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消防工程师考题:反腐"怪招"为何屡遭质疑?"创新"的效果究竟如何?(说法三) - ◇时事我来评◇ - 民声论坛 欢迎您光临 - bbs.cnr.cn - 全球最大华语广播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58:13

  近日,东莞市莞城街道纪委、妇联联合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廉政课”,100名领导干部的配偶参与培训,学习如何当好一个“廉内助”。像这样正规的召集官员配偶们一起参加专门的培训班,在东莞还是第一次。

  然而,这一反腐创新没有得到赞赏,反而遭到各方质疑和批评。有人说,连对官员的廉政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对牛弹琴,指望给官员配偶灌输廉政知识来防腐,效果难佳,这让人不免怀疑是在作秀。

  从龙门的“廉政操”、江苏徐州的“廉政专柜”到四川眉山的“廉政屏保”,近段时期,各地的反腐创新层出不穷,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招致非议。人们议论纷纷,为何反腐创新总是“花拳绣腿”,而不击中要害,反腐新招如何才能化为“真枪实弹”?

  对此,一些纪检干部颇感无奈:“群众呼吁我们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们创新后,又批评我们作秀,左右不是人。

  百名官太太学当廉内助

  9月7日下午,东莞市检察院普法宣讲堂讲师王笑音来到莞城街道,给100名“官太太”做了一场讲座,主题是“学做廉内助,倡导好家风”。

  王笑音说,官员太太纵容丈夫贪污受贿往往有垂帘听政、来者不拒以及上蹿下跳等三大类型。垂帘听政就是在幕后指点江山;来者不拒就是老公不收,自己啥都要,小到一件衣服,大到黄金珠宝都照收不误;上蹿下跳就是利用老公的职权,到处去招摇,去推销产品,要企业买单。这三种类型里面,丈夫受贿,妻子也难辞其咎,最终往往是夫妻双方都被判“受贿罪”。

  “当天的场面很热烈,我们通知的一百多位领导配偶中,有80%以上参加了培训。”东莞市莞城街道一负责人说,还有人向他建议多搞几场培训,“因为确实有触动”。

  一个成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早已成型,一两堂“廉政课”就能培训出“廉内助”?媒体对此事的反应却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众多媒体发表评论批评此举,称其是“花拳绣腿”、“隔靴搔痒”。

  面对质疑,东莞市纪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袁丽群表示,廉政教育很难立竿见影,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人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但如果我们不停地教育,警钟长鸣,就可以管住一段时间。”

  反腐创新为何屡屡挨骂

  反腐创新挨骂,这一幕似曾相识。

  今年7月,惠州市龙门县11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现场练习“廉洁自律保健操”,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心灵的拷问。“面对10万元的贿款,你可能毫不犹豫地拒绝,那100万甚至1000万元呢?面对牢狱的煎熬,你目前的身体状况能否抵挡住?“廉洁自律保健操”是由广东省委党校与惠州市纪委、龙门县委合作开发的廉政教育新方式,它以一些警示性问题提醒领导干部权衡得失、进行自我心灵对话。此举招致猛烈批评,有网友称它装装门面忽悠一下群众可以,根本就击不中要害,虚张声势花样越多。

  反腐创新为何屡屡挨骂?东莞市纪委教研室主任邓炳华认为部分群众对纪委工作存在一定误解。“我们培训‘廉内助’,有的网友说我们这么搞没用,应该完善反腐制度。事实上我们在廉政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

  广东省委党校党建部教授钟立功则认为,反腐创新屡屡挨骂折射出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他分析认为,当前不少群众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审视政府的一言一行,哪怕政府做的是好事,他们也习惯打个问号。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些反腐创新仍属“小打小闹”,未触及根本。纵观各地涌现的新招,无论是培训“廉内助”,“廉政操”,还是“廉政屏保”,多集中于反腐教育,而在反腐制度和惩处措施等方面则比较少见。

  钟立功表示,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反腐可分“他律”与“自律”,“他律”为主,“自律”为辅,而当前基层更多的是从“自律”角度进行反腐创新。“个中原因很好理解,基层权利有限,能做的也只有这些,那些脱胎换骨的举措得自上而下推进才行。”

  科学创新效果有待观察

  实际上,为了遏制腐败,中国也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看上去似乎并不缺少“他律”。有人曾经统计过,为了治理公款吃喝,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文件已经出台了上百份,但效果一直不佳,网友戏称“上百份文件堵不住一张嘴”。

  钟立功表示,问题在于中国的反腐制度逻辑上漏洞太多,难以形成闭环。他以公务招待为例表示,有阵子规定公务招待只能“四菜一汤”,但何为“四菜一汤”,并没有清晰地界定。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方“因人配方”,搞成了“一等人山珍海味甲鱼汤,二等人鸡鸭鱼肉三鲜汤,三等人白菜萝卜豆腐汤”,轻而易举就化解了“四菜一汤”的限制。反观清廉指数靠前的国家,规定则十分清晰,“比如芬兰将公务招待额度清晰地界定为20美元。”

  在很多方面,中国的法律法规也很清晰,但依然难以形成闭环,原因在于缺乏可操作性和相应的惩处措施。“以贪污贿赂犯罪为例,起刑点是5000元,但领导贪污了5000元,有没有人去查处呢?”

  中央纪委曾提出实行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和建立诫勉谈话制度的要求,但不少地方并没有完全实现。钟立功坦言,要实现行之有效的监督,需要配置大量的行政资源,而不少地方尚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这样的局限下,自律就显得相当重要,各地的反腐创新也多围绕自律展开。钟立功认为,要避免挨骂,即便是自律,也应该尽量讲求科学性。“过去,廉政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强调领导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实际上,如果强调腐败的严重后果,让他们恐惧腐败,这样更符合科学规律”。

  至于创新的效果如何,众多纪检工作者期望群众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该留给实践和时间去检验。对于反腐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寿龙也表示:“创新的行为值得鼓励,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一个人天天去锻炼身体,能不能治癌症、能不能治大病,这很难说,但是锻炼身体肯定是有好处的。”



反腐创新为何在质疑声中“艰难爬行”?


一边是信心满怀的创新,一边是质疑声不断,反腐创新总在质疑声中“艰难爬行”。

  据《南方日报》10月12日报道,近日,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纪委、妇联联合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廉政课”,100名领导干部的配偶参与培训。然而,这一反腐创新没有得到赞赏,反而遭到各方质疑和批评。对此,一些纪检干部颇感无奈:“群众呼吁我们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们创新后,又批评我们作秀,左右不是人。”

  对此,有评论称之为“隔靴搔痒”。同样,先前的培训“贤内助”、公选“廉内助”、写“廉政家书” 、抄写“廉政准则”、“助廉倡议书贴床头”、“领导干部配偶参观监狱”、“廉政屏保”等等,无一例外被网民和舆论围观,大多是“横眉冷对”,鲜有鼓励和掌声。花拳绣腿、作秀仿佛成了反腐创新的标签,令创新者尴尬不已。

  那么,这些创新为何屡遭质疑?一方面,是创新者自身的问题。对领导干部配偶上“廉政课”等,本来属于正常的廉政教育,无懈可击,但高调放大防腐效应或防腐新手段,过分渲染新闻色彩以吸引公众眼球,公众难免有话要说。有的是创新者人为地设计了被攻击的“靶子”,如“廉政屏保”,本是意在营造清廉氛围,却列入领导干部评比且强制家用电脑安装;抄写“廉政准则”本是加深干部学习理解,却要列入干部考核范畴,这样的画蛇添足,也就弄巧成掘,被指为作秀一点不为过。另一方面,当今腐败现象难以根绝,而一些创新又始终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不少网民产生了反腐焦虑,因而对廉政教育产生悲观或失望情绪。有的网民陷入了反腐唯制度论,除了制度似乎别无他法,因此难以接纳其他方式甚至否定其作用。

  那么,与反腐的一些硬制度相比,这些被称为“花拳绣腿”的东西到底靠不靠谱?笔者以为,管不管用不能盲目下结论,还得理性待之。反腐倡廉是惩防并举,是综合治理,既要硬规定约束也要循循善诱,既要急风暴雨也要和风细雨。这些创新举措,尽管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但并不能说就完全没有效果,常敲警钟总比不敲好。要从长远的眼光进行审视,要看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认识到清廉氛围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有些需要经常做,反复做,多方位、多形式的教育积累才能触动内心,不能因为各种反腐法规、廉政措施已经比较完备了,就无须创新廉政教育。如果看不到这些,显然是一种短视。

  理性的质疑总是好的,质疑者能把观点亮出来,哪怕针尖对麦芒,创新者也可以留下有用的,剔除僵硬和教条。质疑是种进步,能使创新者校正偏差。创新是种探索,创新是反腐斗争不竭的动力。能不能理性对待创新也是社会成熟的一个标志。创新者既需要听到批评,同样需要听到鼓励,一边倒的批评声则会扼杀创新动力,因此,我们对创新不妨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

  如何正确对待创新与质疑的关系,如何在质疑声中改进工作,这是各级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总之,我们的工作要经得起质疑和批评,不能因质疑而停住创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