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入门图解:老北大如何“杀”新生傲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26:38

老北大如何“杀”新生傲气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燕园之名来自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原是美国教会在清朝晚期所创办的三座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合并而成。倡议合并始于1919年,并聘请在南京金陵神学院讲授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司徒雷登教授为校长。但是大学名称久议不决,最后在诚静诒的建议下,才决定以“燕京大学”为新校名。1926年夏蔡元培题写了“燕京大学”四个大字,制匾悬在校门上。
  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之《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一书中,介绍了当年燕京大学学生的生活,情趣盎然:
新生的“拖尸”典礼
  燕大的惯例之一就是新生的“拖尸”典礼。所谓“拖尸”,就是英语“toss”的谐音,即在刚开学的时候,由高年级的老生们将他们看不太顺眼的新生拖至未名湖边或是西校门旁的小湖旁,毫不留情地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扔进水里。传说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声乐教授沈湘在1940年刚刚考入燕京大学时,年轻气盛,自诩“Chinese Caruse”(“中国卡鲁索”),表现得极为自负。在学习声乐时,他只顾独自模仿世界著名男高音的唱片,而对老师教授的声乐基本功和古典乐曲嗤之以鼻,常常自以为是地在宿舍楼里引吭高歌。因而高班的男同学决定拿他开刀,给新生一个杀鸡儆猴的教训。对此,当时燕大音乐系三年级学生茅爱立有一段生动的回忆:
  果然,两天以后的一个傍晚,大家刚吃完晚饭准备到图书馆去读书的时候,竟听见校园里锣鼓喧天,摇旗呐喊的声音。只见一长队同学们拥着几个新生,拿着毛巾等物,一路迈向西校门去。于是大家也忘了读书,都一拥而前地冲到西校门去看热闹。到了西校门的小湖旁边,只见湖周围已经站满了人。音乐系主任范天祥先生及其夫人、儿子也都拿着浴衣、毛巾在等待着。
  那次被抛入湖里受“拖尸”典礼的同学当然不止沈湘一个,他因体重一时爬不上岸来,也真喝了不少水。后来被同学们拖了上来,交给了范天祥老师,在大家的呼喊及掌声中,他就被保护着带走了。时隔三十三年,可是当时的情景却历历如在眼前,令我难忘,想当时在场的老同学们一定也与我有同感。
  虽然“拖尸”惯例貌似残酷和不人道,但对于新生却有当头棒喝的奇特效果。尽管从水里爬出来的新生狼狈万状,活像落汤鸡,可是他们将永生铭记这种令人难忘的迎新典礼。经过这番洗礼,沈湘便逐渐改变了最初的傲慢态度,对声乐的基本功开始认真地加以重视,经过多年的虚心求教和勤学苦练,后来果然成为中国声乐界的一个权威。
拉黄包车
  另一个用以教训新生、杀掉他们锐气的惯例是让刚入校的新生用黄包车拉着高年级的老生在燕园之内或海淀周围走上一大圈。让那些从小娇生惯养、手无缚鸡之力的新大学生出一身大汗,稚嫩的手掌上长几个血泡,以便他们能真正意识到读书、做学问也像干体力活一样,要干好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同时,由于黄包车上拉的都是些比他们先到燕园的高年级学生,所以这同时也暗示新生应在学长面前放下架子,并对其执师长之礼。由于拉黄包车这种方法比较人道和不太会伤害初来者的自尊心,并更加易于增进新老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所以它要比“拖尸”更加受到燕园学子们的欢迎。从留下的历史照片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被称作“frosh puller”的拉车新生,或是倚老卖老的坐车老生,无一不是心情舒畅,笑逐颜开。【摘自《文汇读书周报》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