珉豪示爱宋智孝:治疗(膝)关节(腔)积液的速效中药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32:20
                                                                                      治疗(膝)关节(腔)积液的速效中药方(一)
     (膝)关节(腔)积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为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慢性滑囊炎、髌上滑囊炎、外伤性滑囊炎、增生性关节炎等
  一、方剂:
     功劳叶15克 女贞子15克  希莶草15克 元参30克川牛膝9克 防己24克 薏米30克 土茯苓30克
丝瓜络30克 泽兰9克
     水煎温服,2-3次,日一剂,一般服三天即可积液消退。
  注意:川牛膝不可以用怀牛膝代替,否则效差
二、加减:
   1、血沉快,白细胞增高,加金银花15克寻骨风9克    2、舌红少胎,脉弦细数有阴虚见证者加养阴补血之品如生地、当归、鸡血藤等
   3、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本病多有发热、局部热痛、白细胞增高、舌红苔黄,脉数,酌加土元、煅自然铜、连翘、紫草、山甲、蚕沙、金银花等
   4、外伤性滑囊炎本病为刺痛,穿刺为血性,脉多为细涩,酌加当归、丹参、川芎、赤勺、黄芪等
   5、伴有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脾虚见症等加黄芪、云苓、白术、厚朴等
治疗(膝)关节(腔)积液的速效中药方(二)
      膝关节滑膜炎是临床常见病,主症是膝关节积液。用中药自拟滑膜炎方为主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58例,女62例,年龄18~72岁;病程<3周85例,1~6个月22例,7~12个月13例;有外伤史64例,无外伤史56例;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长5个疗程。
1.2 临床表现及检查急性损伤性膝关节滑膜炎可见膝关节肿胀,屈膝活动受限,膝关节张力大,液体超过50ml时浮髌试验阳性。关节穿刺为粉红色液体。X线摄片膝关节骨质正常。舌质红,苔多黄腻,脉弦滑数。慢性劳损及退变性膝关节滑膜炎可见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膝眼凹陷消失,浮髌试验阳性,股四头肌废用性萎缩。关节穿刺液为淡黄液体。X线摄片膝关节为退行性变。
1.3 辨证分型本组辨证主要分2型:(1)水湿型:膝关节肿胀,疼痛拒按,肤色不变,活动不利。舌淡红,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2)瘀血型:膝关节青紫肿胀,疼痛拒按,痛如针刺,活动不利。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1.4 治疗方法抽液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抽液治疗:膝关节皮肤常规消毒,在髌骨外上方髌上囊波动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3ml局麻,将20ml注射器、7号空针刺入囊内,尽量抽净积液,不必加压包扎。中药治疗:(1)水湿型:滑膜炎Ⅰ号方,其组成为薏苡仁30g,牛膝10g,苍术10g,黄柏10g,茯苓10g,当归10g,独活15g,鸡血藤20g,赤小豆30g,防己15g。(2)瘀血型:滑膜炎Ⅱ号方,其组成为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5g,赤芍10g,地龙10g,牛膝10g,薏苡仁30g,独活15g,赤小豆30g。(3)随证加减:兼寒者加桂枝15g,兼风者加防风10g,兼热者加金银花15g,痛甚者加蜈蚣1条。服用方法:上方水煎500ml,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服6剂为1个疗程,停2天。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进行了随访,3~6个月不等。
2 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经随防3~6个月未复发者为痊愈85例,占70.83%。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但遇寒冷有痛感者为显效,30例,占25.00%。临床症状及体征暂时消失,仍有复发者为有效,4例,占3.33%。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消失者为无效,1例,占0.83%,总显效率为95.83%。
3 讨论
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是由于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滑膜无菌性炎症,病理表现为滑膜的充血、水肿、滑膜增厚。因组织间渗透压改变,关节液的吸收与分泌失衡,渗液增加。滑膜及轻骨浸泡在积液中,受到炎性物的刺激,反过来加重滑膜水肿。关节内压增高,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形成恶性循环,抽液既有诊断作用,帮助辨病辨证,又有治疗作用。但一部分患者抽液以后膝关节内形成负压,因此渗液增加,病情较抽液以前加重,故不宜再抽。通过中药治疗,促进静脉回流和淋巴循环,局部渗出减少,使滑膜增厚得以修复,关节功能恢复。
中医理论认为滑膜炎是经脉受阻,湿浊痰瘀留滞为患。治疗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为主。滑膜炎方是针对本病的自拟方剂。方中薏苡仁利水渗湿,赤小豆利水消肿,用于水肿。牛膝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又能祛瘀止痛,用于瘀血凝滞的病症。当归活血止痛,独活祛风胜湿,用于膝部肿痛。滑膜炎Ⅰ号方中,苍术、防己祛风除湿,茯苓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鸡血藤舒筋活络,诸药配伍能够利水渗湿、疏通经络。滑膜炎Ⅱ号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生地、赤芍、地龙清热凉血、通络,诸药配伍,偏重于活血化瘀,兼利水消肿。兼风热者配伍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兼风寒者配桂枝、防风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疼痛较甚者配伍蜈蚣以通络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