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4套英雄角色哪个好:阴阳五行方法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16:48
原文地址:阴阳五行方法论 阴阳五行方法论  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阴阳平衡
 
 阴盛阳虚
 
 阴虚阳盛
 

阳盛: 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 
阳虚: 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虚: 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乾、皮肤乾、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为主,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即寒证。 

  阴阳并非总是对立的,也互相依赖而生。例如,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必须有营养物质(阴)的滋养,但另一方面,机能活动又生卺营养物质,变成身体所需,藉以维持生命。 
中医的五行学说,许多人认为十分抽象,难以明白。其实,五行学说是一套和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另一套代号。就如代数用XYZ,化学将水解释为H2O,都是一种代号,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白那套语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诞生,是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中医学利用这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以及病理变化。实际应用上,调理身体/治病时,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针对另一器官。 

五行属性 脏 腑 特性 
木 肝 胆 肝的特性是怕郁结,要像树木般得到舒展 
火 心 小肠 心推动气血温暖整个人 
土 脾 胃 脾主消化吸收,滋润身体,如大地孕育万物 
金 肺 大肠 肺主声,肺气宜清,如金属般铿锵有声 
水 肾 膀胱 生命的本源来自水,而肾属先天的本源 

  五行学说除应用於脏腑外,亦推而广之,将人体的组织、情志、药物的性味,以至大自然的变化,都纳於其中。 

何谓相生相克? 
相生:是指五行中互相资生和助长: 

钻木取火 木生火 
火的灰变成泥土 火生土 
泥土蕴含矿物质及金属 土生金 
金属溶後会有水 金生水 
水滋养树木 水生木 

  例如:脾(土)主管消化系统,负责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我们才有生命力,有呼吸,有「气」,所以说土生金(肺)。由於有这关系,因此有〈培土生金法〉,即采用健脾的方法来治疗肺虚的疾病。 


相克:是指五行中互相制约和克服: 

金坚硬防碍树木生长 金克木 
植树以防泥土松脱 木克土 
泛滥时用沙包挡水 土克水 
用水来灭火 水克火 
用火可溶掉金 火克金 

  例如:肝(木)的生理功能失常,影响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即肝气犯胃(土)。治理胃不适时,不单针对肠胃,还要疏肝理气。 

  例如:肾属水,心属火,水火不容;若肾水不足,心火相对便旺盛,以致心跳加速,肾上腺素激增,精神过度活跃,表现出来的徵状是无故心跳、心慌,但心脏功能却正常。中医学上称这现象为「心肾不交」。医治的方法是加强肾水,以扑减心火,即所谓的「滋水制火」。 何谓相生相克? 
相生:是指五行中互相资生和助长: 

钻木取火 木生火 
火的灰变成泥土 火生土 
泥土蕴含矿物质及金属 土生金 
金属溶後会有水 金生水 
水滋养树木 水生木 

  例如:脾(土)主管消化系统,负责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我们才有生命力,有呼吸,有「气」,所以说土生金(肺)。由於有这关系,因此有〈培土生金法〉,即采用健脾的方法来治疗肺虚的疾病。 


相克:是指五行中互相制约和克服: 

金坚硬防碍树木生长 金克木 
植树以防泥土松脱 木克土 
泛滥时用沙包挡水 土克水 
用水来灭火 水克火 
用火可溶掉金 火克金 

  例如:肝(木)的生理功能失常,影响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即肝气犯胃(土)。治理胃不适时,不单针对肠胃,还要疏肝理气。 

  例如:肾属水,心属火,水火不容;若肾水不足,心火相对便旺盛,以致心跳加速,肾上腺素激增,精神过度活跃,表现出来的徵状是无故心跳、心慌,但心脏功能却正常。中医学上称这现象为「心肾不交」。医治的方法是加强肾水,以扑减心火,即所谓的「滋水制火」。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

  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

  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热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说这五种物质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生和克。

  生和克是阴阳学说里面的说法。

  严格的说,五行学和《易经》没有根本的联系。只有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易经》才和五行学产生联系。

  五行学说的确立,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也有人倾向五行学说产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五行神话》这本小说就是把五行的观念放在上古时代。也就是说作者倾向于后一种史学观。其实,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夏商周这三个时代中,商人尚鬼,喜欢占卜。而其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倾向于道家中的方士,也就是喜欢修道炼丹。丹道派的思想应该源自于《易经》的原理。

  五行学说的产生和五行观念的形成,对古代哲学和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影响及其深远。

  五行学说的发源地没有考证,甲骨文中也没有有关五行的文字。但现在的学者都倾向于产生在河北,北京这一代的文化如黄帝和伏羲这一时代。

  《五行神话》里面把少昊做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也是为了肯定五行文化产生在轩辕和伏羲这个时代。有关三皇五帝都是哪些人,会在以后给大家解释。

  《五行神话》小说里面认可的三皇应该是伏羲,神农,黄帝。也就是说作者认可《尚书》里面的说法。

  我们现在的道家文化是齐文化的延续。《易经》做为道家的代表。有可能是中原文化也就是河南,山西商文化在上古时期的发展而来的。所以,阴阳五行文化要比中原文化的《易经》更早一些。

  《易经》的占卜或者叫做卜筮,很多人认为是八卦。其实,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卜筮的重点是五行,不是八卦。要用卦来断事情则又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

  五行学说有自己的法则,这个法则是比《易经》还要早的天干文化。这个文化在甲骨文中有记载。天干文化就是五行学的法则。

  以上是《五行神话》这本玄幻小说中有关五行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不仅把山海经做为基础,而且是很忠实的在山海经人物,山河,动物,草木中yy。小说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概念和yy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按照无行阴阳来编造的。这些,大家可以从文字中体会。此外,小说中的武术和剑法,棍术术语也很少杜撰,都

  是从太极拳,太极剑中移植过来的。

  有关《易经》和卜筮。作者会在《五行神话》续集《卜筮官之尚鬼眷色》中,继续为大家yy。小说的背景年代肯定是尚鬼的商朝。

  再说一点《易经》和题外话。

  《礼记》中的“五行解”提到易经。说这本书是洁净精微,易之教也。

  古人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读书读到春天的景物都已经远离了,还不知道。可见,《易经》这本书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玄幻和yy小说,是作者通过激发自己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创造一个yy的世界。

  通过充分的想象,将生活变得更有自由度在生活繁琐的今天是我们放松自己身心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的祖先写作的《山海经》就是yy和现实结合的典范。它培养了这个民族充分的想象能力。这是我推崇《山海经》的原因。《五行神话》这本小说不一定会让大家都满意。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在小说中写进一些文化的东西,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得到想象空间的同时,还得到一些传统的文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如事物的特性与木的特性相近,则归属于木,而与火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则归属于火。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阴阳五行探求

 

阴阳五行可以算为中医学的两大支柱,它们在渗透到祖国医学的领域里以后,便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阴阳五行理论并非为中医学特设的理论,他和气理论一样也是从古代哲学体系中借用到中医学中来的。
  
  阴阳首见于《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于]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天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这里是用阴阳来解释地震,而地震在天一合一的理念中又是国家兴亡的信号,有可能会引起朝代的更替。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是最先被用于国家治理,朝代更替等政治生活的解读。 水、火、金、木、土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大禹漠》,原文是:“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充治。”漠字的字义,是计划或议谋,其内容即为大禹的施政规划,好比我们现在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大意为帝王之德,在于治理好政事,政事在于保障人民的生活。水、火、金、木、土、谷这六项是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要管好;品德教育,物质利用,生存繁衍这三项,要理顺。理顺这九项有功于人民的事,是应该歌颂的。这里的水、火、全、木、土、谷,很清楚是指日用民生。在《左传》中,晋隙缺谏赵简子修德,曾引用了这段话,有:“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足见到春秋时代,对水、火、金、木、上、谷。仍是与政事相提并论的。
   
  在《尚书·洪范》中周武王问政于箕子时,箕子谈到大禹制天下的九畴中第一项就是五行,“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中水是排在首位的,可能与当时水生万物的思想有关。而后世或以木为首,或以金为首。全文都是在讲政治生活,突然在五行后提到五味可能是汉初时的注文窜入正文。

   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家邹衍首先将五行用于推演王朝的兴衰与朝代更迭,预示吉凶,并提出了五行相胜说。他将历史上的帝王,分属于各具有五行之德;以昊为金德;伏羲氏为木德;额项为水德;尧为火德;黄帝为土德。"正如《史记·封禅》所论:“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这种推演和解释是很牵强的,但后世的统治者利用这种学说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五行便成为治国推算公式和唯心谶纬的神学工具,用以教化人心。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周为火德,用水胜火,自以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建亥,上黑(《汉书·律历志》)。但汉高祖自以为是继承周统,认为周是木备,木生火,自以为火德,编造出斩白蛇的传说,称自己是赤帝子。到汉武帝时期,又以秦是水德,应以土胜水,汉改为土德,上黄。在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汉朝,《内经》正式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领域。随着五行学说的巅峰逐渐过去,以后的各代皇帝将黄色尊为专用色,不再更改,用五行学说解释朝代更替也不再流行,但五行做为医、卜、星、相的理论基础则千年不变。
  
  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和哲学家在五行的基础上通过取象比类,演绎推理将脏腑,季节,方位,音色味等结合到五行里,编织出一个五行的天人合一的大系统。无独有偶,古代西方玄学医学时代的四体液学说也将人体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有物质由四种元素组成:火、风、土和水,这四种元素也和热、燥、寒、湿四种自然特性对应(就如同中国的五行)。血液来自心脏,既潮且湿;黄胆源自肝脏,既燥且热;黑胆来自脾脏和胃,既燥且寒;黏液来自大脑,既潮且寒。不只如此,对照人类行为和健康,血液提振精神、黄胆给人胆量、黑胆让人消沉忧郁、黏液则造成迟钝或冷静。

  四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
四行  风   火   土   水
四性 热与湿 热与燥 寒与燥  寒与湿
体液 血液 黄胆汁 黑胆汁 粘液
情性 乐天 易怒 忧郁 冷漠
多血质 急躁质 忧郁质 粘液质
脏器 心 肝 脾 
颜色 红 黄 黑 
年龄 少 壮 老 
季节 春 夏 秋 
星辰 木星 火星 土星 月亮

五行学说框架体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五脏 肝 心 脾 肺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与前后阴
五体 筋 脉 肌肉 皮毛 
五志 怒 喜 思 悲 
五味 酸 苦 甘 辛 
五音 角 徵 宫 商 
五色 青 赤 黄 白 
季节 春 夏 长夏 秋 
方位 东 南 中 西 
五化 生 长 化 收 
五气 风 热 湿 燥 

  气,阴阳,五行相互紧密联系,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气是核心,阴阳五行是支柱。从气的角度看,阴阳是二气;从阴阳角度看,气是阴阳的未分状态,气生阴阳。气分阴阳,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如宋·张载在《易传》太极阴阳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有阴阳”,“一物两体”之说,认为“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考》)。阴阳是对气的划分,五行则是对阴阳更进一步的划分。张景岳在《经图翼·五行统论》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由阴阳二气的不断运动才产生了在天的五气和在地的五行。“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删定易图序论》)。因此,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而产生五行,五行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阴阳二气是五行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但是相对气和阴阳来说,五行学说却遭遇了很多的质疑和责难。李约瑟就认为"阴阳五行"这"中国医学的怪兽",就是中国医学前进的障碍。梁启超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古史辨》)。为什么阴阳受到的责难比五行少呢?因为五行比阴阳更具体一点,分得更细一点,不如阴阳模糊。首先的责难是为什么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为什么都分成五种。比如明明是四季,为了拼装进五行的系统,就把夏季里分一个长夏出来。在四时和五行的结合中,古代医家总能自圆其说,但在各自发挥后又显得众说纷坛。一个办法是把一年平均分成五季,“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素问·刺要论》)。另一个办法是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有“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的论述。其时为什么古人要把所有事物分为五种,是五行学说出现,而不是四行、六行。这必须从五行的源流中求解。五行可能是来自古人对五方的崇拜,也有人说是从五星中来的,周朝盛行对五的崇拜。
  
  其二是五行的生克关系是如此的完美或者机械,一行和其它四行都有关联,它似乎构成了可以解释一切的方程式。但是要注意的是五行有生克关系,推导到五脏自然也有,但五季怎么相克呢,五畜怎么相克呢,五味呢?而且医家在实践中也发现五脏的关系并非那么机械,五脏之间有多种关系。除了生克乘侮外,还有反生、反克、自生、自克、生变克、克变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等关系。历代医家已经意识到五行的关系的不足,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改。如君火相火论、乙癸同源论、五脏之脾胃论、金水相生论、脾胃心肾滋化论、肝脾相助论、五脏互藏论等。[ ]试想对于各种具体的事物我们把他分成五类,不去观察不去实践,我们就设定它们之间存在生克关系,这是唯物主义吗?
 
  其三是五行的生克在理论上仔细推敲上是有矛盾的。比如按五行的生克关系,肝生心,心生脾。也就说肝气充盛,母生子,心气也应该充盛,推下去脾气也应该充盛,怎么肝就克脾了呢?
  
  前几年有人提出应该用五脏相关理论代替五行理论,这样看起来似乎就能跳出机械的圈子,把中医学从古代哲学中拔离出来,走向科学的道路。但是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依然是把五行理论做为理论基础,任何想对中医学做些改良的尝试总是向落进河里的小石子一样,一点响声,一点浪花最后归于平静。你如果做一些什么肝也能凝血的小改动只要对临床没有意义也就显得没有意义,你要对五行这样的基础理论做改良却发现这有可能会拔掉整棵大树。中医理论中五行相关的太多了,如果你改掉一个谎言,会发现还有上千个谎言还要改。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老年保健功》的理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两个方面的运动变化,又是宇宙万物生化不息的根源。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大自然又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体也会出现生理和病理的相应改变,如:春天脉上浮,象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象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象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象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因此,要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当自然气候变化异常而发生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外界环境各种条件刺激过度,产生不属正常生理活动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不知节制饮食,不注意劳逸结合,房事过度,都可以使脏腑功能紊乱或正气受损,产生阴阳失调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当病理现象产生后,无论在症状上表现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阴阳的偏盛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就是阴阳失调而导致偏胜时的基本病态。在中医诊断中,凡是表、热、实都属于阳;里、寒、虚都属于阴。我们做功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失调,促使人体重新达到“阴乎阳秘”的正常状态。实际上,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具体反映。
    练养气功的目的就是培育真气。人体各部分的活动,生命的维持都要靠气,只要真气充盈,就能促进经络畅通,使血沿经络正常运行,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儒养。真气充盈了,气滞者得行,血瘀者得通,意乱者得安,神散者得聚,精失者得还。如果我们能正确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会在练功过程中获得更佳的成效。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用处。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人体生理上来说,属于阳的机能活动必须取得属于阴的营养物质的资助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对的,饮食物又必须依靠脏腑的活动才能变化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实脏腑组织。因此,营养物质是产生机能活动的资源,而机能活动又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但阳气的作用又不断产生阴精。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有着互相制约的作用,都不会使阴阳变化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因此阳得阴而济,就不致过亢;阴得阳而和,就不致过沉。所以阴阳虽然有消长的变化,却不会越出一定的限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范围之内的。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和营养成分,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种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如果一旦阴阳失去协调平衡,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疾病就发生了。练“中老年保健功”可以通过自我锻炼运用“舒肝理肺”、“健脾养心”、‘强肾固精”和“修补昆仑”的功理和功法来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祛病健身。
    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说明人体内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的特点,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有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消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藏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征,故以肾属“水”。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木生火,肝(木)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火)之热以温脾;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生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肾(水)之精养:肝;五行之间又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木克土,肝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塞郁;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水克火,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火克金,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至于所谓相“乘”和相“侮”则属于事物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肝气上亢,而肺气(金)又不能对肝阳(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克土,使脾(土)更虚。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又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