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物中的风音日和:印祖:善导认为净土三经为一体,持名是佛陀本愿,最重要,持名加专修可往生(净宗师讲善导思想第1课-4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7:49

印祖:善导认为净土三经为一体,持名是佛陀本愿,最重要,持名加专修可往生(净宗师讲善导思想第1课-4续)

阳光师姐的清净之疆: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blog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作者:印光祖师开示,净宗法师讲解                       

阳光师姐编注:善导大师为净土二祖,阿弥陀佛再来,是净土理论的最主要的奠基人,目前净土法门一向专念不杂修的专修理论就是善导大师创立的。净土十三祖师印光大师(阿弥陀佛助手大势至菩萨再来)对善导祖师高度赞扬。我们每天念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慈悲应化人间为我们亲自开示如何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岂能不感恩、岂能不高度重视!本编者对下文作了文字编辑,并增加了文中印祖法语的原文和引用出处。

 第五、赞楷定专修德(续)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请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请放掌。我们继续学习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赞叹。虽然是赞叹,这里边也有一些教理和教义,不是凭空赞叹。我们刚才学了一段,我想把它再读一遍: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弘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印祖经典开示,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这是一段,很有名的。下面还有一段,摘自《增广文钞》第二卷,印光大师给法海大师写的一封信,教示法海大师。他怎么说呢?

何座下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乎!(印祖开示,增广文钞卷二,《覆法海大师书》

第一句就有一点呵斥。「何」就是为什么。「座下」,印光大师比较谦虚,给对方写信,把自己放得很低,尊称对方。怎么「自立门庭」?自立门户,自己搞一套规矩。「不按佛祖之成规乎」:怎么不按照佛和祖师现成的规矩呢?

我们学法,一定要有规矩,这是最基本的。学哪一法,就要有哪一法的规矩。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按照净土的正依三部经典和我们净土传承的祖师的教诲,这就是规矩,不是我们自己心中另外有一套。大家往往会犯这个毛病,所以,印光大师第一句就呵斥:怎么可以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呢?「佛祖成规」指什么?就是: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印祖开示,增广文钞卷二,《覆法海大师书》

「三专」。我们佛教修持都是为了证道得果、解脱生死、究竟成佛,那么,这样的专修、专念、专称证道,和我们靠自力修行(所谓「以戒定慧断贪瞋痴,惑业净尽」)来比,是无法相比的。这是第二段。第三段: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这句话虽然短,可以见得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吃得很透。善导大师留下了一部《观经四帖疏》,这里印光大师说:

「善导疏《净土三经》」:好像是说善导大师有三部著作传世,一部解释《无量寿经》,一部解释《观无量寿经》,一部解释《阿弥陀经》,其实不是。善导大师只有一部《观经四帖疏》传世,那么,为什么这里叫做「善导疏《净土三经》」呢?是因为善导大师虽然就这部《观经》而做疏,他是融合了三经的教理。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位的,是一体性的。所以,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往往会把三经的教理融在一块儿,说:这三部经所讲的不可能矛盾。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同时提到这三部经的,我记得有两处。一处是在解释「真身观」(第九观)的时候,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此经……(善导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解释《观经》嘛,以《观经》叫「此经」。

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阿弥陀经》,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善导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三部经讲的都是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前面第一卷叫〈玄义分〉,〈玄义分〉是在具体针对《观经》的经文做解释之前,把《观经》一部主要的教理先做说明。那么,这一段文当中就引用到《大经》(即无量寿经,师姐编注),说明了善导大师解释这部《观经》,不仅仅是站在《观经》的立场,而是站在《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立场。这段文说,净土法门包括「要门」和「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善导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善导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我这里是提一下,说明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是以《大经》──《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宗旨、为眼目。那么,解释《阿弥陀经》也是一样,善导大师写了一部《法事赞》,《法事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来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有这几句话: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善导大师《法事赞》)

听了善导大师的话,我们会觉得往生非常容易。「上尽一形至十念」:我们的寿命如果延长,就一辈子念佛,「上尽一形」;下呢,到「十念」,比如说一个人平时未闻佛法,法师为他做临终助念,这个人上气不接下气了,只能念十句,甚至只能念三句五句。怎么样呢?「三念五念佛来迎」:就这么简单!念三句、五句,佛来迎了。为什么如此呢?「直为弥陀弘誓重」: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愿业力,所以:「致使凡夫念即生」:使得我们这样的业障凡夫,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很简单、很容易。那么,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大愿的立场来解释《阿弥陀经》为什么「一日、七日」(「一形、十念」)能够往生。可见得,这简单一句话,说明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把握得很准确──「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下面一句更有味道了,说: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印祖开示,增广文钞卷二,《覆崇明黄玉如书》)

《观经》,如果从这部经的经名,以及这部经的文字份量来看,都是讲观佛的多。它的名字叫《观无量寿佛经》;正文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十三定观: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一直到第十三杂想观。历史上很多法师大德解释《观经》,都以观佛三昧为主,都认为《观经》是讲观佛的,怎样观极乐世界、怎样观阿弥陀佛。可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就与众不同,善导大师的结论是:《观经》的落实点还是在持名念佛一行,不在观佛。

这句话怎么能讲出来呢?名字叫《观经》,内容讲了十三观!善导大师是站在哪个角度呢?这里略提一下,后面的专题我们会详细解释。《观经》讲了十三定观,也讲了三福、九品。「三福」,第一是「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行福」: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三福」。在「九品往生」中,下辈三品是纯粹讲念佛的(《观经》的下辈三品很精彩,有时间专门讲):

下品上生是十恶罪人,一辈子造作十恶,十恶不敕,这样的恶人,临终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中生是一个破戒罪人,比十恶罪人的罪业更重一等,他临终听到人家讲六字名号的功德,想念佛还没念出来,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罪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罪更重了,他临终闻法,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观经》这三品讲到念佛。《观经》讲念佛、讲三福(散善修行)、讲十三定观(定善修行),讲的内容很广泛。但是,这部经快要结束的时候,阿难就问释迦牟尼佛说:

当何名此经?(这部经应该叫什么名字?)

当云何受持?(这么多内容,我应该怎样把握它的要领呢?)

释迦牟尼佛就把名字告诉他,然后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释迦牟尼佛开示)

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总结这部《观经》的要点,不是劝导阿难「持无量寿佛观」,「你要观佛」,不是的;「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这部《观经》,我讲这部《观经》,重点在哪里?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能够从这一点悟透。我们看其它所有对《观经》的解释,都讲不到这个地方,都认为是观佛为主。善导大师说的不一样。为什么?

望佛本愿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付嘱观佛给阿难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心中怀藏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不是以观佛作为本愿。观佛很难。我们这么多人,谁能观佛啊?理路不明、心地不净、持戒不严、没有禅定,你要观佛,会起魔障,会走火入魔──很难!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称名往生本愿──持诵祂的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就站在这个立场、这个眼目之处来说明:三部经都是讲持名,《观经》也不例外。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略微提到这一点,不过没有善导大师讲得这么透。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印祖开示,文钞三编卷二,覆沈授人居士书)

「吃紧」就是重要。这是第五点:「赞楷定专修德」。自从善导大师说明念佛要「一向专修」之后,我们净土宗的行人都以这个为标准。祖祖相传,都是让我们专称名号。

转自念佛往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1aaaea0100rh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