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的句子图片:修身进德嘉言集> 之 审言与自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4:38
 <修身进德嘉言集> 之 审言与自省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猥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夸夸其谈是软弱的标志,而那些能够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守口如瓶的。

*三缄其口为宜。世上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羡妒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不可乘兴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

*寡言择交,可以免忧患,可以无悔尤。

*好说,好张罗,好结交,好游,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应沉默杜潜,则其益无量。

*事到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乃至于一切世事非干己事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若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刀疮易好,恶语难消。

*圣贤而可百世为师,功于“吾日三省吾身”。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时须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须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在“怨”“尤”两字;全不反躬自问。真正学问,常是自责自省。

*巩自厚而薄责于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去检点别人。

*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德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更有长进。

*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出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通通快快 `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的真正面目。

为人与处世

*一切从现实出发,是成功的第一步。

*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必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心事宜明,才华须藏。 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可太过份慎重,以至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扬善不扬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免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世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一言必谨,言有功也;一行必慎,行有功也。一事不苟;一介必严。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中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起。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湛然,有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贵有章。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如果一意包揽善行令誉,就会有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美的名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与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别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

*争力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淡泊自处,允许异己,胸中自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灼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唯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思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避免以利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简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在毁誉荣辱面前,不但不为之动心,而且把这当作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涵养与识见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 `耐苦 `耐惊 `耐怕,方能纯熟。

*当可怨 `可怒 `可辩 `可诉 `可喜 `可谔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份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忍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若学温和,则于愤怒时习之;若学止语,则于喧闹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能助予,宜倾心听之。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咎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嗔,得意失意不动心。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修心是要规。

*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博厚悠久之道,宽大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召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久伏折飞必高,先开者谢必早。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反伤雅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屈礼,多出机心。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好说己长便是断,自知己短便是长。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慧能大师)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尤天地含蓄之气也。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护,恶之恶也。

*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能否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求肉体上愉快,则日趋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则自然高明。

*宁受智者毁骂,不受愚者称赞。

*大丈夫论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改过与自强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急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曾造作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改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敌百年之恶也。臂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不论久近,唯以改为贵。

*人能一旦洗涤旧恶,虽昔为盗寇,今日亦不害为君子。

*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自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而小过转为大非。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我有功于人则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则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

*有一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彼强辩以饰非者,果何为耶?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我昔所造诸娥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发愿改过,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 `二七,以至一月 `二月 `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旷神怡,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见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灭罪消之象也。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凡人与圣人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不失时机地发现自己。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难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看破 `放下 `随缘 `自在



*知足者常乐。

*少欲大安乐,知足大富贵。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如屋宽。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谓惧,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无欲则静,静则明。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无欲之谓圣,瓜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循欲之谓犯。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终被乐心引在苦处;达人以心拂处为乐,终以苦心换得乐来。

*厚味多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

*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世间知足,安贫守贱的人,当推古代鲁国的贤人黔娄。他不把爵位视为荣耀,对于别人的馈赠,也拒绝接受。当他死时,甚至衣不蔽体,可谓贫乏至极!他并非不知道这种人生观会招致何种后果,但他依道而行,活得心安理得,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并没有丝毫的怨尤。其后接近千载,很难找出堪与伦比的人。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无知小儿贪吃刀头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凡人坏品败名,钱财占了八分。

*财有五种危险:大火烧,大水淹,贼偷夺,恶子毁,官没收。五事一至,变迁立见,一旦寿尽,难带丝毫。

*千年田地八百主。财产是天下至公之物,不过假手于人,会受用的用几十年,或几辈人,不会用的如雨打残花,风卷残云,随到手就化散了,又到别人手里,贫的又富,富的又贫。哪有百世主人翁,千年的看财奴。

*人只一念贪私,便削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害,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得一世。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不淫不乱。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恐怕日后变驴变马还他。

*凡无功得人财者,是谓无因。不得无故取人钱财,吃人饮食。

*财富的获得,是一个人的机缘,没有机缘的人,想尽办法也还是得不到手。若是不该你得的东西,即使是到手也还会落空。

*大厦千间,夜眠几尺?家财万贯,日食几何?

*贪多业也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

*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对物欲减少一分,人格就升高一分;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道念就增强一分。

*醉生梦死,实恒言也 `至言也。世人约有富贵贫贱两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心却未已矣。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死生生,昏昏昧昧,如醉如梦,经百千劫而了无出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一个人伟大与否,到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和地位高下,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能够自制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的人。为什么修行者讲持戒?这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有自制的力量。

*名为招过祸之本,欲乃丧志之媒。

*世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所获,尚有命焉,而况富贵功名之大。

*朝里官多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官大钱多能几时,落得自己白头早。

*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也。

*做官难免冒禄贪功,既做好事,也难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殃及于子孙,可不畏哉!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荣宠;中正之士,不以穷达易志操。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利,甘淡薄,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厚。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无危险。

*名利和地位随时变化不定,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把握的。所谓“春日方逢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都是古人。

*世人单为“体面”二字,坏却平生。

*虚名折福。

*聪明显露,伶俐施逞,不能隐忍潜藏,只知使乖弄巧,非道器也。

*若名声恐其不彰扬,才华恐其不显露,钱财恐其不多,一切不能看淡而有求福之心,只能得些有漏福报,不能得真实利益。

*万般随缘过,一切随缘了。只见活人论是非,不见死人道丑好。世人都为不忙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气在,名利争执不休,殊不知无常期到,问能带走多少?皇帝一死,江山也丢,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举世好奉承,奉承非佳意。不知奉承者,以尔为玩戏。

*好谀乃人之大病。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见,至于名,非大贤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则故为诡异之行;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终身役役于名而不暇,而暇治心乎?一老宿言:“举世无有不好名者。”因发长叹。座中一人揖而曰:“诚如尊翁,不好名者唯公一人耳。”老宿欣然大悦解颐,不知本人已被卖矣。名之关难破如是哉!

*道不恋情。来也由他,去也由他。

*恩爱一缚,牵入罪门。

*泰山崩前而不惊,美色当前而不动。

*对家室亲眷,尽心不必挂心。

*骷髅白面,不过是带肉骷髅;美艳红妆,尽是那杀人利刃。

*夫妻一场应看空,大限来时各西东。夫妻本是同林鸟,可怜死后不相逢。

*人生母子 `夫妻 `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酒色财气四般孽苦,都必须斩断,而其中色心最难断。所谓万恶淫为首。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各各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

*酒色财利四面墙,多少英雄在内厢。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老方。

*若能短酒性不狂,少欲保身寿则长。

*败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败;伤身之事非一,而好色者身必伤。

*儿女如过客,暂时来相见,来时固不拒,去时亦无恋。来去两无心,此时有时限,情浓何太痴,清君自思忖。

*子以三因缘生:一 `父母先世负子债。二 `子先世负父母债。三 `冤家对头或因缘深者来做子。

*田园身外物,儿女眼前冤。

*父母子女是债,欠债还债,无债不来。男女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劝父母,莫系怀,儿孙八字自带来。贫贱今生受孽报,富贵前生修积来。任你一切安排好,难逆因果一丝毫。

*有等愚痴人,愿做儿孙犊,不肯做福田,舍财如割肉。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莫为儿孙计,及早修些福。积德并行善,子孙万代昌。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人们都爱恋骨肉,贪财如命,这样在世俗一边情重了,如何谈得上修行?要知道,从来妻子骨肉缘尽则散,散后都不相识,如果恶缘相聚,眷属就是冤家,不知不觉暗受其害。想到此,不由人心不淡。财产等物转眼成空,当然更应看破了。

*人生直做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举世尽从忙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修?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事事非非何时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常防死日,道念自生。

*人常常忧死虑病,亦可以消幻业而长道心。

*看破 `放下不是消极的,不是教你不负责任 `不仁不义 `什么都不要管,而是教你不起贪爱 `心无所住,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的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色是你的身体。你投生人道,认为你的身体是你;来生投生做狗,又认为狗的身体是你;狗死了身体烂了,但“你”没有烂,又投生做猪,那时,你又认为猪的身体是“你”了。就因为你放不下这身体,以为这身体就是你自己,才随着身体的“我执”而轮回六道。

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生烦恼。又言“死生有命”,则人于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生死,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忍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

再讲心。投生为人,见到钞票就起欢喜心;投生为狗,你的心又喜欢骨头 `大便。做人,掉到海里就起恐惧心;做鱼,掉到海里就起欢喜心,这便是六道轮回心。

人心看见水是水,天人的心看见水是琉璃,饿鬼心看见水是脓血,地狱心看见水是火,这就是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人都喜欢出名,要好名誉,这叫名闻障碍。做人希望人家称你是好人,做狗希望人家称你是好狗,不能开智慧放下假名,就不得自在。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随缘是不生烦恼,不紧张也不兴奋。因为兴奋过后,情绪一定会低落,不如清净心与平等心如如不动。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长。

*修道人,未贫先学贫,未死先学死,狠心修行,要把性命豁出去。

*终要破一个死字,把生死置之度外。

*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当知众苦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此一大事因缘,与一生关系之巨,任何重要急事,难与比拟万一。


当下即是解脱,生活即是禅修


*刻刻自反,秒秒观心,以表现并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修心的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然身处娑婆世界,焉有清净之处?只要使此妄心随时随地都能歇。

*观心,简言之,就是时时刻刻照顾当下的一念,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不追忆过去,不设想未来。

*把持住心,不被周围的浮光掠影所牵制,心不动摇,就不为物所累。因此,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应将其抛弃,片刻也不让它留在心中,这就是无住。

*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也就是斩断过去 `现在 `未来之际,而安住于现钱清净明觉的一念。能安心于当下,也就能安心于时时处处,古来禅德“饥来吃饭困来眠” `“无处青山不道场”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安住等于无住。

*定者,动定如一之位也。不能不见,不能不闻,硬要他不见不闻,是外道断灭,硬压功夫,必成大病。若顺他凡夫流转,是凡夫攀缘。故一切仍要了了觉知,加上一个照见功夫,“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难难在一个知字,其中包括觉照 `证空 `不惑 `不动种种境界在内。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错,即是自性不动。能在外边见一切境界而心里不乱,这就是定。

*离却昏沉与掉举的两边,把心平静地止于一境,此即禅定。定即是止(寂静),禅即是观(正见),如车之两轮,要均衡才能达于悟境。

止,制止精神的动乱而使之澄清,也即是定。观,观照一切对象的实相,也即是慧。

修行要定慧双运,寂照同时,才可达于悟境。

*修行之时,岂限于禅坐。昼夜六时恒居愿海,时时警惕,随境观心,斯名正修,多炼则纯熟也。上座名修止,由止得定,下座则随时随地修观起用,定慧交资,双轮并进。又如磨刀,前为磨,后为用,不用不知利钝,不磨不能锋利。简言之,要无时无刻不观心,即行住坐卧,处处是修,在在起妙用耳。

*修法之妙,乃在不修而修即不修时亦修也。不仅在打坐时修,而且处处观照心意,炼得摄心归一。故而,出佛堂下座后,行住坐卧,在一切人事,一切行为中修,才是正修行,而种种修法为助行。

出佛堂之后之正修行,应先明起用之妙,其妙诀在“不忘”二字。无论何时何地,不离警惕,处处照顾,只要用惯这个心。用,便是觉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迟便被境夺,便是流浪。凡人对于贪嗔痴,已是熟极,亦非一朝一夕可奏效,到刻刻不忘时,便是功夫纯熟,入欲罢而不能之化境。

*无修无得无证,非离修离得离证。不取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不取不舍,斯是如来涅磐之境,可见有无不二,虽即于事,未染于心,此名曰空。

*但云不住著者,非顽空如木石之无知,正是了了知觉而不执著,故云“无住”。“无”言不执,非空无也。

*在生活中修行的人,他在操劳柴米油盐日常琐事时,在二六时中为人处世 `举手投足时......都能随缘自在,坦然面对眼前的一瞬,永远不忘只活在当下,不拘泥于过去 `未来,也不瞻前顾后,只知一心一意一境做事,完事后不沾不著,不留一点心痕。每天这样生活的人,自然能体会到什么是无造作 `无是非 `无取舍 `无断常 `无凡圣的境界,这样地去解证 `去超越,去完成物我一体的修养。

*事来则应,事去则净。行住坐卧都没有心,也不要想我是凡夫还是圣人,把这都忘了。

*我们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思索”和睡觉时的“千般计较”,我们当下就可以与历代禅师一个鼻孔出气。

*在不断回复到这颗平常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念想和觉性不会同时存在。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念止觉现。当念想的止息回复到清明的觉性时,我们不再受记忆的推动,不再随妄念翻滚。

*如果要自忖习气甚深,熟处难忘,解行分裂,就必须下一番观察,修正念想行为,做“洗心退藏”功夫,才有光明解脱大一天。离开脚踏实地的修心功夫,保任便是极难的事。事实上,“不经一番寒彻骨”,又“哪得梅花扑鼻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