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nia的功效:12位亚洲摄影师之拉古比辛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37:35
(RaghubirSingh)

人物小传:自学成才的摄影师
拉古比辛格,印度籍摄影师,以印度的风景和记录类照片知名。自学摄影,曾经为《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纽约客》、《时代》 摄影师,受布列松影响很大。早在70年代就开始彩色摄影。
维基百科人物介绍:http://en.wikipedia.org/wiki/Raghubir_Singh_(photographer)
回顾性影集:《多彩的河流:拉古比辛格眼中的印度》
从1974年到1999年去世,拉古比尔·辛格(以下简称辛格)已发表了13本摄自印度各地的彩色摄影集。早在58岁的时候,他已成为摄影史上最多产且最有纪录价值的摄影家之一。在他过早的去世之前,他的第13本影集发表了。这是一本回顾性的影集:《多彩的河流:拉古比辛格眼中的印度》。
这本影集还包含了辛格某些自我辩白性的声明,试图为他在印度美学史上的地位作辩护。
拍摄特色:地理特征
辛格的影集都被归类为以地理特征为主题,例如关于州县的《拉贾斯坦,1981》、关于城市的《加尔各答,1975》、关于河流的《恒河,1974》、关于道路的《宏伟的主要于道,1995》。另外一个主题,例如《昆布梅拉,1981》,展现了一群印度教徒的朝圣旅程。但是辛格拒绝承认那些把他作品称为旅行作品的评论。在马克斯·科兹洛夫接见他时,他说“我生长于印度,我的基础教育也是在印度,而且我也是在那儿进行拍摄的,因为我就是这儿的人,因此那些已经不能被称为旅行摄影作品了。
把一个国家,尤其是像印度这样幅员辽阔、景象万千的国土包容在一个个画面中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几幅来自印度的佳作似乎把这个愿望转化为现实。只要看一看那剪裁得体、构图精炼的肖像,以及由农夫或朝拜者组成的宏伟的风景照,甚或普普通通的街景,你就会感到:印度的精髓似乎被艺术家敏感的眼睛以及与它朝夕相伴的、生命力更长久的感光胶片捕捉下来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乏味的印度题材作品是在拍摄热点最高的地区——塔吉迈哈拍摄的。它们缺乏其他照片所具有的那种活力——色彩、瞬间凝固的感觉以及那些印度人本身——他们的表情:那种持续的受惊的、却毫不抵抗的凝视。
多年来拉古比辛格一直把印度当作他拍摄的主体。他擅长变换拍摄方式,时而瞄准壮丽的远景,时而又转用近距离特写镜头。他已经出版了若干本反映他的故乡——印度独特风貌的精美影集,从中你既能一睹古都瓦拉纳西的华丽风采,又可感受现代都市孟买的匆匆脚步。前不久,他的另一本影集《多彩的河流:拉古比辛格眼中的印度》已经交付印刷,此书由费宗出版社(PhaidonPress)出版,全书160页。该书是在1999年1月23日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开幕的一次展览中同观众见面的。它还将随行前往另外两个展地——新德里和孟买。辛格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西方人受欧洲蚀刻和雕塑的影响对黑白影像情有独钟。而在印度次大陆并非如此。他强调指出,如果用黑白的单色视角观察印度,势必会错过它的全部。
辛格眼中的印度总以一种似乎是印度独有的方式呈现出一派缤纷色彩。好像印度这块土地在任凭此位敏锐的艺术家的诱导,而为其布景,供他拍照,或展示出其杂乱无章的一面。从那幅展示印度教圣人在安拉阿巴德城庆祝印度教节日——恭婆梅拉节的肖像即可略见一斑。日本或许是最具美学意味的国度——平屋顶式建筑风格、日本儿童如雕塑般深沉的双眸……而印度年轻人的眼神里却带有一丝近乎摄人心魄的慈善目光。严肃的印度题材摄影作品或许永远存在着审美与被摄主体之间的剧烈冲突。但是已有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留在了底片中。
来源:大众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