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属狂潮千鸟和宗介:临山观江潮 依水品神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8:01
临山观江潮 依水品神韵江苏镇江以建设亲山临水生态城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环境整治发表时间:2009-04-02   来源:   作者:董超标 钱丽萍 闫艳 高杰#TRS_AUTOADD_1238638495609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8638495609 P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8638495609 TD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8638495609 DIV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8638495609 LI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在我国,有山有水的城市很多,但像江苏省镇江市这样,100平方公里主城区密布26座山体,平均不到4平方公里就有一座,26公里长的北城全部临江,恐怕很难有第二个城市。
  更难得的是,和一些城市亲山临水的地方成了高档楼盘聚集地、山景成为山景房的山景、水景成为水景房的水景不同,镇江市基本没有妨碍景观的建筑,山峦大多是任由广大市民踏青、锻炼的公地;蜿蜒数十公里的长江岸线基本不搞经营性开发,全变成了市民凭栏远眺大江风貌的“观景台”。
  正是由于近年来的大规模环境整治,让镇江人亲山临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在谈到这一独特风貌时,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指出,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镇江市的宝贵财富。保护并放大这一优势,就是在为镇江的未来发展铺路。今后5年,镇江市将投资250亿元,全力打造“南山北水”,让钟灵毓秀的南山尽展新城风采,怀抱长江的北部滨水区尽显古城神韵。
  山上的房子要下来,山边的建筑要离开
  “靠山不见山”,曾是镇江人对自己生活城市的切身感受。
  挡住山的,是“靠山吃山”的工厂和遮天蔽日的灰尘。以镇江市的南山为例,过去,每天开山取石的炮声不绝于耳,每月降尘量达到30吨/平方公里。市民不敢在外面晾衣服,居家两层窗子一层窗帘,一天不打扫,桌上一抹就是一手灰。
  “还山于民”被提上镇江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后,一座座青山逐渐显露了真面目。
  按照“山上的住房要下山、山边的建筑要离山”的原则,镇江市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措施,对城区内的26座山体进行保护与治理。
  城西城郊结合部的宝盖山,一度成为外来谋生者的栖息地。横七竖八的违章建筑,把整座山变成了“棚户区”。
  镇江市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联合执法,将山上的建筑全部清理下山。现在,宝盖山成了周围小区居民休闲、娱乐、锻炼的好场所。不管是白天还是傍晚,山上都能看到跑步、下棋、逗鸟、吊嗓子的市民。
  市民们都很珍惜这个好环境,附近的黑桥社区专门招聘了一批志愿者上山搞卫生。天天来这里散步的黄业荣老奶奶高兴地说:“这山离家近,又干净,又安全,比公园还好。”
  修复受到破坏的山体,也是“还山于民”的措施之一。南徐大道穿越的磨笄山、黄鹤山、黄山和茶砚山,有183种植物、361个园林植物群落。在经过生态修复之后,这里的植物配置不仅赏心悦目,还注重空间层次和生态平衡;树种的选择则考虑了季相变化和生态学的要求;道路中央分隔带上保留的自然山石,既避免了大填大挖,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也克服了裸岩和风化岩难以绿化的顽症,给人一种“宛自天开”的视觉效果。
  “还山于民”不仅使城市形象得以改变,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镇江市市区可吸入颗粒已由超二级标准变为二级标准,酸雨从每年发生频率由31%下降到12.5%。
  把北移的大江拉回来,被遮蔽的水景再现
  相比“还山”,“还水”的任务更为艰巨。
  镇江市因临长江而得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沿岸一字排开的家禽农贸市场、破旧平房、砂石码头,遮掩了长江的真面貌。
  镇江市政府提出,“还江于民”需根治直接展现大江风貌的内江。
  由于自然原因,长江江滩上涨,河道北移,长江离城市越来越远了。近年来,内江年淤积量达50万立方米,有成陆之忧。而一旦成陆,镇江“连岗三面,一水横陈”的城市个性以及“水漫金山”、“江中浮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自然人文景观将失去依附,滨江风光岌岌可危。
  为把北移的大江“拉”回来,镇江先后搬迁了镇江船厂、钛白粉厂等100余家“靠水”企业,以及部分民房和农贸市场,建起了宽达80米的滨江大道,并启动了北水工程——在保护内江和“三山”风貌的基础上,建设一个61.6平方公里、充分展示大江风貌的生态型滨水新城区。
  这是镇江市民期待的好事。但是要搬迁220家企业、27座码头,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镇江市规定,搬迁企业符合进区条件的,除享受相应园区政策外,还可享受用地供给、规划支持、财税奖励、规费减免、环保支持、服务保障等6项政策或服务支持。对不符合国家、省现行产业政策或其他原因需要关停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应补偿。
  需要搬迁的还有25万平方米居民屋。
  “南山北水”工程动员拆迁时,镇江市提出“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我们开始以为就是说说的,但事实证明这是真的。”拆迁户刘长龙对此记忆犹新。
  刘长龙介绍说,拆迁户担心过渡时间长,镇江市就先进行安置房建设再启动拆迁;拆迁户担心安置房过于偏远,镇江市委提出,安置拆迁群众,就是要拿出最好的地段,建设最好的小区。最终,70万平方米的3个安置点都选在交通方便、区位优越、风景秀丽的地段。镇江市还明确规定,拆迁实行“拆一还一”,对原房面积不足54平方米的困难户,安置房补足到54平方米。
  据了解,尽管2008年拆迁量比2007年多了10倍,但因为“含金量”很高的惠民政策相继出台,仅在1月~8月期间,城镇房屋拆迁占全市信访总量的比例反而下降了7个百分点。一些拆迁户还给拆迁干部送来了锦旗、感谢信,润州区政府就收到了57面锦旗。
  改造亲山临水生态城,强化可持续发展新潜质
  镇江市政府花2000多万元把镇江船厂搬迁后,很多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傍长江、依北固的黄金宝地,愿意出高价买下来开发房地产。但镇江市市委主要领导统一思想,决定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北固山绿地广场。目前,这个占地8.3万平方米、长有几百种植物的广场,已经成为市区最大的生态绿地广场,成为当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类似的例子在镇江市还有很多。“大拆大还虽然牺牲了一些眼前利益,但由此让镇江市整个城市亲山临水,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发展潜质。镇江公园景点5年前就实施了“一卡通”年卡,每张60元的年卡在以前只卖出了12万张,而从2008年至今就卖出8万张。
  总投资约17亿元的北部滨水区建设工程,既是城建工程、生态工程,也是治水工程。目前,北部滨水区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主基坑防渗封闭圈初步形成。
  据介绍,待整个北部滨水区建成后,游人可通过滨江和水上两条旅游专线,睹“水漫金山”风采,望“满眼风光北固楼”雄姿,见焦山“江中浮玉”本色,品长江“三鲜”美食,听刘备甘露寺招亲美谈,还能体验水上冒险之乐,享江滩湿地信步之闲。
  对此,镇江市旅游局局长卢道富说,“山城看长江,江上看山城”,这必将为镇江旅游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十一”黄金周,“镇江三山”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以上,镇江市还山于民、还水于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形象的效应已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