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将文件转换为base64:12位亚洲摄影师之森山大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4:26
大师语录:
“摄影对我而言,并非旁观,更不是单纯为了制造一幅瑰丽的艺术品,而是透过切身经验,发现世界的某些片段与自身生命间的某种关联,进而寻求与那些片段事物在精神上的神游邂逅。惟每每总在内省与向时代展现自我意志的夹缝间,我感受到无所适从的两难困境。”
——森山大道


主要经历:
193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池田市。在职业高中学习平面设计,1958年成为独立平面设计师。1959年,年轻的森山进入著名摄影师岩宫武二的摄影棚担任助手。1961年为当时的摄影群体“VIVO”所吸引,毅然辞职去东京投奔“VIVO”。不巧的是在他到达时,“VIVO”正好已经解散。当看到这个摄影青年因失望而痛哭失声时,“VIVO”成员之一细江英公收留了他作自己的助手。在细江手下作助手的时期,可说是他磨炼自己的感性与探索自己的影像风格的准备阶段,为他日后的腾飞作好了坚实的准备。
一直到他于1968年参加了日本先锋摄影团体“挑衅”(Provoke),终于获得彻底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那以来,他一直走在日本摄影表现的最前沿,以他独具魅力的影像来对时代的变化作出敏感的反应。他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独特影像风格还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
1999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了名为《彷徨之犬》的大型回顾展,森山的风格鲜明的影像得到了美国艺术界的热烈肯定。当年10月的《美国艺术》称他是日本第一个在美国第一流的艺术博物馆举办全面回顾展的艺术家。




拍摄特色:
森山大道自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摄影界登台亮相后,就一直以他对摄影的真挚态度感动,感染着所有从事摄影的人。数十年来,一直以鲜明独特的影像表现,强烈的民族风格,近乎苦行式的拍摄方式,游走於世界各地城市,勇於开创的恣意与锐气,及时回应时代与城市变迁,反覆梳理摄影与自我、时代、环境间关联,影响诸多摄影创作者,作品形式风格足以独立成为摄影叙事论述,乃至曾於全球主要城市美术馆举行回顾展的摄影家。
森山大道喜欢以狗自比。他曾经在自己的一本摄影作品集《地图》中这么形容自己:“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条狗在路上到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他有三本摄影集分别名为《狗的记忆》《狗的时光》与《狗的记忆-最后一章》。他更有一张广为人知的作品《野狗》。
在画面中,一只硕壮的野狗以一种寂寞、挑衅、渴望、神秘的眼神回首。它沉默着,止步不前,充满疑虑地盯着前方。它好像暂时失去了方向,或者说暂时放弃了行动,但可以肯定,它一旦行动起来,仍然会是充满威胁与好斗的。




摄影师自白:
Q1:拍照是什么?
这个世界并不全是清洁美丽的,还有一些奇异的、古怪的、可疑的东西。美丽的东西不是我感兴趣的。我关注的正是生活中奇异的、古怪的、可疑的部分。这些东西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构成了或者说重塑了我们对美的认识。
Q2:拍些什么?
25岁的时候,我成了一个自由摄影师,拍下的第一组照片是“胎儿”。拍完之后,我就开始拍摄横须贺,当时的驻日美军基地。自那之后直到现在的40多年时间里,我拍摄的主题只有一个:城市和街头。跟很多其他的摄影师定好拍摄对象然后前往拍摄不同,我只是游荡在街头,像一只狗或者一只猫,入迷地拍摄我遭遇的人、事、物。这就是我的做法。对于人的兴趣,现在想来,应该是从拍摄胎儿开始的。
对于城市和街头的迷恋开始得更早。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说到学习就头疼,喜欢一个人在街上瞎逛。很少和一群人出去玩,总是一个人在街上。从某种意义上,街头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现在的我也还是如此,其实还是当年那个孩子,只是手中多了一只相机。
就这样,在我35岁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一本书,那就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那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一个人和朋友开着破车横穿美国大陆,沿途用打字机记录下所遇见的一切。美国的生活就这样随着他的旅途一幕幕呈现出来,在我眼前,带给我巨大的共鸣。我想,我可以用相机替代打字机,用摄影替代写作。于是,我上路了,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日本所有的国道。
这么多年以来,我发现了一个情况:摄影是一件做不完的事情。街上永远都在发生令人着迷的事情。 我总觉得,纽约就应该留给纽约的摄影师去拍,巴黎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是。上海,我也只能作为旅行者进行拍摄,尽管我已经发现这是个适合我拍摄的地方。但是真正的上海,还是留给中国摄影师,特别是年轻的中国摄影师去拍摄吧。我还是要去新宿的街头,就像日本还是留给我这样的日本摄影师拍摄比较好。




Q3:为何将自己比喻为野犬?
野犬没有专属固有的领域,它们总是为了寻找食物留连於街头。由於我的拍摄范围并没有固定的场域,为了寻找被摄对象,我如同野犬般游走在街头。因此,街头可说是我的教室,我的摄影棚,是我从事创作的能量来源。另外,儿时我就非常喜欢在街头游荡,经常会为街景、橱窗或海报所吸引,对我而言,那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游荡的生活方式正如同野犬般。如今不同的,不过是脖子上多挂了台相机而已。
Q4:摄影对你的意义为何?
摄影对我而言是一种激情,一种渴望,更是生命的座标与方向。也就是在街头与诸多事物的偶然相逢,透过相机将它转化为影像,进而型塑新的世界与欲望。总的来说,摄影是我生命的全部和寄托,如果放弃摄影,我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Q5:曾经在摄影表现上带给你影响的人包括哪些?
当然包括众所周知的威廉克莱茵(William Klein) ,他的摄影作品清楚地告诉我,他对摄影和现实世界的看法,即便我们现在看他在几个城市摄影专题中的表现手法,几乎如出一辄,但他勇於开创和挑战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另外,日本国内摄影家东松照明的影像风格也深深撼动过我,我特别喜欢他的《占领》和《长崎〈11:02〉1945年8月9日》等系列作品,倘若没有他们的影响,我几乎不可能坚定地走上摄影之路。




Q6:你本身最在意的摄影作品集是那一本?原因为何?
老实说,我自己出版过几本摄影集连我自己都不太清楚,但是要说最在意的,我想应该是《摄影再见》吧!那个阶段可以说是我生命中极其低潮不安的时期,《摄影再见》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与摄影间的关系,我完全无法接受当时对於摄影的既定认知与诠释,甚至因此萌生与摄影正式告别的念头。但是即便想潇洒地分手,心中的复杂情愫依旧纠葛翻绞,难以割舍,我想这也是我至今仍不断拍照的原因之一。
Q7:你对相机或镜头有什麼坚持吗?
我认为任何摄影者,只要透过影像说话的主观意欲强烈,无论手上拿什麼相机或使用什麼镜头,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大差别。以我来说,我经常使用28mm和 21mm两种镜头,由於我经常在暗房以格放产生新的影像,它们几乎已能满足我的拍摄方式和需求。
Q8:游走在城市的街头何以是你创作的泉源?你对於拍摄城市的选择有何标准?
我认为摄影家所处的文化环境,必然影响作品的方向。因此,我经常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实践自己在摄影上的想像和欲望。最后,我选择直接冲撞的方式,背著相机走入城市,浪迹在人群街道间,而这样冲撞的能量越是强烈,反映在我作品上的也就愈直接明显。至於城市的选择,绝大部分是单纯源於包括孩提时期,及各个成长过程中所累积的想望与记忆,在某个适当或必然的机缘促成下,而得以实现。
Q9:你对於那些有志於摄影创作的人有什麼建议?
多让自己停留在街头,走入巷弄,多阅读,培养对美与心灵的感知,同时不停歇地拍照,透过相机训练自己对事物的敏锐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