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戈是谁:苏轼为何大骂司马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10:53

苏轼为何大骂司马迁?

2012-01-30 20:18:18

浏览 2060 次 | 评论 1 条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人了,他的官当的也不小,虽然在官场上他不是那么总得意,虽然他不曾象王安石那样做过宰相,可是他终究不是一个小官吏,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级领导干部。

笔者曾见许多人写文章,说宋朝用文学家做官员,所以它很积弱,在军事和政治上不行,这种观点大概就是受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一干文学史上的名人均为高级官吏这一事实的影响。但是历史的逻辑是不能反过来说的。后代的人对前面的历史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弄混逻辑关系。比如上面提到的三个人就是这种情况,人们经常以为他们首先是文学家,然后才做的高级官吏,其实不然,他们首先应该是高级官吏,然后才是文学家,如果他们不曾做过那么高的官,也许,在文学史上他们早就被遗忘了。很显然,政治上的地位让他们在活着的时候文名远播,并在死后青史留名。

翻阅唐宋八大家的选集,苏轼的一篇文章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那篇文章里,苏轼大骂司马迁。这是很令人惊奇的,写文章的人哪有不佩服司马迁的呢?

《汉书》的作者班固曾经批评过司马迁,因为《史记》并不是用最纯正的儒家观念写成的。司马迁是具有多元思想的。他的父亲在总结诸子百家的时候,把道家思想放在儒家思想之上。对于自己父亲的这一观点,司马迁根本没有表示反对,但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他自己的思想观点,据笔者通读《史记》的感觉,对儒家的评价非常高,这从《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中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但是他没有放弃别的观点,他的思想非常多元化。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

但是对班固的这个批评,苏轼认为这个还是小事,苏轼说,司马迁有两大罪状,一个是赞美商鞅,一个是赞美桑弘羊。《史记》的记载,让人觉得这两个人的功劳很大,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苏轼认为,秦的崛起并非商鞅的功劳,而是秦孝公务本图治的结果,秦孝公本来就是很重农的,秦孝公本来就是非常希望国家强大的,商鞅那样苛酷的政治,其实对秦国的发展是起负面作用的。

苏轼的这个观点在当前是不流行的,当前的流行看法是,商鞅变法曾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是笔者是同意苏轼的这个观点的,一个国家的崛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不是一个什么人,用了什么魔术般的办法就可以轻易实现的,秦的崛起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你细读《史记》,这个是不难发现的。

自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周室衰落,在四方的边陲,齐楚秦晋分别崛起,这是有据可查的,如果秦是到商鞅的时候才崛起,那么秦穆公称霸算是怎么一回事呢?所以历史根本就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合逻辑,根本就不是《大秦帝国》的作者所宣称的那样,只是因为一个商鞅。秦的崛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达到六百年的一个漫长过程。商鞅的活动只不过是这个漫长过程中的很小一部分。商鞅死的时候,秦国达到了一个新的强大程度,但是还远远不是一个超级大国,秦成为超级大国是六七十年后秦昭襄王中期的事情,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这个崛起的过程就将中断。秦国恰恰没有中断,这其实有历史的偶然性在里面,所以司马迁总结说,“天令秦平海内”,怎么能说是商鞅的功劳呢?

商鞅对秦的崛起功劳不大,但是对秦的灭亡责任却很大,为什么?因为他为秦国带来的政治是专制的、封闭的、野蛮的、非人性化的。在经济政策上,商鞅的作法是偏颇的,不是搞活经济,而是控死经济,是军国主义的经济,而不是民生主义的经济,所以秦人的生活非常贫迫,是典型的国富民贫,它的民生状况对东方六国的人民没有吸引力,公元前260年,韩割上党给秦国,上党人却投奔赵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苏轼之所以提起此事,并对司马迁不以为然,是因为苏轼的时代,王安石变法又一次挑起历史的神经,王安石在政治上虽然没有效仿商鞅,但在经济政策上,他几乎就是商鞅和桑弘羊的翻版。苏轼批评司马迁,也就表明他与王安石在思想上划清了界限。(阿杕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