and the Cyclopes.)”在洛夫洛克看来,盖亚是一个生物性的地球生命体的象征。这一种自组织的地球生态观,就是所谓的“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


  

既然说起盖亚,我们就继续进一步讨论下去,盖亚的丈夫乌拉诺斯,他的星座就是太阳系中的“天王星”。乌拉诺斯是第一位统治整个宇宙的天神,他与地母盖亚结合,生下了后来的天神,是众神之祖,是他费尽心机将混沌的宇宙规划得和谐有序。所以,中文将其译做“天王星”。


  

天王星是一颗非常古怪的星球。在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基本上都遵循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接近垂直的运动,只有天王星例外,它的自转轴几乎与公转轨道面平行,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达97度55分,也就是说它差不多是“躺”着绕太阳运动的。因此,天王星又被称为“一个颠倒的行星世界”。


  

天王星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也因此十分奇特和复杂,太阳轮流照射着北极、赤道、南极、赤道。因此,天王星上大部分地区的每一昼和每一夜,都要持续42年才能变换一次。太阳照到哪一极,哪一极就是夏季,太阳总不下落,没有黑夜;而背对着太阳的那一极,正处在漫长黑夜所笼罩的寒冷冬季之中。 只有在天王星赤道附近的南北纬8度之间,才有因为自转周期而引起的昼夜变化。


  

一直以来,天王星的奇特自转被称为太阳系起源中的难解之谜。其赤道的磁感应强度比地球略低,但内部磁场很强,所包含的能量是地球的50倍。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权威科学家称,天王星拥有一个能量巨大的“四极磁场”,对地球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就像一台超级“宇宙真空吸尘器”,使诸多地球构造板块离开了原来的地质基床。又因为天王星距离地球赤道较近,所以其引力对地球赤道附近的板块作用较大。科学家们进一步解释说,天王星的吸力大到足以吸引地球赤道附近的带电尘粒,由此引发了地球外壳的变动,从而爆发了一波波海底地震,并在海上掀起了阵阵巨浪,2005年3月28日深夜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引起大海啸的大地震,就是它的杰作之一。


  

据报道,近年来天王星对地球的引力比以往要大得多,因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日益靠近地球的趋势。原来天王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为31.4亿公里,现在,由于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变化,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已变为25.9亿公里。据估计,这种日益趋近的势头将一直持续到2012年。由此,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图片报》指出,未来10年,人类还将面临由于天王星引力增大而引发地震的威胁,直到天王星悄然退至“外太阳系”(“内太阳系”包括太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外太阳系”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看来,这个被称为“乌拉诺斯”的“天王星”,确实配得上是“地球女神”盖亚的“好丈夫”。如果说盖亚是一个生物性的地球生命体的象征,那么,乌拉诺斯是不是也是一个生物性生命体的象征呢?


  

天王星是一个蓝绿色的圆球,它的表面具有发白的蓝绿色光彩和与赤道不平行的条纹,这大概是由于自转速度很快而导致的大气流动。天王星的赤道半径约为259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65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4.63倍。 天王星的密度较小,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1.24克。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和甲烷。


  

甲烷是什么?相信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它是有机物腐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中国农村正在推广的“沼气计划”中的“沼气”,其主要成分就是“甲烷”。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海水比陆地要多得多,所以在别的星球上看起来是颗蓝色的星球,至于天王星体现出来的蓝绿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来一个大胆的推论,它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大致相等,即蓝色的是海水,绿色的是植被。在太阳系里边,除了地球和天王星呈现出有蓝色以外,其他的星球没有一个是蓝色的,比如,火星是火红色的,土星是淡黄色的。


  

在希腊神话体系里边,乌拉诺斯和盖亚是众神之祖,是第一代天神;他们的儿女第二代天神,被称为泰坦神系;泰坦神们生下的诸多儿女是第三代天神,其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并为人类传递火和智慧,宙斯则成为新一代的众神之王。


  

西方天文学家称木星为“朱庇特”,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他就是希腊神话中无所不能的宙斯。在中国古代,木星曾被用来定岁纪年,由此而被称做“岁星”,也是象征着万物生长的星球。


  

木星和天王星之间,隔着一颗土星,中国古代称土星为“镇星”或“填星”,而西方则称之为“克洛诺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把这颗星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农业联系在一起。克洛诺斯是天王星乌拉诺斯和地母盖娅的儿子之一,也是宙斯为首的奥林匹亚神系的父亲,他在盖娅的授意下杀死了父亲乌拉诺斯成为第二代天神之王,乌拉诺斯临死前诅咒他也必然会被自己的儿女杀死,于是他便做出吃掉自己儿女的举动,最后,宙斯在众神的帮助下打败克洛诺斯,迫使他吐出自己的儿女。宙斯成为了第三代天王之星。


  

天王星、土星、木星,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三代天神之王,排列的顺序非常契合。


  

木星是一个扁球体,它的赤道直径约为142800公里,是地球的11.2倍;体积则是地球的1316倍;而它的质量是太阳系所有行星、卫星、小行星和流星体质量总和的一倍半,也就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如果把地球和木星放在一起,就如同芝麻与西瓜之比一样悬殊。


  

木星大气的成分和太阳差不多,中心温度达30000摄氏度,上层大气的温度却在零下140摄氏度左右。木星上还有很强的磁场,表面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磁场的10倍。木星的内部结构也与众不同,它没有固体外壳,在浓密的大气之下是液态氢组成的海洋。木星的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摄氏度。


  

相比于地球,可以说,木星才是真正的海洋之星。


  

木星越过火星,就是地球。由于火星荧荧如火,亮度经常变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古罗马神话中,则把火星比喻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玛尔斯”。在希腊神话中,火星同样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


  

也许大家都很奇怪,本章首先提出和要解决的问题是地球上的大陆地壳是从哪里来的,怎么牵扯到太阳系的家族成员上来呢?相信有些读者已经猜出了笔者的用意。


  

本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地壳,很有可能就是某个木星生命的化石!


  

这绝不是无稽之谈。


  

首先,太阳系应该出现过代系生命。


  

我们在前面推导过,大爆炸停止以后,宇宙并没有停止膨胀,而是一直呈波浪式梯度膨胀,太阳系属于宇宙的一部分,它的总体运动趋势和宇宙保持着一致。也就是说,现在地球公转的轨道,外太阳系的行星和火星都曾经运行过。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生物仅仅比地球的46亿岁的年龄小8亿岁,也就是说,在38亿年前,地球就诞生了生命!38亿年前,地球的公转轨道绝对不是在现在的位置上,也许比水星现在的公转轨道更靠近太阳。无庸置疑的是,越往太阳系外层的行星,其冷却越早,形成的年龄也越早,在过去的历史上,不要说外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和火星,但肯定不止一颗的行星在其冷却度及与太阳的距离上等各方面具备生命发育的条件。也就是说,太阳系的历史中,一定存在着某个适宜生命发育成长的区间,虽然这个区间的位置并不固定,但不能排斥恰好有行星处于这个区间当中,正如我们地球过去38亿年来一直都处于这个合适的区间之内。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生命只不过是物质的一种组织形态,而且是宇宙物质必然的演化指向,因为它是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能量交换系统,一旦形成之后,它就必然沿着环境的改变线路相应地演变出适当的形态,正如在我们的地球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只有在3、4百度高温下才能存活的嗜热生物,也存在着冷下几十度都还照样生活的生物。所以,我们并不能以我们所能想象的条件来限定生命存在的形态。如果在天王星和木星曾经出现过生命,也许现在它们仍然在那里以合适的形态继续存在着和演化着。


  

即使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再不可能产生出任何其他形态的生命,那我们也不能保证在银河系中和太阳系处于同等位置和条件的恒星系不发生生命,更惶论银河系之外的宇宙还有无数处于宇宙这个“人脑结构”的“大脑皮层”上的“原子”,而且,就在银河系中,类太阳系就不下一千万个,就目前人类观察的结果,即发现有许多类太阳系比我们的太阳系早成熟20~30亿年。


  

人类有史记载的文明,还不到5000年,则从赤手空拳发展到现在昌盛的物质科技,想象一下,假如人类再这样发展1亿年,会是什么样子?还会受光速的限制?爱因斯坦的光速限制确实是一个狂妄的假设,就象1千年前的人认为速度的极限是风速一样,任何对世界进行绝对性的极限设置的企图,都必然会遭到历史的嘲笑,当然,这并不影响爱因斯坦的贡献。所以,不要说早30亿年,只要比地球发育早1亿年,甚至只需要1万年,那里产生的文明就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作为晚辈的太阳系里播撒生命的种子。


  

有趣的是,有科学家通过分析基因来推算时间,居然推算出三大生物界开始分离的时间是在70亿年前,但马上就成为科学界的笑柄,“那时还没有地球呢!”自负的科学家们嘲笑。是的,还没有地球,因为生命的种子来自天外,类太阳系就是76年前左右成熟的。


  

无论是太阳系外移植的生命还是太阳系自我演化出的生命,他们演化出的文明,都应该比地球的人类文明要早的多。


  

笔者认为,天王星就是太阳系内的第一个高级智慧生命的根据地。


  

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运行轨道在700万年前还是比较混乱的,它们“各行其道”地遵守“交通规则”,只不过是近700万年来的事情。而让这些自由散漫了几十亿年的行星乖乖听话的,就是天王星。天王星躺在公转轨道面上自转,并非是违背宇宙天体运行规律的特例(一个物理规律不可能允许例外的产生),而是高级智慧生命主观能动改变的产物,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整个太阳系各个行星运行轨道的稳定,它内部那强大的四极磁场,不单单影响着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轨道,而且影响着太阳系内的其它行星。


  

这么说来,古希腊人对天王星乌拉诺斯的描述,说他是众神之祖,是第一位统治整个宇宙的天神,并且费尽心机地将混沌的宇宙规划得和谐有序,并不是无稽之谈的诳语,而是确确实实的事实!(临时插一句话,如果古希腊人是“原始落后的”,又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的?)


  

在中国的南京博物馆内,保存着一份5000年前的星座图,它的外形象一条狗,有四条腿,但身子却象一条小船,上面刻着太阳系的星系图,太阳是位于项部的一个大圆,从肩部到尾部依次排列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月球、天王星、海王星、不知名的卫星和冥王星,九大行星以菱形表示,月球是圆形,那颗不知名的卫星是椭圆形(估计应该是彗星)。这一份星系图,一直困饶着中国的考古学界,一是它对太阳系的描述几乎完全正确,在5000年前就知道了有九大行星,而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是近几百年的事;但是,既然这么准确,它却对月球的位置画得非常“离谱”——在天王星的身边!


  

对于月球,也是物理学界打破脑袋也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特大麻烦:按照地球的运行轨道,地球根本不应该有卫星,即使要有,也不应该是一颗,而应该是一对!而且按照地球和月球的比例,地球根本不配有这么大的一个卫星。至于还有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也不符合物理规律并且处于一个过于恰当的位置上(恰好可以形成月全食和日全食)、可能是中空的、比地球的年龄要老等等一大堆的麻烦,就不再一一细说,总之,月球很奇怪!


  

地球这边多了一颗不可思议的卫星,“恰巧”(又是恰巧,本文确实出现太多恰巧这个词了。因为大家都这么说,笔者实在不过是承用而已)的是,天王星那边又“少”了一颗卫星,只有15颗卫星(按照对称平衡的定律,卫星的数目应该是偶数才合理)。那么,月球会不会就是天王星那边少了的那颗卫星呢?如果按照月球和天王星的比例来看,它们倒真的是非常般配。据此,笔者判断,月球原来是天王星的一颗卫星。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月球是怎么跑到地球上来的?它绕着地球公转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5000年前的那幅星座图,到底是谁画的?他有意地突出月球,用意何在?


  

为什么来自希腊的神话和中国的文物,都暗示着天王星有着或曾经有过智慧生命?


  

笔者认为,古希腊的神话,其实是对古老文明的一种寓意的象征,它寓意着太阳系的第一代文明出现在天王星上,木星则是它的第三代文明,在这两代文明之间,还有一个短暂的过渡文明——土星文明,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神类”文明。至于地球上的人类文明,不知道算不算是他们的“第四代文明”,但从神话上来看,似乎是他们的异类。


  

好,既然太阳系有着代系文明,地球上的大陆地壳是某个木星生命的尸体化石,也就有了前提条件。


  

也许有的读者会说,就算你说的情况不能排除,也不可能有那么庞大的生物尸体化石,是啊,五大洲啊,还只是它的内脏,怎么可能?!


  

别急,你再听我分析。


  

地球上曾存在过一种极其高大的动物——恐龙,恐龙一般高达27米,是成年人类的15倍左右,假如木星上存在过恐龙级的生物,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那么,木星上的“恐龙”则大约有27×1316=35532米≈31.5公里高。


  

根据我们在第二章说过的团聚体原理,宇宙中物质的走向是不断呈几何级膨胀的,生物即生命物质,只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它也不能脱离物质的本性,实际上,生物的出现就是通过主动地寻求自身的平衡对称物体来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局部能量平衡结构。因此,如果不是6500万年前一场无法说清楚的灭顶之灾,恐龙必然将进一步地“膨胀”下去,成为更加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当初,所有超过25公斤的动物都遭到灭绝,我们现在的鲸鱼和大象,都是从不足25公斤的物种逐步演化过来的,从25公斤到2500公斤,只花了6500万年,就增长了100倍。如果是6.5亿年,即使不算膨胀的加速度,也增长了1000倍。


  

就是说,如果恐龙不灭绝,再过6.5亿年的话,它起码有2.7万米高,也就是27公里高。木星上的同级生物,则是3万1千5百公里高,地球赤道的周长为8万公里,则它躺下来的话,大约可以占地球赤道的1/3强。如果算上膨胀的加速度,那就是地球赤道也可能不够长了。


  

当然,这样的生物,也大致接近生物演化的极限了,即使是在木星上,也不可能多,大约也就几个罢了。


  

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个木星生物来到地球上,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倒下来死去了,仅仅五脏的化石就占了地球的1/3。然而奇怪的是,他的骨头和四肢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4.1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千足虫、蝎子等陆地动物,这个巨型生物倒下的年代,也就一定在此之前。


  

中国读者的耳边又似乎隆隆地响起盘古开天地的神话: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而他的四肢和身躯却变成三山五岳,给大地以雄壮;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去,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


  

而北欧的朋友,则可能想到了混沌世界中诞生的第一个生命——巨大的生灵伊米尔:起初,世上只有伊米尔和一头名叫奥都姆布拉的母牛相依为命,后来,伊米尔的胯下诞生出巨人族,而奥都姆布拉则偶然在盐地里舔出众神的始祖布里。后来,布里的孙子奥丁、威利和维三位神祗杀死了伊米尔。伊米尔的鲜血造成了洪荒世界里的第一场洪水,淹没了在伊米尔身边生活的巨人。三位神祗寻找创造新世界的材料。一天,奥丁对着眼前正在腐烂的伊米尔的庞大尸体失声喊叫起来:“用伊米尔的尸体做新世界的材料!”于是,众神一起动手,把伊米尔的巨大身躯肢解开来。他们把伊米尔的肉体放在了金恩加鸿沟的正中间,把填满了鸿沟的肉体作为大地。众神又用他的血造成海洋和湖泊,用他的骨骼造成丘陵和山脉,牙齿和零碎的腭骨造成岩崖和卵石,头发和胡子造成树木和青草。在大地造成以后,众神又把伊米尔的脑壳抛在上面,形成了天空,又把他的脑浆抛散到天空上面,形成云彩。


  

很有意思的是,伊米尔和奥都姆布拉出生的环境,和天王星的环境也非常相似:


  

“很久很久以前的洪荒时代,天地一片混沌,没有沙石,没有大海,没有天空和大地。在这一片混沌的中间,只有一道深深开裂着的,无比巨大的鸿沟,叫做金恩加之沟。整个鸿沟里面是一片空荡和虚无,没有树木,也没有野草。


  

在金恩加鸿沟的北方,是一片广大的冰雪世界尼夫尔海姆。在那里,浓雾终年笼罩在万年的冰封和积雪上,非常的寒冷和黑暗。一股巨大的泉水从尼夫尔海姆最深邃和最黑暗的地方奔涌而出,形成了许多川流不息的溪流;这些溪流夹带着冰雪世界里的万年寒气,其中有的含着剧毒,由北而南地向金恩加鸿沟奔腾而来。当溪水汇入鸿沟的时候,奔腾的急流骤然跌入无比深邃的沟底,发出雷霆一般巨大的轰响。同时,尼夫尔海姆的无数冰块由溪流夹带而来,历经千万年的时间,慢慢地在金恩加鸿沟的旁边堆积起了许多冰丘。


  

在金恩加鸿沟的南方,有一个称为摩斯比海姆的火焰之国,那里终年喷射着冲天火焰,整个地方都是一片无比强烈的光亮和酷热。一个叫做苏特的庞大生灵,手持光芒之剑,守卫在火焰国摩斯比海姆的旁边。”


  

金恩加鸿沟的南方出现了伊米尔、北方出现了奥都姆布拉。


  

天王星的环境是:它的表面具有发白的蓝绿色光彩和与赤道不平行的条纹,天王星上大部分地区的每一昼和每一夜,都要持续42年才能变换一次。太阳照到哪一极,哪一极就是夏季,太阳总不下落,没有黑夜;而背对着太阳的那一极,正处在漫长黑夜所笼罩的寒冷冬季之中。


  

对于那条与不平行的条纹,天文学家的解释是“这大概是由于自转速度很快而导致的大气流动。”大气流动那么固定?如果说它就是神话中的金恩加鸿沟,怎么说也更符合逻辑吧。鸿沟的南方和北方,就是太阳照射的一极和黑夜的一极。


  

古老的神话和年轻的世界地图隐隐地相合,难道,在那没有文字只有口头语言代代相传的年代,也有一个人跳到地球的上空,看到大陆分布的奇怪现象,然后“按下云头”,告诉芸芸众生,我们赖以为生的大陆原来是某个巨人的肉体啊。


  

然而如此一来,魏格纳先生的大陆漂移学说,似乎又对不上板了:不但没存在过任何所谓的联合超大陆,就是南美洲和非洲,也从来没有连在一起过,它们之所以显得如此相象,是因为,它们乃左右相对的肺叶,是同一种器官,当然,地质及从此地质生长发育出来的物种,也就非常相似了。


  

大陆并没有大规模和远距离的漂移,探测到大陆位移现象,是地球收缩和膨胀脉动的结果。出现冰期的地球收缩时代,大陆地壳的比例就显示得大些,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就相互靠得近一些。冰雪融化的地球膨胀年代,大陆地壳的比例就显得小些,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就相互离得远一些。于是,相对于海洋地壳,大陆地壳就成了漂浮和移动的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正是地球又一个膨胀期开始的初期,又一层比较坚硬的公转物质,正在与我们的地核“磨熔浆”了。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的冷缩和膨胀脉动,是与宇宙的冷缩和膨胀脉动同步的,因为它是属于整体宇宙中的一个分子,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在加速度地膨胀着宇宙,也只不过是我们现在观测到这样而已,如果我们在进入大冰期的时间观测,就会发现宇宙又在加速度地冷缩。


  

地球冷缩和膨胀的说法,一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存着,只是板块构造学说占据了主流的话语霸权罢了。实际上,这两个学说并不矛盾和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的学说,因为,板块学说中所不能完满解释的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机制,就是冷缩膨胀学说中地球的冷收缩或热膨胀。前者的迷惑来自魏格纳的误导,因为它无法解决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动力,既然把紧密结合的联合超大陆撕碎,并且把它们推得相互之间相隔那么遥远。事实上,并不存在想象中的超大陆,它们原本就相隔的很远,所以也就用不着去寻找困挠人心的那个巨大动力。


  

至于两种学说都不能回答的大陆地壳的来源和演化问题,就只有从整个太阳系的广度下和神话的启示下,才能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否则,你给我说说,世界地图和人体器官图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各个大陆板块为什么会和人体的各个器官在外形和所处位置上都如此对应?


  

除了以上对地球大陆地壳来源的推论之外,笔者也曾经想过,会不会是和洛夫洛克所说的一样,地球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大陆地壳,正是地球这个生命体所演化和发育出来的器官?大气就是包围这些器官的肉体?南极洲上空稀薄的臭氧层是不是像婴儿的脑门囟一样,暗示着这个生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很快又否定了这一说法。南极洲是一个具备“智慧思维”的“人脑结构”,从地球内部仍然在活动来看,那它现在就仍然是一个活体。你能想象,我们在这个智慧生命的肉体上开工厂、砍伐,甚至跑到他的大脑——南极上去钻深深的勘测井,取出他的脑髓,可他却一点反应也没有?


  

既然地球的大陆地壳可以是来自木星的巨型生命物质的化石,那么,木星上的神物,当然也就可以轻松地来往于地球与木星之间,并在地球生物的体内种植上神经细胞,发育出神经系统,或许,这就是地球上的植物与动物分门的真正原因。


  

希腊神话中离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神系——宙斯神系就是木星神物体系,而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在浓密的大气之下是液态氢组成的海洋,相比于地球,可以说,木星才是真正的海洋之星。正如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是分子演化过来的一样,神物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也是从生物细胞演化过来的,因此,在海洋之星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神物,当然也会具有海洋生物的特征。既然人类的大脑中包含有神物的基因,经过演化过后,神物的基因当然也会与猿猴的基因相互融合,这点我们已经在老鼠的实验中已经看过了,理所当然,人类也就具有了海洋生物的某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