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仪长相忆:中国式“汽车碰撞营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55:12

中国车市虽然竞争日益激烈,但基本上还是在贩卖原本流行于美国、日本,经香港、台湾改造以后的 “旧招数”。不过,最近一个颇有声势的促销活动让人对中国车市的创新水平刮目相看。那就是所谓的“碰撞营销”。

忽然之间,原本十分学术化的“汽车碰撞”成为汽车业内外人士议论的热点。盯牢这么高深的话题作为“营销热点”当然事出有因,这又是商家为了促销汽车而导演出来的新剧目:去年以来,几家国内日系汽车制造厂接连发生汽车碰撞后断裂而导致乘客人身伤害的事故,于是传媒不断流传出这样的信息:日系车虽然经济省油,实际上是个“薄皮汤包”,经不起磕碰之类的评论。为了替自己的安全性“正视听”,丰田锐志不惜血本公开展示碰撞实验,本田更绝,来了个雅阁正面碰撞奥德赛,日产则一连多次举行碰撞试验。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安全性,尤其是证明“薄皮更加安全”。

按照这些厂家的解释,决定整车安全的是设计结构,是整车带有逐级吸能及抗变型能力的骨架。在发生碰撞的一刹那,车体的吸能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唯有尽可能多地吸能,才能保障驾驶室不变形,从而保护驾乘人员。无论是从碰撞实验的结果,还是事后专家的解释等都似乎很让人信服地证明,车体吸能确实是安全的。不过,望着被撞得几乎全毁的车首,我忽然想起:假如我是车主,一撞惊魂感觉死里逃生之余,是不是会为自己的爱车被毁而心疼,会不会说些“假如给我一个选择,我希望这车既能够吸能,钢板又硬到能够保护引擎”之类的感慨之言。 

凭心而论,汽车的安全性究竟依靠车壳钢板的刚性还是吸能设计,这是个十分学术化的问题,一般的车迷依靠自己有限的专业知识与个人的直接体验很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何况如今的安全概念已经从车内的乘客扩展到被装的人和物以及其它的“花花草草”,让普通人去研究这个问题就更加困难。

当然,安全还是人人必须关心的。我个人的意见是——相信权威、相信专家。相信他们设计出来的车是安全的,测试出来的结果也都是正确的。事实上,那些让车迷人心惶惶的汽车断裂事故都是十分偶然与极端条件下出现的结果。一定要求万无一失,只能够舍汽车而回到马车时代,如果怕慢马车偶尔因马惊而伤人,那么只能依靠自己的两条腿了。从这个角度上看,那些作秀式的公开碰撞试验之类的活动,如果无助于更深入地研究与改进汽车的安全性能,而只是让大众看个热闹,不如还是省些花费——不去碰撞得好。因为虽然这些财大气粗的汽车制造企业并不在乎碰坏一两辆车,但老是看到某品牌与撞得头破身烂的车联系在一起,消费者是不是会心生不悦,久而久之甚至将它们直接与不安全联系在一起,这样所谓“碰撞营销”的效果不是适得其反吗?

相信没有人愿意倒退到猿人两条腿走路时代。这里尤其希望那些肩负着保护人们安全的权威、专家们能够不辜负大家的信任,认真地设计制造出更加安全的车来,或者测试出更加准确的结果来,并且以更加科学准确的形式公布出来。我始终愿意信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