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塞:信息过剩论再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53:13

 

信息过剩的时代

 

这年头信息像脱缰的野狗一样疯狂增长。当然这里头有有用的信息,更多的是重复的,无用的,缺乏深度的,错误的以及垃圾(包括欺骗,伪科学等)。我相信,现在光中国一年出版的书的种类应该远远超过宋元明清朝加起来几百年间所出书的种类。也应该超过整个80年代所出书的种类。可是讽刺的是,我看不出中国人的文化科学素质有超过80年代平均水平的迹象。同样的,我国高校里的精英们所发的论文数也远超以往任何年代,可是我看不出中国的科学水准有全面进步的迹象。

互联网的流行造成了信息的全面泛滥。有益的一面是,你可以更方便的找到你要的90%的书;有害的一面是,你更趋向成为一个下载小能手,而不是一个出色的终身学习者。人的贪念(拥有所有的书和资料)和恐惧(如果没有下载到xx就不能成功的yy怎么办)造成了这种局面。

要摆脱这种情况,经过思考,我认为我们要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更少。我们需要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我们必须组织知识以使其发生作用,组织过的知识才是知识。要有效的组织知识必须具备多种思考模式组成的栅格(latticework). 我们需要的不是互联网,而是纸书。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新鲜热门的,而应该是经典。更保守的说,我们应该看的最好是死去大师写的书,而不是活着的被封为大师写的书。(活着的也绝对有真正的大师和传奇,基于自己的判断来选择吧)。当然,这样的标准对活着的孜孜不倦的写书的炮制文章的好像有点不公平,是的,也许他会成为legend,但是只有历史才知道这点。对我们来说,为了减少弯路,为了摆脱天文数量级别烂信息的困扰,应该这么做。其次,我们应该少看报纸,少看电视,少听所谓专家特别是中国的专家的话,这样你会少走弯路。如果你明明知道最好的东西静静的躺在大师们,巨人们的著作里传记里等待你去发现,你为什么还要去听半瓶醋的噪音呢?用另外一个比方,明知道最好的社会制度在A处,还要搞有CC特色的道路,这不是有病吗?   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你怎样保护自己的头脑——读尼尔·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有感  

第一次听说这一本书,是在水木清华的一篇帖子里。楼主问说:在这个迷茫的时代里,谁能告诉我怎么才能把持住自己,不会迷失?

于是下面有人推荐了两本,大约是相关于大众心理学的——《娱乐至死》和《乌合之众》。相比较而言,前者更通俗易懂一些,所以不消一天,我就把它看完了。而且也没有耸人听闻到耽误我看娱乐性质的电影《算死草》、《OPEN SEASON》和《死亡笔记》。想想帖子里那么深刻的问题,单凭这两本书肯定是不足以回答出来的,呵呵。

这是一本批判电视这种媒介的书。简介上说:《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引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前者形成桎梏,阻碍人类思想的自由自在地发展;而后者让人类沉沦,从此不思进取。

细想想,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中国人目前就正在陷于一场全民娱乐活动的闹剧中。也许同书中所写的当年的美国一样。从几年前的《环珠格格》,到超女、快男、红楼……红遍大江南北,举国欢庆。万人空巷这个词,终于从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跳了出来,不再让我感到这个词费解了。

也许不单单是电视,中国人对于电脑网络的痴迷程度,应该是书中的美国人所没有的。于是,才出现了一些特别的现象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这样的网络名人;bbs原本是种娱乐方式,却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先是PS,后来是几年前的flash,再后来是馒头,接下来不知道是什么风靡的软件;甚至现在某些媒体报纸上的新闻,都是从网络上照搬照抄出来;年轻一辈对于网络的亲和力,一定是已经胜过对我们小时候最好的伙伴——电视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打开电视,你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看完人类所拍摄的一共23万余部电影,按一部2个小时计算,一刻不停,不吃不眠,也要50年;更不用说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它们算是知识的浓缩精华——反正电视上只要播放这类片子,我是绝对一个镜头都不愿意错过;各式各样的题材的电视节目,新闻、经济、军事、体育、刑事侦探、法律纪实、歌舞升平、相声小品、艺术写真、电视剧、精美广告、电视购物……应有尽有。

打开电脑,你也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各式各样的门户网站,一定还有那么三两个你混习惯了的论坛,还有你玩顺手的游戏,QQ、MSN、新闻、图片、服饰搭配、网上购物、同学录、三五个邮箱、三两盘魔兽……看看有什么news,一圈轮下来,刷新几下,喝杯咖啡,一个上午,轻而易举就过去了。下午看上三两集拷贝进来的电视剧,枪版的新出大片(而这些大片让你看完之后,也不觉得能咂摸出来什么味道,只是受到些视觉冲击,或者附合着笑两声罢了),一两个小时网游,喝杯绿茶,于是一个下午又过去了。晚上在博客上涂抹几笔,呻吟几声,下几盘斗地主,于是一个晚上又过去了。

回头审视一下这样的生活状态,非常害怕。

这是否就是《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所说的,我们被我们所热爱的媒介,隔断到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只有眼前的热闹,这样一种状态中呢?

这样的状态中,你绝对不用担心没有事情做,相反,你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做,忙都忙不完。但是这些事情的意义很稀薄。——你不是被关在监狱里无所事事,你是自由自在地在不停地做无谓的事情。

这也正是作者尼尔·波兹曼所担心的问题。电视里播放的东西,总是向着观众希望看到的角度上去发展,为了收视率,那么,讨好观众,让他们越来越娱乐,成为不能扭转的趋势。他的媒介生态学重点探讨媒介的结构和影响,特别强调传播如何影响了更为重要的文化惯例。作为媒介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构成,技术垄断尤其关注媒介技术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与控制。

对于这种状态的趋利避害,尼尔·波兹曼指出,应当有人来研究在电视这种媒介下的,文化的结构。既然这种媒介形式已经不可能改变,世界也正在往越来越娱乐的方向上转变。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其内容。什么样的东西在电视上播放,人们应该放多大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内容上,人们应该从电视里获得一些什么样的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这是媒介生态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对于我们个人,也许还没有这样高度的、基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文明上的甄别筛选能力,所以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应对这无限的网络和电视资源中去。剔除掉无所谓的,只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告诉自己:不能全为了娱乐,是的,虽然人生应该乐得逍遥,但是人生不应该日日埋头在娱乐中苟且。

说到底,也许,还是梦想和现实的矛盾问题。

多一点勇气直面这惨淡而真实的人生,我们便能多出一些勇气来抵制网络和电视中的梦幻世界,因为不真实和过于美好,所以它们吸引我们。

书的后面几个章节,还提到了一个试验,号召人们一个月不看电视,以期发现电视的存在让人们错过了生活中的什么更为重要更需要细腻体会的事件和情感。结论是:人们会明白,那些发生在地球另一端,某些角落里的事情,其实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他们原本不应该在这样的事情上花费他们本来那样宝贵的时间。关上电视,他们发现除了少了一个搞笑的渠道,少了一点聚会时候可以共同谈论的话题,什么也没少。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看书的时间多了,出去锻炼的时间多了……还可以不通过电视屏幕,就看到晚霞和繁星。

在网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文章,因为雷雨,不能上网,手机也关掉,于是整个人进入一种封闭的非常不确定的状态,觉得不踏实。呵呵,也许这也就叫作地球村后遗症了。人们只有确保他们自己面对着电脑屏幕,面对着www(World Wide Web),他们才能踏实,仿佛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世界上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不算可笑吧?毕竟现在太多的人们,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倾向了。包括我,和现在正看文章的你。

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你怎样保护自己的头脑?这真的是值得每一个网民思考的问题。否则,没有人为我们明天不再会思考的大脑负责。

也没有人为我们今天流逝掉的时间,痛哭。

但愿我不是在耸人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