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月19是什么星座:试析《参同契》的注释版本88-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41:45

试析《参同契》的注释版本
潘延川


  东汉魏伯阳祖师著《参同契》,素有“万古丹经王”之称。前人在考证《参同契))作者生平事迹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着重试谈自《参同契》问世以来,有关注释阐幽《参同契》的版本情况,其目的是为从事《参同契》研究者及道教界养生炼丹者提供方便。因为,目前我们所见到《参同契》的注释版本达几十种,如果选好版本,无论对研究者或者养生家,都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与此同时,首先,我们还得从魏伯阳祖师著《参问契》说起。 

  关于魏伯阳《参同契》作者的生平事迹,正史及《后汉史》等书,没有记载,五代彭晓《参同契解义序》,1,说:,’魏伯阳,会稽上虞人,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得古人《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复作补寒遗脱一篇。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占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桓帝时,公复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保以始终,合以夫妻,拘其交靖,譬诸男女,显以滋生,析以阴阳,导之反复,示以晦朔,通以降腾,配以卦艾,形于变化,随之斗柄,取以《周易》,分以晨昏,昭诸漏刻,莫不托易象而论之,故名《周易参同契》云。”

  从这段文字及参照其它资料,可以得知,淳于叔通是东汉桓帝(147-167年)时期一个有名气的人,许多书中都有他的名字,此人就是淳于斟,又名翼,叔通是他的号,据考确是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曾在洛阳做过官员,后辞宫隐居家乡,与魏氏关系极深。

  一般认为,魏伯阳祖师大约生活在东汉公元148-209年间,也有说在公元100-170年间,字云牙,会稽上虞人,与淖于叔通同乡,但比淳于叔通的年龄稍大几岁,约于二世纪初期作《参同契》。

  《参同契》的作者,是个未做官的隐士,郡国是魏伯阳祖师对其籍贯会稽的隐语。这在《参同契》里完全可以可得出,如“鄂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宴然间居,乃撰斯文”。(《参同契》下篇)。曾造《道枢》说魏伯阳之名是魏翱,伯阳是号。此外,葛洪《神仙传》也有关于魏伯阳祖师的记载:“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这与《参同契》原书下篇文字是相一致的。

  下面即试析《参同契》的注释版本。

  在我国历史上记载《参同契》最早的书是刘峋((I日唐书·经籍志》,分为二卷,并列有魏伯阳祖师撰《周易五相类》一卷。葛洪《神仙传》记载与上皆同。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曾经记载过《魏伯阳内经》一卷,这卷书就是《参同契》。

  唐代《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二·道书类》中说:“《日月玄枢论》一卷,右唐刘知古撰,明皇朝为绵昌州令,时诏求丹药之士,知古谓神仙大药,无出《参同契》,因著论上于朝”。从此以后,《参同契》初被社会各界开始重视。

  《云笈七签·神仙传》日:“魏伯阳作《参同契》、,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艾象,以论作丹之意,而濡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失其奥旨矣。” 

  清朝《四库全书》总目,列《参同契》于道家类,并附有按语。

  另外,清代仇沦柱辑《道言内外五种秘录》其中收有《参同契》,是清陶素招释文,题日《周易参同契脉望》。

  目前所存《参同契》最早的刻本是明朝嘉靖赵府味经堂的版本。原刻《正统道藏》只有注解本《参同契》,且非“善本”。赵府味经堂的刻本是现存《参同契》最早的“善本”,所谓“善本”,在此指无注释的《参同契》原文。据莫友芝的《邵亭传见知书目》所载,《参同契》宋已有刻本,恐今已散佚。

  自《参同契》问世后,历史上为其作注释阐幽的甚多,今传世的注释版本大多保存收集在《道藏》(589册—629册)内,现按次序列后:
  658册:《参同契五相类秘要》一卷(宋.卢天骥注)

  621册:《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宋·阴长生注)

  622册:《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宋·署名)

  623册:《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宋·朱熹)

  623册:《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宋,彭晓)624册:《周易参同契注》二卷(宋·无署名)

  624册:《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一卷(宋,彭晓)

  625册:《周易参同契发挥》九卷(元·俞玫)

  627册:《周易参同契释疑》一卷(元·俞琰)

  628册:《周易参同契解》三卷(宋.陈显微)

  629册:《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宋.储华谷)

  明《正统道藏》之外的《道藏辑要》收集道教经书279种,其中有140种经卷是《正统道藏》所未收进的。此辑有两种注解《参同契》的书:
  97册列元朝陈致虚的《参同契注》
  95册--96册列清朱元育《参同契阐幽》
  未收进《道藏》内的有关《周易参同契》的注本还很多,如明王文禄作《参同契疏略》列在《百陵学山丛书》、清陶素粕《周易参同契脉望》被仇沦柱收集在《道言内外五种秘录》等,现均不一一列举。

  此外,朱熹注释《周易参同契》收入《四库全书》,题日《周易参同契考异》,朱托名“邹诉”传世。朱注本及彭晓、陈显微、俞攻、陈致虚的注本均收入《四库全书》。列举以上注释版本,有利于我们研究自《参同契》问世以来,历代学者是怎样注释和发挥其书炼丹术旨意的,从而我们就可以知道,千百年来,《参同契》是很受炼丹术士注重的一部丹书。

  《参同契》书成之后,作者魏伯阳祖师曾传授青州徐从事与同郡淳于叔通,徐、淳二人对本书作了注释和阐幽。这个论断是根据彭晓《参同契解义序》而得来。《参同契》全文共有六千余字,夹杂着三种不同的文体,不象出自一人之作,元朝俞琰与明杜一诚都曾怀疑过,俞琰是元代研究《参同契》的著名学者,其研究价值至今被学者们所推崇,其撰《周易参同
契发挥》及《周易参同契释疑》对此书的考证有了新的发展。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下卷日:“愚尝细绎是说,叹世代寥远,无从审定,是耶非耶,皆不可知。忽夕于静定之中,若有附耳者云:魏伯阳作《参同契》,徐从事笺注,简编错乱,故有四言、五言、散文之不同。既而惊悟,寻省其说。盖上篇有乾、坤、坎、离、屯、蒙,中篇复有乾、坤、离、屯、蒙,”二文义重复如此,窃意三人各述一篇之说,未必不然。而经注相杂,则又不知孰为经,孰为注也。予欲以四言、五言、散文,各从其类,分而为三,庶经、注不相混淆,以便后学参究。然书既成,不复改作。姑诵所闻于卷末,以侯后之明者。”

  在俞琰研究《参同契》考证有了新的发展的前提下,明正德年间,杜一诚认为:《参同契》中,凡是本文四字句的是魏伯阳祖师的原文。如:

  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察阴受,雄雌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棍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参同契》中篇)

凡是五字句和散文体的是徐从事的注释,如: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毅正轴,牡札四卦,以为紊
翁。覆冒阴阳之道,犹御者之,执街髻,有准绳,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
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参同契》上篇)

凡是带有“兮”字句与《鼎器歌》是淳于叔通的注释。如:

……推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证语,传于亿世后兮,昭然而可考。焕若星经汉兮,是如水宗海,思之务令熟兮,反复视上下。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即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忽自悟。探端素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于贤者。(《参同契》下篇)

  杜一诚把《参同契》分为三册以后,每册附以原序,自杜分开后,学术界及炼丹家开始分为两派,一派是崇古本的,代表人物有明杨修用、王九灵、彭好古及清代的刘悟元、袁仁林、陶素栩、仇沦柱等。另一派是术后本的,代表人物是明陆西星、杜一诚,杨升庵及清董德宁等人。

  主张崇古本的清朝学者陶素郘著《周易参同契脉望》,陶氏在本书杂谈中认为:《参同契》是出自一人之作,他是遵照原文而注释的,其根据是“……《列仙传》谓魏伯阳作《参同契》三卷,不言景休、叔通共作。稚川仙翁,历年未远,必非谬语,况后序一云今更撰录,补塞遗脱,一云故复作此,名三相类,其为魏公自撰明甚。余注悉遵旧文,不敢更置。”

  我认为,《参同契》的崇古本与奉合本,它对我们今天研究《参同契》都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应该吸取两家精华。至于目前应该推崇何本注释作为入手学习或研究《参同契》的首要资料呢?近年研究《参同契》的学者们认为,清康熙年间仇沦柱编成的《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是当今最好的本子,仇氏在杜一诚原意上,参照前人考证及俞琰《释疑》等书,所编成这本《集注》,但和现存许多《参同契》中的“章句”相比,是当今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