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 on的用法:古代的神童的培养和挑选(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4:42

 

学诗宜从幼时开始,无论将来名列何科人才,启蒙学诗,自古亦然。一则读诗朗朗上口,易学便记:二则由诗识字,辨声解韵,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自幼养成谈吐优雅,声调适韵合节的好习惯。

孔子寓教思想的核心是以“文、行、忠、信”四方面教育弟子。“文”,包括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统归“文”教。纵观历史,凡诗学大盛、巨星璀璨的时代,小诗星也会频频闪亮登场,大约文坛人才的云蒸霞蔚,多是传统文化得天时地利人和弘扬发展的一种标志,故《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

少年有诗才的,被称誉神童,素为地方标榜荣耀,必报乡贤逐级向上举荐。神童之中,日后果然龙腾虎跃者有之;年幼聪慧而后平淡无奇者有之,湮没才华以至夭折者也有之。但不能根据平淡与夭折而因噎废食,概以少儿学诗得句为不宜。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给儿子韩昶写过一首“劝读”诗: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说人之所以为人,须得通读诗书后方能恪勤尊礼而腹不空虚,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其实,传统蒙学不仅读诗书,也包括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只要有志者嚼得菜根,自幼磨砺,阔步在后,百事皆可期望。

启蒙学诗,未必长大都是李杜苏黄,然少年得句,可采可传,诗籍辑录下来,能激越志气,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全唐诗》录有七岁女孩所作的《送兄》五绝,诗曰: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诗好,真不在长短,此诗前半起兴,后半作比,又拣别路离亭、云起叶稀和飞雁远去,说兄妹离别之情,气氛写足,自然动人。《全唐诗》题注记有此诗的本事,说当时“武后(则天)召见,令赋《送兄》诗,(七岁女)应声而就。”少年能临场不怯,即席精彩,的确很不简单。

唐朝以神童召试的还有过一名七岁的缪氏子,殿上当场作得七绝《赋新月》,颇得唐玄宗赞许。诗曰: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小诗写得气格高迈,句句沾题。写那纤纤弓月,并隐约推出自己,暗示现在人小志高,正待日后成就。体物自况,抒发志向,偏又情景恰合,应属难得。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录有神童苏福八岁时作的《初一月》,相比唐朝缪氏子的《赋新月》,似不相让。苏福诗曰:

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
却于无处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极图。

此诗以少年天真之心写初月,立意新颖。首句照题起,次句质疑,以不见嫦娥说初月不盈,第三句接次句的“无”虚说“无处分明有”,欲以想象补全初月的缺处,如此暗转,故结句将看见和未见的月合喻为太极图,得前人未曾道语。王世贞认为苏福此诗,“令(诗坛高手)陈白沙、庄定山白首操觚,未必能胜”,评价甚高。惜乎苏福14岁夭折,也是仲永之憾。

成就一个天才,聪慧并非绝对的要素,颖悟、才学、勤奋和方法,甚至幸逢良师,都不可少。譬如背诵诗文,能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背个烂熟,又怎样?如果能读出“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也无必要都写,他只选择了两个点和一条线来经营诗境空间,这就足够。读诗解悟,果获识见,无异于慧烛长明。由学至悟,在过程中养眼养心,也逐渐积累了技巧的那份功力。如果用这个常见的“点线经营法”去关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居然读出诗中“白日”是点,自上落下;而“黄河”是线,正在由西往东,那就小彻小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