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70和150情侣图:《河之南》解说词 第三集 大河之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26:03

《河之南》第三集 大河之都

 在一片麦浪之中,二里头不动声色地潜伏着,像一条酣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必将震惊世界。40年里,参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考古工作者,始终执著于这一信念。这一件青铜器皿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叫爵,出土地就是二里头,是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皿。冷静的身躯,沉稳的造型,人们尊称它为青铜礼器,将它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甚至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象征。

一直以来,史学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中原意识也经这一核心观念衍生。但是,中国是否有过夏王朝,也一直是困惑史学界的一个谜,这个谜底随着爵的问世,终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被揭开了。二里头位于洛阳偃师境内,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中国最大的聚落区。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甚至还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据此,专家推断,夏王朝的确存在,而且应该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并且确认,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人们将夏代看作是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滥觞时期,更将二里头遗址誉为中国第一王都,而青铜器的出现,则拉开了中国夏商周青铜时代的序幕。炎炎烈日,知了鼓噪,庄稼枯黄,大地龟裂,夏代末期,夏王桀的统治就想这暴日一样残酷,这最终给了商族首领成汤一个机会,成汤率军攻杀了残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汤誓》

这个土坡位于河南郑州老城区的东部,面对日益现代的郑州城,稀疏的树木遮不住它的寂寞。很多年里,走在这土坡之上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土坡,曾是护卫三重城垣的城墙,在它怀抱里,曾经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和郭城的大都市。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外城是中小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内城位于外城的北部,占地300万平方米,城内有大型宫殿遗址、宫殿宗庙建筑群,占地达到90万平方米,城郭联合,宫庙并重。这种内城外郭的建筑制度,郑州商城的布局开了以后各个王朝宫城建筑的先河。最激动人心的还在后面,1974年,在张寨窑藏坑中,人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大方鼎——乳钉文方鼎,毋庸置疑,国之重器鼎的出现,这是关于商都之说分量最重的依据。

郝本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商城这个地方,我们过去管它叫二里岗文化了,它这个地方出的大墓,像国王这几个墓,虽然没有发现,但是它这个中小型的贵族墓还是出了不少,特别是有三个在城墙之外的,一个窖藏坑出土的青铜器就有28件,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里面有八件大方鼎。它这个鼎都是双数出现,或是两个或是四个,这是商代早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偶数,那么这种方鼎在全国来说,也不过就十几个,那么郑州居然出了八个,这证明郑州商城不是一般的城,它应当是一个王都,就是后代说的首都。王公贵族在青铜大鼎祭上各种牺牲,青烟缭绕,鼎上的饕餮、夔龙呼之欲出,传递着王权的威严与神秘。爵和觚盛着满满的酒,酒酣尽兴之际,鼓、管、钟、馨声起,万舞热烈奔放,豪门华庭之外,则是手工作坊里劳作的身影和嘈杂的市井骚音。郑州这个3600年前的古都,在悠悠岁月里,一直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背影,直到今天,这个背影才跃过几千年的历史空白,其轮廓从深沉的土墙和庄重的青铜中渐渐清晰起来。

在郑州古都发现之前,我国第一个有确切地址可考的古都是殷,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东汉张衡在《西京赋》里概括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前八是指成汤建国前先商族的八次迁徙。而后五则是成汤建国后的都城迁移。公元前14世纪,第二十代国王盘庚把商都迁到了这里。殷都从此经历了商王朝最后八代国王的政权生涯,长达253年,此次迁都在商代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商王朝从此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岁月,迎来了殷商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1939年,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的司母戊方鼎,在殷墟出土。这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青铜在殷商时代发展到了极致,此时的青铜已经不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新的材料被广泛使用而闻名,更重要的是,在以它命名的夏商周,青铜时代的鼎盛期,青铜已经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甚至是国家制度的象征。殷墟宫庙遗址,位于安阳洹河的南岸,北岸是贵族的墓葬区,从这里发现的13座规制巨大的陵墓,以及1400余座祭祀坑来看,作为仪式性的殉葬,以人做为牺牲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将王权升华为神权,这是殷商时代一个鲜明的特点。

严文明(北京大学 历史系教授):商人尚鬼,他们信神、信鬼,但是没有一个有教义、有教长、有一套规则制度的这种宗教,实际上是没有的,但是有宗教信仰,有这种信神的信仰。在商代的人来看,我们从甲骨文来看,它都是什么都要占卜,要问,要问神。当时的神一个是天,一个是山川,还有一个是祖宗,把祖宗也当作神,大体上是这样。

    殷人把祖先不断地编制到神的行列,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天上的神明和地下的圣君所结合的神圣统治,商代的这一实践正是数千年中国国家学说的滥觞。殷商,一个强大的政治体在当时的中国地区,无疑居于领导地位。这个常常被人回忆的时代,奠定了后世的许多制度形式。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在此已经初露端倪。然而,商进入纣王时代后,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王权制度的弊端积久生疴。原本能文能武、才思敏捷、勇力过人的纣王无力回天,便放纵淫乐横征暴敛。朝歌城内,整日耽于美色,对美女妲己无限宠爱,对良臣忠谏充耳不闻。如此致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最终,商纣王大败于牧野之战。青铜铸就的大鼎,可以象征权力至上和法度威严,可却无法遏制制度的溃败,随着纣王败后自焚鹿台,繁华了二百多年的殷都很快成为一片废墟。

一抹夕阳洒下一墙金黄色的光芒,洛阳王城的门阙如同一座纯金的殿堂,无言地讲述着昔日的辉煌与盛衰。一千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黄昏,时任天章待制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之余,经常喜欢雇一头小毛驴,从独乐园到这里访古,望着巨大的门阙感慨万千: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在中国的古都中,建都时间累积最长。从禹的孙子太康在此建城斟郡,到五代后晋石敬瑭在此定都,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的时间,总共达1000年以上。在古人看来,这里是天下的中心,故而周武王灭商后,把象征皇权的九鼎安置在了这里。周代是一个重视礼制的时代,周人把对礼制的恪守,也集中表现在列鼎的制度上。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任何人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鼎就是国家的象征,社稷的象征。这个鼎是祭祀用的,刚一开始鼎是食器,吃饭煮东西用的,后来就逐渐变成,人死了以后,就是祖先死了以后,用它来祭祀。祭祀了以后,它就有了礼器的意义。以后祭祀社稷、祭祀祖先就用鼎。这个鼎器就是重器、宝器,就是如果你这个社稷在,你这个祭器在,你这个鼎在,就说明我的国家在。如果你的这个鼎不在了,你的国家就不在了,就变成一种国家的象征了。

周王朝的命运似乎也因此和九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周王子的王权衰落时,天下诸侯最关心的便是这九鼎了。据说就连梁国这样的弹丸小国都曾厚着脸皮打过九鼎的注意。《左传》说,当年春秋霸主楚庄王也曾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暴露出篡夺王位的企图,留给后人一个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周天子终究没有看住他的鼎。又过了三个半世纪,周灭于秦,九鼎终被秦昭王西迁而去。

弹指一挥间,500多年过去了,秦汉纷争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从此,洛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汉魏洛阳城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又三十六步。这样的规模就是古人所说的九六城,登高远眺,汉魏洛阳城墙遗址、灵台旧址、永宁寺木塔基座,依然透漏出昔日大国京城的豪华风姿。

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  ——班固《东都赋》

白马寺建于东汉永乐十一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家国家佛教寺院。从东汉洛阳城的白马寺,到北魏洛阳城的永宁寺,佛光笼罩下的洛阳一片金黄。

龙门石窟群中的宾阳洞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始建于景明元年,历时23年尚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的。公元493年,魏孝文帝将国都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开始了孝文改制的汉化运动。与此同时,皇宫贵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像运动。伊水两岸的山崖,南北绵延达一公里的石窟群。从此成为洛阳城数千年的象征。

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重建洛阳城。唐代沿用并扩建。隋唐洛阳城东越瀍水,南跨洛河,西滨涧河,北依邙山,全城周长27公里,是我国中古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名闻中外的大都会。“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才子刘禹锡在唐朝丰腴的牡丹面前,为唐洛阳城的丰富而感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因为牡丹,唐朝的洛阳为白居易而疯狂。

隔着郑州与洛阳遥相呼应的是七朝古都开封,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都。春秋时期,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在朱仙镇古城附近屯兵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开封地近黄河下游的起点,几乎位于黄河下游几次大改道形成的三角地区的顶点,因此,没有哪一座都城像开封一样,性命与黄河如此攸关。当黄河远离开封时,黄河水通过汴河滋养着开封,它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当黄河逼近开封,汴河被吞没或淤塞,枢纽地位便不复存在。开封曾七次因黄河泛滥遭灭顶之灾,开封城,城摞城,开封底下叠罗汉似的摞着六座古代城池,其中三座是国都。有一座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北宋东京城。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封丘境内)发动兵变,将北宋定都于开封。随之而来的是开封的极盛时光。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首诗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都市制度的一些问题,就是在北宋之前,在宋朝之前,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的都市,特别是京城那样的都市,它是居住区和商业市区是分开的,叫做坊市分离这样的一种制度,这是在北宋之前,到了北宋的时候,这个由于这种经济的发达,商业文明的发达,所以这个都市的这种坊市分离的制度就被打破了。

有宋一代城市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东京梦华录》为我们记下了汴京的繁华,这一繁华的核心就是商业,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的瓦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诞生,中国的市民也正式登场。北宋定都开封40年后,开封已经拥有150万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与长安相比,开封缺少一些汉唐气势。与洛阳相比,开封缺少了一些魏晋风度。但是,开封是市井,是《东京梦华录》,是《清明上河图》。那时的开封城里最有名的是瓦子,一种规模很大的综合游艺场,每个瓦子又有众多勾栏,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在瓦子里演出的有杂技、皮影戏、木偶戏、杂剧、说书、小唱、说诨话、小儿相扑等等。可以想像,那时开封的市民是多么闲暇,在下午的阳光中慵懒地走上街头,到瓦子里听一会儿曲子,看一会儿杂技,暮色四合时分,再到酒楼里喝一碗琼花露,然后步入迷人的夜色。若是金秋十月,菊花四溢的香气,披着轻柔的月光,真个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工商业的空前活跃,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大放异彩,所以有了活版印刷和指南针的发明。有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有了文人诗书词画的繁荣,有了传奇之作《清明上河图》。然而,文人治国的方略,大宋的繁华如同建立于丝绸之上,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金戈铁马中,金兵的铁蹄终于踏碎了古都汴梁的绮梦,开封城内喧哗渐渐远去。中原的这些古都经历各不相同,但结局何其相似。“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陆游在缅怀先祖光辉业绩的时候,心头一定浮现出中原古都的千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