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之轨迹45级饰品选择:穿衣的回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4:45

穿衣的回忆

(2012-02-16 11:18:04)

三四十年前,我国还处于生产力和生产条件滞后的阶段,各种物资都凭票供应。大多数人只是在过年或结婚时才穿新衣裳。那时人们都穿得很“素”,几乎没有什么鲜艳的衣服,更少见花衣裳。黑色、灰色、蓝色是当时的流行色。

我从小就记得,无论走到那里,大人孩子的屁股上、膝盖上都有一块大补丁,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你想,每人每年就那么几尺布票,还要买床单、缝被里,而且纯棉布本来就不结实,若一坏了就扔,那得需要多少布才能供得上需要?所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一家有几个孩子,衣服都是从大到小往下传,到了老末,简直就成了和尚的百衲衣了。

有一年爸爸买了块布料给妹妹做衣服,特意告诉裁缝把衣服做大些,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结果那个裁缝做得太合身了,小孩子长得又快,父母为此还生了好几天的气。

由于布票紧缺,矮个子显得特别划算。我的小个子经常受到人们的揶揄:“看人家小韩做衣服就是省布呀!”他妈的,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那时,人们吃都吃不饱,一件衣服冬天穿完夏天穿,过年也不见得能做件新衣服。听妻子说,在她们老家,穷人家直到年三十才给孩子拆洗衣服。拆开旧棉衣,把棉花掏出来,连夜清洗。干不了时,大人彻夜地站在火炉边烘烤。尚余潮气,就开始缝制,为的是让孩子赶在天亮接神时就能穿上。

1976年,我做了一件棉布料的双面卡军干服,穿了好几年,原来的蓝色已经被洗得发了白,领口和袖口也全磨得张开了嘴。但因为这衣服的其他地方还没破,就舍不得扔掉。一天,我去五毛看同学闫喜欢,他见我的衣服成了这般模样,就让我脱下来扔进了染缸,并且告诉我,因为我的衣服颜色暴露的部分发白,袖子内侧发蓝,只能染成黑色,染别的颜色就成了大花脸。那年,我就是穿着这件“崭新的”旧衣服过了个年。

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个年代,就是再革命,也革不掉人的天性。当然,“文革”一来,连天性也不行了,这是后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基本流行“中山装”,还曾经流行过一阵“列宁装”。“列宁装”就是小翻领、两排扣、有束腰带,女性穿起来,非常俊美。那时,旗袍也很流行,中年女人如果身材好,穿旗袍是很得体的,在公园和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到了六十年代,因为饥饿,讲究“艰苦朴素”,这种打扮就极少了。

那时,还曾流行过苏式的“布拉吉”,亦即连衣裙。姑娘们穿上,把发辫在两侧弯个圈,再扎上蝴蝶结,整个人简直就是一朵花儿,迷得死人。后来中苏开始交恶,没人再敢穿了。

还记得母亲有好几件旗袍压箱底,文革来了也不敢再穿,后来母亲都陆陆续续地给我的两个妹妹改成短裙穿了,权当废物利用。那些旗袍,大多是解放前留下来的,布料很细,花色典雅。

六十年代的高干,也不过讲究到呢料、毛料为止。同是中山装,一般小职员、小知识分子都是蓝棉布的,不熨烫的话,鼓鼓囊囊,很土。而毛料中山装则笔挺如削,当时高干及高级知识分子,都是一身毛料,表现出鲜明的阶层差别。

那时的人一来穷,二来也不敢打扮,就是有一件好衣服,一般也不敢穿。我六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时,建筑工地上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都是一样的装扮,冬天也在白茬皮袄外面系一截电线或草绳,一样的工作裤、大头棉鞋,也说粗话,也随地吐痰,唯恐露出半点书生气,被指责为没有改造好,没有脱胎换骨,脱离了工人阶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天津妇女冬天用浅色花布缝制棉罩衣,曾经受到舆论的非议,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奇装异服”。各大报纸批判了好一阵子。吓得许多妇女再不敢穿。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的,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的《千万不要忘记》,在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一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万不要忘记》写的是一个叫丁少纯的青年工人,业余时间喜欢打猎。因为买了一套价值148元的毛料制服,成为全中国青年的反面教材。

片中许多台词成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语:比如有谁穿件漂亮的制服,会被戏称为“148元”,可见影响力之大。

我是前朝遗民,曾经受过蒋先生半年的领导。后来他把我们扔下跑到台湾去了。等我懂事时,西装早已经绝迹,记得同学苗森家里有他父亲解放前当国大代表时穿过的西装。1969年的夏天,他偷偷地拿出来,和我们几个同学去公园照相。去洗印时,遭到了二食堂附近的“内蒙古照相”的工作人员的深度质疑,幸好那个营业员是个老右派,才没有酿成大祸。但他对我们的劝告至今言犹在耳。 

记得刚改革开放时,我们的出国考察的人员因为没有像样的衣服穿,都由国家出钱统一制装,一样地颜色、一样地款式、一样地做工,一群人穿统一的西服走在欧美的大街上,常常引来人们的驻足观望,被欧美人讥讽为“中国军队”。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有了人造棉,有了的确良,又有了的卡,做出的衣服才比较耐穿了。再后来,大纹哔叽、牙签呢、混纺……名堂多得数不胜数,穿也穿不烂,穿也穿不完,“老虎下山一张皮”也就成了现今年轻人无法相信的历史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穿戴大有改观,因公出国再也用不着统一制装。而且我发现,欧美人穿衣也非常随意,现在,我们走在欧美的街头上,没有丝毫寒酸状,倒是我们对人家穿衣的不分季节多有微词。

    抚今追昔,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