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rbq白玖txt百度:深山修行人——终南山所见(组图) / 黛西 / 第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4:26:10

深山修行人——终南山所见(组图)

作者:黛西 提交日期:2010-11-16 16:10



山崖边的闭关房。 -作者:黛西 提交日期:2010-11-16 16:44


《空谷幽兰》,(美)比尔?波特著

《空谷幽兰》有个副题“寻访当代中国隐士”,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由一个美国人来写当代中国的隐士,着实显得有点突兀,然而,在当今手机号码都要由寺庙方丈来开光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会相信中国真的还有隐士的存在?

但是比尔?波特相信有。波特(赤松居士)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从1970年代起,他开始生活在台湾和香港,并在一个山村里过了三年“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的隐居生活,对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以“赤松”为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台湾毕竟偏居一隅,他想到大陆来寻访当代隐士时,但是马英九对他说,大陆的隐士连同真正的出家人早就没有了。台湾的和尚也向他保证说,中国隐士已经不复存在了,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战争之后,他们怎么还能够存在呢?

比尔?波特却是个执着之人,1989年之后,他踏足大陆到处旅行,此后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

《空谷幽兰》是比尔?波特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他与摄影师史蒂芬一道,踏上了去往终南山的路途,寻访当代中国隐士,出版之后曾在欧美掀起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在自序中他写道:“当台湾有人告诉我中国大陆不但没有人修行,隐士传统也不复存在时,我决定亲自去弄个明白。不久之后,我发现隐士传统不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部分,我觉得必须把这个情况介绍给西方人。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

波特说,“在美国,隐士只是那些喜欢自个儿待着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是,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不管何朝何代,对隐士的尊崇是始终如一的。《史记》的第一个列传讲的就是隐居在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之后的史书中的《逸民传》、《隐逸传》、《高逸传》、《高士传》、《真隐传》,称呼不一,但都是为同一类人立传。事实上,隐士一词,究竟确指为何,一直没有人做出过明确的解释,类似的称呼还有“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隐士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流传就那么存在了,他们在城墙外,在大山里,“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中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比尔?波特寻的正是这种已经逐渐在萎缩并趋于消逝的文化传统与人群。

虽然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说,但显然“大隐”的定义更为宽泛与模糊,比尔?波特的寻访之旅是冲着“小隐”们去的。

在福建太姥山,他遇到一位85岁的老和尚,在山上隐居了50年,竟然反复问他:你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这岂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又一个生动版本?

比尔?波特无意中听到却最终选取了终南山作为自己的主要寻访之地。他相信语言学家杜而未的说法:终南与昆仑是两个同源词,都来源于“月亮山”的意思,而中国最早的宗教通过“不死”(以月亮的盈亏来体现)的概念,在生死之间的暗河上架起一座桥的,正是昆仑——终南这列山脉,此地也成为某些人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力量根源的地方。波特的方向显然没有偏失,他在观音山上见到的圆照比丘尼、草堂寺中的宏林老和尚,后来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任法融……这些人的存在,都让他感触到中国古代隐逸传统仍在延续。

不过,以我看来,可能用“修行者”来形容这一群在山林里独自修行的僧人和道士会更为合适?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恐怕更主要指向的是那些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而僧道本身就是出家人,自然是远离尘嚣,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空谷幽兰》的副题应该叫“寻访中国当代修行者”会更为合适?此为求疵之想,未有机会当面请教赤松居士,不知他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