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晶卫浴和箭牌怎么样:廉政故事集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7:40

廉政故事集锦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刘宠克己奉公

 

刘宠,东汉大臣。字利荣,东莱牟平(今山东东牟)人。历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宗正、大鸿胪等职。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家若大年岁,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我实在担当不起啊!”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包 拯 三 谏 宋 仁 宗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晏 子 的 风 采

 

说起晏子,早在中学时,一篇《晏子使楚》,就为他“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辩才所倾倒。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的志气,又利用对方无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这就是晏子的风采,中国式的机智。难怪孔夫子愿以兄事之,司马迁“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愿为之做“执鞭”的奴仆。可见晏子风采之迷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晏子两件事:一是赎救越石父。越石父是当时的一个贤者,不幸沦为奴仆。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到了正给主人干活的越石父。晏子卖掉了驾车的马,为他赎了身。到了家门口,晏子“弗谢,入闺”,招呼也没打一声,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见晏子对他无礼,立刻要走。晏子很奇怪,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给别人做了三年奴仆,是我把你赎出来,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越石父说:“吾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已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已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批评,“延入为上客”。二是御者改过。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视其夫,只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车夫回家,刚一进家门,她便要求离婚。车夫十分奇怪,她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车夫听了妻子的批评,深深自责,并认真改正。晏子见车夫前后判若两人,便问何故,车夫据实以对。晏子认为车夫勇于改过,为人诚实,就推荐他做了大夫。第一个故事说晏子接受批评,重视贤才;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车夫,实际上说晏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说晏子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晏子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威武不屈,大义凛然。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因荒淫无道,被崔杼诛杀。之后,崔杼为了专权,滥杀异己,一时朝臣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只有晏子不畏强权,不怕淫威。他的手下人问他:“死吗?”晏子说:“光是我一个人的君吗,我死?”手下人说:“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亡?”手下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君主为国家而死,我们也就为他而死;为国家逃亡,我们也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我哪里能为他个人死,为他个人逃亡?但我们又能回到哪里去呢?”正说着,崔杼的大门打开了。崔杼和庆封勾结,立年幼的杵臼(即景公)为君,为了弹压朝臣,正设坛立盟。崔杼的家兵拿着戟剑逼迫每一个大臣宣誓服从崔、庆,气氛十分恐怖。崔杼已经杀了七个人,轮到晏子宣誓,晏子仰天长叹道:“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坚决拒绝宣誓。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短,剑既在心,维子图之。”晏子毫不畏惧,厉声回答:“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不变)矣!”说罢枕庄公尸股而哭。崔杼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只好放晏子回去。

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他主张薄敛省刑,他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谏,正直无私,这是可贵的。晏子死于公元前500年,距今已二千五百年了,但他为百姓做的好事,他的美德,他的风采,依然动人,依然让人怀念。

 

江南第一清官张伯行

 

张伯行在清康熙时是名震一时的廉吏,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弄清原委之后,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样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此外,他还以身作则,捐献衣物钱财,赈济一些受害的百姓。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

到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音聂)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音居)永杜,庶几风化日隆。"对于百姓所得张伯行视为民脂民膏,力求赋税宽简。平常公务也杜绝礼品,不受一分一毫。有的州县官吏为了考科成绩,以利升迁,就不顾百姓困苦,任意加重赋税,百姓不堪忍受。张伯行果断地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

因为和总督的矛盾很深,备受压制,在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张伯行以病为理由请求退休。康熙爱惜人才,不准他退休:"张伯行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苏重地,正资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罢。"张伯行只好忍辱负重,继续任职,为民为国尽力。

在康熙五十年,江苏乡试发生了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勾结串通,大肆舞弊,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

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就买通官吏,得到张伯行弹劾奏稿。然后又捏造事实反过来诬告张伯行。主审官畏惧噶礼的权势,逢迎巴结,案情无法审结。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解任,再命主审官审理。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第二天,扬州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要推脱百姓的一点心意)"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听候结果的路上又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青天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

到最后,案子结果下来,竟然是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治罪。康熙皇帝痛斥大臣们是非颠倒,然后亲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万人进京到了畅春园,跪谢皇恩,上疏表示愿每人都减一岁,以便让圣上活到万万岁。福建百姓也奔走相告,在供奉的张伯行像前焚香祈祷。可见张伯行受人民爱戴之深。

在康熙五十四年,有人以"狂妄自矜"的莫须有的罪名弹劾张伯行,但康熙皇帝还是认为他无罪可治,留任南书房行走(一种和皇帝关系很密切的官职),后来,在康熙五十九年又任户部右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张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皇帝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

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军国大事都听从他的建议。雍正元年,即1723年的九月,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1725年的二月十六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皇帝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从廉吏饮“贪泉”而不贪想到的

 

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北郊30里外的石门镇有一口井,传说人只要饮了这口井里的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因误喝此水,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当地百姓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贪泉”二字。从此,过往官员即使口干舌燥,也不敢妄自享用。然而,具有廉吏之称的吴隐之却不信这个邪。他升任东晋广州刺史时,上任路经此泉时,挹泉而饮,还放歌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移心。

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中,重读此文使人不免又有一些新的感受:经过考证发现,“贪泉”的史实与现实并不相符。传说中的“贪泉”倒确确实实存在,但并非人们所想象中的“污泥浊水”,而是清澈见底的一池甘泉,过路者饮后只感到清凉解渴,没有任何别的不快。富有戏剧性的是,千百年来,那里的百姓世代饮用“贪泉”之水,却没有变得贪得无厌,反倒英雄辈出,世风淳朴,人民节俭。还是古语说的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由此联想到今日,一些贪官“落马”,总怪官场环境不好,是个黑色大染缸,自己“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其实这只是逃避罪责的一种托词,与传说中“喝了贪泉水就会变”的论调一脉相承,同出一辙。事实上,贪官贪赃枉法,要怪只能怪自己的“贪”性难移,与石门的清澈泉水没有任何关系。

既然石门井水是甘甜之水,可怎么被那里的百姓称作“贪泉”了呢?无非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赞扬与愤慨。据说,在当地百姓的眼里,历代到广州赴任的官吏,经过这里都要到井边饮杯泉水再上路。这些官吏赴任后不到几年工夫,十之八九都变成腰缠万贯的贪官,人人对他们深恶痛绝,便把他们喝过的甘泉改称“贪泉”了。这样的改动起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现任官员的警示;二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贪官的愤恨。“贪泉”的历史也从反面告诉人们,正气凛然,洁身自好,方能得到万民拥戴。共产党人公开把“执政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做官、做事,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终只能被冠以“贪”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

“贪泉”,就会有敢于喝“贪泉”的人,历史上就不乏廉吏以畅饮“贪泉”的形式,证实自己的清正廉洁,这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吴隐之就是一例。他上任路过此地,闻之“贪泉”来历大为感慨,连饮三杯,还提笔赋诗与碑上,激励自己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任期满后依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令人肃然起敬。以古喻今,常见一些官员在反腐败斗争中,开口闭口“体制”、“机制”、“领导”问题,或悲观失望,或怨天尤人,或随波逐流,而不设身处地从自己身上查找根源,更不愿意坚定不移地与之斗争,结果不进则退、则衰、则败,在腐败的泥潭里越滑越深。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吴隐之那种

“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的戒贪精神,反腐倡廉敢于从自己“反”起“倡”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

 

中外名人贤内助(一)

 

按语:古今中外,许多事业成功者的背后,总站着一位伟大的“贤内助”。他(她)们为了对方的事业和声誉,自己不图名利,甘愿默默无闻地去奉献。这种无怨无悔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对方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世人对其敬重的根本所在。下面撷取的一些中外名人“贤内助”的事迹片断,从一些侧面展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读后当会促使我们“以伟人之操处事,以常人之心律己”

 

“一代贤后”辅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君。他的皇后长孙氏,也被后人誉为“一代贤后”。

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之家。她13岁入秦王李世民府。贞观元年,李世民继皇位,长孙氏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是一位知书识礼、性格温柔的女性。她对自己的家庭、家族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他们无功受禄,仗势欺人,尽量限制他们在朝里担任过于显要的职务。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前,就是好朋友,后随他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在“玄武门之变”中,又立下首功。因此,唐太宗对他信任备至。贞观元年,要任他为宰相。当唐太宗将这一想法告诉皇后时,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她以历史上外戚专权乱政的事实提醒唐太宗,又要哥哥几次出面请求唐太宗视朝时不要提出这项任命。唐太宗无法说服他们,只得同意。

长孙皇后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不但帮唐太宗广揽名士,还十分注重庇护忠良。谏议大夫魏征敢于直言,先后向唐太宗提出200多条意见。有好几次,魏征当着朝臣的面,严厉批评唐太宗的缺失,并对唐太宗的错误指令顶着不办。有一次,唐太宗下朝怒气冲冲地向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一了解,原来是魏征因唐太宗玩鸟而迟误了上朝,才当众给他提了意见。长孙皇后立即走进自己的房间,换上华贵端庄的朝服,出来向唐太宗行参拜大礼。唐太宗非常惊异,问道:“你为什么行此大礼?”长孙皇后说:“我是为了祝贺您!我知道您英明有识,所以您的大臣才敢实话直说。我们朝里能有魏征这样的忠臣,全靠您的英明有识,我怎能不向您祝贺呢?

”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不仅没有怪罪魏征,反而在朝廷上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当场赐给魏征五百匹绢帛。

贞观十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病死。临死前,她劝唐太宗要重用忠贤,不听小人谗言,不要扩建宫殿,添设楼台亭榭。她又诚恳地叮咛唐太宗说:“我活着无益于世,死后也不可厚葬。自古圣贤,都崇尚薄殓,只有无道之君才大筑坟陵,劳费天下,让有见识的人讥笑。我只愿因山而葬,不用起坟,也不需棺椁。所需的器物,都用瓦的,木头的。送殡尽量节俭。但愿您不忘记我也就行了”。

 

中外名人贤内助(二)

 

为夫留芳献卓识

 

郑淑卿是福建侯官著名进士、曾任河南远城等县知县的郑大模的长女。她在16岁时,成了比她大4岁的举人林则徐的夫人。

婚后,夫人从奴仆成群的官宦富家来到了穷苦得几乎一贫如洗的书生家,生活自然不习惯,但她很快适应了环境。脱下绸缎,换上布衣,亲自操持家务,侍候公婆,深受家人和邻居的喜欢。

夫人天资聪敏,善良贤慧,明白大体。她在林则徐多年的宦海沉浮中,鼓励他奋发进取,追随他辗转东西,常常勉励丈夫保持晚节,不负众望,促成了林则徐数十年精忠报国,尽心爱民,为政清廉、勤俭朴实,在朝野仁人志士乃至天下百姓中树起了心碑。

林则徐在就任云贵总督时,在昆明总督署中,依照家乡样式建有一座庭园。有一年中秋之夜,在园中摆设酒席,一家人饮酒赏月,共度中秋佳节。林则徐说:“这里的风光景物,好是好啊,如果再有十盏宫灯,沿着庭园悬挂上,再有一些兰花,摆放其中,恐怕就尽善尽美了!

”不料,没过几天,园中果然宫灯高悬,兰花沁溢清香。夫人见此情景却顿时不安起来,她连忙找到丈夫,很是忧虑地说:“这些花,这些灯,真是赏心悦目,然而花是辗转弄到了,灯也花费了不少钱,我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对那些在我们身边时刻察言观色的人不易觉察到,偶然有所偏好,就会坠入他们的圈套之中,我们应时时刻刻恭谨做事,谨慎说话,不能不以此自勉。”林则徐认为夫人一席话很有道理,立刻叫人将宫灯、兰花统统撤去。

从此,林则徐在生活方面更为严谨,再也没有讲究过新颖、别致,相反,却进一步深入基层,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做起更多的好事、实事。

 

律己助夫成大业

 

陈毅夫人张茜,1922年生于武汉,16岁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共产党不久,便与陈毅结为伉俪。从此,她与陈毅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被陈毅称为“贤内助”。

1949年,陈毅当选为上海市市长。他勤勉工作,廉洁奉公。张茜理解他,也处处严以律己。当时,张茜在上海俄专科学校学习并任宣传股长。她由市内寓所到郊区江湾俄文专科学校路很远,电车汽车辗转几次,风里来雨里去,倍尝辛苦。再加上她正怀着女儿珊珊,身体瘦弱。有一天,天下大雨,陈毅的司机主动去接她,她说:"老常同志,我早就说过,你不要来接!

“司机说:"你挺着临产的肚子不方便,又下大雨……”她说:“以后再也不要来接了,要注意群众影响。”

1964年,陈毅曾对张茜说:“想趁有生之年办三件事:一是编诗集,二是编文集,三是写回忆录。”但由于他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又担任军委重要职务,日理万机,无暇从事编撰工作。1966年后,他又成了林彪、江青一伙重点迫害的对象,更是身不由己。所以直到1972年1月病逝,他想办的三件事一件也没来得及做。张茜在她自己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下定决心整理陈毅同志的手稿。一息尚存,努力不懈。她经过手术后,在接受放疗的同时,开始整理陈毅同志的诗词。由于她的辛劳,终使《陈毅诗词选集》得以编成出版。

 

中外名人贤内助(三)

 

平民夫人”不平凡

 

冯玉祥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而他的结发之妻刘德贞,也被人誉为“平民夫人”。

刘德贞是河北沧州人。她贤良聪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5年她在时任旅长的姑夫陆建章家中,与排长冯玉祥结婚。

婚后,冯玉祥南征北战,戎马关山,无暇顾及家庭,刘德贞却毫无怨言,承担起了全部家务。她先后共生有两男三女,独自抚养他们一一长大成人;她从未雇用过保姆,也决不乱花一分钱。他们全家人的衣服,全是她一针一线缝制起来,就连冯玉祥穿的鞋子,也是她一针针做成的。她照料孩子,洗衣做饭,精心安排着柴米油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从没有在丈夫面前叫声苦。即使后来丈夫当了将军,她和儿女们也总是身穿粗布大褂,吃着粗茶淡饭。偶尔吃顿白菜猪肉,也是在逢年过节之际。至于家中用品,也全是粗瓷碗钵,杂木桌凳,硬板床铺,粗布被褥。与寻常百姓家,几乎没有不同。

冯玉祥十分注重教育。他原在河南当督军的时候,一到任,就把没收大军阀赵倜的家产2000万元,充作了教育经费。接着又把不少庙宇改成了学校。为此,连吴佩孚都骂他是“赤化”行为。他到北京后,又用他的薪水买了块地皮,接着又买来石木工料,建了座小学校,供无家可归的阵亡官兵子弟和驻地适龄儿童读书。但临开学前,他听说学校还缺少一批体育器械和床铺被褥,又即派人到他家中去要钱。可是,刘德贞早已将自己一点一滴积攒的钱全部用在了丈夫建校上。这时,冯玉祥便派了三辆汽车到自己家中,将家俱之类全部拉到当铺去当掉。刘德贞为了居家过日子,自然有许多苦衷,但仍旧支持了丈夫的行动。

冯玉祥在创办小学校的同时,还创办了妇女培训学校,为妇女的翻身解放而努力。刘德贞十分赞成并竭力支持丈夫的义举,不但自己带头入校学习,还走家串户动员其他妇女积极参加。她每次出门,都是徒步而行,不乘车,不坐轿,不带护兵马弁,不摆"官太太"的架子,也从不穿绫罗绸缎。她和其他学员一起,一边刻苦学文化,一边生产劳动。织布、缝纫,犒赏驻军官兵。大家看到她如此朴实、亲切,都高兴地称她为“平民夫人”。

可惜,这位“平民夫人”1923年初患了伤寒病,她鉴于家中无人照料孩子,不肯住院治疗,结果病情加重,没等丈夫来到她的身边便与世长辞。时年刚过40岁。

在传令兵收拾她的遗物时,只见她件件都是粗布衣衫,有的还打着不少补丁。掀开枕头和被褥,连一文钱也没有发现。冯玉祥回顾他们近20年的恩恩爱爱,放声哭:“德贞啊,你走了,分文没带……”

 

珠联璧合放光辉

 

许多年来,李光耀一直被誉为“小国大总理”。“小国”,是因为新加坡着实是小:面积仅仅647.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10万。"大总理",是指他在担任新加坡总理的31年间,不但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岛一举而成为腾飞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之所以如此,正如他敬爱的老母亲蔡锦娘所说的那样:“至少有玉珠一半的功劳”。

柯玉珠出身于新加坡一位富商家庭里。早年曾留学英国剑桥,并获得全马来西亚留英学生中的第一名,还被授予女王奖学金。当时也在剑桥就读的李光耀,非常仰慕她的美貌和才学,经过锲而不舍的追求,终于在1950年9月3日于新加坡同她结为百年之好。

1959年6月5日,柯玉珠为庆贺丈夫首次当选为新加坡总理而特意举办了一次家宴。请来了公婆和小叔子金耀、天耀、祥耀全家。

家宴上,三代人论及光耀的成功,无不盛赞柯玉珠的功绩。而柯玉珠却一再重申:“功劳最大的莫过于爸爸和妈妈,是他们长期辛勤培养的结果。”并提出:“爸爸经验丰富,希望爸爸能给光耀提一点要求或希望,作为他的座右铭。”于是,老人家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一定要以身作则”,“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柯玉珠非常高兴,再三嘱咐丈夫千千万万要将老人家的话牢记心头。

为给丈夫更深刻的印象,柯玉珠在宴后又援引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句说:“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在天上翱翔。”接着又说:“在你当上总理的时候,我希望你永远记住你曾在剑桥多次演讲中所说的话:'廉,是立国之本;清,为当政之根。'德国有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人民期待你的政府是一个廉洁清白的政府!”

柯玉珠还劝告丈夫,虽然身居高位,但不宜拿最高的薪金。她说:“你才35岁,无论年龄、资历,都比不上你的其他内阁成员。你只能拿中等的薪金。”

李光耀听着夫人的话,周身充满了一股新的热流。从此,他不但始终保持着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传统,还严惩贪污,注重实际。在他的领导下,新加坡脱颖而出,很快成了在全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

随着李光耀的功成名就和新加坡的扶摇直上,柯玉珠也愈来愈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但她却不谈政治,不爱出风头,很少在公共场合出现。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就像一个亚洲籍的好妻子,我总是跟在丈夫后面,相差两步。”

 

林 则 徐 拒 贿 拾 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为 政 清 严 的 李朝 隐

 

李朝隐自武则天当政时入仕至开元年间而终,扶持了唐朝几代皇帝,历任侍御史、长安令、同州刺史、大理卿、吏部侍郎等,为政清严,累著能名。

武则天神龙年间,功臣敬晖、桓彦范等人被武三思诬告,侍御史郑领受武则天的旨意请求判处他们死刑。在事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李朝隐挺身直言,他主张不经审理查实,不宜轻易用法。他因此冒犯了武则天,被贬官流放。由于宰相韦巨源等人为他求情——“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才得以免逐。

后来,李朝隐做了侍御史。当时,宦官当政,未经正式程序非法任命了许多官员。李朝隐不怕打击报复,弹劾罢免了1400多个官吏。不久后,李朝隐改任长安令。当时,有个叫闾兴贵的宦官来找他走后门,李朝隐铁面无私,把这个宦官轰了出去。唐睿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他把李朝隐叫到朝堂上赞扬说:“你作为主政京城的官员能够做到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还有一次,安成公主的家奴侵夺了百姓的田地,李朝隐严格执法,拘捕了公主的家奴并给予杖打之刑。从此,权贵豪强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李朝隐任吏部侍郎。他主持人事工作公正平允,得到了当时官吏和百姓的高度称赞,唐玄宗下诏给予褒扬和奖赏。后来,李朝隐改任河南尹,严惩了横行乡里的恶霸。当时,太子舅舅的家奴恃势侵害百姓,李朝隐给予了严厉处罚,他说:“此而不绳,何以为政?”唐玄宗知道后下旨对他慰问嘉勉。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李朝隐任大理卿,当时的武强县令裴景仙因犯罪而逃。唐玄宗大怒,命当众杀之。李朝隐据理力争,认为依法裴景仙罪不当死。唐玄宗不听,李朝隐又上奏说:“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他坚决主张依法量刑。最终,唐玄宗采纳了李朝隐的正确意见,改判裴景仙杖打一百而后流放。

李朝隐素有公直之誉,每当御史大夫职位出现空缺时,当时的舆论都推举他。李朝隐晚年曾经代崔隐甫为御史大夫。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

 

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不该搬吗?该搬。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你看看,你看看。”董老连连说道。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董老一面热情地接待了侄孙子,一面又对他施以严格的要求,在北京逛逛可以,但不准租用小车,更不许在外面暴露与董老的亲戚关系。那位侄孙子在北京住了大约一个星期,董老即要求他回家投入生产劳动。临别的头一天,董老给侄孙一些路费和小礼物,并把他叫到跟前说:“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了个人生活、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乱开支。你家的困难,主要靠自己克服,实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当地政府。”早就在寻找提出自己想法时机的侄孙子赶忙说道:“你没钱给我不要紧,那你写个‘条子’给我,我拿你的‘条子’去找县政府,很见效。”董老严肃地说:“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给你特殊照顾,你要相信地方政府会秉公办事的。”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年轻的侄孙子要安心农村工作,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要向政府乱伸手,也不要向他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

 

 

刘宠克己奉公

 

刘宠,东汉大臣。字利荣,东莱牟平(今山东东牟)人。历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宗正、大鸿胪等职。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家若大年岁,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我实在担当不起啊!”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不揣腰包”的腐败

 

安徽省亳州市国土资源局4名土地执法人员因对省一级重点工程中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失察,导致104亩国有土地被非法倒卖、占用,非法建筑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给国家造成1100多万元的土地出让金损失。近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4名被告人均因犯玩忽职守罪被判刑。

 

疏于监管惹祸上身

 

这4名被判刑的土地执法人员分别是亳州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监察大队原大队长鲁胜利、该局土地监察大队原副大队长蒋昭林、该局魏武国土资源所原所长屈兴明以及魏武国土资源所监察中队原中队长胡新安。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亳州市世纪国药公司先行支付土地出让金800万元后,还有394万元未交清,至今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2000年11月以后,亳州市建委有关人员(涉案人员均另案处理)多次违规给该项目办理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致使其被改变原整体规划用途,同时在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情况下,一直在违法建设。

而作为对二期工程项目土地的用途、转让、建筑是否合法负有监督检查和处理职责的鲁胜利、蒋昭林,想当然地认为二期工程项目系省、市重点工程,应该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手续。因此,他们对土地使用情况放任不管,没有进行监察巡查,也没有向所在国土局领导汇报该项目土地使用情况,致使亳州市世纪国药公司董事长李建业(另案处理)在6年的时间里,将药材市场二期工程项目用地104亩非法倒卖给多家房地产公司和梅秋峰等个人,并被其建成别墅区和商住楼进行销售,造成原规划中的中药材精品区、仓储区、医院、幼儿园等服务设施无法进行建设,破坏了二期工程的整体规划,给国家造成1100多万元土地出让金损失。

2003年,亳州市国土资源局魏武国土资源所成立了土地监察中队,屈兴明为该所所长,胡新安任监察中队中队长。对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情况同样负有监察职责的屈兴明、胡新安,也没有对二期工程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土地费用的收缴情况进行监察巡查,致使上述104亩国有土地中的40余亩被非法倒卖给亳州市房地产物业有限公司和梅秋峰个人并被占用,给国家造成400多万元土地出让金损失。

一审法院认为,鲁胜利、蒋昭林、屈兴明、胡新安等4名土地执法人员,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均已构成玩忽职守罪,遂作出判决:以玩忽职守罪判处鲁胜利、蒋昭林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屈兴明、胡新安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渎职犯罪危害甚烈

 

、据了解,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当地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党政官员,还对鲁胜利、蒋昭林、屈兴明、胡新安等4名土地执法人员受到查处表示同情,甚至于不理解,认为他们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仅仅是不作为怎么就构成犯罪了呢?

针对这一认识上的误区,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春明在有该市1000多名党政官员参加的深化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大会上,专门把这起典型的渎职犯罪案件拿出来以案说法,并且对照刑法有关条文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的立案标准,告诫各级党政官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勤政廉政、尽职尽责。

 

帕米尔之子——吴登云

 

39年来,吴登云如一株坚韧的胡杨扎根在戈壁荒滩,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爱献给了这里的人民。

30多年来,他无偿献血30多次,计7000多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为救一个烧伤的儿童,他一共从腿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拖着麻醉的双腿走上了手术台,把自己的皮肤植到幼儿身上。在当乌恰县医院院长期间。吴登云制订了

“十年树人计划”,他到各乡镇卫生院物色柯族医护人员,白天上班,夜里帮助柯族同志学习汉语。在“生个娃娃容易,种活一棵树难”的帕米尔高原,吴登云又提出一个“十年树木工程”。一年接着一年,硬是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园林式的医院。

吴登云从医院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每星期,他仍在医院值3天专家门诊。

近年来,吴登云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六大代表。吴登云说,“我只不过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而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有做得更多,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

 

 

“廉 石” 的 故 事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陆绩的官员为政清廉。他任鬰州(现广西玉林)太守几年,任期届满还乡时,一家四口及全部家当不足一船。装完船后,艄公三篙头对陆绩说:“你任太守多年,今日还乡所带东西不及一介寒士。船太轻了遇到大风很危险,得想办法增加一些重量。”陆绩与家人商量后,买了一担笋干,两只坛子,装满咸菜以压船舱。但船还是太轻,而此时陆绩身上的银两所剩无几。怎么办?忽然他看到岸边有一块七八百斤重的大石头。经打听,这块石头没有主人,陆绩雇请民工把它搬上船来。

行至中途,一帮水盗拦截了官船。他们蹿上官船,揭开正在煮菜的锅盖一看,里面仅是一点青菜。就说:“看来你这个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定是个守财奴。”他们翻箱倒柜,打破坛子,结果一无所获。当他们揭开舱板看到那块大石头时,个个疑惑不解。艄公介绍:“这块石头是作压船之用。”水盗首领听后感慨地说:“我在江湖闯荡多年,今天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官员,这样的官船。”艄公说:“陆大人为官两袖清风,就是俸银,他也常常拿来周济百姓。如今离任返乡,只有几件破行李。”水盗首领听说眼前就是以廉政爱民著称的郁林太守陆绩,抱歉地说:“如果早知是陆大人的船,我们就不来了。”

陆绩以石压船还乡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用来压船的那块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吟诗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