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的毛毛虫手指游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2:02
集团公司第二次人才会主报告与“十二五”人才规划(摘要)
日期:2010/12/22
编者按:12月2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总结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系统谋划集团公司“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对新形势下更好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行具体部署。为了让所属各单位认清集团公司人才工作的形势,并部署好下一步人才工作,本报特在此摘要刊发集团公司人才工作会主报告和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主要内容。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回顾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以来,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从人才规划、制度建设、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入手,培养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人才队伍,为集团公司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一、系统谋划,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一是深刻认识人才对于航天发展的关键作用,切实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位置抓紧抓好。集团公司党组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才视为航天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在安排布置业务工作时不忘人才队伍的配置和优化,在取得成功时不忘人才的贡献和支撑,在遇到挫折时不忘人才工作的反思和改进。各级党委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摆上突出位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是针对四大主业不同需求,实现人才分层分类和差异化管理。对型号研制队伍,按照“引进急需、加速培养、优化配置、鼓励发展、强化激励”的总体思路,重点突出队伍的整体开发和均衡发展;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人才队伍,则按照“抓高端、抓核心、抓骨干”的总体思路,重点突出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和把握人才工作规律。针对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组织力量开展了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科技人才科学作风培养、民用产业公司高管运营能力以及成员单位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等专题研究,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推进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以“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以“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工作为抓手,努力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集团公司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根本,能力建设为重点,作风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证,把促进集团公司科学发展作为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的着力点,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对10家“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使创建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大力加强领导人员队伍建设。
三、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一是以重大工程为平台,培养造就领军人才。坚持按照工程和型号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大力实施人才接力计划。二是以培养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努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
三是以培养造就能工巧匠为重点,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集团公司积极开展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不断规范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完善航天特有工种鉴定标准;建立完善了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四是以提升职业化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四、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凝聚各类优秀人才
一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引进大批优秀毕业生。集团公司不断强化与高校的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了水动力技术、电源供配电技术、航天工艺等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增强了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拓展渠道、完善机制,大力加强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为满足型号研制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集团公司加强了与猎头公司、人才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的合作,近两年共引进社会成熟人才3000余名,引进海外人才300多名,其中有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三是坚持不唯所有、但求所用,加强国际人才交流。
五、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
一是积极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突出激励功能的薪酬分配体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工资总额与型号任务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好坏挂钩,职工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业绩贡献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
二是实施骨干激励政策,提高骨干人才的薪酬竞争力。各单位按照集团公司统一要求,制定了骨干激励政策,企业启动特殊工资单元,事业单位实施骨干津贴,适当拉开了普通职工与骨干人才的收入差距,提高了骨干人才的收入。
三是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完善奖励体系。
六、大力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一是突出培训重点,强化能力建设。发挥集团公司两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重点提高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博士后及自培研究生教育,加速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集团公司新增博士后站8家,累计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近80人;发挥75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作用,建立了由院士、专家组成的千余名导师队伍。
三是夯实培训教育基础工作,积极搭建培训工作平台。组织专家对工程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编写出版了质量可靠性工程、元器件、软件等系列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等10多家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以集团公司领导、院士专家、技能带头人等为主体,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7年来,集团公司新增两院院士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8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76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0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名;新增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名、全国技术能手70名;2010年,孙家栋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军工集团中获此殊荣的第1人。
二、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集团公司在岗职工从2003年的8万余人,增加到目前的12.7万余人。其中,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在岗职工6.7万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在岗职工6万人。在岗职工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已超过5万人,研究生人数近2万人,其中博士数量比2003年底增加了3倍,达到2000人。
三、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在岗职工中,管理人员占15%,比2003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超过50%,其中,研究员2200多名,高级工程师9600多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比2003年增加了3700多人;技能人才队伍中,特级技师140多人,高级技师810多人,技师4000多人,技师及以上技术等级的人数比2003年增加了1倍。
四、人才队伍竞争优势明显提高
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30多名院士、100余名国家级专家、近2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350多名型号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以及8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92名全国技术能手为代表的能工巧匠队伍,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岗职工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和所占比例在十大军工集团位居首位。
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7年来,先后17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集团公司党组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获“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集团公司党校获“中央党校分校办学先进单位”称号。
“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集团公司“十二五”人才发展指标体系
未来5年,集团公司将以市场配置人才为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吸引、聚集和成就各类优秀人才,建立并完善适应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要求的开放、竞争、择优、规范的人才选拔、使用、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与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度、专业配套、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适度扩大。到2015年底,人才队伍动态保持在16万人左右,其中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在岗职工保持在8万人左右,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突出市场化用人方式,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实际动态调整人才队伍规模。
——人才素质有效提升,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岗职工中,专职从事预先研究活动的科技人才比例达到15%;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才比例达到3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75%;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比例达到20%;技能人才队伍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等级人才比例达到10%。
——人才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队伍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两院院士3-5名,国家级专家30名,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左右,使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动态保持在500名左右的规模;新增“全国技术能手”(含“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0名,“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40名,“航天技术能手”200名。
领导人员中竞争性选拔比例不低于1/3;每年引进高校毕业生4500名左右,其中来自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占95%;每年引进1500名左右总体、推进、电子与通信、导航制导与控制、遥感等紧缺专业和数控加工、焊接等工种的社会成熟人才以及一批相关专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每年招收自培博士、硕士研究生350名左右。
——人才投入效能明显提高,员工薪酬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到2015年底,年人均劳动报酬达到9万元,年度培训费用投入比例达到2.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人才经济系数达到0.6人/百万元,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型号研制人才当量达到420。
厂所级以上领导人员平均每人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00学时,其他人员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0学时。
“十二五”重大人才计划
一、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
着眼于集团公司型号研制和产业发展需要,跟踪相关领域和专业的高层次科技专家和优秀职业经理人情况,建立动态信息库,创新选用方式,设立专项基金,采取特殊措施,吸引、集聚100名左右的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到集团公司,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研究和产业开发经营工作。
二、创新型人才开发计划
着眼于航天技术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拔尖人才,着力建设5个以高层次专家命名的实验室和10个科技人才创新团队,重点选拔、培养5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专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航天专业和产业发展前沿技术跟踪研究工作。
三、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着眼于确保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完成、实现科学发展,以重大工程、重点型号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选拔30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其中包括100名系统思维能力强、专业技术和风险掌控水平高的优秀型号“两总”,100名战略思维能力强、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优秀科研院所长,100名专业技术高超、在某一技术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技术专家。
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选拔计划
着眼于提升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创建50个管理水平高、经营业绩好、团队精神强的优秀经营管理团队;选拔100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战略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较高专业知识、素养的董事、监事队伍,100名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战略执行、经营管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职业经理人。
五、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
着眼于集团公司型号产品生产、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从完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的政策入手,着力建设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培养选拔20名技能大师(首席技师)、50名技能带头人和100名高技能骨干人才,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水平和素质。
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措施
一、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促进人才队伍结构优化
1.不断完善应届高校毕业生、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引进机制。
2.科学规范开展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增强人才引进工作主动性,及时掌握紧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3.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建立社会成熟人才引进工作常态机制,完善工作管理制度。
4.扎实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管理制度,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5.拓展引进国外智力和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二、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实现人才科学有效使用
1.积极推进人才市场化发展。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积极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和中介猎寻等方式选用人才。
2.完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领导人员选聘办法。
3.积极推行市场化方式选聘出资人代表和高级管理人员。
4.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5.不断优化型号研制队伍配置模式。
6.加强人才发展通道建设。
7.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8.创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三、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加速人才素质能力提升
1.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竞争以及集团公司战略转型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2.加强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提升。
3.加强经营团队运营管理能力提升。
4.加强科技领军人才能力建设。
5.加强绝技绝招代际传承。
6.健全和完善由博士后站、博士点、硕士点组成的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7.加强培训教育基础建设。
四、分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规范评价各类人才
1.建立和完善体现各类人才特点的素质评价标准。
2.完善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3.建立并完善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4.加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5.完善管理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
五、规范劳动关系管理,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1.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规范企业员工劳动关系管理。
3.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工作。
4.加强人才流动管理,规范人才流动行为。
5.建立并完善集团公司内部人才市场,促进各类人才适度交流和合理流动。
六、完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保障体系
1.积极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2.加强薪酬分配的监管力度。
3.不断强化经营业绩考核。
4.不断完善职工保障体系。
5.加大拔尖领军人才激励力度。
6.加强集团公司荣誉奖励体系建设。
七、强化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1.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体系建设。
2.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监督与评价。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4.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
5.扎实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来源: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