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ixus175好吗:江西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人事计划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7:52:54

江西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人事计划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赣人发[2002]56号

 

各设区市人事局,省直各部门人事(干部)处:

    为了适应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人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实现人事计划工作由集中统一管理向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的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事宏观管理体制,人事部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人事计划工作的意见》(人发[2002]81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该文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人事部门要结合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02]12号)和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赣办发[2002]9号)精神,并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意见》的有关规定,将本地人才规划的总体目标与人事计划工作相结合,把总体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中逐项落实,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二、要结合机构改革,从严控制行政机关人员数量,在“十五”计划年度期间,行政机关人员应实现负增长,除引进高层次人才、调整人员结构外,原则上不再增加人员。

    三、要严格控制财政补贴事业单位新增人员,要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合理调整人员结构。严把入口关,新增人员逐步试行公开招聘制度,通过考试考核方式提高新增人员素质。

    四、改进计划管理方式, 实行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设区市人事局根据本市各县(市、区)及市属各部门申报的增人计划,编制本市下年度增人计划,填写《江西省行政机关人员需求预测汇总表》和《江西省事业单位人员需求预测汇总表》于每年12月底之前向省人事厅申报。省人事厅在汇总、审核各设区市、省直各部门增人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人事部提出的总量调控目标,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下达我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并于当年3月底前报人事部备案。

    五、各设区市、省直各部门应尽快将人事厅下达的人员计划分解下达,如发现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调整计划时,应向省人事厅提出调整计划的报告,由省人事厅下达调整计划通知。

    六、进一步完善人事计划管理手段。各级人事部门要结合工资统发、工资基金管理,逐步形成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与预算拨款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七、各设区市人事局要加强对人事计划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于每年4月底向省人事厅报送上年度人事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主要内容为:人员总量变化情况、人才结构调整情况、人事计划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人事管理发展趋势预测等。省人事厅将加强对人事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总结人事计划工作的经验,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二OO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人   事  部

关于改进和加强人事计划工作的意见

 

人发〔2002〕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副省级市人事局:

    为适应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新形势,按照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关于加强人事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人事宏观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人事计划工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实现由集中统一管理转向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事宏观管理体制。现就改进和加强人事计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人事计划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级人事计划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 的总体要求, 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总量调控为重点,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财政供养人员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人事计划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管理经验,逐步建立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宏观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较好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人才战略的实施,人事计划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加快改革步伐,转变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人事宏观管理体制。省级人事计划工作处于人事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改善人事部和省级人事部门的计划管理关系,发挥省级人事计划的作用,是实现人事计划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也是切实加强人事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二、 实行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的人事计划管理方式

    搞好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首先应解决好不同层级政府人事部门调控或管理的重点。统一指导,即人事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提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工资增长政策目标,各地遵循统一政策目标,制定具体人员和工资总量管理政策;分级调控, 重点是人事部和省级人事部门两级调控;分类管理,就是区分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类型事业单位, 实行不同的分类管理办法。人事部负责全国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计划编制的宏观指导,重点监测全国人事宏观运行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央财政补贴情况,采用不同政策措施,不再下达分省市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指标。省级人事计划部门负责本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加强对基层人事计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改进完善现行人事计划管理手段和工作机制,调控本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总量;根据事业单位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给人员的增长。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实行分级调控、分类管理的要点是:

    (一) 人员和工资总量的宏观指导。 人事部每年年初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提出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总量增长目标和实施年度计划的要求,发布有关政策信息。

    (二) 建立人事计划编制备案制。各地人事部门根据人事部提出的总量调控目标和政策,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编制本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计划,于每年3月底前报人事部备案。

    (三) 实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制。 各地人事部门应于每年5月底向人事部报送上年人事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人事计划报告要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人员工资总量变动情况、人才结构调整情况、人事计划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人事宏观发展趋势预测和微观运行动态分析等。人事部将研究分析各地的人事计划报告,提出宏观调控指导意见。

    三、切实做好当前人事计划工作

    改进和完善人事宏观管理体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现在起,各项人事计划工作都要适应人事计划管理方式的转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做好当前的人事计划工作,为建立新体制积极创造条件。

    (一) 明确人员和工资总量增长主要政策目标。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增长要继续实行从紧的原则,机关人员今年实现负增长;严格控制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人员增长,事业单位人员总量力争控制在上年规模以内。工资总额增长要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改进工资总额计划编制方法,使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与工资政策、制度进一步相协调,为进一步理顺工资关系,规范工资管理创造条件。各地区要根据上述总量调控政策目标,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计划并抓好落实。

    (二) 大力推动人才规划的实施。 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把《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人事人才“十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人才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编制年度滚动计划,一项一项抓落实,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认真总结人才规划实施工作情况,定期发布人才信息,加快建立人才统计指标体系。

    (三) 加强人事计划在人才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要及时了解掌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十五”人才规划实施,研究制定人才结构调整计划和相应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 (国办发[2002])35号) 文件精神,加快改革事业单位进人管理方式,研究和推行考试考核进人办法。尽快实现由偏重计划指标管理转向控制总量与调整结构相结合,确保事业单位人员素质提高。

    (四) 进一步改善人事计划管理手段。 在进一步完善工资统发、工资基金管理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基础上,结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计划与预算拨款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强化工资统发对工资和人员的调控作用。

    (五)加快建立统发工资数据库。在总结本地区工资统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逐步形成本级和地区联网,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年度计划和统计也要结合统发工资联网,逐步实现网上办理。

    转变人事计划管理方式是建立健全人事宏观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各地人事计划部门要积极适应管理方式的转变,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做到该管的要管好,该放的要放开;要及时了解并解决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对转变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和实践中创造的好的经验,要及时报人事部。

                                                                                                                                                          二OO二年八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