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光芒重置技能树:张志安:如何理性报道医疗纠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11:32

张志安:如何理性报道医疗纠纷?

2012年02月13日 16:37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3    面对医疗纠纷的题材,媒体必须开展专业调查,警惕“标题党”,不要贪一时轰动而放大谣言

  【背景】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深圳“缝肛门事件”,近日因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一期节目《难以愈合的伤口》,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从央视的调查看,对于“缝肛门”这一判断,此前很大程度上仅仅是采纳了患者一方的意见,而经过网络等媒体在“抢眼球”式的大范围传播,产妇“被缝肛门”的“医疗悲剧”似乎已成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时至今日,究竟有没有“缝肛门”这一关键事实,患者家属与当事助产护士的判断依旧针锋相对。从相关医疗、监管机构人员的介绍与描述来看,并不存在事实上的“缝肛门”,而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放大作用。

  据深圳最早报道此事的其中一位记者描述,“当时我们做第一篇报道的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当时确实也不知道。……我是基于陈先生(当事产妇的丈夫)的判断。”在随后的媒体转载与评论中,矛头几乎一致指向监管机构、当事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

  医疗纠纷报道涉及非常专业的技术性分析,尽管舆论监督在其中应该发挥作用,但任何的情绪发泄都可能对事实本身造成歪曲,导致不实信息影响大众的事实判断。在“缝肛门事件”等医疗纠纷的争论中,媒体应该有所反思。那么,在涉及此类纠纷及案件的报道中,为了保持信息与意见的平衡,媒体应该坚守哪些基本的报道原则?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全媒体研究院秘书长张志安认为,在医疗纠纷报道中,要警惕“标题党”,不要贪一时轰动而放大谣言。

  张志安认为,媒体可同情但不应轻易相信弱者,尤其当弱者有利益动机和诉求的时候,要更加清醒保持冷静;媒体的动态报道要做到事实准确,尤其面对医疗纠纷的题材,必须展开专业调查,条线记者特别要强化知识储备。

  具体讲,张志安认为,医疗报道至少应该坚持五条原则:

  第一,接到群众投诉赶到医院,媒体记者不要只听一面之词,要详查诊疗记录;要采访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等,也要采访院方,避免偏听偏信;要辨析受访者身份,不要误将“专职医闹”当成病患家属。

  第二,要以“沟通”和“求证”的姿态,而非先入为主地持“维权”姿态,要心平气和、积极主动地采访院方和主治医生,即便遭拒也不要气急败坏。院方不回答或医生不接受采访,有可能是“害怕”媒体,或对媒体报道有刻板印象,也可能是需要时间来调查,不要主观臆断院方必是“心中有愧”或者“知错而逃”。当然,医院在发生投诉后的公共沟通意识和能力也要不断加强。

  第三,报道时注意用词准确,比如“治疗”和“治愈”、“缝”和“扎”的差异。不要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词;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常识”(比如亲友看病后曾经告诉你的情况和判断);专业名词或专业问题,拿捏不准时,必须请教同行专家。

  第四,要在尽可能全面调查和理解的基础上做报道,比如查阅该医院这项手术的成功率、日常门诊的投诉情况、该科室同行评价和专业水准、当事医生的执业资格和行业口碑,等等。如果时间紧迫,至少可以采访一下其他患者,了解他们的判断;要避免放大单个极端案例;院方或卫生部门发布的调查结果要及时跟进,以示平衡。

  第五,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医学知识,对“临床科学”的科学性和不确定性要有理解,要花心思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医改及其逻辑、问题;对医患纠纷问题的社会原因、背后的社会情绪来源等有整体把握。由此,做相关报到时不会“只见树、不见林”,能以理性的姿态和专业的基础去做报道。这点非常难,但这点非常重要。■

  (财新记者 岳振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