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白发多少钱:修 身----学会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43:11
修    身新湘在线http://www.xxplzx.com/            学会讲话-田永清(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08-20来源:(2010年第16期)

我曾有幸聆听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他们不念稿子,面对几千人,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虽然已过多年,我对他们讲话的内容和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老一辈革命家大都是演说家,他们通过讲话,宣传、动员、鼓舞、组织群众,投身于革命和建设,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 +

惜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发扬得不够。曾有领导同志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造成此类“失语”状态的原因,在于未能与群众心心相印,自然话就说不拢;或平时不读书学习,好讲大话、空话、套话。这种现象不利于党的工作,也不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人们思想观念多元,文化素质高,对领导干部讲话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同时,信息来源渠道多,有些信息你还不知道,人家早已知道。因此,领导干部要把话讲好,就要格外下工夫。

讲话、作报告是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学识、水平、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力、魅力、魄力和竞争力,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所谓“口才成就人才、人才应有口才”,领导干部应当重视讲话。我曾长期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退休后到多省(市)给不同群体作过数百场报告,对人们喜欢听什么样的讲话,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有点粗浅体会。

要掌握一个原则,对什么对象讲什么话。常言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上什么山唱什么歌”。不分对象、场合、内容、时间,总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是讲话之大忌。

要区别两种讲话。一种讲话是人们听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留下什么印象,这种讲话等于白讲。另一种是人家听你讲话后,能记在脑子里,体现在行动上,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我与于丹老师交流过,她说,按照传媒的评述,前一种讲话等于传播“无效信息”,后一种讲话才是传播“有效信息”。人们听你讲话,都希望你能更多地传播“有效信息”,能让人们记住你讲的东西。

上台要敢讲“三句话”。即“可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可闭目养神打瞌睡,可随时退场开小差”。敢讲这“三句话”,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与听众产生共鸣,使讲话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为此,平时要勤于读书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长于积累,善于总结。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换言之,“读书破万卷,开口如悬河”;“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敢讲这“三句话”,是讲话者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就不会出现听众交头接耳、闭目养神和随时退场的情况。

讲话要做到“四有”。“有听头”,信息量大,内容充实,有新鲜东西和新语言。“有笑头”,轻松愉快,风趣幽默,若气氛始终沉闷,会场不活跃,效果肯定不会好。“有说头”,听你讲话之后,不用组织和布置,大家会自发地讨论和评论。“有想头”,听你讲话后,过了若干年,还会记得你讲话时的情景,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如果一场报告能做到“四有”,就可能起到“五种作用”,即“使人知,使人信,使人乐,使人激,使人动”。相反,倘你“话说三遍淡如水”,不管在哪里、对何人讲话,总是大话、空话、套话,难免令人生厌。

讲话还要区分三种情况。尽量不用稿子,无稿讲话,力求出口成章、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必须用稿子时,要抑扬顿挫、锦上添花;遇有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查字典,别在大庭广众念错别字。在某些场合即席讲话,要力求与众不同、语惊四座,既简明扼要,又风趣幽默。

讲话要追求“五性”。即针对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要有针对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能无的放矢。要有思想性,思想的力量无穷,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有知识性,若知识贫乏,讲话势必干瘪无味。要有趣味性,幽默属于智者,幽默能使讲话锦上添花,使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要有哲理性,讲话能让听众笑,容易做到,但笑过之后,发人深省,受到启迪,则不易;有哲理性是讲话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能让人们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学会讲话,是掌握语言技巧的问题,也是培养思想作风的问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既靠说,又靠做。说,要给人以启迪;做,要给人以榜样。群众对领导干部讲话,总是听其言、观其行。如果你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群众就会信任和拥护你。假若你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甚至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你讲的话不仅没人听、没人信,你的言行还会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的威望。

 

重说理想信念-贺捷生(摘自《光明日报》)2010-08-20 来源:(2010年第16期)

 

理想、信仰,今天突然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摆在全社会的面前。

社会发展了进步了,信仰何以成为问题被提到人们的精神生活,确实很值得研究。不久前,我看电视剧《潜伏》,国民党天津情报部门的李涯讽刺用情报换美元的谢若林“没有信仰”。谢若林回答很干脆也很无耻:“我有信仰,我信仰生存主义。”这就是说,我为生存活着,只要能活着,其他通通无所谓。无疑,这种观点丢掉了一个人社会属性的责任,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为活着而活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我在今天的网上竟然看到了对这种无耻论点的赞同。50年前,我在北大读书,那时我们也谈理想,也谈信仰,当时我们的中心话题是报效国家,尽快完成学业,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中国。我们的青春同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一样,时时都充满向上的活力。而50年后今天再谈信仰,心里觉得沉甸甸的----是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它已经显得多元,显得更趋功利化,当然这种讨论也更具特别的意义。

在有些人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我们谈理想谈信仰,似乎很不合时宜。而我看来,信仰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不论社会怎么发展,不论经济怎么繁荣,即使到了我们成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候,如果放弃了对理想对信仰的追求,我们的社会同样会走向沉沦和没落。不谈信仰,我们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人生,他们具有的牺牲精神,就无法理解。我是研究军史的,在中国革命史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是社会上都知道的,徐海东大将家族70多人牺牲就少有人知了。

我也想起我家的历史:从我父亲投身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贺龙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父亲贺龙在世时,认为满门英烈都为国家献身,那是战争和革命事业需要,不必要常提我们自己,所以很少有人知道。3年前,我女儿为缅怀先辈业绩,自费出版了一本《贺氏宗亲英烈名录》,社会上才知道这件事。我常想,前辈们这种不惜生命代价的精神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理想,是为了他们坚守的信仰。可能千百万的普通士兵只是为了有饭吃有田种的最低目标,但是作为党和军队的领袖们则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彻底翻身解放。所以他们可以舍家纾难、英勇献身。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为缅怀英烈,我不顾74岁高龄,特意回了一次故乡,重访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的牺牲地,凭吊了一座又一座烈士陵园。那里有我的先辈和亲朋,我想了很多很多,理想信仰的问题再次撼动我的心灵。在大革命年代,我的小叔叔贺文掌,因参加武装斗争遭敌人逮捕,敌人要我父亲送5万大洋便可放人,但送信人遭到我父亲一顿怒斥,敌人随即将我15岁的小叔叔放在笼屉里活活蒸死。我的姑姑贺满姑,是一个闻名湘西的双枪女英雄,1928年桑植起义后,在当年5月的一次作战中,姑姑被敌人包围,弹尽粮绝时她同她的二子一女同时被捕,敌人对这样一个年仅30岁的女红军用了极刑,姑姑在敌人五马分尸的惨烈手段下英勇就义,至死她都顽强不屈。我的大姑贺英(《洪湖赤卫队》韩英原型)、二姑贺五妹,她俩牺牲在同一次战斗中,同样英勇悲壮。这些烈士,他们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全民族的彻底解放。有段记载今人或许无法理解:1927年我父亲率兵赴南昌起义前,蒋介石得知消息便开始拉拢他,以500万大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和武汉卫戍司令的头衔送他,企图收买贺龙的一颗效忠心。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我父亲的崇高信仰和政治理想,他脱下皮鞋穿草鞋,毅然决然率领包括3000湘西子弟兵在内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浩浩荡荡开赴南昌举行起义,从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一支革命武装。起义之后,敌人出于对贺龙的仇恨,对我的家乡洪家关进行了疯狂的烧杀屠戮。在“诛灭贺龙九族,鸡犬不留”的叫嚣声中,“铲共义勇队”和“清乡队”所到之处,十室九空。贺氏族人仅那一次就被杀害了80多人。

我重提这些历史,决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力量和理想精神的重要,先辈们如若没有信仰,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没有今天。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也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前辈在90年前,为什么能像雄鹰一样飞到欧洲去倾听大革命的余音流响,飞到苏俄去领受工农革命风暴的洗礼?为什么会有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抛弃殷实富裕的生活,甚至毁家纾难而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一批孱弱的知识分子能组织起千万民众,用热血托起沉沦的大地?包括我父亲在内,他们中的许多人当时可以说都有比较殷实的家庭生活,但他们投身革命义无反顾,为什么?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人的生活中,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崇尚拜金主义同样也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市场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视理想的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损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肌体。在全社会中张扬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导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东西作斗争,是摆在我们全社会面前的任务,所有中国人都应当为此努力。

不久前,中央台播出了一部名为《老大的幸福》的电视剧,2009年,还播出过《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一批好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讨论理想话题的。这说明一个现象:我们的社会有一大批正直的艺术家、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已经发现了关于信仰的社会问题,他们在用先辈的光荣历史拷问自己,也在拷问所有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机的,它应当被激活。我们的文明建设应该有更宏伟更高远的目标,我们应该循着这个目标奋发努力。

 

                    礼宾接待-金正昆(摘自《礼仪金说》)2010-08-20 17:51:40  来源:(2010年第16期)

 

实际的公关工作,主要的是一种对外交往,接待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举行一个重大的公关活动,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开业剪彩、庆典仪式。有时候客人会来很多,高朋满座,盛友如云。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待礼仪就会显得非常重要。接待礼仪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一些基本的规则。接待礼仪的基本规则,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平衡。它并不是平等的意思,如果理解的话,它含有某些平等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它比平等的意思还独特。它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我们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场所,需要接待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多方的客人。比如,现在搞个记者招待会,同时来了20家报纸和电视台的记者。去招呼客人的话,去握手、去干杯祝酒、去让座,前后左右排列就有一个礼宾次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既要讲礼仪,更要强调平衡。它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不要厚此薄彼,嫌贫爱富,用外交辞令来讲,就是对大国、小国、强国、弱国、贫国、富国,都要一视同仁,平衡就是这样的意思。比如两个来宾身份地位都一样的,都是董事长,都是总经理,公司大小是另外一回事了。职务在这儿呢,平衡在此刻第一重要。

第二,对等。对等的意思是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我到一个单位去,他们怎么招待我,下次他们来,我就怎么招待他们,这就叫礼尚往来,亦即对等。

第三,惯例。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即惯例。举个例子,接待比尔?盖茨,你的公司没接待过。比尔?盖茨,VIP,绝对是。你没接待过怎么办呢?我们一般有这么几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比照我方人员到他那儿访问的时候,对方对我方接待的方法,就是对等。那你可能说,我公司老总没去过比尔?盖茨的微软。第二个办法是,按国内其他同行单位接待比尔?盖茨的可行的做法。我没接待过他,但别的公司接待他之后,接待效果挺好,我就可以把其他公司的接待经验拿来借鉴,效仿一下。比如他们安排比尔?盖茨住的是商务套间,我就没有必要给他住总统套房。他们给比尔?盖茨住了一家三星级酒店,我就没有必要搞五星。他们给比尔?盖茨准备了两辆车,我就没有必要搞十辆。我何必呢?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这叫参照惯例,即借鉴约定俗成的做法。

从礼宾的角度来讲,以礼待客非常重要。礼宾有其基本规则,我们专业的讲法,叫礼宾次序。所谓礼宾次序,就是指在接待多方客人时,应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排列多方客人的先后顺序。按照国内外商务交往的惯例与公关场合的约定俗成的做法,礼宾次序上目前一般有这么几种排列。

第一,按行政职务的高低排列。接待的客人是很多公司来的,很多政府部门来的,因此可以按照其行政职务的大小排列。如果接待团队客人时,按照团队成员职务高低排列,这是第一种排列方式。

第二,按照礼宾的所在单位,或者所在国家的字母顺序排列。国际交往是按照拉丁字母,进行排列,国内活动的话一般则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进行排列。如果说按照行政职务高低排列,适合于正式的官方活动和正式交往;那么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则适合于大型国际会议以及体育比赛。

第三,按照先来后到的到场顺序就座。它一般适合于各类非正式交往,以及不需要排列位次的情况。一个家庭假定有兄弟姐妹七八个的话,吃饭会排位次吗?大哥是处长,坐上桌;二哥、三哥没什么职务站着,不可能!往往是兄弟姐妹先来后到,爱坐哪儿坐哪儿,顶多把老爸老妈给让到上座就得了,所以这是常规。

第四,按照报名的先后顺序排列。就是不到场也定座,现在看音乐会,看体育比赛,有时候是网上订票,交钱订座,这也是一种情况。按照报名的早晚排列,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招商会、展示会、博览会、商务会展。

第五,不排列。不排列实际上是难以排列时的一种排列。我举个例子,我在街上走,过来三个公关经理,全是美女。但美女也有年轻、不年轻,年龄大、年龄不大,身材好、身材不好,很漂亮、不很漂亮……等等的区别。我没有必要去比较,我又不准备追人家。我要准备打招呼,我就会讲“三位好”或“大家好”。我不排列,否则我去排列,有时候就会很尴尬:小王好,小李好,那小宋感觉就不好!干吗啊,没记住我呀?

一般我们现场接待的话,则需要关注另外三大要点。

第一,待客三声。接待时要注意待客三声。待客三声是指哪三声呢?第一声,来有迎声;第二声,问有答声;第三声,去有送声。客人到你这里来,你见了面,要先打个招呼。我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关活动,感觉就不大好,我到他那个大酒店的大堂去了,他那儿设立了一个牌,接待什么什么活动的什么嘉宾,站在那儿的人一看就是公关小姐、公关先生了。我往那儿一站,大概那天我穿得不够亮丽,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他们就问我:“你找谁呀?”还让我一边站着去,别挡路。这不大合适。

第一声,来有迎声。它永远不可或缺。你穿着制服,你在现场负责公关接待,来了客人首先就要打招呼:“先生您好,欢迎光临。”这是个常规。不能上来就问:“你找谁呀?”这不合适。有时候,如果你连这一声都没有,就会让别人感觉非常不好,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常识。

第二声,问有答声。搞接待工作的人对客人所要了解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有问必答,不厌其烦。现场接待时,往往还要注意少说多听。没有必要主动跟客户攀谈。你不是主角,你陪着他,你谈。不陪,就不要谈。但是你跟他应对的时候要注意: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别嫌烦。别见了美女、帅哥话就特别多,见到老弱病残孕就不爱说话了;别见了熟人话就多,见了陌生的客人就没有话了;见了大款话就多,见了小小老百姓自己就趾高气扬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凡此种种,切忌。

第三声,去有送声。客人走的时候,要善始善终。既要注意第一印象的美好,也要注意所谓的末轮效应,末轮效应就是客人走的时候,你的所作所为的表现,也会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客人离去时,一定要主动与之道别,去有送声是最基本的礼貌常识。

第二,规范五句。在此要强调什么呢?强调公关人员要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我们一般叫做规范五句。五句话,就是要求我们的公关人员在现场工作之中有五句基本的礼貌用语必须常讲、多讲。哪五句呢?

第一句话,问候语,您好。一定要养成习惯,对外人也好,对自己人也好,要先说您好,或者你好,再说其他的话。如果是在重大的商务会展和接待之中为了体现你的教养,你问候对方时最好采用所谓的时效性问候,就是要加上具体时间,下午好、晚上好、周末好。这样就会更加好一些,问候对方的时候应该是在打电话拿起听筒的时候,或者当面,面对对方的时候。没有必要在人家没有看到你,而且没有四目相对时,你就问候人家,假定金教授我在前面走着,你没有必要在后面狂奔,然后高喊“金教授,请留步。” “干吗?”“你好!”你可能是太寂寞了,那没有必要,这个要注意。

第二句话,请求语,请字。当你需要别人帮助、配合、理解、支持时,你要说个请字。请坐、请稍候、请用茶,这话听着挺来劲。若其缺少一个请字就挺不对劲。坐,喝茶,这就少了点意思了。所以这个请字,一定要讲。

第三句话,感谢语,谢谢。别人帮助了你,理解了你,支持了你,要说谢谢。知恩图报,感恩之心常存,其实都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教养。

第四句,抱歉语,对不起。怠慢了客人,伤害了客人,影响了客人或者不方便帮助对方的时候,有求不能做到必应的时候,要说抱歉或者对不起。退一步地阔天宽。所谓礼多人不怪,有时候本来做得不大好,再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失礼于人。

第五句,道别语,再见。这是一个善始善终的问题。这个道别语再见,也得说得到位,有些地方可能未必适合说再见。我前面讲过,我去交违章罚款去了,你能说欢迎再来?不可以。再比如去医院,说实话谁都不愿意去看病,谁都可以说有事找我,唯有医生大概说有事找我不行。我是一个监狱长,我告诉你有事找我,那是什么好事?有事需要帮忙你说话,帮什么忙,把你抓起来关起来?这不合适。说话要注意分寸,比如,我要是医生,我是护士的话,患者走的时候,我说:保重,一路平安,这就足够了。

第三,礼貌三到。所谓“礼者,敬人也。”接待来宾时,礼貌三到不可不知,不可不做。

第一到,眼到。眼到有两个意思。其一,要眼里有事,目中有人。不是人家找上门来了你才帮人家,对那些重要的客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人家不需要帮助时离远点儿,这很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关活动,我出来想接个电话,因为现场开会接电话不好,我拿着电话出来了,本来那个公关先生在那儿站着,他一看我,跟我笑了一下,因为我拿着电话出来,他马上就退到一边去了,非常得体。给我一个通话的私人空间,这是比较有眼力的。其二,要看着人家。有一天,我到一个单位去,感觉就不好。他那里搞前台接待的人对我说:你好,欢迎光临。但根本不看我,我说你看我一眼嘛,咱也是个活物。当然你也没有必要要从头到尾地看我,我又不是F4。但你看着我,这也是个礼貌,这是个基本的尊重。看也得会看。比如,一般来讲,像近距离接触时,看对方的双眼。站立式服务,敞开式服务,站在三米五米之外,看对方的上半身。主要看头部,通常不看中间,一般不看下边,否则别人该说你色迷迷了。说实话,尤其要注意避免所谓的全方位激光扫描,上下打量。有人不看你还好,一看你把你气个半死。他不正眼看你,怀疑你是一毛贼。更有甚者,用眼角瞟你,斜视,让人感觉不好,没把人家当回事。

第二到,口到。口到有两个意思。其一,说话的时候,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比如介绍专利产品、技术、业务的时候用术语,这说明你训练有素。再比如一般性公关接待时讲普通话,如果接待的是外宾,则讲对方听得懂的外语,比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或者对方所在国家的母语。如果是我们自己人,有人喜欢讲方言,广东人、上海人、浙江人、陕西人、四川人、湖南人、贵州人、云南人、广西人都喜欢讲方言土语。谁不说咱家乡好,听到家乡话格外亲切。但是跟外人打交道时,则忌讳如此。

我跟一个公关经理说过:“你要讲你老家的方言土语,说明你就是个县办企业,或者村办企业,你如果是一个国内的大型企业,就要讲国内通行的语言,普通话。讲普通话是个人素养的问题,讲普通话也是公关形象的问题。要是国际交往,就要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讲英语也好,讲法语也好,反正讲对方听得懂而且通用的语言。”

其二,要通俗易懂,因人而异。礼貌用语好不好,好啊。但是你要是用得不到位就不好了,像我刚才讲的人家交违章罚款,你还说欢迎再来,这就不好。

第三到,意到。就是表情神态要注意,既专注,又友善。首先要注意的是什么呢?要自然,表情要自然,没有必要过分地严肃,或者过分地热情。凡事过犹不及,过分严肃,说明你怯场,以这种过分严肃来拒人千里之外,实际上是自己胆怯,不知道如何作为了。如果过分地热情的话,嬉皮笑脸,点头哈腰,把自己放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上,也未必得体。说实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人家过度热情,会让人家怀疑是不是下套,或者以后是不是有什么事儿等着咱呢?其次,要注意互动。我们有很多部门,很多接待单位,特别是搞服务的企事业单位,都要求员工要微笑服务,我就不大喜欢这个词。因为很简单,表情不止微笑这一种。该笑则笑;不该笑,没必要笑。人家摔了一个屁墩儿,你笑吗?笑由心生,笑在互动,该笑则笑,不该笑则不笑。人家跟你交违章罚款,你笑吗?出了车祸,你去纠正违章去了,你能笑吗?你这个交警,人家高兴你却不高兴,人家不高兴你却高兴,显然都是失当的表现。最后,要注意大方。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公关人员最佳的形象就是精明强干、训练有素、落落大方。

那天我就批评一个女同志了,我说我得说你两句,这儿没有人,你听好了。她问:“什么事儿?”我说:“你不大方。”“我还不大方?”我说:“你不大方。”她说:“为什么呀?”我说:“你不会笑。”当时,我跟她说了一件什么事儿,把她给逗乐了,一开始张着嘴笑,阳光灿烂,倒挺好看,挺大方。大概笑了一半,突然想起老爸或者老妈说了别在男人面前咧着嘴笑,结果就笑了二分之一,突然打住。笑就笑吗,咧着嘴笑有什么不好呀,这说明你阳光灿烂,胸怀光明,自然而然。笑比哭好嘛?当然要从职业化微笑的角度来讲,如果我这里给公关人员上一课,我会告诉大家:在公关接待中,标准的职业化微笑,一般要求露出六颗牙齿。

有一位同志就问我:是不是上面三个,下面三个。我说:“那不可能,那是流氓兔。”那不歪了吗,那不可能。因为我们牙齿是双数,你不可能三缺一。实际上露出上面六颗牙齿。牙齿比较小,可能会露出八颗。解剖学上把它叫做笑肌拉动,如果你上面露出六颗牙齿,你的表情就是自然而然的笑。老百姓不懂笑肌拉动,但是老百姓照相时有绝招,他会说“茄子”,外国人会说“cheers”,实际上就是露出六颗牙齿。那样的话,就是自然而大方的笑。

这个待客三声,规范五句,礼貌三到,构成了我们现场接待时基本的注意事项。作为公关人员注意这些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普通人也应该注意这些具体问题。

 

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考验-田永清(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08-20来源:(2010年第14期)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有利有弊。有些很好的东西,人们若不能正确对待它,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走向反面。比如权力、金钱、美色,不能说其有啥不好,甚至为许多人心向往之,孜孜以求。然而,有哲人却将其视为人生路上的“陷阱”;托尔斯泰将其形容为“魔鬼”而加以警惕。个中道理,颇值得深思。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它能使人为善,也能使人为恶;能使人成功,也能使人失败;能使人神圣,也能使人腐朽。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大贤大善和大奸大恶之人,多出自手握重权者中。权力容易导致腐败,不受监督的权力更会导致腐败。对共产党人来说,权力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越大、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重。领导干部应利用手中权力,多为人民造福,而绝不能以权谋私。

然而,有的人为了当官,不是凭德才条件,而是靠花钱“买官”。这样的人当官后,势必受贿卖官,变本加厉搞腐败。也有的人在刚当官时,能严于律己,但随着权力的增大,便放松自我约束,为所欲为,以致滑进腐败的泥淖。此类情形,亦如《红楼梦》所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

领导干部应当正确看钱、正道挣钱、正常花钱。历史上对金钱的消极作用,不乏独到的见解。晋朝鲁褒在《钱神论》中说,金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而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写道:“黄金,闪烁的宝贵的黄金,只要有了你,错的会变对,丑的会变美,贱的会变贵,白的会变黑,老的会变幼,怯弱的会变勇敢。”不过,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金钱只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正因为其特殊,决定了它一产生就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甚至竞相追逐的宠物。我们是“金钱万恶”、“金钱万能”的反对论者,既要承认金钱的作用,又要看到其诱惑和腐蚀性。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是钱,谁也离不开它,一分钱能难倒英雄汉。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也是钱,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宝贵,比如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清廉的形象,乃至身心的健康、无私的友谊、忠贞的爱情,都是用钱无法买到的。

在这方面,有很多人对钱看得很淡。比如,钱钟书在其《围城》被拍成电视剧时,电视台付给他上万元稿酬,他执意不收。有多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名人录》,将钱钟书列入,并可获得一笔丰厚酬金,钱老婉言谢绝:“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恋钱吗?”有人要为钱钟书的父亲、学者钱基博祝贺百年诞辰,钱钟书仍然拒绝:“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讲不痛不痒之废话,花费不明不白之冤钱,不如息事省费为好。”钱钟书看淡金钱的品德,很值得领导干部借鉴。

毋庸讳言,崇尚金钱的拜金之习,也使某些党员干部沉溺其中。他们不择手段捞钱,穷奢极欲花钱。有的人为攫取不义之财,绞尽脑汁,贪赃枉法,以致“腰缠万贯、人头落地”,教训极为深刻。即如有贪官在临刑前写诗道:“钱遮眼睛头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只因留恋名利地,终究成为犯罪身。功名利禄如粪土,富贵荣华似浮云。如君能出赉赦手,脱胎换骨重卧薪。”这声声悔恨和哀鸣,难道不是对为官者的警示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贪财,也有人好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天生丽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可能福祸相随。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现实中确有人跌入美色的“陷阱”,以致身败名裂。比如,有贪官在被查处后哀叹:“这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老婆(或情妇)的一半。”

现实中诱惑多多,考验种种。领导干部会面临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在贪官眼里,权要靠钱支撑,钱以权为靠山;权能变钱,钱能变权,即“权钱交易”、“权色联姻”。面对此类诱惑,官员要做好人和好官,殊为不易。然也正因为如此,更要谨防为其所误。对金钱,应如孔子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柳宗元所言:“君子谋道不谋富。”至于美色,史有柳下惠“坐怀不乱”,关云长“目不斜视”之美谈。能否抵御美色的诱惑,说到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不能把权力、金钱、美色带进坟墓,但权力、金钱、美色却能把人送进坟墓。个中缘由,关键在为官者如何把握。

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倘领导干部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为权力所迷,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惑,就能筑牢思想道德和法纪的防线,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修饰形象-金正昆(摘自《礼仪金说》)2010-08-20来源:(2010年第14期)

 

 作为公关人员,除了精明强干、应对得体、落落大方之外,其出众的个人形象,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可识别标志。所以,公关人员仪表的修饰,化妆的规则,首饰佩戴得是否得体,应该说就是一个公关人员的形象修饰。形象修饰是公关人员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

具体而论,我们对一般人员的仪表修饰,主要要求是无异味,无异物,要注意眼部、口部、手指甲等等,讲得很具体。而对公关人员的仪表修饰,通常则有较高要求。重点关注其毛发的修饰。严格地讲,除了头发之外,毛发是指人体体表的,可被他人看到的所有体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求男同志在正式场合坐的时候尽量不要翘二郎腿。为什么不要翘二郎腿呢?坐姿不雅,有失敬于交往对象之嫌。还有一个原因,有人翘二郎腿时不老实,他会伸手把两条裤管一撸,露出两条飞毛腿,那顶多说明他发育正常。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会告诉女士们,告诉从事公关工作的职业妇女们,在重要场合,不要穿无袖装,要穿长袖服装。穿半袖装也可以,但是不能穿无袖装。为什么不能穿无袖装呢?因为女同志一般没有修剪腋毛的习惯。到了工作场合,尤其是公关人员,你不修剪腋毛的话,你又穿的是无袖装。有同志跟别人打招呼时,她那里露出一撮灿烂的腋毛,随风飘摇,样子非常不雅观。

修饰毛发,首先是要修饰头发。当然,在毛发中最重要的也确实是头发。作为公关人员,其修饰头发大体上有下列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干净整洁。一定要对自己的头发常洗,常理,常梳,常整。要保证它无异味,无异物。

第二个问题,是长短合适。如果你是普通人,那么你的头发剪得短一点儿、长一点儿都没有关系,但是公关人员就不能乱来。男人的头发最长应该是在七厘米左右,即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男人要像个男人,长发男儿有时不伦不类,不搞艺术工作的话,就不大得体了。因为你穿西装,你穿白衬衫,留一头长发,容易污浊衣领。女士头发的长度,一般不要长于肩部。如果要长于肩部的话,就要做技术性的处理,盘起来,挽起来,不要随意披散开来,因为女孩子有一头飘逸的长发,在男人眼里是很有味道的,如果女士若无其事地一甩,没准就把附近的某位先生搞晕了。虽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搞不好人家会认为你是搔首弄姿,有不正当竞争之意。

第三个问题,染发禁忌。现在很多时尚一族,头发染得色彩斑斓,还有的人把头发搞成文字或者图案。要是作为个人,那是你的自由。但作为白领,作为公关人员,代表组织形象,在此方面就不能肆意妄为了。一般来讲,提倡公关人员不染彩色发。除非你的头发花白,你把它染黑,染成自己本民族的头发的正常颜色。否则,如果你打扮得比交往对象还漂亮的话,那么谁伺候谁,谁服务谁,位置上就有点不得体了。

第四个问题,发型选择。公关人员的发型,要时尚,要大方,更重要的是要得体,不要过分地标新立异。过分地标新立异的话,就有招摇卖弄之嫌。过犹不及。

修饰体表毛发,再者所关注的是男人的问题,鼻毛和胡须。严格地讲,一位有教养的男士,尤其是作为公司、企业、社会组织代表的公关男士,要养成好的习惯,常照照镜子,经常修剪鼻毛。与此同时,胡须也要注意修饰。没有特殊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男士,工作场合不宜蓄须。什么样的人留胡须呢?有些民族,有民族习俗;有些宗教,有宗教规范;还有一些从事艺术创作的男士,他就是要标新立异,我思故我在嘛,与众不同嘛,引人瞩目嘛。但是作为公关人员,你不要留胡子。同样的道理,极个别的女士,因为内分泌的因素,或者其他原因,会在常规情况下不该长毛发的地方长了毛发,或是长多了、长长了也需要经常修理,必要的话要看医生,用物理手段削毛器或者除毛霜进行修饰。

还有一个男女的共性的问题,就是耳毛。年轻的话可能这个问题少一些,到了四五十岁、五六十岁,耳毛也会长得比较快。在可能的情况下,耳毛也要进行修饰。

接下来,探讨一下职业妇女的化妆问题,这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公关人员的特点就是要天天化妆上岗,不能素面朝天。对于公关人员来讲,此处指的主要是女性,其化妆是有要求的。简单地讲就是八个字:化妆上岗,淡妆上岗。我和很多公司企业公关部的同志讲,如果你要规范你的公关人员化妆,一定要先教会她们化妆。我们以前是不教的,幼儿园就没有人教化妆,小学、中学也没有人教化妆,到了大学也没人教化妆啊。说个不好听的话,我们很多女同志比较可怜,其化妆属于自学成才,在黑暗中探索。作为公关人员来讲,化妆时有些基本的规则一定要认真遵守。以下五个重要的规则,要特别强调一下。

第一,自然。化妆是一种美化自身的行为,美容尤其如此,但是一定要明白,美在含蓄,美在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关于化妆,我经常喜欢讲一句话,我们的工作妆、生活妆要力求妆成有却无,这是最重要的。什么叫妆成有却无?化妆之后自然而然,让别人感觉到你长得天然如此的美丽,那才是高手。也就是所谓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但确实有些女孩子有个误区,她认为:既然化了妆,就得让别人知道化了妆,不然干吗化妆?她会光天化日之下,浓浓地涂着腮红。如果不是参加宴会,又不是在晚间的灯光照射下,此举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当然淡点儿也可以。

第二,美化。美化就是你的化妆要符合常规的审美标准。不能够和人们常规的审美标准不一样,要让大多数人喜欢,说白了就是不能脱离群众。

有一天,我家里来了一位女同志,找我太太的。我太太不在,外面又下着大雪,她很大方地说:金教授咱们聊聊吧。当时,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我见过,但是和上次见到的不大一样。大概我这个眼神比较怪,她就问我:金教授,您是不是觉得我变样了?当然我也打哈哈,说,你变得更可爱了。她说,你那眼神不对,你是不是觉得我什么地方有点儿重大变化?我认认真真端详她,我还是发现不了哪儿不同。但是我感觉就是跟以前不一样。人家挺自得,老金我把你都蒙住了,回家一定有牛皮可吹了。她说:告诉你吧,我把眉毛刮了。据说是和丈夫抬杠,一生气把眉毛刮了。这个就有点不伦不类,简直是另类了。

如果你是个公关人员,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眉毛没有了,终归是不合适吧。一个女孩子如果留上一撮胡子也不合适,出格了,不符合常规的审美标准。

第三,协调。美在和谐,化妆者一定要懂得一些常规的搭配。比如,腮红和眼影应该是一个色系。再比如,涂彩色唇彩和彩色指甲油时,其具体色彩是不是也要一样呢?平时所使用的化妆品,是不是整体上它的香型要相似?所以如果经济能力允许的话,使用化妆品最好还是系列化比较好,别乱来。比如:有的女孩子洗手用的香皂是茉莉香型的,沐浴液用的是玫瑰香型的,洗发香波用的是檀香型的,香水用的则是混合型的。把这几种香型用在一起,就是一个菜园子香型。它们相互串味了,不和谐。如果我用的男用化妆品都是同一个系列的,松针香型、烟草香型或海洋香型,就比较和谐。

第四,得法。要掌握常规的化妆方法,此即所谓化妆得体。一些最基本的化妆方法一定要知道。举个例子,使用香水,香水分为很多类型,有浓香型、清香型、淡香型、微香型。严格来讲,香精、浓香型香水或者清香型香水,就是小瓶的,一般都不带喷头,一般都是抹的,抹在什么地方呢?其一,双耳耳垂之后。它实际上是控制自己头发的味道的,夏天容易出汗,有的时候头发会有异味,特别是一些特殊生理周期,它会有异味。这样的话,会使自己身上有一种芬芳的气味。其二,下颌之下。根据领子或者衬衫的高度,一般来讲距离衣领一到两指之间。有时候汗流浃背,就会很担心自己的体味被别人闻到,那样不好,但是又不好意思当着面去擦。这个时候在这个位置涂上一两滴香水的话,就容易控制气味。其三,穿裙子的时候。长裙也好,短裙也好,一般根据裙长,在裙摆附近一些地方涂。比如,我们穿及膝裙的话,裙摆在膝盖附近,香水应该喷在膝盖后面的那个膝窝。如果要穿长裙,裙摆到脚脖子附近,那么就在踝骨这个地方抹一两滴香水,这样行进之时,裙摆摇曳,就会把香味自然地推出来。

第五,避人。即回避他人。其实化妆是一种美化自身的私人行为,一个有教养的女士,不仅不要在外人面前化妆,甚至在老公面前、男朋友面前也是不化妆的。如果被别人发现你漂亮起来的秘密,那么你在对方心目中的美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美是一种距离。你在外人面前化妆,会让人有一种招摇过市、不够自尊的感觉。有一些女同志不大注意这个问题,化妆随时化,掏出小镜子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这一点在国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在外国人眼里,一个女人,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化妆,不仅失之于庄重,而且往往会让人认为身份可疑。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个女人在酒店、歌厅、大堂里独自徘徊,已经是非常可疑的了。她再拿起化妆品化妆、补妆那么就更加行迹不端。

最后,谈一谈公关人员的首饰佩戴。现在很多人喜欢佩戴一些首饰,比如说戒指、项链、手镯。对于公关人员来说,是否可以佩戴这些首饰呢?其实,首饰男女都可以戴。有一句话叫做:男人看表,女人看包。在我眼里,从事公关工作的人,包括一些企业家,男人是看表的,女士是看包的。男人戴的表往往是一件重要的饰物。现在西风东渐,我们有些男士也戴结婚戒指,他跟女士打交道比较多,他结婚了,所以戴一枚结婚戒指,等于告诉对方,他已经结婚了,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但是作为公关人员,不是戴不戴首饰的问题,而是如何戴首饰的问题。专业的讲法是:佩戴首饰应当符合身份、质色协调、遵守习俗。

首先,要符合身份。有些首饰,女同志在工作场合,作为公关小姐是不适合佩戴的。比如说,一般来讲,胸针、耳环、脚链这些就不能戴,为什么?因为公关小姐在工作场合,展现的是训练有素、干练的工作作风、职业技能这些方面,而不是魅力,不是身材。胸针一般会戴在什么地方?胸针肯定戴在胸部。戴在那里,人家就会注意到那里了,所以不合适。要是戴个胸针,就有点招摇了。再来说说耳环,在走路的时候,耳环会显得飘逸,佩戴耳钉是可以的,如果不是去参加宴会、舞会的话,耳环是不要戴的。戴耳环时,环佩摇曳,等于在告诉别人:瞧一瞧,看一看,我来了。让别人有觉得自己招摇过市之感。同样的道理,在工作场合,珠宝首饰公关小姐也是不适合戴的。因为公关小姐不是贵妇人,没有必要如此显“派”。进而言之,要注意以少为佳。一般而言,佩戴首饰时,公关人员以少为佳。基本上可以不戴,工作场合是完全可以不戴,尤其是男人。女孩子可以戴,但是也要少戴。比如公关小姐,她去参加公关活动,不要戴得比客人多,不要戴得比老板太太多,否则谁是老大?摆正位置很重要。再者,要注意在宴会、舞会、音乐会上,如果佩戴首饰的话,其总量不要超过三种,每一种不要超过两件。这一点最重要。有的人一巴掌伸出来有四个戒指,耳朵上戴四组耳环,既招贼,还会被人认为没文化。

其次,要质色协调。戴多件、多种首饰时,强调质地色彩以协调一致为佳。比如,戴一个黄色的胸针,耳环则应首选黄金,否则宁可不戴。如果戴一个白金戒指,那么佩戴耳环首选也是白金,没有白金的戴白银的,没有白银的戴不锈钢的,顶多是重一点,但依然好看。有一天,我就看见了一个女孩戴了四个戒指,一个翡翠的,绿色的;一个玛瑙的,咖啡色的;一个玫瑰金的,彩色的;一个玳瑁的,黑色的。耳环两组,一紫一蓝,我跟她说,你远看像一棵圣诞树,近看像一座杂货铺,串味儿了。

最后,要注意习俗。入谷而问禁,入乡而随俗。佩戴首饰的一些习俗和规则也要注意。比如,在欧美国家,或者是一些文化圈里的人士,男士也有戴耳环的。但是男士戴耳环,一般都只戴一个,戴于左耳,乔丹、奥尼尔都这样干过的,我们国内的一些歌星也这样干过。如果你不是少数民族或者宗教界人士,一般男人是不戴耳环的。另外,戴戒指也有戴戒指的讲究。按照西方的说法,戒指是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实际上是一种婚姻的锁链。其佩戴者等于广而告之,自己已经结过婚了。

注意把握这些要点,会令公关人员的个人形象更加有品位,更加时尚。

 

“人际关系”辩证谈-崔海旭(摘自《解放军报》)2010-08-20来源:(2010年第14期)

 

 说到人际关系,人们会立刻想到“搞交际”、“拉关系”等一些负面的做法。其实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重视人际关系。科学理解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日前有人对某个群体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个人被单位所不容的原因,有60%是因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以致不得不考虑调离。由此可见,正视人际关系,讲点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社会关系。它包括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朋友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社会需求,好的人际关系既有助于自我认识、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的成功,也是所在群体保持和谐向上氛围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三个帮”,才能成为一条“好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历史上因此而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有很多。汉高祖刘邦算不得有多大才能的人,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如果说萧何、曾参、樊哙等曾是他的同乡挚友,关系比较好处,那么,张良、陈平、韩信、张耳、英布、彭越等,或为叛将,或为降臣,或慕名而投,既无旧交,更非挚友。但是刘邦却能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才能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们搞好关系并重用不疑,也使得这些名臣良将心悦诚服地为刘邦所用。相反,他的对手项羽就不行了,刚愎自用,专横霸道,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使得谋臣战将一个个离他而去,结果只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

三国时期刘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得益于善处人际关系,他能以仁待人,以德服人。“桃园结拜”,以其忠义豪侠之举将关羽、张飞归于自己麾下;“三顾茅庐”,以礼贤下士之行将智星诸葛亮请于帐中;“携民渡江”,以其善良宽厚、爱民如子形象赢得天下民众拥戴。刘备三分天下居其一,与其说是打来的,不如说是他善处人际关系处来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论语》早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是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对群体的沟通、群体的气氛、群体的战斗力、工作效率和业绩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军强调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战友如兄弟,坚持“三大民主”等,都是对官兵搞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和举措,只有保持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部队的团结和谐才有保证,战斗力才会更强。

“人际关系”属中性词,之所以在一些人心目中名声不好,我觉得,一是个别同志受当年“斗争哲学”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要么是同志关系,要么是敌我斗争关系,否认处理好与各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必要性;二是有的人将人际关系庸俗化,注重人际关系似乎就是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跑跑送送,其行为玷污了人际关系的名声。这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一些同志对人际关系的概念确实有误解,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个人的成长进步不是靠自身能力素养,而是靠送这送那、溜须拍马;办事不是看原则规定,而是看私人交情;工作之余不是抽点时间读书学习,而是今天约几个朋友、明天叫几个兄弟一起吃吃喝喝搞人际圈子。殊不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是人际关系,而且这才是高洁的人际关系、持久的人际关系,而绝不可能出现“权力失、酒肉尽,关系绝”的状况。

 

“照官”自有“三面镜”-田永清(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08-20来源:(2010年第12期)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以“调”为镜,可见优劣。官员调离时,群众反映如何,是赞颂,还是詈骂,大体可作为其在任时品质和政绩优劣的鉴定。清代小石道人《嘻谈续录》载,一个地方官嗜酒、贪财、害民、肥己,百姓恨之入骨。当他异地为官时,百姓给他送来一块匾,上书“五大天地”四个大字。该官见状很高兴,问“匾上这四个字是何含义?”百姓答:“你到任时,金天银地;你在内署时,花天酒地;你升堂断案时,昏天黑地;百姓喊冤时,恨天怨地;如今你总算走了,我们哪能不谢天谢地!”此时,这位地方官的狼狈相,可想而知。

如今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常会面临工作调动问题。对其在任时的所作所为,群众心里也总有个评价。某杂志曾刊登两条对比新闻: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时,群众含泪相送夸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异地做官时,群众燃放鞭炮送瘟神。反差如此之大,在于前者“心里只有群众,唯独没有自己”;而后者是“心里只有自己,唯独没有群众”。可见,谁廉谁贪,谁优谁劣,群众强烈的爱憎之情和不同的送别场景,是最公开、最公正、最公平的打分。

以“退”为镜,可知冷暖。封建社会的官吏,统治人民、压迫百姓。且不说上述被百姓讥为“五大天地”的地方官,即使勉强说得过去的,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然,那时也有固守清廉,体恤民生,兴利除弊,卓有政绩,并深受百姓爱戴者。其虽凤毛麟角,但却熠熠生辉,为历代百姓所传颂。“有官贫至无官日,去时荣于到任时”,就是对这种官员的生动写照。

比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于世。现在,有许多人在客厅里悬挂他的两幅处世箴言:一曰“难得糊涂”,一曰“吃亏是福”。其实,郑板桥还有一大贡献,即为官时颇有政绩,树立了“清官”形象。郑板桥曾任范县知县4年,大概是他“不跑不送”,又平职调任潍县知县8年,他前后为官12年,始终是“七品官”。尽管仕途多舛,但他始终不收一分贿赂,并尽其所能,为百姓排忧解难,因而深得两县百姓拥戴。比如,1747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山东大旱,颗粒未收,他不顾被撤职的风险和下属劝阻,下令打开官仓赈贷,令富豪大户开厂煮粥,救助灾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真实地反映了郑板桥对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后来,郑板桥因得罪上司,被迫告病辞官。离任时,当地百姓含泪相送,依依不舍。而他只有两头驴驮着全部家当:多年收藏的书籍和简单的行李。这种事例史上少有,今日思之,仍令人感慨不已。

如今,领导干部退休时,往往有“人走茶凉”的喟叹。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你不在位了,群众把你当平常人看待,你才容易听到真话,看到实情,使你感受到真实的冷暖。群众是通情达理的,谁在任时关心、爱戴、帮助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即使他退休了,也会记着他的名字和政绩,会以同样的感情爱戴他、怀念他。

“革命友谊重山河,首长关怀暖心窝。帅府门前客不断,单车倒比汽车多。”这是一位老部下进京看望罗荣桓元帅时写的诗。与群众有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者,不会有“人走茶凉”之叹!群众对为官者在台上与“下台”后的态度,绝对成正比。你在台上盛气凌人,“下台”后难免会成为孤家寡人。你在台上对群众漠不关心,“下台”后群众也很难对你热得起来。你要想“下台”时少看冷脸,在任时就要清正廉洁,多为群众谋利益。

以“死”为镜,可定功过。宋人欧阳修说,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鲁迅先生曾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鲁迅逝世后,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同样是一死,为何结局迥异?关键是死者生前为人民、为社会的不同。与群众心连心的人,为人民兴利除弊的人,群众是不会忘记他的。相反,对背叛人民、危害群众的人,人们自然痛恨他。

由此,不禁想起古今两位曾在开封做过官的人。一是北宋时的包拯,一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焦裕禄。我曾多次到开封和兰考瞻仰包公祠和焦裕禄陵园,所见所闻,给我的心灵震撼至今难以忘怀。包公祠里的石碑上,记有曾任开封府尹的官员姓名和任职时间,包拯任此职只有1年3个月,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为民除害、执法如山,所以深得后人敬重、爱戴和凭吊。这就是得人心的见证。

我在瞻仰焦裕禄陵园时,听到两则感人的故事。曾在风雪夜得到焦裕禄救助的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当时90多岁,她让乡亲用独轮车把她送到陵园,拿出事先备好的纸钱,一边摸索着点燃,一边说:“孩子,不知你在另一个世上有没有钱花,大娘给你送钱了,别省着,你就花吧!”还有几位农民跪在焦裕禄墓前,把整盒的香烟撕开、点燃,双手举着,含泪说:“焦书记,俺们知道你活着的时候抽烟,但你舍不得抽呀!俺们现在日子好过了,给你送上这些烟,你就抽吧!”此情此景,围观者同样感同身受、热泪盈眶。

谚云:“男儿有泪不轻弹。”衡量党员领导干部,可以有很多标准,但我以为,在你的一生中,只要群众能由衷地为你“洒上三次热泪”,调动时一次,退休时一次,去世时一次,你就称得上是一位好干部。

             这些理论我们应该知晓-2010-08-20来源:(2010年第16期)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华盛顿合作规律

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但有时也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自然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的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为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也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出去。

奥卡姆剃刀定理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

14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奥卡姆•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

钱的问题

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就是钱的问题。照一般的说法,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的一面,也撇开了爱钱的心理。马克思说,金钱是“人情的离心力”,就是针对这一方面而言。

的确,致富的定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然而这个看起来漫无目标的驱动力却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人类为金钱而互相伤害,远超过其他原因。

 

这些理论我们应该知晓-2010-08-20 17:51:40  来源:(2010年第12期)

手表定律

一个人只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这表明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破窗理论

一栋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图案;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丢弃垃圾,丝毫不觉羞愧。

二八法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阳光心态-金正昆(摘自《礼仪金说》)2010-08-20来源:(2010年第12期)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铁人王进喜说过一句话: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喷油。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压力。所以,如何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工作就很重要,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态问题比较复杂,要是从比较专业的角度来讲,具体是指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非常崇尚的一句话是: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公关工作、办公室工作、服务工作容易受到别人的非议,容易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我喜欢给他们讲两句话,第一句是,我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意即善待自己。说实话,在人际交往中,别人给你脸色看,别人非议你,这种事情常有。凭心而论,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类似这样的事情你要想通。如果对方提的意见和建议是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我认为我没有错,而且实践证明我没有错,那么我何必把对方的非议当真呢。古之先贤尚且有人非议,圣人也难免被人家诟病,何况我等凡人?别人有时候给你脸色看,可能是有原因的。实际上,你要善于给自己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

当然,同样的道理,我也不拿自己去折磨别人。这是我讲的第二句话,意即善待别人。当你折磨别人的时候,你必遭报应。你对人家不好,人家凭什么对你好呢?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问题。所以作为公关人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调整自己的心态,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阳光的心态,是利己利人的,是有利于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般强调三点。

第一,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一个伟人说:中国人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做了没有,而很少想到为什么做、做得对还是错?我意思到了就行了,我这活儿我练了,但是这个事情做得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关注、去讲。比如一个人为什么生活?为什么工作?有没有做认真的思考呢?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说实话,宇宙无限,生命有限。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要对得起自己,当然同样也要对得起别人。

其实,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笑面人生,开心每一天,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的人。人生是条河,我来了,我看见,我走过。我爱护自己,我爱惜他人。我珍爱生命,我热爱生活。这样的话,我的心态就会比较健康。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用我的话来讲,你要有这样的概念。生命是宝贵的,活着就是幸福的,工作是美丽的,开心每一天。这样的话,有助于你拥有一种阳光的、健康的心态。

与此同时,还要常想一二。常想一二是什么意思呢?其基本含义即不要老想不开心的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开心的事情。说俗一点吧,就是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非议。人站在不同的位置,理解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呀。有的时候好心未必得好报,善意也未必被接受,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人际沟通从来都是有问题的。但是有的同志就想不开,那天有一个同志跟我讲,说没有评上职称不想活了,想跳楼。我也实话实说,职称那个东西当然也是好东西,要给我,我也要,我也是个俗人。但是,职称这个东西,有时候是不能当饭吃的。据我理解,人世之中,很多东西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的东西,不会永远都跟你在一起。地位很重要,金钱很重要,友情亲情也很重要。但是,钱,有花光的时候;官儿,有到了年龄退下来的时候;家人有时候也会离你而去。一个人如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很大的作用。善待自己,同时善待他人。但是如果你这一点做不到,老想不快乐的事,职称的问题、待遇的问题、住房的问题、客户对你不友善的问题以及竞争的问题,就会很麻烦,甚至有人自我摧残,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有人在家里残害家人,到单位摧残同事,到社会上与大众为敌。那真的是个人心态问题了。

生命是有限的,其实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健康的生命和有益的知识。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生活,拥有有益的知识才能让我们发挥所长、报效社会,并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二,要善于放弃。我们讲到心态的时候,懂得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人生会有很多的欲望,名、利、感情、地位等等,诱惑无处不在。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好本职工作,做成一点事情的话,就要集中精力、锲而不舍。不能够十全十美,什么都归你呀。痛苦来自比较,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在于什么?在于欲望不能满足,如果你老是想什么都被你得到,有那么好的事吗?说个难听的,钱有挣得完的吗?天下美女佳人都归你一个男人吗?你一个女人就可以得到所有帅哥的追求吗?没那回事。人生苦短,我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寿命有限,所以一定要集中精力去做一些能做好的事情,能做成的事情。有些做不了的事情就算了,勿忘痛苦来自欲望不能满足。

我做任何事情,首先注意一条,就是做我爱做的事情,做我能做的事情。但是必须明白,结果往往未必尽如人意。我努力了,尽力了,认真了,三思而后行了,但其结果怎么样,有时候就不是我个人所能控制的。它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我的努力难免会有人不认可、不接受,甚至会引起非议,但求无愧我心则足矣。切记:让大家都喜欢你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争取让多数人喜欢我们。

其次,做事量力而行则足矣。这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是要注意的。事情没有做完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有所取舍,并善于放弃。我有个习惯,每天列一个工作日程表,就是所谓的效率手册。8点干什么?9点又干什么……列完表后,我还要做一件事情,把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去掉几项,每天至少要给自己留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想干了,休息休息,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一个人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我们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的事情。退一万步讲,我有点闲暇就可回去陪陪爸爸妈妈,尽尽做儿子的孝道;陪陪老婆孩子,享受家庭的温馨。再退一万步讲,他们都不让我陪,我自己陪自己。我乐于看每一朵花开,看每一位女孩。我懂得欣赏生命和热爱生活,也会自我陶醉。这会使我得到更好的调整,以更好的状态工作。

第三,要坚持尊重为本。这是最重要并且必须坚持礼仪的宗旨。

首先,要尊重自己。要维护个人尊严,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国格。不尊重自己,便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要尊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接受他人,尊重对方的选择,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大是大非、国格、人格等问题,就没有必要对对方说NO,没有必要去否定对方。一定要摆正自己和对方的位置,善于容忍和接受。

在一般性交往中,接受他人,就是要能够容忍别人,因为人站在不同位置上,考虑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讲过的,男女在辨别方向的方面是有所差异的,女同志差一些,但是你不能因此就说女人笨。同样的道理,男人有时候做事可能比较粗枝大叶、好忘事,这是社会定位和生理习性的问题,你也未必就会认为男人都是臭男人,他们都是笨蛋、懒蛋。要学会容忍别人,一个人要善解人意,这是尊重的基本含义。

具体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我曾经说过:有人认为总经理永远都是正确的。你要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觉得没有道理。因为你会想,如果总经理错了呢?但是如果你要老是想别人是错的,那么你自己就错了。他有他的想法,他站在不同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是不同的。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现代社会强调团队精神,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和支持。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尊重客户这是一种常识。客户就是上帝,对其予以尊重,自不待言。最后,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它有助于与他人和睦相处。当然在我所强调的尊重之中,还包括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所在的单位。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在外人面前做出任何有损于组织形象的事情。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在提及尊重时,有必要恪守“3A法则”。它是待人处世的基本规则之一。这3A是什么呢?第一个A:Accept,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要待人如己,宽以待人。不要随便对人家进行所谓的是是非非的判断,要容人。不是原则问题,不要对别人随便进行判断。因为人们所站的位置不一样,考虑是不一样的。必须接受对方,包容对方。第二个A:Appreciate,重视对方。这个单词,含有欣赏的意思。重视有很多种,这里讲的就是欣赏,就是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当你肯定别人时,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说明自己宽容,有层次,有涵养,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第三个A:Admire,赞美对方。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善于欣赏对方,而且要把对方的优点予以正面的肯定。实际上,人际交往是互动的,你正面肯定对方,会带给对方一种愉悦,而对方这种愉悦也会反馈给你。位置决定态度,当你和别人打交道时,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你的心态就容易得到比较好的调整和控制。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想一想3A法则,这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规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运用这3A来处理和别人的关系,那么大家相处就会友善和谐、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