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庄适合孩子玩的地方:金城公主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0:06

金城公主的故事

汉藏两族结姻缘

西藏吐蕃王朝时期,赞普赤德祖赞的妃子赤尊生了一位王子,长的威武英俊,如天神降临人间,因为其母是羌族姑娘,所以给他取名"姜擦拉温",意思羌族的外甥,天神的子孙。王子渐渐长大,到了该取亲的年龄了,赞普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选王妃之事。言道:"先祖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娶大唐之女文成公主为妻,使两国和睦相处,使吐蕃繁荣稳定。今王子长大成人,应有一美丽贤慧的姑娘作其妃子。我闻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美而娴,故欲娶之"。于是派使臣携重礼前往长安请婚。唐中宗看过奏函和聘礼,决定将金城公主许配给吐蕃王子,金城公主知道后,不知是喜是忧,吐蕃遥遥千里,远离家乡,更不知王子人品如何。幸好公主有一面宝镜,可照未来和远方的事物,她从镜中看到吐蕃雅砻河谷美丽富绕,王子神俊。于是满心欢喜答应嫁给姜擦拉温。

公主悲伤摔宝镜

金城公主带着皇帝的嘱咐,带着大量的物品前往西藏,但行至半路,不幸的事发生了。吐蕃王臣、百姓听到金城公主要嫁到吐蕃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善擦拉温他骑上骏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前去迎接金城公主。谁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马奔驰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命丧黄泉。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突然心绪烦燥,就拿出宝镜观看,谁知镜中原来年青英俊的王子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头。公主迷惑不解,内心悲痛,不觉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就是青海境内的日月山。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金城公主心想即已嫁到吐蕃,虽然王子死了,怎可再回故里,更何况父皇再三叮咛,一定要为汉藏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做些事情,于是到了吐蕃并嫁给了赞普赤德祖赞。

公主痛失小王子

后来,金城公主生了一个儿子,赞普听到喜迅,急忙从外地赶回。不料,他回来时,金城公主的儿子被纳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抢去了。当喜登来抢婴儿时,金城公主又气又急,哭着喊到"这是我的孩子"。同时还拿有奶的乳房证明,谁想到,纳囊妃子早已存心抢孩子,事先在乳房上涂了药,也挤出奶汁来,因此闹得大家搞不清孩子到底是谁生的。最后,还是被纳囊妃子恃强抢去了。为了判断孩子到底是谁生的,赞普想出了个办法,把孩子放在宫殿的另外一头,让两个妃子去抱,谁先抱到,孩子就是谁的。金城公主拼命先跑到那儿,把孩子抱到怀中,喜登后到,见孩子被金城公主抱去,又急又恨,心想:孩子死就死了,也不能让你抱去。便不管死活地向公主怀中去抢。扯来扯去,金城公主害怕把孩子抢伤了,便大声说:"孩子本是我生的,你这泼妇,别把孩子抢伤了,让你抱去吧。"就这样,孩子被喜登抱走了,大家看在眼里,心里也就清楚了,但纳囊家族权大势众,谁也不敢明说,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小王子明辩亲舅舅过了一年,王子已经周岁了,要举行庆祝会,赞普心想要趁这个机会,判明王子的亲生母亲。于是,就把汉族亲友和纳囊氏亲友都邀来参加,等大家坐定,赞普拿起一只金杯,杯中盛满美酒,然后交给王子,并说道:"把这杯美酒献给你的真正的舅家亲,由此来判谁是你的亲生母亲。"纳囊家族的人手中拿着各种令孩子喜欢的东西逗引小王子,但小王子连看都不看一眼,说道:"赤松德赞我是汉家的好外甥,纳囊家族怎能当我的亲舅舅!"说完,举起酒杯,坚定的走向汉家舅亲一边。金城公主见此情景,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连声叫到"我的好儿子",小王子终于回到金城公主的怀抱。

 

唐朝外嫁的公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王朝,在“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的背后,也有众多和亲公主的默默贡献。她们之中以文成公主的名气最大,但多数人却不为人所知,我们从新、旧《唐书》中摘录了她们的芳名,让我们感念她们为了国家、家族的利益所做出的牺牲。

贞观十年,南阳公主下嫁突厥人阿史那社尔

贞观十三年,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可汗诺葛钵

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贞观十五年,琅琊公主女段氏嫁吐蕃禄东赞;九江公主下嫁突厥人执失思力;临洮县主嫁铁勒族人契芯何力;定襄县主嫁突厥阿史那忠

神龙三年以雍王李守礼女为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

开元五年,以辛景初女为固安县主嫁于奚首领饶乐郡王大酺;一般宗室女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李失活

开元十年,以馀姚县主女慕容氏为燕郡公主下嫁奚首领李鲁苏

开元十四年,以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下嫁契丹广化王李召固;以甥女韦氏为东光公主下嫁奚奉诚王李鲁苏

天宝四载,以外孙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李怀节;以外孙女杨氏为宜芳公主下嫁奚李延宠

 

乌孙公主和她的悲愁歌

刘细君,是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她是第一位嫁往乌孙的汉室公主,也称“乌孙公主”。当时的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两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再则,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细君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书屏风诗的大义公主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但无乐,弦歌诓有声。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惟有《君曲》,偏伤远嫁情。

大义公主
大义公主,是北周赵玉宇文招之女,号千金公主。赵王喜爱文学,与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诗才。周大象二年(580),千金公主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汉,以她的青春,充当维持两国友好关系的工具。这对这位年轻的公主,已经是一重不幸.在她出嫁后不久,因为周静帝年幼,执掌朝政的大臣杨坚,趁机篡权,以“禅让”形式,建立隋朝,取代北周。邦国覆灭,宗族被杀戮殆尽,这对她又是一重不幸。

由于突厥在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隋文帝杨坚出于他的政治利益的需要,对这位于金公主也不能不加以笼络,因而赐姓为杨,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她为“大义公主”。这是把她当作隋朝的宗室女儿看待,希望她深明“大义”,维护突厥与隋的友好关系。大义公主在这方面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对杨坚覆其邦国、灭其宗族的行径,又无法释然于怀。同样,杨坚对这位前朝的公主,表面上恩惠有加,内心中却难以信任。大业九年(589),隋攻灭南方的陈,隋文帝将陈后主宫中的一架屏风赐给大义公主。这本是表示思惠的手段。但大义公主从屏风上的绘画,联想到陈的覆亡,又联想到北周王朝和个人的命运,写下这首无限伤感的诗篇。不料隋文帝得知后,大为恼怒。当时沙钵略可汗已死,其子雍虞闾在位,号称都蓝可汗3另一子染干号称突利可汗,分据北方。突利可汗为了加强自己在突厥中的势力,向隋求婚,文帝派人告诉他:“杀了大义公主,方能许婚。”突利可汗便向都蓝可汗进谗,唆使他杀了大义公主。

皇家的公主,在常人看来,总是享尽荣华,一生幸福。其实,由于她们的命运与政治的需要、政权的兴衰联系太紧,有时比普通百姓的女儿更难把握自己。而且,由于她们出身在富贵环境,一旦遭遇不幸,在前后生活的鲜明对比之下,感受尤为强烈。

 

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

 

明妃曲

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汉宫秋》与昭君故事的演变

《汉宫秋》是元曲家马致远所作的一本杂剧,敷演王昭君故事,而自成一家。

历史上的昭君和亲,是在汉朝强盛形势下民族间的政治联姻。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辞行时,“车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以致汉元帝悔之无及。那么,为什么“数岁不得见御”呢?《西京杂记》留下一则传说,说是画工贪污舞弊,故意丑化她的图像蒙蔽了元帝,结果画师毛延寿等因而被处了死刑。史载昭君出塞后,从胡俗先后成为呼韩邪单于及其长子的阔氏(匈奴皇后),共生一子二女,在塞外生活了五十多年。

从汉魏到宋元,歌咏昭君的知名诗人就有一百多个。昭君的名字,同“悲”、“怨”、“叹”系结在一起。“胡地无花木,春来不似春。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东方虬《王昭君》)人们同情她远嫁绝域的困苦。更多的是着眼于际遇:“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白居易)、“红颜胜人知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红颜薄命,蛾眉 见妒、明珠暗投、怀才不遇,这一切最易触起文人的身世之感。历代连绵的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常使后人忽视了昭君和亲的性质,而以此谴责立朝文武的无能,这类诗如王元偶《青冢》:“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河秋。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应羞!”另外,也有人从正统观念出发为昭君讳,如孔及《琴操》,便构造昭君在匈奴义不再嫁,仰药自尽。凡此种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汉宫秋》;而后者对这一题材,则作了更大幅度的改造。

史上昭君和亲,是匈奴人觐,汉廷怀柔。而在《汉宫秋》中,这一事件深深打上了汉民族屈辱的烙印。剧中匈奴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的实力和野心,情势要挟,予取于夺;汉廷只能臣妾事胡,唯命是从。被迫献出昭君后,“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一派铜驼荆棘的景象。这正是十三世纪历史情状的写照,反映出了金、宋相继灭亡形势下所特有的民族心理。国势衰颓,伊谁之咎?答案在“汉宫”之中。一类是卖国求荣的奸臣,平时“诌佞奸贪”,进而甘心作怅,引狼人室,剧本把毛延寿处理为中大夫,又写他主动投敌,便是这番用意;一类是当朝官员,文恬武嬉,尸位素餐,国难时“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这两类人误国实无本质区别,所谓“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奏”。在他们之上的便是风流天子汉元帝,信用奸佞,“多呢女色”,结果“江山难保”,把爱妃拱手送出作了交易。剧本写他的荒怠,写他的自我怨艾,实质是对昔人“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的诛心之论的发挥。“亡国之音哀以思”,哀其不幸,痛其无能,借盛衰兴亡以重鉴戒,这便是《汉宫秋》的主旨。

历史上昭君于竟宁元年和亲,同年夏天汉元帝即下世,“汉宫秋”更无从谈起。而剧作中却把两人处理为一对一见倾心的爱侣,这除了迎合舞台观众需要的因素外,主要还要结合马致远的人生观来考察。剧本将故事情节浓缩于前二折内,而以后二折的篇幅纯用自然主义手法来渲染离情别意,显示了作者的灰颓。在昭君,才得恩宠,而骤成死别,见红颜之命蹇;在元帝,尊为天子。而难保身家。知富贵之无常。作品流露的这种感伤主义情调,代表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思想倾向,也是值得注意的。

历史上昭君自请出塞,生男育女;而剧作中则改写她留下汉家衣服,于番汉交界之处投江自尽。尽管从“忍看主衣裳,为人作春色”及“今生已矣,尚待来生”的自白中,流露出殉情以至殉节(封建贞节)的意味,但这种处理,毕竟塑造出了一个更新更美的昭君形象。何况剧本还让毛延寿被解回汉朝受诛,大快人心。在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汉宫秋》的这些描写,客观上具有赞颂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强烈效果,这也许是马致远所始料不及的。

《汉宫秋》的曲词艺术成就历来为人称道。元杂剧因题发挥、淋漓酣畅的特色,在剧中尤见尽致。例如送别昭君时,百官催促早回,元帝唱道:“伯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I”语意跌宕,言词冷隽,而回味无穷。第三折[ 梅花酒] 、〔收江南〕、[ 鸳鸯煞] 三曲,急节促拍,情、景、声、色交融一体,表现出元帝恍惚凄清的心神。全剧诚如王国维所评价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成为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元杂剧除《汉宫秋》外,还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及吴昌龄《夜月走昭君》,惜均已失传。明清的昭君戏,杂剧有陈与郊《昭君出塞》、薛旦《昭君梦》、尤侗《吊琵琶》、周乐清《琵琶语》等,传奇有陈宗鼎《宁胡记》、无名氏《和戎记》、《昭君传》等,也亡佚不少。从现存的明清昭君戏来看,都是按循《汉宫秋》的处理和格调,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枝节,诸如昭君怀念汉帝宫闱,或魂归、或身还,也有的以后人凭吊青冢为结尾。从思想和艺术的成就来看,它们都比不上作为祖本的《汉宫秋》。

 

昭君墓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畔,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矗立在一片平畴中,更显其巍峨高耸,姿态雄伟。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入宫为宫女。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 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昭君墓占地 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