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法华经:刘氏远古世系新探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51:31

六六世:劉得公(富仙公長子)字銘宗,諱松,又字摯,號接近、柱珍。生於周景王二十年丙子(西元前525年),卒于周貞王六年戊寅(西元前463年),享壽六十三歲,葬於古青州東昌府荏平縣縣城郊外、金雞形。妣朱氏、紀氏,生卒年未詳,夫婦同葬。生三子:1璋禮、2璋秀、3璋華。

六七世:璋秀公(劉得公次子)字文先,諱忠田,又字丐,號蚠、宏開。生於周敬王二十八年已酉(西元前492年),卒于周考王七年年丁未(西元前434年),享壽五十九歲,葬於山東省曹州府西城外黃公墓。妣李氏、丁氏,生卒未詳。二妣葬于文先公墳墓右手邊、坐東向西。

生二子:1金盛(柏茂)、2金葛(柏仲)妣吳氏。

六八世:金盛公(璋秀公長子)名青美,字柏茂,號西道。生於周貞王九年辛巳(西元前460年),卒于周安王四年癸未(西元前398年),享壽六十三歲,葬於山東觀城縣。妣李氏、陳氏,生卒年未詳。二妣均葬於古青州曹州府漢州。生五子:1榜勳、2榜炤、3榜傑、4榜熙。

六九世 (金盛公次子)字榜炤,號盛昌,才智過人,英勇善戰。河西之戰(西元前409年)魏伐秦,西元前408年克洛陰、邰陽兩城邑,魏取河西之地被獲于魏,為安撫例封為魏大夫諡號莊公。生於東周考王四年甲辰(西元前437年),卒于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西元前376年),享壽六十二歲,葬於古青州樸州觀成縣東城外響水、上水龜形。妣郭氏、何氏,生卒年未詳,夫婦同葬。生三子:l顯科(夢清)、2顯和(夢祖妣古氏)、3顯秋(夢文)妣祖氏。

七十世:申 (榜炤公長子)字顯科,號夢清,襲魏大夫諡號申公。生於周顯王十九年辛未(西元前350年),卒于周郝王二十一年丁卯(西元前294年),享壽五十七歲,妣吉氏葬於龜形下、妣蘇氏,生卒未詳,考妣同葬於古青州樸州觀成縣東城外響水、上水龜形。生七子:1思萬、2思能、3思安、4思玉、5思瀧諡號文公、6思開、7思茂。

七一世:文 (顯科公五子)字思瀧,號審量,世襲魏大夫諡號文公。魏遷都徒於大樑。魏惠王九年(西元前361年)魏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都大樑(今開封),秦嬴政二十二年丙子(西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水入鴻溝灌大樑城,虜魏王假,國亡。生於東周安王十九年戊戌(西元前383年),卒于周顯四十三年乙未(西元前326年),享壽五十八歲,葬於山東省濟南府西、蓮花形。

妣楊氏生卒年未詳。原葬於山東省濟南府西城外、蓮花形,後移葬鄭州榮陽縣。生四子:1恩盛諡號成公、2恩椿諡號哀公曾孫劉澤、3恩柏、4恩楨。

七二世:成 (文公長子)名清、字燃、諱恩盛、號果齋,世襲魏國大夫。生於周顯王十二年甲子(西元前357年),卒於秦昭襄二十六年庚辰(西元前281年),享壽七十七歲,殉葬於徐州府豐縣西北邑中陽裏(金劉寨)、上水遊魚形。劉清出生于魏國首都大樑(河南開封),且居住在這裏。西元前290年秦克魏蒲阪,皮氏諸地,迫魏國獻河東四百里,之後司馬錯攻魏河雍,沖決河雍與孟津黃河浮橋,克河雍後,又連克河內六十一城邑。西元前287年秦兩路攻魏,一路克魏國舊都安邑,一路攻魏河內拔取曲陽等地。西元前283年秦開始進攻魏都大樑,為連山東領地預謀滅魏。秦軍勢浩,佔領魏長城附近城邑,燕、趙援,秦軍退,魏得以一救。秦涉魏,大樑城危在旦夕,為避秦禍,魏昭王詔劉榮攜大粱民徒魏地豐邑建都,於是他帶著族人東遷豐邑,並在中陽裏立村疃。《漢書》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史學家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至秦獲於魏,秦滅魏徒大樑,都於豐”。為避秦禍,劉清與族人隱姓埋名改姓金氏,清名曰金流、金燃。子孫日繁,家財富有,好善樂施,深得仁者以財發身之義。妣汪氏生卒年未詳。妣趙氏,生於周顯王十三年乙丑(西元前356年),卒於秦昭襄二十九年癸未(西元前278年),享壽七十九歲,夫婦同葬。生二子:1劉豐名榮;2劉發字紀妣沈氏生子劉端(荊王劉賈的父親,賈生文幼、武,文幼生潭)。

七三世:豐 (成公劉清長子)名榮,字仁。劉榮徒豐邑修魏陪都,因連年戰爭導致國庫空虛資金匱乏 ,半途而終。劉榮故守豐城官居豐邑縣令,號豐公。當時豐邑屬於魏邊境,沛屬楚,秦始皇時豐邑歸泗水郡,東漢時為沛郡所轄。《史記·高祖本紀》載: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徒也”。此後,劉榮的後裔一直定居於此,當年立村疃後,後來時間長了,大難己過,金姓便又恢復劉姓,又複父名劉清。因曾改姓金,又複姓劉,劉氏宗族遂把他們所屬住的村疃改名為金劉莊,以作紀念。直到抗戰時期,人們在此挖土築砦,金劉莊才改稱為“金劉砦”。關於劉清的下葬,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螞蟻圓墳”,“鳳凰點穴”。如今,劉清那神奇的天然墳塚,歷經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仍然聳立在江蘇豐縣金劉寨漢皇祖陵園中。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劉氏族入的共同努力下,劉清之墓又修葺一新,幷被政府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天下劉氏子孫憑吊,金劉寨也因此成爲海內外廣大劉姓子孫尋根問祖的勝地。劉榮乃漢高祖劉邦之祖父也,生於周慎王五年乙巳(西元前316年),八月十五日子時,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戊辰十月廿日未時(西元前233年)十月二十日未時,享壽八十四歲,《漢書》是以頌高祖雲:“豐公,蓋太上皇之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祖輩曆世修家,富有百萬,榮公生平積德,樂善好施,樂於助人,賑濟貧家,有恩與人,至資財施盡。相傳:“時天降福德仙家化人,試向與公求借,公己無金,即將自帶之璧給予仙人,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贛州府寧都縣寧都鄉太華山銅鼓村。約期明年八月十五日(望日)請駕到舍,則將璧奉還。公如約至期攜孫劉邦同往太華山遊,畢至,果見景致清幽,雅趣盎然;仙設席宴請,榮公假寐於座;邦公倏見山岩欲墜,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時邦公未成童,回看幷無屋字,只有墳塋(墓),仙人已在山頂呼龍;榮公竟生葬於龍穴中、人形臍穴(仙人引葬)、坐東向西。(江西贛州府寧都縣寧都鄉太華山銅鼓村)。後邦公得天下,東漢、西漢共有傳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蔭也。至今,祖墳可遠見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數白鶴棲於墳頂,裔孫只能得在山下遙爲拜祭而己。此墳載一統志,鈴記日有千人朝拜,夜有萬盞明燈,“朝朝風掃地,夜夜月行鈄”,至今所去祖墓墳前之路,地名樽在右狗村、菜花村、金灘村,地勢人形結穴、戌山辰向,後裔繁衍,俾熾俾昌、人文交泰,皆此祖在天之靈也。妣趙氏葬於古江蘇鎮江府、黃龍出洞形;繼妣梁氏生於周赧王元年丁未(西元前314年)十月初八日卯時,歿于秦始皇十六年庚午(西元前231年)十一月初十日亥時,葬沛縣萬落鄉,獅形,坐西向東,生子一:煓。

七四世:太上皇煓公(豐公之子)名昴,字執嘉,號顯初又號太平,邦之父也。劉煓年輕時就仁愛俠義、豪爽灑脫,愛酤酒賣餅、鬥雞蹴鞠,又喜歡結交市井豪傑、江湖朋友。劉煓平時爲人也樂善好施,頗有乃父豐公的風範,因而深受當地鄉鄰的敬重,被人們尊稱爲太公。生於周郝王三十六年壬午(西元前279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卒於漢高祖十年甲辰秋(西元前197年)七月十四日癸卯,享壽八十三歲。秦二世元年壬辰(西元前209年)邦為沛公時,尊煓公為太公,高祖六年庚子(西元前201年)夏五月,邦公登皇帝位,尊太公為太上皇。自高祖元年乙未(西元前206年)高祖受封漢王至高祖十年甲辰(西元前197年),煓公享天子之尊養凡十年。妣溫氏曰含始、名媼嫦,謚孟康,高祖登皇帝位後,追尊爲昭靈夫人,泗水亭長古石碑文雲:“溫氏”。呂後七年追尊爲昭靈後,生於周郝王三十六年壬午(西元前279年),卒於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西元前216年)五月享壽六十四歲,《太康志》載:葬於陳留郡(縣)小黃城,(今開封)縣東北三十裏,後於小黃立陵廟曰小黃園,仙人騎鶴形,坐南向北,女一:哀昭後。生三子:1劉伯、2劉仲、3劉季。妣王氏尊太上皇後,卒於漢高祖十年甲辰夏五月,考妣合葬於古雍州西安府臨潼縣萬年城東北陵。生一子:4劉交字遊。

七五世:劉伯(煓公長子)早殤,妣吳氏、彭氏,其子劉信封羔頡侯。信也無子早死,劉邦就把庶長子劉肥過繼給長兄劉伯為嗣,高祖六年(前201)立劉肥為齊王。

七五世:劉仲(煓公次子)又名劉喜,妣馬氏、陳氏,漢朝建立時封為代王,葬於古徐州府,生二子:濞、廣。劉濞後來又被封為吳王,濞生二子:賢、駒。劉廣封德哀侯生二子:劉通(生子劉齕)、毋智。

七五世:劉交(煓公四子)字遊,妣鐘氏、吳氏,漢朝開國後被封為楚元王,生七子:辟非、郢客、禮、富、歲、藝、調。交公四世孫光祿大夫劉向,成帝時校書於天祿閣,南朝宋劉裕就是劉交的後代。劉邦建立漢朝後,劉煓被尊爲太上皇,劉氏家族也舉家從古豐邑遷到長安皇宮居住。

西漢王朝(西元前206-西元25年)

漢高祖:(206至前194)邦公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 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鹹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國地理歷史上再次統一,爲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劉邦漢朝開國皇帝,著名政治家、軍事統帥。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曾在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服徭役。秦末,為沛縣泗水亭長。送本縣刑徒往驪山(今臨潼東南),途中將刑徒釋放,自匿於芒、碭山澤間(今河南永城東北)。秦二世元年(209)九月,受蕭何、曹參等推舉,據沛縣反秦,稱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項梁,屢與項羽協同作戰。項梁死,劉邦被封爲武安侯、碭郡長。後九月,奉令收集陳勝、項梁散卒西向攻秦。僅率數千人自碭郡出發,轉戰半年,兵始逾萬。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陽)。自此攻撫兼施,順利挺進至霸上(今西安東南)。漢王元年(206)十月入鹹陽,滅秦(見秦末農民戰爭)。與秦民約法三章,幷分兵把關,欲爲關中王。十二月,見項羽擁40萬大軍入關,慮及實力懸殊,乃委屈求全,親至鴻門(今臨潼東北)謝過,險遭殺戮。其後被迫接受項羽封號,為漢王。八月,回兵複取關中。二年三月,進至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聲討項羽殺害楚懷王之罪,發動楚漢戰爭。四月,大敗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其後,親率主力扼守戰略要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滎陽西北),與項羽抗爭兩年餘,最終迫使項羽訂鴻溝之盟。五年十二月,圍殲楚軍於垓下(今河南鹿邑東,一說安徽靈璧東南),統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於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泛水北,建立漢朝。劉邦順應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屢敗屢起。曾與諸將論楚漢戰爭得失,認為自己之所以獲勝,主要在於重用張良、韓信、蕭何。爲帝七載,屢次親征,陸續平定燕王臧荼、楚將利幾、韓王信、陽夏侯陳豨、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等反叛,幷剪滅韓信、彭越兩大功臣。以和親之策結好匈奴,對南越割據政權實行安撫,重視農耕,休兵養民,使社會趨向安定、發展。劉邦做皇帝後,接受部下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把國都遷到了長安,幷因此賜婁敬姓劉,另外還賜項伯的族人姓劉。劉邦封自己的部下劉富為紅(今安徽蕭縣西的紅亭)侯,劉富的子孫後來就以地名為姓氏,稱為紅氏。五代時,吳越王名叫錢劉,那裏的劉氏爲了避他的名諱,改劉姓爲金姓,成爲金姓的另一支。劉邦實在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史記》記載,他原是個鄉村無賴,平時好吃懶做,愛說大話,貪酒好色,常借錢不還。但當秦末大亂之際,劉邦奮起草莽,提三尺劍取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起於社會下層的皇帝。他使驍勇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敗在他的手裏,韓信、彭越、英布等一代英傑,先是爲其驅使,效命戰場,功成之後,兔死狗烹,又一一喪命於其刀下。這一段歷史令人產生許多感慨。當然,劉邦能迅速攻佔關中,除了戰略得當,避實擊虛,以撫爲主,從而減少了阻力外,也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項羽在河北作戰,吸引幷消滅了秦軍的主力,給劉邦的西征軍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爲自己巡遊全國而修築的馳道,變成了起義軍前進的捷徑;秦滅六國後,拆毀戰國時期的關隘要塞、銷毀大量兵器,以致秦軍大多無險可守,無兵器可用等等。

按後世十二生肖的說法,劉邦屬蛇,俗稱“小龍”。《史記》和《漢書》這樣記載他的出生:劉母在大澤邊睡覺,夢見與天神相遇。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劉父跑去找劉母,見到一條蛟龍盤繞在妻子的身上,從此,劉母便懷孕了,後來生下了劉邦,劉邦的身上於是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據說:後來他在逃往芒、碭途中,拔劍斬了一條巨蛇,追兵趕至,看見一個老婆婆坐在路邊放聲痛哭。問她哭的原因,她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了一條蛇,躺在路當中,結果被赤帝子殺了,我怎麽能不哭呢?”說完,那老婆婆就不見了。劉宋、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認爲,白帝代表秦王朝,劉邦推翻秦王朝,所以才有這個赤帝子斬白帝子的傳奇。古人信奉天命,劉邦神奇的孕育、出生到斬殺白帝子,是上天“神”的授意。他生而神異,滅掉秦國也符合天意。

司馬遷《史記·劉邦本紀》載:“高祖沛郡豐邑中陽裏人”。沛為郡,下轄三十七個縣,豐邑則豐縣。中陽裏是縣以下的行政單位,所管轄的範圍在城北一帶。《藝文類聚》卷四七引南朝··劉孝綽《司空安成康王碑銘》:昔者重華文命,並胄高陽之苗;豐邑 舂陵,俱纂帝堯之緒。明代《關王廟記》說:“豐邑,古徐州城,漢高祖誕生之鄉也”。1921年出版的《中華名人大辭典》雲:“漢高祖,豐人,姓劉,名邦”。民國初年出版的《中華通史》載:“漢高祖,姓劉,名邦,字季。廟號太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即今江蘇豐縣人”。在《高祖本紀》上劉邦曾自言:“豐,我所生也,極不忘耳”。《史記·盧綰列傳》載:“盧綰,豐人也,與高祖同裏”。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高祖做了皇帝後,把太上皇劉湍接到宮中居住,太上皇過不慣宮中生活,常淒愴不樂,高祖竊問左右,答以平生所好,皆屠犯少年,沽酒賣餅,鬥鶏蹴鞠,以此爲歡,今此皆無,故不悅。原來太上皇“思豐鄉故土”,於是“高祖乃作新豐,徒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豐縣若不是它的家,何以思豐?

劉邦在豐縣的活動遺跡及傳說故事特別多。如西南城角的鳳凰嗉遺址(邦母喝了鳳凰嗉的土,才得以降生)。城北的龍霧橋及碑廟遺址(劉媼迂龍霧而有孕而生高祖),城恒東北角劉邦出逃的五門遺址和附近的劉邦種植的雙棗樹址。城內劉邦曾住過的地方,高皇廟前的劉邦讀書之處的馬公書院(馬惟先生是劉邦的老師),北關有盧綰道(盧綰與劉邦同裏同日生人),城南有劉邦兒時放牛的地方臥牛崗,城東有劉邦避難之處的七裏鋪廟舊址。城西南九裏有豐人邀請劉邦飲酒之處的邀帝城和起義祁禱之處的分榆社遺址,城西30裏是劉邦斬蛇起義的斬蛇溝遺址等。傳說故事如鳳凰點穴、螞蟻築墳、秦始皇在豐城築厭氣臺以及赤帝子、落馬碑、小五門、蜘蛛和螻蛄等,都說明豐縣就是劉邦的故里。所以在清朝豐縣縣衙門兩旁就寫著一幅對聯:“漢高故里,古宋遺風”。

其次,劉邦是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人。

1.《江蘇省鑒》載:“中陽裏,在城北,有坊,高祖之生地也,高祖故宅在焉”。這說明中陽裏就管轄城北一帶諸多之村莊,如金劉寨,僅離城12華裏,在那時人少地廣的情況下,10多華裏當不算太遠,屬城北中陽裏所轄是完全可能的。至今,金劉寨漢皇陵的一塊清康熙27年的古石碑上明明白白寫著劉邦家鄉居住:“西漢高祖,豐邑西北隅城12裏力村疇新建西五廟碑記”(立村疃,即今之金劉寨,因避難,這裏的劉氏曾更名姓金,後複姓劉,故將立村疃更名金劉莊,後又挖河築寨,才又更名為金劉寨),“漢皇陵”上乾隆22年的另一古石碑則寫有“漢之故里”字樣。可以說明古代的立村疃就是劉邦的老家。

2.金劉寨有漢皇祖陵,又有劉邦曾祖父劉清之墓(該墓巍然猶存)。金劉寨的漢皇陵,古往今來,遠近千百里聞名遐邇。世世代代這裏的劉氏裔孫,都為其添墳拜祭;各省縣的劉氏家譜上,多有記載,每年都有前來拜祭者。同時也吸引不少專家學者墨客騷人和達官貴人前來考察參觀。1983年秋,北京考古專家蔣志舜先生在考察訪問了金劉寨賢士劉萬邦先生後,即席賦詩一首:

  金風拂柳柳似山,賢者口碑漢祖先。

  龍生鳳養謝水土,蛛綢蹄跡庶塵天。

  青峰東斬白帝子,赤旗西卷二世遷,

  婁樊周曹皆英武,大風一起浩如煙。

“金風”指金秋八月訪問“金”劉寨。賢者劉萬邦是劉邦的73代孫。若此不是漢皇林,何以能流傳如此之久?又何以能吸引世世代代的名人參觀呢?就從金劉寨劉氏族譜上亦明明白白地寫著:吾族清公,戰國時爲魏國大夫,受秦之所迫,改為金姓,清公由大樑(開封)徒豐,居隱於豐邑西北隅離城12裏力村疇定居。因避秦禍更姓為金,後複姓劉;又挖河築寨,故有金劉莊和金劉寨兩次更名。清卒葬此。世有鳳凰點穴、螞蟻築巢之說”。這就是說,從劉邦的曾祖父劉清始遷居於此,繁衍下這支亡魏大臣之後裔。

3.漢皇祖陵的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各種設施均在金劉寨皇祖陵四周。漢皇祖陵在金劉寨村西。總體佈局規模宏大,氣勢壯觀。以劉清墓爲中心,正北是劉氏家祠。因是劉邦故里,所以家祠的名稱叫漢裏祠,本村劉氏族譜的堂號爲漢裏堂,他們是劉邦的孫子梁孝王劉武的直系裔孫。劉武的六世孫劉訢,因才學不高被派到老家看守祖陵,幷封其爲陵鄉侯,二年後免爲庶民,世世代代守靈祭祀、繁衍生息於此。東北角設有西王廟,即西漢王朝劉邦的廟,尚留古碑一塊,上寫“西漢高祖”;西北角爲東王廟,爲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廟,尚留古碑頭和座及石獅子一對;左側為三義廟,即三國劉備桃源三結義的廟;右側爲玄帝廟,尚留玄帝行宮石門檻一塊;還有菩薩祠、火神廟等;祖廟前面是漢皇大殿,殿前爲千米神道,兩旁列以石人、石馬、石丞相。若不是皇帝陵園,何以有如此大的規模和氣勢呢?又何以偏把劉邦、劉秀、劉備、劉玄的廟設置四周呢?當然家祠的名字也不會是“漢裏祠”。這裏留下的古碑也不會寫“漢之故里”字樣的。

4.劉清墓是劉邦家族在豐縣的唯一祖墓。《史記》載:劉邦自幼不事家人生産作業,可見他家是有一定的土地房産的,也是久居於此的農戶,不用說這裏一定有他家的祖塋墳地。至於墳墓有多少?是誰?

《漢書》上又作了明確的答復:“豐公,蓋太上皇之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這說明豐公是劉邦的祖父,劉家人經他和他的父親劉清由大樑遷豐。因遷來時劉清年邁,不久病逝,故留有墳墓一座。據劉氏族譜載,豐公及其後代的墳墓均不在豐。因爲遷豐時間不久,劉邦便做了皇帝,家人一律遷走,故墳墓在豐鮮焉。但再少幷非沒有,至少有一座墳墓,那就是至今遺留下的劉邦的曾祖父劉清之墓。至於派不派守塚人,派多少?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上至帝王,下至一般富裕家的墳墓,大都設守塚者。何況劉邦做了皇帝後,以其坦蕩的胸懷,給秦始皇、楚隱王等均設置守墳的民戶,難道他給自己的長眠龍泉的祖宗不設管理人員嗎?能盡心盡意守墳的莫過於劉氏後裔。劉邦當了皇帝後首先安排劉家近支族人守墳,所以金劉寨族譜載,文帝之子梁孝王劉武專派劉氏嫡裔去豐縣皇族陵守塚。其六世孫劉訢還被封爲陵鄉侯,到豐縣家鄉祖陵墓地守塚祭陵,以盡孝道,世世代代,繁衍至今。至於當時派多少人,從《史記·高祖本紀》上看,劉邦下令“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王、齊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塚各10家,其中秦皇帝20家,魏公子無忌5家”。對於這些人,劉邦尚能安派守塚者1020家,他對自己的祖塋,當不會少於1020家吧。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情況下,這個小村落已不算很小了。所以自劉邦稱帝以至以後的諸多漢皇,皆十分重視祖陵的修建和祭祀。

《漢書·高帝紀》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記,豈不信哉!”這說明劉邦得九五之尊後,委派了專管祭祀的,因劉邦上代祖先曾在晉、在梁、在荊楚留有祖墳,故而都設置了專職管理人員,一直流傳到西東兩漢年間,成爲定制,接連不斷。豐縣的漢皇祖陵在其後代的不斷增置下,才成爲以劉清墓爲中心的氣勢浩大的皇家祖陵墓園。

5.據中新社消息:“湮沒2000多年的秦代驪邑、漢代的新豐宮遺址,最近在臨潼驪山北麓重新發現,從而解決了歷史地理學上的一大懸案”。唐·武平一《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豐邑模猶在,驪宮跡尚存。以及新豐宮遺址附近的劉寨村,說明劉邦家的住址及其祖墳地就是今江蘇豐縣金劉寨村的力證。新豐宮是劉邦爲解其父思念故土而仿照古豐老家所建的新豐縣,新豐設置與古豐完全一樣。至今在新豐鎮還留有鶏犬認戶,人識其家之說。 臨潼縣志,更載之甚詳高祖既築新豐,衢巷棟宇,物色惟舊,仕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鶏鴨於道途,亦竟識其家。匠人吳寬所營也。”可見新豐和古豐何其相似,其老家即豐無疑。自然,新豐附近的村落,亦同古豐,所以新豐宮附近和老家一樣,也建了個劉寨村,只是去掉了一個“金”字而已。筆者前往訪問時,他們稱“老家人來啦!”非常熱情地接待。而且還說他們也是“正宗、正支”。至於祖墳是不能隨便遷去的。所以,《史記》曾載:新豐宮建成後“徒故豐人實之”,就驗證了今天的趙莊鎮金劉寨就是劉邦的老家。自1990年漢皇祖陵修復之後,也引起海內外的極大反響。特別是劉氏後裔,他們根據自己的家譜所載,一致認爲豐縣金劉寨就是他們的祖籍居地,漢皇祖陵就是他們的祖陵。於是,每年尋根問祖者,拜訪宗親者絡繹不絕。自修複10多年來,每年都有海內外的劉姓族人組團前來尋根拜祭。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加拿大、日本、美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以及國內各省、縣的劉氏宗親數以萬計,均前來尋根拜祭。有的每年秋季都來拜祭,如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劉氏公會,砂羅越彭城劉氏宗親會等,已形成定制。爲了發揚中華民族愛祖先、愛祖國的優良傳統,團結起來共振中華,他們在老家人和馬來西亞劉氏宗親的發啟下,以漢皇祖陵為團結的紐帶,於1997128日,在馬來西亞成立了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國內也於199845日在漢皇祖陵成立了中華劉氏宗親聯誼會,加強了海內外的友好往來關係,爲振興民族經濟和弘揚漢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劉恒心先生爲領導人赴臺參加楚漢文化研討會而寫)

前漢西元前206至西元25

邦公(煓公三子)系下

七五世:1邦公字季,公生於周郝王五十九年乙巳(西元前256年)十月十五日,卒於漢高帝十二年丙午(西元前195年)夏四月二十五日甲辰,享壽六十二歲,五月十七日下葬於古雍州(陝西)西安市城外三十裏長陵。(陝西省鹹陽市窯店鄉北的鹹陽北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壯觀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長陵坐落在咸陽原的南部,居高臨下,威武壯觀,內建有豪華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尊諡高皇帝,廟號太祖,史稱漢高祖。祖系累公五十八世孫,世居沛郡豐邑中陽裏,生而龍顔鳳准,寬容仁厚,左股有七十二顆黑痣。邦公自布衣起,初爲秦泗水上亭長(兗州也)送徒役驪山徒多道亡,邦縱其囚自匿於沛。秦二世元年壬辰(西元前209年)九月,斬白蛇起義於芒碭山,眾擁立為沛公。邦公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得蕭何、韓信、張良三賢爲輔,戎馬征討五載,滅秦平項而成帝業。開漢王朝四百餘年之基。堪稱一代英主。公乙未(西元前206年)為漢王,高祖五年已亥(西元前202年)擊平楚,高祖六年庚子(西元前201年)二月初三甲午日在山東定陶汜水北岸(曹州府曹縣北)宣告登基稱皇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秦民悅服,所至皆歸之,足以制東西,封項伯爲列侯,賜姓劉氏;封婁敬爲皋春君,亦賜姓劉氏。大封同姓及功臣二十餘人,群臣遵守朝儀,以鎮撫天下。大漢六年庚子(西元前201年)十二月,韓王信叛奔匈奴(蒙古)。七年辛醜(西元前200年)冒頓單子崛起,東滅東胡,西敗月氏(河西)圍攻馬邑(山西朔縣),單於引兵攻太原。高帝親征,進至平城(山西大同),因輕敵被囤於白登(山西大同東),乃使劉敬與單於結約和親,帝降誕日,黃河澄清數朝,兆聖帝出世之祥,故前後八年統一天下。

按帝都關中,一日駕幸沛宮,置酒悉召故人父老共飲酒酣,帝擊築而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漢十二年丙午(西元前195年)十一過魯關率文武群臣以大牢之禮,嗣孔子即封其子孫,振興儒道,除秦秧書之禁,置博士之官,開獻書之路,迭見於繼世之後也。高帝十二年丙(西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邦公駕崩於長安長樂宮,在位十二年,五月葬於長安鹹陽東陵之北長陵,後人稱為:猛虎跳牆形。邦公稱皇帝後,大封兄弟等為王:大哥劉伯,妣彭氏,早卒。其子信,受封為羹頡侯;二哥劉喜,字仲,妣陳氏。高帝六年庚子(西元前201年)正月, 受封為代王;弟劉交,字游,妣梁氏。高帝六年庚子(西元前201年)正月受封為楚元王。傳至陽成侯安民,其弟向,字子政,成帝元延元年已酉(西元前12年),校書於天祿閣,有老人植青藜杖以照之,是以劉氏多作堂名用之。沛郡豐縣新豐故址,仍有劉寨村,居民多姓劉,幷言其爲正宗”。現新豐尚有古城墻,城門上有一‘邦’字留存。故史官有詩贊曰:

          天下衣冠仰聖門  萬年垂統道常存

          志書不事如高帝  禮樂猷如啓後昆

          入境弦歌聞百里  傳家奕葉衍諸孫

          孔林一拜誇千載  文運於今更獨存

妣呂氏(皇后),名雉,諱娥詡,生於秦嬴政六年庚申(西元前241年),卒於西漢呂後八年秋(西元前180年)七月辛巳,享壽六十二歲,葬於鹹陽東陵。(呂後陵覆鬥形)。妣薄氏,諱薄姬,生於秦始皇五年已未(西元前242年),卒於漢文帝三年甲子(西元前177年)四月壬子日,享壽六十六歲,薄後葬於古雍州(陝西省)西安市城外壩陵“鳳凰嘴”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鳳凰嘴”南陵狄寨鄉鮑旗寨西北。

漢文帝平生恭愛父母,直至臨終時還吩咐其妻竇皇后要款待其母薄太后原以死後“頂妻背母”抱母恩德。後漢文帝陵與其母薄太后南陵、皇后竇陵即按頂妻背母狀安置,為後世讚譽。漢薄後南陵為漢文帝劉恒之母薄氏之墓。

邦公妣曹氏生肥,呂氏生盈、魯元公主,薄氏生恒,戚氏生如意、友,張氏生恢、健,趙氏、儲氏、衛國美人生長。妣氏生平不詳,俱葬於西安市城外萬年縣壩陵。共生八子:1肥、2盈、3如意、4恒、5友、6恢、7建、8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