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子毛怎么样:随笔儿科(转载) - 任之堂主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16:51

儿科,古又称“哑科”,因小儿不能言语之故。昔有俗谚: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虽是一句笑话,可看出儿科是很多医生不愿选择的。因小儿不能主诉,2岁以下亦不能脉诊,故望诊,闻诊尤为重要,然此二诊又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且小儿之体,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机体正气未充,病情变化迅速。在当前社会,很多家庭也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一家的心头肉,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家属必慌慌不宁。

然儿科疾病也有其简单的一方面。小儿形气未能全充,思维不尽完善,病虽变化快而病机一般较为单纯,不像内科杂病,老年病,妇科病一样虚实寒热错杂,且很多时候掺杂有精神因素,治疗起来有时都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读书时中医儿科学的还是很认真的学了的,但毕业后用的不多,所以儿科临床是很一般的。医学就是这样,学的再好,不在临床中摔打、摸索、忘的很快,回老家偶尔也有村人、亲戚带小儿来看病,有时自己都颇感尴尬。对于一些疑难的疾病,只好建议去郑州大医院找某方面的专家去看了,一些简单的咳嗽,腹泻倒是贸然开几味草药,许是现在孩子西药用的多,对中药特别敏感,有时疗效还是有一点的。

07年夏月去亲戚家碰到一5岁小孩,先天白化病,其母诉自自幼顽劣任性,好动不静,3岁时误把暖水瓶碰到而烫伤前臂,胸部,此后体质变差,稍有风吹草动则咳嗽不止,初期去村诊所输水后可愈,自去年冬天期,感冒数次,每次均是咳嗽咯痰不止,输水疗效亦差,闻是中医,请求处方调治。百般哄骗,适才吐舌让看,舌质偏淡,苔薄白,细问其母是否每次咳嗽痰量多是白稀?答曰:多是白稀,偶尔会有黄痰,有时输水后又转白痰,但量较多而咳不止,有时迁延半月方愈。我将于处方,其母面有难色谓:能否开一些便宜草药?家居偏僻农村,子多病,仅靠其父外出打工糊口。提笔细思后问:家中可有艾叶?答曰:有,每年端午节,都会去野外割来插与门框。遂告知:若今冬再咳,可取艾叶10片,生姜3片,红糖1汤匙煎水,一次100ml。此方对痰白而稀有效,若痰稠色黄万不可用,可去诊所予必要消炎药治疗。其母颇为疑虑,感觉我似乎在搪塞她。07年腊月又去亲戚家,欣然告我:夏天所开艾叶方,疗效颇佳,今冬又咳嗽后按照本法与小孩服用,比打吊针起效要快多了。其母咳嗽时也案此法用,亦有效。听后甚感欣慰。艾叶一药,传统多作为温经止血药运用,如金匮要略胶艾汤,中药学虽讲其能够温肺止咳,但运用的不多。我在呼吸科门诊实习期间,一个病人无意说以前咳嗽有一个单方,以艾叶炖鸡蛋吃,有时效果挺好,有时却不好,不知什么原因。我听后就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古代本草对此药治咳作用论述不多,也就是近来药理作用研究。然本药性温,非是对所有咳嗽咳痰都有效,对于虚寒体质受凉后引起的咳嗽效果较佳,对于痰热蕴肺证用之无疑于如火上浇油,上边那个病人不明辨证,所以有时效果不好也是必然的。生姜辛温而散,外能散风寒,内能化痰饮而止咳,我读研究生时导师也曾作过生姜止咳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如果根据临床辨证,生姜对于风寒,寒痰等疗效作用更为确切。红糖温中补虚,且可调合姜味之辛辣,整体这3个药配合在一起对于虚寒性咳嗽还是有一定疗效的。后来我曾把这个小验方发在网上,浙江一个注册为“人类没有智慧”的网友留言说冬季曾用此方,没想到对于寒性咳嗽疗效如此显著云云。

07年秋治一肺炎后咳嗽不止3岁男性患儿,症见:咳嗽,痰粘不易咯出,色白多带黄,纳差,大便干,望之舌质偏红,苔薄白腻,闻之咳声重浊,辩证为:痰热蕴肺,伤津夹滞,处以麻杏石甘汤化裁:炙麻黄6g  杏仁9g  芦根15g  川贝粉6g(分冲)  紫菀10g  炒神曲10g  桔梗6g 生甘草6g  2付。服一付而咳嗽大减,痰能咳出,其家人谓药味难喝,喂药时孩子哭闹不休而另一付中药不欲服。我告诉她可稍加冰糖2块校味,后终不服药。此处为麻杏石甘汤的变法,石膏质重而寒,小儿脾胃本身不足,以金石之重坠有碍脾胃纳谷,故易以芦根。二药均可以清气分之热,且芦根中空,尚可透热外出,但芦根清热之力较石膏为逊,复加川贝、紫菀桔梗,前胡宣肃肺气,祛痰止咳,加神曲和胃助运。

 07年春节回家,1岁的外甥女也是感冒后咳嗽不止,年纪太小又不会咯痰,喷嚏连连,清涕不断,静脉吊水也不见好转,我看其指纹偏紫,此属痰热蕴肺,风寒外束,处以荆芥6g  辛夷3g  川贝粉6g(分冲)桔梗3g  紫菀6g  生甘草3g 炒神曲6g 鲜竹沥1支冲,2付症状咳嗽咯痰明显好转,咽中痰鸣也基本消失。

以上三例是在农村家里时治疗的一些儿科呼吸道的简单毛病,用方用药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且疾病也比较单一,一点体会就是儿科用药一般不需要药味很多去堆积,配伍讲究一个精巧,注意固护后天脾胃,尽量少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于轻巧,缓和,平淡之处取效。清末名医余听鸿在其《诊余集》中曾言:用药如用兵,非不得已而为之,国家无事,不可用兵,一载用兵,十载不安,人体无疾,不可言药,一载用药,十载不复。我年前回家去镇医院办事,适逢家堂兄11个月孩子感冒后咳嗽,无发烧,镇医院也不化验,直接用头孢三代加喘定,地米,遂能取一时之效,但孩子免疫机体尚发育不全,且没有明确诊断化验,滥用抗生素、激素,对其成长是不利的。

小儿夜啼也是很常见的。原来在农村乡人也不认为是一种毛病,每当孩子哭的太厉害,家人会念动一些类似咒语的口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往往口诀念了几十遍,孩子还是哭闹依旧。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孩子夜啼,多是心肝有热,食滞所致,教中药学的老师曾讲过一个方法,对心肝有热有效:蝉蜕3g 钩藤3g 共研末,放入奶瓶服下。二药均性凉,可平肝清热,对于夜啼时有抽搐的小孩子更好。关于蝉蜕,曾听一个老师讲上海名医王翘楚治疗失眠所用,此药禀天地轻清之气,昼日鸣叫不止,夜而安静,取象比类,用于失眠。我治疗失眠时也曾借鉴王老经验,对于肝经郁热扰心所致的失眠,以柴胡龙骨牡蛎汤加蝉衣化裁或升降散加味(僵蚕,蝉衣,大黄姜黄)有效。好友赵君,大学毕业后回乡于药店卖药兼坐诊,对中医也有很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读书很用功,他讲过在家看病时曾碰到2例小儿夜啼,均予小柴胡颗粒,一次一包,晚冲服,疗效颇佳,均明显减轻。他解释为夜啼哭闹终归是因阴阳不调和所致,小柴胡汤为半表半里住方,能引阳入阴,亦可引阴出阳。我个人感觉这样解释有一些不容易理解,太过于笼统。小柴胡汤能疏解肝胆的郁热,和胃降逆可能是有效的关键,但有效就是硬道理,赵君的思路还是很灵活的。

小儿皮肤娇嫩,夏秋季暑热蒸腾,湿热俱盛,调护不当,经常出现湿疹之类皮肤疾病,瘙痒不止,抓挠后溃破流水。城市孩子发生此类疾病不多,农村因卫生条件有限,这类疾病还是很常见的。外甥女1岁半时,适逢夏季,四肢,臀部出不少水疱样丘疹,大如绿豆,小如小米,破后流水,初起家人以为夏季湿疹,用药后无效,想着等天凉自会好转,谁知到秋季天气凉爽时仍然不好,甚至注射丙种球蛋白也不行,电话时聊起,我建议以中药外洗,处方以利湿透热祛风为主:苦参30g  黄柏30g  白鲜皮30g  荆芥15g  地肤子15g 煎汤后温洗,5天后打电话询问,姐姐告诉洗后丘疹明显退去,慢慢结痂。此是外洗药物,不是内服,用量可大一点没有关系的。虽然没见到患儿,但考虑水疱样丘疹,溃后流黄水,瘙痒严重,缠绵不愈,考虑还是湿热生风所致,用外治之法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