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有哪些城市:中国地理大谋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0:50:35
第一章  地理思维创新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方法的前提下,注重地理思维创新,发展空间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地理素质教育来看,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养成创新思维,促进自我提高。
一、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地理事物通常是复杂的,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空间综合的角度,去了解地理事物,去分析地理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就综合分析而言,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弄清地理事物的关键所在。对于区域分析来说,综合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综合型地理思维的创新,在于把握全局、分清主次、归纳总结和整体提升。
我们的综合课程考试,不能够只考“拼盘”型的试题,把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简单地罗列起来,而一定要考“炒菜型”的试题,即大胆打破学科界限,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和全面理解的能力。比如,一道20分的综合试题,就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考核,从时间角度考历史,从空间角度考地理,从世界观角度考政治,从三者结合的角度考综合。
东方人总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而西方人则往往是把复杂的问题搞得比较简单。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东方人往往设置许多陷阱,或者实行错误的导向,千方百计扰乱视听,引诱考生去犯错误,这又是何苦呢?西方人则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观念的重要差异。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与西部,东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与南方;西部则以昆仑山为界,分为大西北与大西南。我国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我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关于国土整治,可作如此描述:“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由此可见,这位德国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区域特征具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并进行了很好的提炼与综合。
学习中国地理,不能把中国自然地理与中国经济地理人为地割裂开来,而要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重大问题和未来发展。我国大致上可分为三大综合自然地理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决定这三大地理区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决定东部季风区地理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地带性,归根结底是热量;决定西北干旱区分异的是经度地带性,关键是水分;决定青藏高原区分异的是垂直地带性,关键是热量及水分。从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东、西部的差异远大于南、北方的差异。因此,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论,水分因素比热量因素要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形势下,水资源的地位日益突出,水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也越来越紧迫。
怎样看待地理科学
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相互作用组成的世界,地理学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地理学是一门既有趣更博大精深的科学。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为了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地理学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布局和市场营销,为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能源政策、经济调整、技术创新、减灾防灾、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所以,地理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活动包含很多要素,而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需要认识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在各地的不同表现和规律,这就是区域综合分析。地理学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野外调查是最基本的观测,于是就有“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融入大自然”之说。对于地理科学来说,分析、解释、归纳、概括、演绎、模拟、描述、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科学可通过评价、规划、设计等手段为实践服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需要打破各分支学科的界线,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研究。如今,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大幅度地拓展了,环境、旅游、海洋、城市、灾害、地理信息技术等都成为当代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南、北方的发展差异
近千年来,我国的政治重心在北方, 经济重心在南方。前者主要是历史传承和长期发展的结果,后者则与历史上政权与人口的多次南迁密切关联。明清以来,南方经济逐渐崛起,对外贸易发达,陆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此相比,北方则逐渐地落后了。但北方长期以来大多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南方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由于南方与外界保持较为频繁的交流,能够接受到比较多的新鲜事物,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也有利于南方的发展。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商贸发达,促进了北方社会文化的繁荣。但后来“丝绸之路”衰落了,南方的海上贸易随之兴起。历史上的贸易大港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如泉州、广州、厦门、宁波等。数百年来,北方战乱频繁,成为沙俄、日本等列强侵略的重点。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北宋,文化名人多出自于北方;但南宋以后,科举状元则以南方为多,这与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分不开的。
二、创新思维
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其中,最重要者当属观念创新。需要贯彻一系列新的理念,比如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数字地球、经济全球化、绿色GNP等。应当“跳出地理看地理,跳出区域看区域”。地理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地关系的提升,是由不和谐向和谐的转变。
我国高考,无论考生,还是老师,乃至高考命题者,都为每年的作文题所苦恼。作文题逐年变尽花样,搞不完的名堂。在欧洲,有这样考作文的,先让学生看一大篇文章,再让学生把作文题写出来就可以了。在芬兰,则给学生列举三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古代,一个发生在现代,还有一个发生在国外,尽管三个故事的情节和主人翁各不不同,但都是讲述仁爱的故事。学生根据这三个故事归纳出作文题,再撰写一篇以仁爱为主题的作文。这样,学生的阅读、判断、作文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考核,而不是像我国的诸多学校,还徘徊在乱猜题和背范文的低水平阶段。美国青少年作文竞赛,题为《哥伦布是怎样发现美洲大陆的》。得分最高者是一位擅长创新思考的女学生,她借鉴了大量资料,提出了精彩悖论,甚至改动了作文题。她的作文题目是:《哥伦布根本就没有发现过新大陆!》。当然,这会牵涉到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在我国大多数考试中,评卷教师是严格参照评分标准打分的。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应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学地理的自主学习,应比照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的自主和学习方法的自主。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偏离主题、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等问题。例如,在讲授了地图的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绘制简单的校园示意图;在讲授了生态环境知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地理科学重点研究区域,区域发展的核心在于区域创新,而区域创新的提出、规划、设计和落实则依赖于区域创新思维。针对一个具体的区域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其特有的区域特色,这也是区域优势所在,是本区域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差别所在。区域特色可表现在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等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历史人文、文化传统、城市景观等方面。我们反对“千城一面”、区域开发模式低水平的雷同,区域发展应当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回避劣势,重点突破。新时期我们应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地区和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应在发展战略上、在宏观层面上、在总体结构上体现全面创新,创新型地区注重弘扬特色、趋利避害和协调发展,创新型城市则强调培育支柱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发扬历史文化、营造特色景观等方面。
创新型国家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同志指出: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后15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提出了科技发展的任务和重点,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规划纲要》全文共分十个部分:(1)序言;(2)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3)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4)重大专项;(5)前沿技术;(6)基础研究;(7)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8)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9)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0)人才建设。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