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先生系列:与奸吏的周旋——记况钟一任苏州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53:28

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

这天,已是日薄西山。官道上,一群浩浩荡荡的车马。声声马蹄踩踏着落日的余晖,如珠般散落在空荡的山谷。橙红又略透金黄的阳光夹裹着着一粒粒尘土,飞舞着,猖狂着。大路两边葱郁的树木失去了清爽的颜色,取而代之的是泛着土黄的烦躁和污秽。

已经赶了好几天路,况钟那犀利的眼睛已显得有些朦胧。他掀开车帷,探身看看四周,皱起了眉头,这树,缘何这么灰暗,这么污浊?也许,该来一场淋漓的大雨吧,洗刷这所有的不干净。他沉思了,因为想到了即将上任的地方——苏州府。况钟回过身去,脸色沉重地看着那装着宣宗敕书的暗红檀木箱子,长长地叹了口气,回想起了当初……

当年,他只是江西靖安县一个小小的书吏,勤勤恳恳地干了九年后,一个吏部的考绩之期让他从此直步青云。

那年,靖安知县俞益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介绍了况钟,初次见面,况钟就给吕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正逢成祖广揽人才,经过吕震的推荐,朱棣觉得况钟确是个人才,公元1415年,他即被任命为正六品的礼部仪制司主事。

况钟的那条官路,如平静的大海,没有晦暗,没有阴霾,他就像一条小鱼儿,舒畅地游走。聪明灵敏的他在以暴戾著称的朱棣面前任职,前后共得到成祖三十一次嘉奖。仁宗朱高炽登基即位后,擢升况钟为正四品的礼部仪制司郎中。仁宗朱高炽登基即位后,况钟即被擢升为正四品的礼部仪制司郎中。仅一年,仁宗暴卒,宣宗即位,况钟也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地任职机会。

恰逢苏州府等九府知府有缺,宣宗命大臣们在京官中选拔一批“廉能有为”、“才堪牧民”的人去任职。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蹇义推荐况钟,首辅杨士奇“尤秉知人鉴,凡所识拔,悉为名臣,然性严不轻于接物,公受知最深”,于是上奏恳请提升况钟为苏州知府。临行前,宣宗颁给了他那份敕书,那是一份沉甸甸的寄托与信任……

 

 

 “恭迎知府大人!”

到了,苏州府,这个众人歆羡而又畏惧的地方,富庶,但赋税繁重,贪官污吏,舞文弄墨,营私舞弊,搞得国困民艰,民众大都已经逃亡。

况钟从容地下车,故意干咳了两声,那眼角瞟着一个个卑躬屈膝的大小官吏。那些官吏们连忙上前,笑得一脸谄媚。

“以后还望诸位大人多多帮助啊!”况钟故意拉长了声调,向他们意味深长地笑了。

众官吏心里直犯糊涂,只不敢作声。

况钟略看看周围的民众,他们对新任知府并不关心,在他们眼里,知府们就是一个个饿了就来,吃饱了就走的老虎。所以,他们眼里有的只是冷漠的畏惧。

况钟的心不由得微微一颤,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他的拳头暗暗使劲。

 

 

第一天,第一次坐堂。

官吏们抱出一大捆卷宗,都是前任留下来的疑难杂案,如小山般堆在况钟面前。

“怎么这么多阿?” 况钟故意皱紧了眉头。

“大人,请您断案吧!” 环立在左右的官吏们笑了,笑得很有深意。

况钟装模作样地拿起一卷,挑了挑眼角,“这什么案子阿,怎么这么罗嗦?”

旁边一个官吏连忙上前,对着他这么耳语一阵。

况钟立刻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还是你讲的对阿,好,就这么办了!”那官吏朝四周使了使眼色,净是奸猾的得意。

况钟又拿起了另外一卷,没看两眼,扔到一旁,“又是一个破案子!”

另一个官吏忙走上来教况钟该怎样怎样,况钟略有所思,随即哈哈大笑,说道:“有道理,一切都照你们讲的办!”

如此,他们又处理了好些案子。

 

退堂,况钟回到书房,背着手,站在书桌前,越想越气,你们这些贪官们,帐先记在这儿,以后自会找你们。

想到愤怒处,他不由得使劲得拍了一下书桌,震颤了那一支支判过无数案子的毛笔,震飞了窗外窥伺的乌鸦。他的手心通红,手掌发麻,正隐隐作痛,作痛的,不只是手掌,更是那颗为民的心。

他踱步到窗前,看着窗外,杨柳轻拂着慵懒的阳光,他似乎看到了宣宗信任的眼神,听到了临行前首辅杨士奇的忠言,想到了那条官道上的树木,清爽的绿色总不会永远被灰尘遮盖,他自语道。窗外,吹来了一股凉风,是要下雨了吗?那就来吧!

况钟又回到书桌前,将白天那些混账官吏的主张都记了下来,时间、地点、事件,甚为详细。他满脸忧郁,那满纸的罪恶啊,害了多少无辜百姓!

“来人哪!”况钟忽然神色严肃。

“大人!”一家奴匆匆进来。

“你给我带几个人查明所有官吏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注意,不能打草惊蛇,随时向我汇报,听到没有?”

“是,小人遵命。”

家奴退去,况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原来,这是况钟欲擒故纵。上车伊始,他不想打草惊蛇。那份诏书,他也藏了起来。

豪猾奸吏们只当是又来了个糊涂知府,个个春风得意,继续为非作歹。而这一切,都写进了况钟的记事簿里。

 

 

一个月后的一天,又一次坐堂。

这天,况钟派人把所有的大小官吏叫来,并请来各县德高望重的老者。

众官吏们看着与平日里大不一样的知府大人,都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地站着。

老者们对这个昏庸的“贪官”并无好印象,也甚是疑惑。 

公堂里,压抑像一块湿透的毛巾,禁锢着每个人的呼吸。

况钟一身的威严之气,震慑着在场的每个人,他敏锐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官吏,像冬天的寒风一样刺骨,寒气逼人。

“这些天来辛苦大家了!”况钟说着,示意师爷抱过桌上的檀木盒子。

“今天——”况钟顿了顿。

大厅里的呼吸声渐渐加重,渐渐急促。

“有样东西要让大家看一下!” 况钟小心地取出箱子里的东西。

奸吏们惊呆了,那是什么?那黄色……难道是……难道是……诏书?狐疑瞬间被恐惧取代,他们的双腿开始颤抖,额头沁出汗珠。心里念叨着,完了,完了,这下完了……

“这是当今圣上所赐的敕书,大家都好好听着!”空气陡得凝固。

奸吏们一个个“咚、咚、咚”立刻跪下。

宣宗的旨意加上况钟的严厉声色,官吏们头越埋越深。

“……属下官员有作恶害民的,你可以逮起来送到京城!”况钟声音突然加重,属吏们大惊失色。

“当初,有些事应该做,是好事儿,你们却硬是阻拦我,不让我做;偏偏那些不该做的,你们又一个劲儿地让我去做。”况钟的声线开始发颤,“你们知道你们这样,要让多少百姓受害吗?”

“你们舞文弄墨,贪赃枉法,以为我不知道吗?你们,罪不容诛啊!”他愤恨,伤心,不由得闭上了眼睛。

长者们没料到新任的知府居然是深藏不露,一脸的吃惊外,更多的是感激、赞许,他们不禁老泪纵横。青天啊!几时能碰上半个?

况钟旋身走到案牍前,凛然坐下,开始对他们问罪。

这批平日里欺上瞒下,狐假虎威的贪官污吏们,被问得胆战心惊,呆若木鸡,多数不敢分辩。

“大人,小人并不曾有过那样的做法,何以冤枉小人?”一胆大的官吏故作沉静,只是眼睛并不敢看着况钟。

况钟抬头一看,正是那个平时作恶最多的,现在居然有脸讲这样的话,他更加气愤。

“没有吗?你有没有摸着自己的良心讲话?”

“小人只知道小的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大人,为了苏州府……”

“混账!”况钟大怒,惊堂木一拍,那奸吏猛地一颤,“那你给本官好好听着!”

况钟取出那本记事簿,明明确确地将他在某件事上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在另一件事上又是怎么阻挠知府办案的说的清清楚楚,还有他背着况钟所作的坏事,一件不落。

其余官吏霎时面如土灰,更加恭敬。长者们由衷地赞叹况知府的机智,互相点头称赞。

“你还有何话可讲?”况钟摔开记事簿,那嗓子几乎嘶哑。

 “ 小人糊涂!” 铁证如山,难以抵赖,那奸吏几乎是屏住了呼吸,“还望大人网开一面啊!”双手伏地。

“混账,当初你怎么就没有对那些无辜的民众网开一面呢?”

那奸吏无话可讲。

况钟当场痛打六个罪大恶极的官吏,罢斥了那些平庸无能的属官,惩治了一些贪污犯罪的官员,其余的斥退回家,听候发落。

退堂后,况钟再次站在书房的窗前,雨后的阳光甚是璀璨。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知府府里仍是很安静,只是府外,苏州府的每个县,每一条街,每一个茶馆都离不开“况青天”三个字,那是老百姓心中的神啊!

后来,当况钟把贪污犯和赃款押解进京时,宣宗很重视,他对众臣说:“知府是一郡的表率,身体力行必定从廉洁奉公开始。况钟肯定是廉洁的人,廉洁之后才能去贪。知府能去贪,则贪官一定会有所收敛!”

 

 

当时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嘉定、崇明七县。十多个县令、县丞,地方上的事务却是一团糟,老百姓们经常上京告御状,况钟经常听说

况钟派人明察暗访,原来这些县令有的勾结恶势力,贪赃弄法;有的老迈昏庸,办事糊涂;有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他们无视老百姓的困苦,一旦有人说他们怎样怎样,就立刻让他们的狗腿子镇压,民怨愤天。

况钟听完下属的报告,脸色立刻变得铁青,他懊恼自己居然忽视了这一个角落。况钟派人将这些县令们召齐,坐堂问话。

这些县令早已听说况知府的厉害,战战兢兢地来到公堂,况钟问什么他们就答什么,丝毫不敢隐瞒。

那天,况钟一连罢免了十一个不称职的县令,改任那些贤能之士。县令们个个心服口服。

 

 

苏州各县农村有一种四围围堤的低洼田,叫圩田,管理人员叫圩长、圩老,共有九千人。这些人多数是地方恶霸,专门欺压善良本分的农民。

况钟听说后,立即奏明上级,要求革除圩长、圩老,官员冗杂,当精简机构。上面并不这么认为,驳回他的请求。况钟再次上报,上司坚决反对,态度更为强硬。

况钟见得不到上司的支持,很是懊恼,而如果再留这些圩长们作恶,他绝对做不到。他是个正直刚毅的人,为了民众,他顾不了那么多,坚决把那些圩长们革除掉了。百姓们欢呼雀跃,况钟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更加美好。

况钟的行动雷厉风行,震动了整个苏州府,贪官污吏、恶霸劣绅见识到了知府的机智与厉害,个个胆战心惊,不敢不有所收敛,再也不敢为非作歹。况钟又趁热打铁,定立了好些教条民文。苏州府的坏风气得以扭转,吏治逐渐清明,百姓也大多遵纪守法。  

 

 

转眼已是半年多了,况钟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撤换了好多不称职的官员,苏州府的百姓安居乐业,这下才是个真正的富庶之地。

再平静的湖泊也有波澜,何况是这么大的苏州府呢?

虽然比较安定,但抢劫案和凶杀案时有发生,尤其在北面靠近常熟地界江面的船只和沿江村庄常常出事。

况钟乔装暗访,原来是镇海卫指挥陈所为。如何能将凶手捉拿归案,他为此苦思冥想,寝食不安。

一天,况钟忽然眼睛一亮,拍桌子道,“对!就这么办!”一个捕捉首犯的计划产生了。

况钟立即将要给况夫人做寿的消息放出去,并散发了一些帖子。

“这不是指明了要大家送礼吗?”官场里免不了议论纷纷。

唯有几个手脚不干净的官员最高兴,收到请帖的几个卫所的指挥,比接到皇帝的圣旨还高兴,心想,况知府收了礼,就得对我们另眼相看,今后天高皇帝远,我们就更可以为所欲为。

镇海卫指挥陈更是心花怒放,所以赴宴来得特别早。

这天,花厅里挂了一幅"东方朔偷桃"的中堂,两旁配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对联,一对飞金的大红烛高照。

客人到齐之后,况夫人始终没有露面。有的客人以为宴会快要开始了,心里盘算着,不知道今天是吃苏州菜,还是况知府家乡的江西菜。

况钟立在花厅中间,向陈看了一眼,对大家拱手作揖,说道:“内人四十初度,承蒙各位卫所指挥大人、知县大人光临,我况某深表谢意。”

况钟顿了顿,咳了两声:“今日我倒有一事请教诸位,这就是最近在江面上经常发生抢劫案和凶杀案,不知各位大人是否听到?”

席间顿时议论纷纷。

“这给夫人贺寿,大喜的日子,谈这些干什么啊?”

“就是啊!只是听说这凶杀案闹得确实厉害啊!”

“……”

“还请大家静一静!”况钟看着大家,表情严肃,“这些案子不弄个水落石出,凶手不缉拿归案,我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上对不起朝廷,下对不起黎民。据查实,作案的不是什么汪洋大盗,而是卫所的千户、百户和士兵,据说还是奉了指挥大人的命令干的……”

没等况钟话说完,金山卫指挥、太仓卫指挥赶紧声明自己的部下没有抢劫过。

这时,本来比较活跃的镇海卫指挥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感到很不是滋味。他倚仗着自己在朝廷有大太监王振作靠山,干脆耍无赖。

他把袖子一卷说道:“姓况的,你不要不识时务,我今天来拜寿是看得起你,给你一点面子。你酒席不摆出来还在其次,还胡说卫所官兵抢劫杀人,这不是血口喷人么?”

况钟根本没有去理睬他的谩骂,依然十分镇定地说:“前些时候我曾亲自到江上巡视察访,目睹这股强盗为非作歹,几乎遭了他们的毒手。”

在场官吏无不咋舌,瞪大了眼睛,“好一个况知府啊!”

“当时,人手不齐,只好让他们逍遥法外。现在苏州府差役捕捉的一个为首分子在此,诸位大人一认就知道了。” 说罢,吩咐带犯人。

铁索“啷”得一声,差役带进一个中年男子。他一进门就跪在地上向大家叩头。卫所的指挥一看,呵,原来是镇海卫所的千户秦炳,陈指挥手下的红人。

姓陈的心急如焚,忽然计上心来,他装腔作势地站起来,似乎很沉痛地说道:“况大人,此人名叫秦炳,是我手下的千户,本应防贼防盗,保护良民,想不到居然做出知法犯法的事来。我请求知府大人将秦炳斩首,以平民愤。”

秦炳见他的主子在紧要关头居然翻脸不认人,便破口大骂:“姓陈的,我每一次出去都是你下的命令,抢的财物和女人也都先送你那里。‘为了灭口,杀人也无妨',这是你亲口说的,这个责任你想推卸干净吗?我判斩罪,你也免不了受处。”

狗急了都要跳墙,何况人呢?

姓陈的恶狠狠地对况钟说道:“你,你四品文官管不着我四品武官。”他白了一眼况钟,傲慢地甩过头去,“再说,在朝中,王振公公是我的靠山,当真怕这样一个小小的知府不成?”

这时,况钟更加镇静,叫吴县知县开读宣德皇帝颁给况钟的敕书。

在场的人全部跪下恭听:“…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提人解京。”

姓陈的听到这儿,知道自己性命难保,立刻瘫倒在地上。差役给他钉上铁铐,和秦炳一道收入大牢。

况钟吩咐家人摆出两桌家常便饭。

入席之后,况钟向在座文武官员再三表示歉意,说:“夫人寿辰早已做过了,没有惊动任何亲友。大家送的寿礼,已差人一一送回,请各位谅解。”

大家都交口称赞况钟,谁也没有怪他的意思。

况钟以为夫人做寿为名计擒陈的事情,传遍了苏州大街小巷,从此,苏州文武官员违法扰民的事件就很少发生。

 

 

况钟,这个史上有名的青天,继续在苏州为童叟们营造那一片净土……

 

 

 

后记

就在况钟想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的继母在原籍靖安去世。宣德六年(1431)三月,况钟回原籍守制。况钟走后,苏州的百姓怀念他,曾作歌谣唱道:

  况太守,民父母。

  愿复来,养童叟。

 

二任苏州府:

况钟走后,苏州人民非常想念他。长洲县三万多人联名上书,请求朝廷让况钟回到苏州任职。宣宗应百姓的请求,让他回任苏州府知府。

公元1439年,况钟任知府,已经九年,应任满离苏。况钟两任苏州府期间,百姓安居乐业。离开时,大家都舍不得,况钟曾作诗留念,云:“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shī)酒密如泉。”一些百姓还为他建造生祠,挂上他的画像。

 

三任苏州府:

在况钟任满离苏赴京之后,苏州府的百姓很怀念他,于是又有一万八千多人联名上书,请求让况钟连任苏州府知府。公元1440年,皇帝下旨,升况钟为正三品官员,仍回苏州任职。

1441年,况钟病死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