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光军团声望坐骑bug:文化资源保护:苏州市桃花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0:08
  
               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专题调研组
  桃花坞地区是苏州古城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街区,其保护利用情况受到了全市上下的高度关注。今年以来,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对桃花坞地区(包括东起人民路,南至东中市、西中市,西临护城河,北靠古城墙遗址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多次实地踏勘、查阅相关资料和分别召开由平江区政协、区委宣传部、桃花坞街道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对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保护利用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致认为,桃花坞地区诸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弥足珍贵的财富,但是,由于历史变迁等原因,有些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若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将毁于一旦。因此,抓紧对桃花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对于延续苏州文脉,保存苏州固有的文化形态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向世界彰显苏州鲜明而淳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桃花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地位
  桃花坞是今苏州市桃花坞大街及其周边地区。唐宋时期,苏州城内第一横河西北遍植桃花,市民游春看花于此,遂名桃花河。唐代诗人杜荀鹤曾作《桃花河》诗,北宋太师章楶在此营建桃花坞别墅,南宋范成大《阊门泛槎》诗有“桃坞论今昔”句。明代吴中著名诗人、书画家唐伯虎以这样的诗句歌咏桃花坞:“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桃花坞更因唐伯虎的轶事趣闻而闻名中外,至今,当地尚存与唐伯虎相关的遗址。桃花坞地区与苏州其他历史街区相比,有着显著的特征:其一,奉祀春秋吴国始祖的泰伯庙和明代唐寅故居遗址皆位于桃花坞地区,增强了该地区的历史厚重感;其二,虽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和战乱浩劫,桃花坞地区还保留着诸多的文物古迹,一批名人故居、古建筑基本完好,苏州小巷幽静、古朴的传统风貌和民风民俗随处可见。阊门至桃花坞一带还是苏州民国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这对见证、研究近代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三,明清以来,阊门桃花坞地区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成为苏州民间工艺品制作的集聚地。这里曾为苏州地区民间年画的刊印中心,因木版年画称之为“桃花坞木版年画”而闻名遐迩。现代学者郑振铎在其《中国版画史序》中写道:“……而桃花坞者,在苏郡城之北隅,独以刊印‘年画’、‘风俗画’有名于时。自雍正至清季,坞中诸肆,殆为江南各地刊画之总枢。盖自徽派版画式微以后(乾隆以后徽派刻工无闻焉),吴中刻工起而代之矣。”由此可见,桃花坞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我们珍惜,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1.泰伯庙对纪念吴国始祖具有象征意义
  千百年来,吴地人民一直把泰伯奉为始祖。商末,周部落古公亶父欲传位于幼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从渭水歧山来到南濒太湖的梅里(今无锡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部落性质的政权,自称“勾吴”。泰伯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周武王十一年,周灭商。周武王访得第五代吴君周章,封为吴子,始有吴国。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卒,长子诸樊继位,国都迁至今苏州。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阖闾大城”。自此2500多年来,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虽经历史演绎而城址未变,堪称为中外建城史上的奇迹。 
  为纪念泰伯,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吴郡太守糜豹同时在阊门外和现属无锡的梅村各建泰伯庙。苏州的泰伯庙历经沧桑,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吴越王钱鏐为避兵乱徙庙于阊门内下塘,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诏号至德庙,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庙毁,乾道元年(1165年)由知府沈度重建,并在庙前建至德桥。此后数百年中多次整修,主事者有知府况钟、巡抚汤斌等名臣。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光绪元年(1875年)增修,民国时期亦曾修缮。这说明历代地方政府对始祖泰伯的崇敬。清代重建的至德桥(泰伯庙桥)、石牌坊(横额“至德坊”为清代巡抚吴元炳所书)、享殿、两庑,至今尚存,殿内还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二十五年《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等石刻。1982 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省份和城市纷纷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推崇发迹于当地的民族始祖来增强当地的历史支撑力。如,陕西省和甘肃天水分别通过举办祭拜黄帝、伏羲的活动,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访祖,彰显当地人文历史的厚重感。苏州的近邻无锡市也响亮地打出了“泰伯文化牌”。梅村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经过多次整修,庙宇整体结构完整。1983年还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像。1987年,陆定一、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无锡市每年在此举行祭祖仪式,体现了对吴文化始祖的敬重。
  对于苏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修复泰伯庙是一项“文化实事工程”。泰伯是苏州人民值得缅怀的先祖,祀奉泰伯具有追根寻源的象征意义。正是由于泰伯奔吴、阖闾建城,苏州才有秦汉六朝时期的“江东一都会”之称,才有唐宋元时期的“东南雄藩”美誉,才有明清时期作为全国文化经济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历史上的苏州,不仅先后曾是吴国国都、三国孙吴以来郡、州、府和明清巡抚衙门所在地,又是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地区,它作为吴文化发祥地和吴文化的中心地位为中国文化史所确认。当今的苏州,找准了 “文化苏州”的定位,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因此,苏州更应该亮出泰伯文化牌,通过修复泰伯庙,更好地纪念吴国始祖,开展对始于泰伯的吴文化研究等举措,促使吴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为苏州发展提供人文动力和智力支持。
  2.唐伯虎在苏州传统文化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唐寅(公元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出身于苏州城内皋桥吴趋坊的一个酒肆商人家庭。他天资聪明,少年时便有才名,其后结识祝允明、文徵明、张灵等,并受到前辈沈周、文林、吴宽、王鏊等人的赏识。他既有画名,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又有书名,与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叶的中兴书法家;还有文名,举凡诗、词、曲、赋、文无所不能,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自中年以后定居桃花坞,桃花坞也因唐伯虎而闻名。唐伯虎故居不仅有着明确记载,而且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弘治十六年,34岁的唐伯虎在皋桥之北桃花坞买地筑室,署额“桃花庵”。那里本是北宋绍圣年间章楶别墅,广植桃李,早已荒芜,然尚存池沼遗迹。唐伯虎所构,仅占废园一角,缘地不大,位置在五亩园西,即今廖家巷。大概由于银钱匮乏的缘故,筑园费时颇长。园中有桃花庵、学圃堂、梦墨亭、读书阁、蛱蝶斋、检斋、寤歌斋等,小园四周围以矮墙,遍植花木,尤以桃花为多。清乾隆时,建宝华庵于此地,前临水池,即现还存的荷花池。此外,桃花坞还有唐寅祠。唐寅祠位于廖家巷前新街10号,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杨大潆创建准提庵。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吴县知县唐仲冕拓庵东别室辟为唐解元祠,祀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三君像,题额“桃花仙馆”。唐寅祠在大殿东侧,原系楼阁建筑,额题“天章阁”,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间圮。后改建为平房,即现存建筑。东壁嵌唐寅撰书《桃花庵歌》及所作《观音大士像》等石刻。1963年唐寅祠(包括准提庵)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996年两次维修。
  唐伯虎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30岁以前主要是读书求知,风流倜傥,热衷于功名。29岁时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但他30岁赴京考试中却被卷入“科场行贿案”中而蒙受牵连,最后遭到革黜,永远失去了作官的机会。从此他在一度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回到苏州从事诗文书画创作并靠卖画度日。自命“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露出他对功名利禄及封建礼教的嘲弄。他潜心佛学,研习古文,引亢拍曲,寂寞时则邀约同好来桃花庵内吟诗作画。在桃花坞,他写下了《桃花庵歌》、《落花诗》三十首,先后创作了《桃花庵图》等许多书画作品。正德年间,他受宁王之邀赴南昌,发觉宁王有谋反之意,便以“装疯作癫”而脱身,避过劫难,返回苏州桃花坞,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他作了不少诗画。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他写下“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的绝笔诗,安详地离开了尘世,享年54岁。死后葬在桃花坞附近,嘉靖二十六年迁葬至城外横塘王家村,原坟地处经造房建屋,形成小巷,巷名以“唐寅坟”名之。唐伯虎的才学与人生遭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这个时期整个苏州文人群体在日益僵化的社会制度和强大的世俗权势前屡遭挫折的状态,对于那些好古博雅的苏州文人来说,唐伯虎的生涯引起了他们普遍失落感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他们有着一言难尽的感慨和共鸣,这也是唐伯虎身后有着极大魅力的原因之一。
  唐伯虎是杰出的书画家,多才的文人。他的山水画取法宋代诸家,还融入了元代文人山水的笔墨意趣,作品大多表现雄伟、壮观的崇山峻岭,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和田野风光,也有描绘亭榭园林、楼阁溪桥,画中的人物也占有一定比重,画风多随题材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化。他是“明四家”中首屈一指的擅长画仕女人物画的高手,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或用工笔、或用写意,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形象。《秋风纨扇图》就是他中年得意之作,诗画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反映了他饱经人世沧桑、一生不得志的感慨之情。他的花鸟画有工笔,也有写意;有淡敷,更多水墨,创作题材广泛,显得生机盎然。他在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表达了狂放、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他的诗文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总之,在明代画家中,唐伯虎的绘画技艺和画坛名望,以及能文善诗、能书擅画的才华,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上自帝王官僚,下至平民百姓,雅如文人学士,俗至贩夫歌女,可谓对其大名无人不晓。他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的地位。
  唐伯虎不仅有卓越的书画成就,而且具有鲜明独特的人文个性,体现了他追求自由、藐视权贵的清逸风骨。他尚未走上仕途,就遭受到严厉的打击,于是在苛政下与官场仕途保持了距离,他也没有真正进入士绅的阶层,没有财产和功名为后援,只能依靠卖画为生。然而,他不幸的身世却让他比沈周、文徵明等人有着更加丰富和激越的情感,也有着更加充沛、外露的才情,他桀骜不羁的性格、纵横驰骋的才气又使他始终在创作中保持着强烈的个人情绪,这种情绪来自怀才不遇的苦闷,来自对功名利禄的藐视。他的艺术成就及其生涯折射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明代中叶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明四家”的产生创造了环境条件。思想文化及社会政治的变化,影响了书画的发展与变革。唐伯虎的艺术注重个性的抒发和风格的独创,一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吴地文人雅士对皇权和仕途的疏远,对解放性灵的崇尚。这种人文精神明显地冲击了作为当时统治思想的“理学”,带有“离经叛道”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坎坷的人生经历,自身生活贫寒,使其坚守文人的禀赋和独立人格,融入了世俗社会生活,铸就了一种“出入天人之间,为一家学”(祝允明语)的心志。“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体现了他在窘迫处境下,虽然无奈,却仍然表现出作为一个才华超群的文人自负。“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表达了他宁可卖画,也不用不义之财的风骨。唐伯虎的文化遗产是苏州的骄傲。他那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人格,是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及精髓。还一个真实的唐伯虎,让历史上的唐伯虎与民间俗文学中的“唐伯虎”区分开来,让当代人对唐伯虎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的地位及其人文精神有确切的了解和认知,这对彰显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
  3.众多的文物古建筑弥足珍贵
  桃花坞地区拥有一批文物古建筑和民国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省级文保单位1处:五峰园。位于阊门内下塘五峰园弄16号。明嘉靖年间南京兵部尚书杨成故园,俗称杨家园。另有一说为文徵明之侄文伯仁(号五峰老人)所建。假山上的5座湖石峰相传为北宋朱勔园中之物,另有一说移自五亩园。园中土墩相传为唐代传奇中的柳毅墓。1998年修复开放。
  (2)市级文保单位9处:除泰伯庙、唐寅祠、唐寅故居遗址之外,还有:
  文山寺:位于阊门内文丞相弄30号。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号文山)建文山祠,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改为文山寺。清同治年间重修。民国时期,潮音庵、云林庵并入,又名文山潮音禅院。“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被指甲钳厂占用。1988年归回佛教协会,次年重修,1990年9月恢复宗教活动。整修后的文山寺初具规模,门前黄墙照壁,进山门是韦陀殿,其后为大殿。殿后为净业堂,楼上是藏经楼。东路有文山厅、念佛堂、观音殿、云山无恙堂。西路为散点式布局,有斋堂、五观堂、花圃、回廊,花圃曲廊中建“如山亭”。寺内有碑7方。1998年7月,由文山寺住持照莲法师等发起,在寺内兴建千佛铜塔,意为“佛佛道同,佛光普照”。该塔为纯铜铸造,平面为六角形,塔高7层计7米,重4.5吨,塔身雕铸佛像达1042尊,结构和雕铸具有传统民族风格。
  桃坞中学旧址:位于市四中内。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6年后定名桃坞中学。现存民国时期建造的一批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校舍。文学家钱钟书、数学家潘承同、化学家张青莲、物理学家刘光方、民国政要严家淦等一批著名人士曾在桃坞中学求学。
  朴园:位于校场桥路8号。建于1932年,为汪姓商人别墅。朴园四周砌花岗岩围墙,内采用传统造园布局,以山水为主景,建筑以中西合璧为特色,配置琉璃瓦仿古四面厅、花厅、亭廊等,种有名贵花木,环境清幽。2006年,设在朴园内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建成并开放,该馆有珍品展览厅和年画演绎展示区,馆藏清末民国初年以来的各种年画作品600余幅,相关书籍40余册。开馆后,老艺人成功地复制了桃花坞年画鼎盛时期的《麻姑献寿》、《一团和气》。
  外五泾弄近代住宅:位于阊门饭店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为谢姓别墅,主楼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楼南为花木茂盛的庭院。
  长鎏村:位于阊门内下塘崇安里北。民国初年由上海富豪兴建的里弄式洋房,取其两个儿子“长”、“鎏”之名合成村名,含有金钱长流不息之意。
  雷允上诵芬堂药铺:位于西中市127、136号。民国时商业建筑。
  (3)市区控保建筑18处,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突出的有: 
  费仲琛故居(宝易堂):位于桃花坞大街176号。费仲琛,江苏吴江人,曾任直隶的知州,后入袁世凯幕府。袁世凯恢复帝制,他直言劝阻,不被采纳,即拂袖而归。费仲琛擅长诗词,著有《费韦斋集》。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费仲琛购得清末翰林费念慈故居“归牧庵”,加以整修扩建,中式建筑参以西式装修。两年后,次子费巩(爱国教授,革命烈士)在此完婚。著名书画家吴子深曾设画室于费宅。
  谢家福故居:位于桃花坞大街264号。其地曾为明代养真老人沈均故居“废园”,清初归谢家。太平天国时曾被用作“劝王府”。清末传至洋务派爱国文人、中国电报事业创始人之一、慈善救济事业家谢家福,增筑“望炊楼”。谢家福以国子监学政身份参与中国电报事业的创设,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在苏州创设电报学堂,又称“苏州电报传习所”,培养电报事业人才,在电报界颇有声望。
  曹沧洲故居(务本堂):位于东中市阊门西街59号。曹沧洲为近代名医,清末曾应召进京为光绪帝和慈禧诊病,被称为御医。
  陆润庠故居:位于阊门内下塘10号。陆润庠的六世祖陆肯堂为康熙二十四年状元,历任翰林侍读等职,其故居即在此。清同治十三年陆润庠高中状元,官至尚书、大学士,1896年在两江总督张之洞支持下,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苏经丝厂。辛亥革命后,留在宫内当溥仪的师傅。 
  永丰仓船埠:位于阊门内下塘东段。永丰仓一名老军仓,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就宋元古粮仓旧址重建,四面环水。清代曾为钱厂、火药局、宝苏局、总捕同知署。石砌船埠在中市河北岸,长约80米。
  苏州昆剧传习所旧址:位于西大营门53号五亩园旧址。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苏州曲家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人为挽救昆剧,在此开办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承前启后的“传”字辈演员。
  此外,还有一批清代古建筑和民国建筑,如,邓宅、元宁公所、余家花园、福济观(神仙庙)、庄宅、张宅、吴宅等,以及李仲公故居、汪宅、钱大钧故居、明远堂赵宅及会所、崇安里曹宅等,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通过对文物的普查,桃花坞地区还发现一大批古构筑物,其中包括古井85眼,古驳岸5段,古桥梁9座,砖雕门楼4座。
  桃花坞一带古代曾建有不少私家园林。最为著名的是五亩园,遗址在西大营门原林机厂一带。北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建园,前后十年,遂为吴中胜地。绍圣年间章楶在园南建桃花坞别墅。几经重修的五亩园,上世纪中叶尚有遗迹可寻。孙园,为唐代著名宅园,遗址在桃花坞西孙氏庄房,据古人咏园诗,园景可与东晋辟疆园比美。废园,在桃花坞大街,明永乐初沈均隐居处。苏家园,遗址在后板厂,俗称北园,明万历年间苏怀愚所筑,西北滨河,尽植杨柳,循堤而西即蔡家桥,风景绝佳。后由李模购得,修治后改名密庵旧筑,中有桃坞草堂,后皆夷为菜地。绣谷园,遗址在后板厂,清初蒋垓在此建园,掘地得“绣谷”二字石刻,即以名园。园背城临水,别具一格,毁于庚申兵火。勺湖,遗址在阊门东,清代广东人方还所筑,池占其半,池本非湖,以湖名园,乃取《庄子·齐物论》意。
  4.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业重要的聚集地
  桃花坞地区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业的聚集地之一。自明清以来,苏州工艺美术进入了繁盛时期,仅桃花坞地区就拥有50多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和店铺,遍及大街小巷,传统手工艺品有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红木雕刻、漆器雕刻、制扇、制砚、苏裱、灯彩、民族乐器、仿古铜器等18余种。其中,桃花坞木刻年画中外闻名,民族乐器作坊、店铺也相当有名。自明清、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的公所、公会、店庄、厂(社)先后共有47家设在这一地区。目前,除红木雕刻厂之外,尚有民乐制作、制扇等作坊散落在这一地区的大街小巷。这些作坊继承了传统的生产技艺,产品具有苏州民间工艺的特色。在苏州古城区内,类似桃花坞这样拥有大量的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成片地区已经十分罕见。
  二、桃花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新机遇
  自唐宋至明清,桃花坞地区几度兴废,历经了各个历史朝代变革的沧桑。西大营门在南宋、元末张士诚时期、清代都曾作为屯兵之地,特别是从晚清至民国,战乱不断,桃花坞北部沿古城墙一片几乎沦为废墟。桃花坞大街周边也由于苏州商业中心由阊门一带向观前街一带转移而趋于冷落。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大营门北地块建起了多家工厂,也影响了桃花坞作为历史文化区域的整体布局和风貌景观。从这次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这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面临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唐伯虎故居遗址及周边环境亟待整治
  1987年,苏州文化部门组织了对尚存的荷花池水池进行了浚治,池周增设石栏,并于池西岸配植树木,铺筑曲径。1991年再次作了整修。但是,唐伯虎故居遗址的民房破旧不堪,约居住30户居民,位于荷花池正北面的房屋中有15户,这些居民户住房拥挤,设施简陋。位于廖家巷前新街10号准提庵的唐寅祠大殿虽然保存完好,但第一进、第三进及大殿东原祠堂正式部分也都住着居民,其中第一进屋脊已出现险情。当地居民反映,桃花坞因唐伯虎名扬天下,经常有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但看到如此景象,无不怀着遗憾的心情扫兴而归。
  2.一批散落民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建筑现状令人堪忧
  散落在桃花坞地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古建筑结构尚属完整,当年风貌犹存,民国建筑也较为集中,具有这一时期的建筑特征,这些清初至民国的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对这一地段的建筑作了解危性的修缮,排除一些险情。但是这些古建筑和民国建筑除个别之外,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使用的状态。在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中,居民乱搭乱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一些外来人员居住户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损坏古建筑构件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生活设施落后,在砖木结构狭小的公用部位电线乱拉,安放了多只煤气罐,又无任何安全措施,消防隐患十分严重。
  3.整体风貌保护需要有效治理,通盘规划
  相对古城区中心地块而言,桃花坞处于偏西北地段,在近几年古城区道路拓宽改造、房屋成片拆迁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阊门下塘一带至桃花坞大街附近基本保存着“河街相邻”的旧时风貌。特别是在桃花坞大街整治改造中,较好地把握了在改善设施的同时,房屋的外立面保持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但是,存在的矛盾还是十分明显。一是由于许多小街小巷基础设施差,路面多年失修,又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人员层次复杂,对小商小贩经营行为疏于严格的管理,造成了一些地段“脏、乱、差”现象严重。二是一些单位或居民为加强安全,加固、改善房屋设施条件,在修缮房屋的外立面采用建筑新材料的同时,未能再采用传统方式加以修饰,导致与街巷的传统风貌不相协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提出指导性建议意见,投入资金,帮助解决外立面的修饰问题。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是它的不可再生性。因此,面临诸多问题的桃花坞历史文化资源,应该认识到抢救的紧迫性,根据实际情况和各种资源的价值,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保护工作。
  从苏州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来说,桃花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也面临着极好的机遇,把它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理由之一:自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以来,苏州积极争取将古城古镇作为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位于古城区内桃花坞地区列为阊门历史街区的扩展项目,有利于张扬阊门历史街区乃至苏州古城的文化内涵,对此,各界人士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理由之二:苏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古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五个历史街区按照“修旧如故”和“保护性建设”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苏州特有的历史风貌。近几年来相继完成了山塘历史街区、平江历史街区、阊门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整治,2008年上半年启动的西中市“民国风情街”整治现已初现端倪。以上历史街区的成功整治,为桃花坞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市政府把分批整治城区街坊列为了每年实事工程,2009年又有一批老街坊将得到改造。因此,在近年中启动桃花坞地区整治工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桃花坞地区街巷修复、整治只需市财政给予再加一定的投入资金,就能圆满解决。理由之三,目前,桃花坞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已出现新的有利因素。在市委、市政府决策下,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美术馆新馆和苏州名人馆选址位于朴园以东人民路以西的原公交场地块,并已奠基动工。同时,苏州市文化部门在完善桃花坞木刻年画馆的基础上,苏州昆剧传习所整修工程预计将在年内竣工,朴园南侧的传统工艺展示区正在筹划,这个展示区通过新建两座仿古桥梁与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美术馆新馆和苏州名人馆相连接。这样,在桃花坞东侧,不仅将形成既与古城风貌相协调,又体现丰富文化内涵,还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文化区域,进而也将为桃花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打开了瓶颈。
  三、桃花坞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对策建议
  综前所述,桃花坞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正逢其时。从宏观总体布局而言,我们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经过数年努力,桃花坞地区可以形成以下的格局:打造以泰伯庙和唐伯虎故居为载体的两个文化“高地”;构筑以西中市民国风情街,桃花坞大街周边苏州民俗民风区,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美术馆新馆及苏州名人馆与朴园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苏州昆剧传习所、唐伯虎故居相辉映的传统文化展示区,形成三个特色文化集聚带。这样,桃花坞将与阊门历史街区、山塘历史街区交互融合,贯连成为文化旅游线路,形成古城文化遗产品牌,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在具体实施方面,可分为几个步骤。
  1.优先解决修复泰伯庙和唐寅故居两个重点
  一是尽快启动泰伯庙的修复和环境整治。自民国以后,苏州的泰伯庙由于历史原因日趋破落,最后竟然面目全非,被用作庙桥农贸市场。近年来,在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下,修复泰伯庙的问题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平江区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已将占用泰伯庙的农贸市场搬迁,市文物局就修复泰伯庙作出了方案。目前,修复工程启动在即。我们建议,为完整地重现泰伯庙的历史风貌,有关部门聘请资深文博专家和古建筑专家对修复方案进行周密论证,抓紧做好修复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确保2009年圆满竣工。
  二是修复唐寅故居,恢复其历史面貌。严格限制原林机厂地块的别墅群向南扩展。拆迁双荷花池周边30多户居民住房,并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征用居民户北、东侧现属林机厂的4000余平方米的空地,在这一地带栽植桃树,修复史料记载的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蛱蝶斋茅屋,整治历史上的双荷花池,与北侧新挖河道相通,使其由死水变为活水,并新建一座纪念性的唐伯虎塑像。迁移现占准提庵正门部位的居民户,恢复其正门原样。向东延伸唐寅故居北侧的校场桥路,连接桃花桥弄,向北延伸唐寅祠西侧的廖家巷,连接平四路。这一方案如能实施,唐寅故居和唐寅祠周边环境和周边道路体系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完善。
  2.加强对桃花坞地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
  争取将一些历史文化价值比较高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单位纳入重点古建筑维修工程。按照苏州市文物部门与文物古建筑的产权单位签定的文物保护责任书的要求,加强对产权单位(户)的使用情况的检查,拆除违章搭建,保护原有的建筑格局,特别是要加强外来人员承租户在使用古建筑方面的管理,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提高居民的文保意识。在街坊整治改造中,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维修古建筑及其电路等配套设施的规范化改造,改善古建筑民居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况公祠、曹沧洲祠堂分别建成社区活动中心和科普苑的经验,对于适宜辟为社区市民活动中心的文物保护单位或古建筑,可发挥“市区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办成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按照《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和《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
  3.有步骤地开展桃花坞整体风貌的保护
  苏州古城内的历史文化区域的保护,不仅在于其中个别重要文物古建筑的保护,而且在于这一区域的空间特征、街坊肌理、局部环境以及民俗文化的保存与保护。一方面,这就必须限制对古街坊的成片的房地产的开发,防止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造成对整体风貌的破坏。在桃花坞地区整体风貌保护和整治中应优先考虑水系、管道、交通的整治。只有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才能留住古街坊的“人气”,才能避免成为纯外来人的集居区,才能留住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应避免桃花坞传统工艺美术特色的流失,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保护”。1998年在苏州举行的“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国际会议”上通过的《苏州宣言》指出,要“保护并促进作为实体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无形文化遗产。”据此,在做优桃花坞木刻年画馆、修复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同时,应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在这一地区的工艺作坊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政府部门则应加强对这一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扶持、引导,鼓励、吸引更多的生产、经营户到桃花坞落户。平江区、桃花坞街道还可以借鉴胥门百花洲文化活动、金阊山塘街民俗活动和平江街道民俗文化活动的经验,通过组织社区特色民俗文化活动,让寂寞了几百年的桃花坞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桃花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我们相信,随着这件好事的办成,苏州古城必将增添魅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