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铸之袭剑舞特效冲突:“训导”式教育难出创新人才 (熊丙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48:42
由清华大学学生会组织的“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大一时就较为成熟,而至少1/3的美国学生到大一时还没开窍。“但中国教育太偏重训导,这让中国学生有个很大的缺点:太专一,不管闲事”。 (京华时报12月18日)
就在同一天,笔者参加了在江苏举行的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在论坛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创新离不开“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包容百家”的氛围,试问,今天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氛围?他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次,他应邀出席以色列驻华大使举行的晚宴,席间谈起了教育的话题。大使告诉他,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的母亲,在佩雷斯小时候,每天在他放学回家后总会问两个问题,一是“你是否在课堂上问过一个你的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二是“你在学校里是否做过一件让你的老师印象很深的有创意的事情?”他听后,十分感慨,“每天我上清华附小的孩子回家后,我问的问题常常是‘今天你在学校是否听老师的话?’”
施一公教授说他接受中西教育,他在课堂上,也鼓励学生质疑,挑战他的讲课内容,但是,回到家里,他却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听老师的话。施教授将这归于文化的问题。
这其中可能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问题,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希望孩子不要调皮、捣蛋。但更大的问题,则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环境,并不允许孩子们可以大胆提问、挑战老师,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在努力训导学生们听话。
但就是“训导”,也出了问题。一个事实是,从我国基础教育走出来的大学生,并没有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基本的社会规则,比如,有调查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闯红灯,超过80%的学生,认为自己曾有过做作业、考试抄袭的经历,同时他们认为,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这意味着,在“训导”教育中成长的学生们并没有“听话”,并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
说到底,我国教育的总体特点有二,一是“灌输教育”,二是“等级教育”。“灌输教育”就是要求学生照单接受老师上课所讲,也于是,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从平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变为类似“上下级”的服从关系。从教育的角度看,灌输方式,是适合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牢固掌握的,但却不适合引导学生发展自身个性、兴趣,进行独立思考。在我国,由于中高考制度只考察学生的学科卷面考试成绩,因此,知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没有公民教育,也没有生活教育,进而,对应于知识教育,灌输模式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们的知识基础或许比较扎实,但却没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更别提学会思考、观察,也就失去了创新创造的基本能力。
另外,除了知识的灌输,我国教育中还处处充满等级意识的灌输。比如,中小学组织学生列队欢迎领导,不但是学校教育向权力献媚,也是在向学生灌输权力意识;中小学的学生干部管理,不是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而是习得官场的作风;还有今年饱受批评的“红校服”、“绿领巾”事件,也是等级思想在作祟,学校教师不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加以区别对待。
而从整个教育体系的设计上,也是通过“等级”安排,把学生们的精力引导到争取获得更高的等级、待遇中,而无暇关注自身真正的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有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义务教育法限制之后,又出现示范、实验小学、初中),在非义务的高中阶段,有示范性高中、名牌高中;在大学,有985高校、211院校、一般院校,有副部级高校、正厅级高校、副厅级高校;在求职中,有户籍、学历等歧视,如此等等。在现有教育体系中,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路径是,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副部级的985高校,而在这之外,成长就将十分坎坷。
很显然,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一个不愿意接受老师灌输、时常挑战老师的学生,是很难走通成才之路的。事实上,包括老师,也被这样的教育体系“训导”,不按照灌输模式,要求学生考出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时下,创新人才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笔者看来,如果教育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不鼓励学生有求异思维和大胆质疑,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为此,必须改变我国只关注学生知识教育,采取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选择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