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生死恋女主角:樊迟不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8:58
读过《论语》的人对樊迟的评价就是人如其名,愚迟到了极点。其根据大概就是樊迟问仁的那件事了,先来看《论语》里是怎样记载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看完这则,樊迟的迟钝似乎立见分晓。他先向老师问仁,孔子说:“爱人。”他又问知,孔子说:“知人。”他似乎一脸茫然,老师可能看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又补充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好像不好意思再问老师,于是就退了出去向子夏请教说:“刚才我去请教老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就比樊迟反应灵敏多了,脱口说道:“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这样似乎足以证明樊迟的迟,可是我认为这恰恰是樊迟聪慧的一点。当他向老师问知而老师回答知人时他并不是不理解,我们可以想象樊迟当时的表情,一脸疑惑,眼巴巴的望着孔子。我认为他是在告诉老师,请说出理由证明你的观点。这在另一则故事里更能体现出来。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当孔子对樊迟说孟懿子问孝的事时,樊迟同样让老师说出理由,即柏拉图所说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所以当老师告诉他论据后他便离开了,出来正好遇见子夏,心想老师不是说过子夏熟读史籍,智慧过人吗?我就拿这事考考他,,所以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子夏,子夏当然也非徒有虚名,果然引经据典,说的明明白白。有人会说了,这是你的一面之词,就算这是我的猜测,那么樊迟的好问是不是智慧的表现呢?这个问题孔子早回答过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又会说了,樊迟如果聪慧的话会把一个“仁”问三次。想知道答案,我们先得从樊迟的另外两次问仁说起。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这两次加上前面一次刚好三次,我们在这里单单讨论樊迟的三次问“仁”是不是由于迟。我认为这里樊迟不但不迟,反而是大智慧。我们知道,樊迟第一次问“仁”,老师回答得很简单,“爱人”所谓“仁者爱人”,但是爱人的都是忍着吗?古人云“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者是也.樊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才向老是第二次请教.老师这一次说的比上一次具体了一些,老师告诉樊迟“仁”是困后而得“杀身成仁嘛!”樊迟可能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操行后,便觉得困后而得似乎还有些空泛,所以向老师第三次请教,这一次老师给了樊迟更具体地方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即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去实践仁,这才是仁德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樊迟的高明之处。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樊迟的两次问知,原因还是因为樊迟迟钝吗?这里不做详谈,何也?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人又会说了,樊迟一个赶车的,不迟也就算了,要说智慧过人,仅凭这些不足为信,那么我们继续看下面的故事。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这一次樊迟的提问让老师很兴奋,以至于激动的说:“问得好啊”为什么老师会如此的兴奋呢?主要是樊迟这次的提问很有深度,樊迟一次就提了三个问题,即如何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改掉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认真的为樊迟作了解答。这便是大智慧,另外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樊迟和老师闲游时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但说所提何问,但就是这种好问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有人马上就会反驳,好问就是大智慧,你怎么评价樊迟问稼这件事?那么咱们就一起看看这则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大家会接着说,樊迟难道还不迟嘛.孔子不是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的明明白白的,耕种,不一定能填饱肚子,学习啥都在书本里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樊迟却偏偏不识相,向老师学稼,碰了钉子又要学圃.老师不骂他小人才怪呢.,无论怎么说,这一次樊迟学稼的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的灰。我们无法体会孔子回答樊迟学稼的两个“吾不如”时心里的滋味,表情一定是铁青色吗?还是温和可亲?樊迟学稼这一节公案,一直遭人垢病。大多数人为孔子辩护,一句话,孔子不是袁隆平,你向孔庆东问怎样种红薯,孔庆东也会这样骂你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那么孔子究竟晓不晓得稼圃知识呢?我认为知道,因为孔子说过“吾少贱,故多能鄙事”。那么孔子为什么避而不答呢?避而不答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说樊迟是小人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
  第一:孔子说过:“君子不器”.理由嘛,老夫子早说过了“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我交你们是为了让你们宣传我的“仁”的思想的。你要是喜欢种地,直接找老农去嘛。更何况我都说了我种庄稼不如老农了,你还不明白要学圃,这不是没事找骂吗。”
  第二:孔子等樊迟出去了以后才对其他学生说樊迟是“小人”,这说明孔子并不是冲着樊迟,而是借说樊迟来教育其他学生。意思是说你们要是不想再让老师骂做“小人”.就一心一意的学习“仁义礼智信”别老想着种庄稼。
  第三:孔子认为这是樊迟有意在羞辱他,丈人不是说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樊迟不是当着同学的面让我难堪嘛,这和小人有什么区别。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了,但是我们要讨论一下樊迟为什么要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所谓“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个观点樊迟不会不知道吧。在说了要问种庄稼种菜找个老农直接问不就得了。我认为这里樊迟是想“敲”一下老师。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吏禄三百石,曾不事农桑。”毛主席也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时,有时饿的吃不上饭。还有颜回大概就是饿死的吧。樊迟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暗示老师,意思是说我们这么一大帮子人,在学习闲暇时种点粮食和菜不好吗。这样不就可以贴补一下了。吃不饱哪有力气念书嘛。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这种观点是现实的,也是智慧的。
  其实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又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他不傀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樊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益都侯”;度宗咸淳三年以“益都侯”从祀.由此观之,樊迟不迟,是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