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石传说狗头新卡:“购买力平价”论与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通胀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27:28
“购买力平价”论与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通胀陷阱
2010-10-20

  提要

  可笑也可恨的是:狡猾的美国人利用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学舌鹦鹉来欺骗中国百姓,让他们天真地认为:人民币不断升值就可以用同样数量的钱买到更多的汉堡包。殊不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达到中美平价购买力后,意味着等量人民币在中国市场上买到的汉堡包只会比以前更少──因为物价上涨了。这是主流经济学鹦鹉们祸国殃民的一个最新实例!

  (1)

  北京时间9月30日凌晨,美国众议院以348票赞成、79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通过了“HR2378法案”,该法案允许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于所谓“货币根本性低估的国家”(如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长期以来,美国以人民币币值低估为理由,指责中国是所谓“汇率操纵国”。美国的指责所依据的主要理由是所谓“购买力平价”说(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参照系统)——从而认为人民币币值一直被低估。中国一些主流经济学人也跟着美国人鹦鹉学舌,而对于这种论点的荒谬性以及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灾难性涵义,则似乎蒙昧无知。

  为了使公众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本文拟绕开繁琐的理论(该理论介绍详见“本文附录”)。试用最简明的方式解释一下,究竟何谓“购买力平价”?从而使中国人知道美国人是如何利用所谓“购买力平价”这个工具,把中国经济一步步地引入发生恶性通胀的陷阱。

  (2)

  所谓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在主流经济学家那里被一些专用术语和算式绕得无比复杂(我怀疑他们是否真地明白这个概念)。其实它的经济涵义至为简单。我们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在一分钟内使事情讲清楚:

  假定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目前)约为:1$=6¥($,美元。¥,人民币元)

  再假定:1$在美国可买0.5个汉堡包(即1个汉堡=2$),而在中国则可买1个汉堡包(即1个汉堡=6¥=1$)。

  那么据此,同样之1 美元即6元人民币──其购买力在美国与中国呈现不等价(非平价)。6元人民币(即1美元)的币值在中国被低估一倍,因为同样之6¥/1$在中国的购买力高于美国的6¥/1$一倍——故人民币应当升值一倍,其购买力即币值方可与美元相当。

  如果汉堡包在中国的售价应提高一倍,那么1美元(即6元人民币)在中国也仅能购买半个汉堡包。那么,人民币6元与美国之1美元之间的购买力水准方可拉平(即实现统一价格one price rule)——拉平之后,则实现所谓“购买力平价”(PPP)。

  所以用所谓“购买力平价”论拉升人民币升值,即意味着让人民币币值上调,以及被人民币所估值的全部物价,对美元同步上调。

  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后,人民币平价购买力将呈现一种矛盾的变化——对以人民币估值的国内商品,人民币的购买力不升反降。而对以美元估值的国际商品,人民币的购买力不降反升(这也就是购买力平价论中所谓“绝对平价”与“相对平价”关系的实际涵义)。

  可笑也可恨的是:狡猾的美国人利用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学舌鹦鹉来欺骗中国百姓,让他们天真地认为:人民币不断升值就可以用同样的钱买更多的汉堡包。殊不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达到中美平价购买力后,意味着等量人民币在中国市场上买到的汉堡包只会比以前更少──因为物价上涨了。这是主流经济学鹦鹉们祸国殃民的一个最新实例!

  据报载:迫于美国压力,近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上升3%;那么中国国内以人民币估值的物价指数也就普遍对美元涨价3%,而这正是美国所要求的!

  事实上,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美国,购买力也远低于美国。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则必然导致物价联升,中国低收入者势必将进一步地陷入贫穷化状态。

  (3)

  但是,美国经济学人在做以上购买力(币值)平价比较时,却往往忽略一种极为重要的商品的估值和比较——这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同样作为一种商品被出卖的人类劳动力之估值。

  劳动力的价格是工资。比较美国与中国一个熟练工的工资水平:一个熟练工人在美国1小时最低酬金约可挣得10美元,在中国1小时仅约可挣得10元人民币。

  换句话说:若美国一个工人劳动一小时可挣得约5个汉堡包,那么中国一个工人同样劳动一小时仅可挣得约1.4个汉堡包。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列表提供一种国际间劳动力价格的差距比较。据美国公布,美国工人工资最低年薪约1万5千美元(此数字以下收入即低于贫困线)。那么世界其他国家一个工人需要工作多长时间可获得上述年薪?请看英国《经济学人》给出的下表:

  美国工人最低年薪1.5万(约相当于人民币10万),相当于:

  ——英国工人8个月薪金

  ——法国工人10个月薪金

  ——加拿大工人11个月薪金

  ——日本工人1年又1个月薪金

  ——西班牙工人1年又4个月薪金

  ——巴西工人3年又7个月薪金

  ——俄罗斯工人5年又4个月薪金

  ——中国 工人8年又10个月薪金

  ——印度 工人24年又4个月 薪金

  这些数字,粗略地说,即相当于国际上不同国家工人劳动力酬金的国际“购买力平价”。由此可见,根据中国劳动者年工资的内涵商品量,则人民币的币值(平价购买力)实际不仅未被低估,而是严重地被高估。

  4

  购买力平价论是极其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在纯理论角度购买力平价论被普遍作为汇率的长期均衡标准而被应用于汇率理论的分析中。但在实际操作上,购买力平价说存在着不可作为政策基础的严重的缺陷:

  1、该理论在考虑汇率定价时完全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汇率的现实影响。实际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汇率的影响,远远大于PPP;

  2、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首先是各国劳动力价格之间的非平价关系),也完全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的制约;

  3、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性困难,使各国商品的PPP实际上几乎完全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估。

  购买力平价论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货币供应量决定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的倒数是物价水平。因此PPP理论认为,货币数量决定一种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PPP论也是从货币层面因素分析汇率问题的代表。

  但实际上PPP理论单纯从商品价格的不完全比较,远远不能真实反映各国货币汇率和各国商品价格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决定各国货币汇率的,不仅存在实物商品的贸易市场;还存在着一种虚拟性商品的交易市场───即资本投资品市场和离岸货币市场。在后一市场中,决定一国货币汇率的并不是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而是所投入离岸货币市场交易的各国货币数量间的比例关系。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在持续快速上升,随着粮食、食糖、蔬菜、蛋类以及水电等日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失控飙升,近期形势更有进一步和加速恶化的趋势。这种后果,是与美国压力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政策有着直接关系的!

  换句话说,造成中国当前和未来严重通货膨胀形势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国不断实施的美元贬值和施压于人民币使之不断升值的政策!

  附录:购买力平价论简介

  购买力平价论是关于汇率的一种理论,最初起源于16世纪重商主义。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亦为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比较贸易论的内容之一。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在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该理论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价格)之比较。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可以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

  《维基百科》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1、要义: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质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杂志所创的巨无霸指数。该指标将各国的麦当劳分店的巨无霸汉堡(巨无霸)销售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2、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批评

  评论者认为,假定所有国家的价格商品价的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汇率表示你的本国货币此刻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你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3、购买力平价与生活水平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标准之一。

  例如2002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000美元,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是27000美元,美国是27500美元,调整后为36000美元。但是美国的犯罪率较日本高,贫困人口和地区比重较日本大,而日本的人均国土面积也较美国小,国民享有的个人自由据称比不上美国。而且生活质量还依赖于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最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表明财富分配是否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