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3黑龙沼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回事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3:44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价值观之痛 “狼性教育”缺乏爱心 2010年06月03日 17:07:25  来源: 半月谈

传统的“棍棒”教育会培养出“狼性”孩子?

    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孩子(上篇)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痛之一:学校应试教育成了

家庭教育主要内容

今年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发布《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问到“您的家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时,受访者选择集中度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子女家庭教育咨询”,无论受访者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概莫能外。此前,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专家们在全国妇联组织的座谈中也不约而同地指出,纲要缺少家庭教育的科学系统规划设计,仅将家庭教育纳入“学前教育”,显然远远不够。

家庭教育是当前困扰家长们最大的问题,同时又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普遍重智轻德,价值观已经出现扭曲。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每天帮孩子完成功课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上海市民沈女士总结了家庭教育的五字诀:“我们做,她记”;或是“我们说,她写”。当记者问到亲子相处时一般干什么时,沈女士毫不犹豫地回答: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会学校要求的东西。

随着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虽然表面上的书面作业取消了,但摇身一变成了仍然与应试有关的“任务”,家庭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应付学校之后,家长也无暇再考虑应该如何进行属于自己的亲子教育,更何况,不少父母因为繁重的工作也没有多少属于自己和孩子的“课余时间”。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时光,而本应该是既轻松又有效的家庭教育又严重缺失,致使孩子在儿童时期无法快乐。

不少父母忙于为孩子创造所谓良好的教育条件,如何能让孩子进名幼儿园、名校成为家长们的烦恼。在他们看来,父母为孩子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领进门”,而进门后自己就可放手了。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桑标告诉记者,家庭教育不能简单地用名幼儿园代替,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学生,回家变宠儿。

痛之二:道德价值观教育

从“只说不做”到“只字不提”

家庭教育需要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放在首位,这是一个常识,更是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家教传统,孝文化、君子文化便是这一传统结出的硕果。但今天似乎并非如此。天津市曾进行一项7~14岁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当列出健康、安全、学习成绩、品德、自理能力、兴趣爱好、交友、吃、穿等9项指标要求家长回答“您平时最关心孩子什么”(选其中三项)时,有87.2%的父母选择“学习成绩”,为第一位;而最关心孩子“品德”的比此低25.4个百分点。当进一步要求家长对所选三项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时,将品德摆在第一位的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8.1%。

上海宝山区一小学曾设计课外活动,名为“教爸爸妈妈做环保”,如制作纸篓取代塑料垃圾袋等。但最终发现,许多父母并不支持孩子的环保建议。班主任王琴说,父母希望的是孩子一心读好书,家里的事都是家长管的。

许多家长嘴上教授孩子大道理,但能以身作则的很少,“大人的事小孩别管”成了默认的理由。“会说不会做”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特征。

上海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曾对2300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是否会主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32%的市民给予肯定的答复,63%的市民选择“看情况而定”,5%的市民明确表示“不会”帮助。如果大部分市民都是“看情况”来对待陌生人的话,又怎样教育孩子助人为乐?

不知何时起,诸如“助人为乐”等传统礼教已经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不被重视,甚至只字不提。半月谈记者从不少中小学教师那里了解到,像“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传统价值观在家庭教育里越发罕见,有些家长甚至主动告诉班主任,只要孩子读书好,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更有学生私下说,父母叮嘱孩子遇见倒在地上的人别去搀扶,不然会惹麻烦。

王琴告诉记者,一次上课讲到成语“精忠报国”,便引发出了岳母刺字的故事,于是王琴便问,爸爸妈妈有没有和大家讲过长大了要报效祖国啊,讲过的请举手,结果令她惊讶是,有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举手。

在价值取向上,有的父母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道德准则。有人曾对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特殊“考试”,要求学生填写父母在家庭日常谈话最多、关心最多的问题。结果在部分学生的答案中,最受父母“宠爱”的一是关系,二是送礼,三是金钱。难怪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羡慕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时,毫不隐讳地说“最喜欢的是钱,最羡慕的是吃好穿好、能走后门,追求的是有钱有权”。

痛之三:

“狼性教育”让孩子缺乏爱心

在社会主义市场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从小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其今后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但不少家长片面地把爱心和竞争力对立起来,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

一些家长、学校和教育者赞同甚至实施“狼性教育”,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要对孩子们进行“狼”的教育,而不应是“羊”的教育。上海儿童健康基金会儿童心理工作室主任吴亦君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接触一个在打骂中长大的高二学生,孩子最大的愿望竟然就是希望自己快点长高长壮,可以对一直责打自己的父亲还以颜色,考试故意考砸、家里故意捣乱,看着父母焦急生气就会产生快感。

吴亦君分析,实施“狼性教育”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本身难以控制住情绪,加之“棒下出孝子”等观念,因而对孩子万般严苛,教育方法也过于激进。二是受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一味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最终造成孩子缺乏爱心,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

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心表示,狼的本性是凶残的,是通过掠夺占有的,“狼性教育”如果是为了适应竞争,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肤浅认识。狼性教育的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少年儿童的父母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以至于对个人和家庭之外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和责任心。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更使一些人个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淡化,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不做。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劳动,在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抱不支持态度,教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公共秩序、公共规则置之不顾,我行我素等等。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观助长了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

吴亦君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孩子缺乏爱心的原因之一,但家长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让孩子明白今后具有竞争力和富有爱心绝不相悖。

应该看到,当前家庭教育中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和整个社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转型期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面临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道德价值的失范成为现实中的普遍困境。面对“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孩子”的问题,许多家长十分困惑:拿什么正面的成才观、成功观向孩子解释现实生活?显然,要彻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扭曲问题,尚有待于全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重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和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家长们应当行动起来,从自我道德重建出发,为下一代成长负起应有的责任。半月谈记者 潘旭 仇逸 周润健 王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2010年05月05日 10:58:50  来源: 学习时报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一些理论梳理,并且尝试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原则与灵魂,而不是具体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四个方面的内容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要有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内容。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个体性特征的价值观贯穿始终;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在这样的价值思维下实现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趋向。这些不同中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2.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意识,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要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割断,也割不断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要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

4.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不同,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有四个价值范畴应该能、也确实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

和谐,这一范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和而不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承认“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应有的内容;但这不同又没有导致根本性的冲突与斗争,而是“和谐相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一种融洽、协调、有序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讲,“和谐”,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谈自由与平等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失序。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

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承认并倡导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价值。这一标准是超越所有社会主体自发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会主体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这就是公平正义,简称公正。公,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理想状态;正,一个社会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既有厚重的理想导引性,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在全社会引起共鸣。

仁爱: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

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最可宝贵的情感。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会都应该把爱作为核心的价值观。但是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基石的价值观决定了它的爱是“博爱”,而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中相关群体的关系,是一种“关系之爱”。爱有差等,向上爱父向下爱子,同样是爱,形式内涵截然不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进行创造性转换,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合适的。更何况“仁者爱人”,社会主义的“仁爱”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爱。

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进一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主人对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所有制形态上的“公有”体现在分配形态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为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应该进入价值观层面。比如,“民主、法治、权利”等等内容,固然很重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但它们是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次生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核心价值观中把他们推导出来。把它们列入核心价值观,会发生价值观层次紊乱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们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实践层面展开,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

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从中国社会内部看,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导致价值观塑造的复杂性。

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纸上谈兵。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们回顾价值观塑造的历史,就会发现有个规律。

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一般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社会形成前夕,这时由于大家共有一种理想,因而可以提出一种激发、鼓舞、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价值观。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观,应该如何如何。像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另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社会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可以提出与这一定型社会完全吻合的价值观。像中国的忠孝价值观(忠于君主,重视家庭)就是一个成熟的农业封建帝国所需要的价值观,它适应并维护了那个社会。

当代中国从社会发展阶段上来看,恰好不属于这两个时间段。而更像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们的社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像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核心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中。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价值观困惑这一现象。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既不是价值反叛,也不是价值虚无,而是价值迷茫。而这一点更加危险。价值反叛不可怕,只要有明确的反对内容,就肯定会有潜台词的拥护内容,内容就在它的对立面或者至少离之不远;价值虚无也问题不大,不承认一切价值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的选择。而价值迷茫则不然,又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规范,又不知道价值规范在哪里。纵使头脑中有些价值观的希冀(或者说叫理论上的主流价值观),又因为这些希望的价值观不会真正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不敢当真。面对在社会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价值观(庸俗价值观)却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

这种困境就表明,我们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等这些问题。但这一工作尚任重道远。

第二,从外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简明、清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深层理念是“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民主、法治、权利”。至少从形式上就给我们以直接的挑战。不管我们是否公开承认,当我们准备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客观上把我们推向唯一的境地:必须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这一对手。

更严峻的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理论形态上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世界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价值观有成为普适价值的冲动,西方社会在推波助澜,我们社会也有些同志随波逐流。

其实,对于把西方价值观当作普适价值,我们的态度必须很明确。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地位实力,导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深刻的,这是客观的事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毕竟同处于人类社会,不会没有共同的东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共同究竟是什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简单地把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的东西当作“普适价值”强加于中国社会,既是一种无知的独断,也是一种狂妄的臆想。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关起门来说凡是资本主义拥护的就是我们反对的,恐怕是不行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价值观当然也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超越。这种超越里,既包括反对,也包括汲取,用哲学的话讲,就是扬弃。但是,这种超越、这种扬弃从理论上认识到变为在实践中做得到,仍然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作者:辛 鸣

钱文忠:核心价值观是最强大的武器  2010年06月01日 14:40:31  来源: 武汉晚报

记者熊波摄

  “贫穷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常识不对,贫穷不会挨打,落后才会挨打,就像马路上躺着一无所有的乞丐,谁会打他?富而不强才会挨打!”学术明星、《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教授,昨日应邀到军事经济学院讲学(见图),他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对当今世界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作了深度剖析。

  “全世界觊觎中国,掠夺中国财富,人家用什么赚我们的钱?‘核心价值观’是最强大的武器,起到某种战争起不到的作用。”钱教授举例说,一个LV包西班牙产和法国产的价钱不一样,西班牙产的7千元,法国产的1.2万元,义乌盗版的一模一样仅200元还附送毛巾,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名牌就是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价值200元,法国文化价值1.2万元。”钱教授还透露,每年中国电子游戏被日韩挣去的钱是海量,甚至把中国下一代的“核心价值观”改变了。他儿子玩的三国游戏是日本色情式三国,“五一”期间光买诸葛亮羽扇武器装备就花了1600元,诸葛亮成了光玩女朋友的卡通人物。

  钱教授强烈反对盗版。他笑言,中国当今四个人被盗版最多:余秋雨、于丹、易中天、钱文忠。他讲到自己亲历的一件被盗版逸事,有一次他看见校门口一个拖板车卖盗版书的小贩,《钱文忠全集》20元一本,他很诧异想买几本留存,就跟小贩说:你瞧得起我才盗版,但有点小意见,我没死怎么叫全集?小贩忙说:下次印的时候改过来!

  在随后的采访中,针对三地争抢西门庆与潘金莲故里的怪事,钱教授坦言,他们是小说里的人物,全国好几个地方来争,这就是“核心价值观”完全崩塌。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濒临灭绝,文化枯竭会拖中华民族发展的后腿。钱教授认为,“仅仅是大国是危险的,要居安思危,一个国家要有‘核心价值观’”,下一步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张扬中华民族的中庸、孝悌、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使之传遍全世界并得到认可,这样中国才是强国。(记者 袁毅 汤华明 通讯员 陈海江 魏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包括哪些基本范畴 2010年07月05日 13:29:39  来源: 北京日报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价值观问题日益突显,但关于核心价值观,有不少同志觉得抽象而难以把握——

读者点题

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十七大报告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在价值观上是什么?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体现在价值观上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颇值得探讨。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约请中央党校辛鸣教授作答。——编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四个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价值范畴

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基于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有四个价值范畴应该能、也确实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其一,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和谐,这一范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和而不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承认“不同”, 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应有的内容;但这“不同”又没有导致根本性的冲突与斗争,而是“和谐相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一种融洽、协调、有序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讲,“和谐”,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谈自由与平等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失序。

其二,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承认并倡导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价值。这一标准是超越所有社会主体自发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会主体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这就是公平正义,简称公正。公,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理想状态;正,一个社会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既有厚重的理想导引性,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在全社会引起共鸣。

其三,仁爱——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最可宝贵的情感。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会都应该把爱作为核心的价值观。但是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基石的价值观决定了它的爱是“博爱”,而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中相关群体的关系,是一种“关系之爱”。爱有差等,向上爱父向下爱子,同样是爱,形式内涵截然不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进行创造性转换,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合适的。更何况“仁者爱人”,社会主义的“仁爱”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爱。

其四,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进一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主人对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所有制形态上的“公有”体现在分配形态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为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不要混淆价值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有的同志会问,为什么不把现在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比如,“民主、法治、权利、富强”等等内容也列入核心价值观,难道它们不重要吗?我们承认,它们很重要,甚至很有现实针对性,是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但它们是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工具性范畴,是次生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核心价值观中把他们推导出来。一个以“和谐公正仁爱共享”为核心价值的社会必然是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的社会。因为,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是导向性的,不是结果性的;是逻辑上的在先,不是具体行为上的在先。

当然,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强调一句话:不把它们列入核心价值观,绝对不等于它们不重要,也绝对不能因此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反而要更加彰显它们的意义与功能。在今日的中国社会切实践行民主、崇尚法治、尊重权利、国富民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没有对它们的切实践行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被实践。(辛鸣 中央党校教授)

夯实“价值观”教育这个基础 2010年06月14日 10:37:05  来源: 光明日报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为党输送可靠的优秀的接班人。其中,价值观教育是最为基础的工作,必须夯实这个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取向、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感召青年学生,使之成为青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共同灵魂和精神支柱,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放在首位。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教育。价值是人主体选择的结果,一定的价值观,只有被主体认同并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才会在主体自觉选择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对教育对象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摸清其思想实际、接受能力、具体问题、心理特点等,要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了解教育对象,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浸润过程。因此,要力戒干巴空洞的说教,改革两课教学,探求和掌握教育的艺术方法。加强正面教育、案例教育和对话式教育。正面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积极性、健康性;案例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具体性、情节性;而对话式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启发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性。这些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

  要把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中,在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中,发挥了良好的教化作用;它反映着人才成长规律,经久不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人格追求,形成了我们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这应是我们培养青年学生具有高尚道德文明最浓厚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因此,要把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活动和行为准则之中。注重向学生输入“立人”、“达人”的传统思想,宣传“仁、义、礼、智、信”和“恭、宽、信、敏、惠”的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在知荣辱明是非中成人成才;注重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历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对人生、自己、别人、集体、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注重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注重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对崇高境界的追求。

  要把忠诚于党的教育贯穿于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要素。把对党的深厚感情升华为对党坚贞不渝的忠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大力加强青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忠诚于党的教育。要加强党的奋斗历程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党、正确认识党、真情向往党。紧紧抓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和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和唯一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党和充满希望的党这三个重要方面进行,让学生充分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巨大成就,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奠定学生爱党的思想基础。要抓好重点培养和持续教育。通过业余党校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活动,重点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组建和依托“双学小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党史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开展“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一二·九”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和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坚持做到确定一名发展对象,就在学生中树立了一个榜样;发展一个预备党员,就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标杆;转正一个预备党员,就在学生中树立一面旗帜;建立一个支部,就在学生中设立了一个堡垒。(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践行  2010年07月06日 14:04:04  来源: 学习时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搭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

真理是深刻系统的,又总是简明朴素的。真理有理论逻辑的力量,更有现实实践的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既在于它有内涵丰富的“核心”,也在于它有外延开放的“体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实践价值,就必须研究如何使它具有操作性和渗透性,于社会各个层面无所不至无所不在,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家喻户晓、入脑入心。或者说,包括四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追求,还需要成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追求,进一步成为每一个体、每个公民的追求。一般总是寓于个别之中,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一般”,就必须渗透到群体意识、个人意识的“个别”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整体的“体系”设计,要深入、内化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特殊群体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场合,真正能起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都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逻辑完整、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只有转化为全社会的不同群体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才能形成凝聚力。这就需要“求同存异”,需要“和而不同”,需要既能针对不同对象提炼出“同”中之“异”,又能善于“异”中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旦深入、内化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特殊群体,就像绚丽的阳光折射出五彩光芒,会展现出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例如:解放军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出,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提炼出体现民主党派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民主党派成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否可以概括为:“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奉献”。

民主党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结合党派自身特点,准确把握内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遵循普遍性要求,也要立足党派定位,体现自身特点。尊重差异,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

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同志最近调研宗教工作时强调,宗教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努力弘扬我国宗教“护国利民、心诚扬善、崇顺尚和”的价值理念。

在宗教界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要按照“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不能因为世界观的不同,以及由此必然带来的在一些方面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判断的不同,而妨碍政治上的团结与合作。我们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也没有必要去强求宗教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有神论,去勉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适应。由此,我们提倡弘扬我国宗教“护国利民、心诚扬善、崇顺尚和”的价值理念,而不是简单一律地要求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层次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包括科学无神论)为自己世界观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一切宗教都是对立的。

统一战线的特点,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要搞得更宽,而不是更窄,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统一战线全部工作的出发点,统一战线的过程和归宿,也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在统一战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统一战线求同存异的特点一致起来,要与“三个范围”大团结的要求一致起来。这“三个范围”就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实现大陆范围人民的团结;以拥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基础,实现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的团结;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显然,“三个范围”外延越大,团结的人越多,存异的东西可能就越多,相应地核心价值的规定就不同。这就不能简单照搬照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全部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本身就呈现出层次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高层次,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间层次,荣辱观是基础层次。在践行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层次定位、不同的要求。邓小平同志说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以如何面对和处理“公”与“私”的问题来衡量,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而不是、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变成圣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整体的“体系”设计,深入、内化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特殊群体,是“求同”前提下的“存异”,是为了“求同”的“存异”。

但“存异”更要“求同”,毕竟,只有通过共同的理念、价值和追求,才能把不同的人群持久地凝聚在一起。这就需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炼出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群众的指向清晰、简明扼要、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具有高度的简约性、包容性、渗透性、持久性。其词语表达极其简约明确而又极富包容性,寥寥数词便可以包容一个庞大的价值体系,并且可以渗透到价值体系的各个层次中去。核心价值观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要逐渐渗透到国民心灵深处,成为人们的信仰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持久地影响着国民,形成相对稳定的国民性。例如,新加坡人将其共同的价值观提炼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要看它能不能包容和整合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下一个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整体的“体系”设计,要深入、内化到每一个个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然是整个国家应该一体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整个民族的精气神,但如何深入、内化到每个个体,是其能否真正得到全民践行的关键。作为主体的人的任何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最终当然要以其真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论基础。但任何真理性认识只有在转化为主体人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之后,才能成为实践的直接动机并用以掌控实践的精神力量。再好的核心价值体系设计,如果不能深入、内化到每一个个体,也难免落空。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作一些借鉴和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那个时代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无不闪烁着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的光芒。文艺复兴在几个世纪内唤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一度使资本运作的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到处涌流。

美国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不仅是其宪法保障的国家的核心价值,也是每个公民追求的基本的价值。经过几百年的革命、改良和社会运动,这些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化于西方人的血液中和骨髓里。尽管“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阻碍了这些价值追求的真正实现,但其“天然地”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理念统一起来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小视。

其实,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就是一种可以深入、内化到每一个个体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指劳动的个体人和群体人,是个体人和群体人乃至全人类的统一。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认识、改造自然的自由,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说的“解放”是指工人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劳动的个人和人类逐步克服片面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在物质和精神等领域全面发展,回归“人”的本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个核心价观中,“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国家、社会、民族的意识,都承载、渗透于“人”的意识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注重核心价值深入和内化到个体的功能。“忠孝两全”,我们在摒弃其封建糟粕的同时,也不妨借鉴其部分合理的内容,特别是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这样一种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是保持着“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是渗透着“讲信修睦”的理念,“礼之用,和为贵,天下之道斯为美”。这种“天下情怀”至高无上、自上而下;“和谐理念”无处不在、自下而上。两者简明扼要,会通无碍。自上而下,站得高,高屋建瓴;自下而上,落得实,家喻户晓。中国人有此优秀遗传基因。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作如是观,以如是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践行,贵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共同意识和每个人的自觉意识。(作者:叶小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党组书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回事吗2011年01月24日 13:28:59  来源: 光明日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不宜将二者完全等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大家知道,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命题。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社会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韩振峰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