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买家秀对比:文化宣言——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9:24
哈尔滨新闻网 2011年11月21日 05时43分 【显示字体:小 中 大】【打印】【关闭本页】我要评论

“倡导者”和“发展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 晋
核心提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先进文化建设伴随我们党发展的始终
第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品格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面,同时也信奉辩证法,因而它反对机械的庸俗的唯物主义。在历史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列宁甚至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把先进的理论与自己从事的实践结合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品格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接受了先进文化之后的产物。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传播,才有了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选择和信仰。由此,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明确认识到,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拥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实践品格决定的。从一开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注重总结我党文化实践活动的经验,并高度自觉地把这些经验用以指导不断发展的文化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了先进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比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献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论点,在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活动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实际效果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战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对促进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对文化建设始终倡导与时俱进
关于文化的地位作用,毛泽东有很多名言。诸如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们要有拿枪的武化大军,也要有拿笔的文化大军;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等等。整体上看,毛泽东对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认识,总是同革命和建设的事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体论述的代表作。全文15个部分,专谈文化问题的就有6个部分。可见,他思考中国革命的总体战略和文化建设的联系何等紧密。此外,邓小平还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这就进一步把先进文化建设同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对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又进了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纲领。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他还把文化建设放在了国际大背景中来认识,提出文化建设的强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包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的论述,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他提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认为它的作用是“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他还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又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建设文化强国的几个抓手
第一,想方设法提升先进文化精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就是说,要推动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当中发生入脑、生情和范行的真切影响。这是一件相当长远和仔细的工作,需要耐力去坚持去推动。实现“文化强国”,增强先进文化精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关键,是灵魂,是前提,是坐标。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产力。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是先进文化精髓的传播载体和渠道。没有载体,任何精神文化的传播都没有依据。因此,一方面,要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的生产力,使他们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培育、扩大和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和需求力。没有后者,也难有前者。因此,发展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产力,有人才培养问题,有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有文化氛围的提升和文化市场的培育问题等等。
第三,着重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文化复兴。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复兴的目标,自然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不光是指文化生产力的高低和文化产品的多少,不光是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当中占比多少,在当今世界,还要看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认同,能不能在世界的精神文化高地上占据特殊的分量。无论是拒绝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还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都不可能达到改变西强我弱文化格局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矮化了文化自觉,舍弃了文化自信,算不得文化自强。只有在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方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真谛。
编辑:仇杨
·文化宣言———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读解(之一)2011年11月07日 03时41分
·文化宣言———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读解(之二)2011年11月09日 04时14分
·文化宣言———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读解(之三)2011年11月11日 07时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