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单机gm帐号:梅 山 猎 俗(梅山教巫术哦)~~ | 〓鬼神知识∮灵异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21:53

梅 山 猎 俗(梅山教巫术哦)~~

梅 山 猎 俗
 
    古梅山在现今湖南省安化县、新化县、冷水江市以及涟源市、新邵县的部分地区,方圆10000平方公里,俱在崇山峻岭之中。梅山山高林密,虎豹出没,野猪横行,而山民刀耕火种以农业为主,颇受野兽侵害,山民为了生存和发展,长期与野兽斗争,狩猎成为梅山人生活的一部分。
    梅山人的狩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常年捕猎,一种是季节性的大规模围猎。从事常年捕猎的是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专业猎户。他们以放鍱(梅山方言念tiá)设陷阱、发弩捕射大中型野兽为主,平时则用火铳猎取鸟、兔等小型动物。放鍱,是以捕猎野猪、麂子等为目的手段。猎户在野兽必经的灌木丛中,将绳索挽成活结,放在路上,上面掩以枯枝草叶,绳子的一头牢系在路旁韧性极强的小树——如山茶树的树干上,将小树弄弯,做一个机关将它固定;绳子的另一头则系在对面的一棵树上。当野兽走过时,某一只脚踏入活结中,触动机关,弯曲的小树猛一弹起,收紧绳结,就将野兽的那只脚牢牢缚住,并把它悬挂在空中,这种绳子是用毛发和麻的纤维搓成的,柔韧坚牢;挽的活结叫“狡猾鍱,这种方法,成功率较高。安弩,是以射猎虎豹为目的的手段。弩,是一种装有机关的强劲有力的弓,猎户将它暗藏在虎豹行经的道旁,装上涂有见血封喉的毒药的利箭,用一根绳子,一头系住弩的机括,一头横过道路系在对面的树桩上,绳子下面挖成凹陷,上面伪装,当虎豹踏上绳索,弩箭就呼地射出,那安装的角度,刚好使箭射中兽身。安弩的猎户又叫弩匠,他的工作非常辛苦,他必须在黄昏时分安好弩,第二天平明又将弩收去,因为虎豹常是昼伏夜出,而白天不将弩收去,就会误伤行人。这种捕猎方式偶然性极大,往往一个弩匠,一生之中,只能射中一两只老虎。

    季节性的大规模围猎,只在秋冬两季进行,此时狩猎,一则农事稍闲,除专业猎户外,其它农户均可参加,得以组织一个村或几个村大型围猎,二则野兽经春夏两季的生长,膘肥肉满。梅山人慓悍尚武,几乎个个是好猎手,家家都有一支视为珍宝的火铳,户户都有一两只得意的“赶(gài)山狗”,凡遇这种围猎,户户有人参加,,这种大型围猎,又叫“赶(gài)山”,必须有严密的组织,周详的计划,指挥者称坛主,他根据确切的情报,正确估计野兽藏匿地点,确定猎场的范围,决定围捕的路线,从何处起山,在何处坐点等等,把这些向所有猎手宣讲明白,然后根据猎手的技术经验体力等情况,将猎手分为三大组,优秀的射手坐点,首先奔赴预定的地点埋伏,一旦野兽窜来,即开铳射击;体力强而有经验的起山,带着赶山狗,提着畲刀,从猎场的外围大声吆喝,把野兽赶到预定的地方去;另一组带着木棒、绳索,准备捕捉、抬回猎物。这种大规模的围猎,是以捕猎虎豹和野猪为目的的,所以猎手必须具有勇气和牺牲精神。梅山俗谚说:“打老虫要副胆,打野猪要副板。”要副胆,就是要有极大的勇气。从前,安化马路镇蒋坪村雷家山有一个姓仇的猎户,在一次围猎中,与一只豹子遭遇,距离太近,他来不及用铳瞄准,豹子已向他扑来,他弃铳一挫身,一把抱住豹子,用头顶住那畜生的下颚,一同滚下山坡,而同伴也及时赶到,一齐打死了那只豹子。要副板,就是要准备一副棺材。野猪受了重伤后,红了眼,不但不逃跑,反而向开铳的人冲来,乱撞乱咬,直到把猎手咬死,同归于尽。所以说,打野猪要有牺牲精神。

    梅山人奉信巫教,他们祭祀的猎神是祖师张五郎,亦称梅山教教主,。专业猎户世代相传,将张五郎的雕像,供在神龕下层,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地礼拜着;出必祈祷庇佑,归必叩谢平安。吃肉时,将筷子横搁碗沿,请祖师先享,饮酒时,将中指在杯中蘸酒弹向空中,请祖师先尝。每获大型猎物,必购买猪头煮熟,供于神像前,焚香烧纸,酬谢祖师。如果是大规模的围猎,出发前必有一番隆重的宗教仪式。

    解放初,安化山区虎豹、野猪为害,农村常有大型的狩猎活动,笔者在50年代初,于安化云台山,曾看到过狩猎前的请神仪式。猎户们缠黑布头巾,绑青布裹腿,赤脚草鞋,腰系牛角火药筒,胸挂牛皮弹袋,背插畲刀,各携猎狗,聚于坛主家,神龕上,中间大书“天地国亲师位”,左边写着“历代堂上宗祖”,右边写着“梅城助福正神”,神龕下面供着一尊约五寸高木雕倒立神像,那神双手撑地,两脚朝天,那就是翻坛祖师张五郎。

    神龕前的方桌上燃烛焚香,斟满三碗米酒,坛主烧过钱纸,躬身念咒:(梅山咒)

    志心皈命礼:奉请梅山大法主,梅山法主降坛场,头戴遮天猛威帽,眼放毫光澈底清。朝在玉皇金阙殿,暮游七星北斗辰。凡人有事来下请,火急领兵赴坛庭。弟子虔诚来拜请,惟愿梅山法主降来临。

    念毕,又烧钱纸一凿,这时大概梅山祖师已经到坛,坛主又念动“翻坛咒”,对梅山祖师歌颂一番:

    志心皈命礼:奉请番坛张五郎,梅山祖师降坛场。要知五郎身出处,便是青州大府堂。元和(唐宪宗年号,始于806年)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在龙虎山前过,仔细思量无座场。此间有只黄樟树,春日热,夏日凉,鸣一角声天地动,吹倒樟树叶翻黄。大郎当即斗不过,五郎斗法便高强,便把菜篮来担水,菜篮担水洒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一炉香。家家户户有名号,处处坛前有旗枪。不论坛神并庙社,不论师道降坛场。弟子虔诚来相请,唯愿翻坛五郎亲降临。

    这时猎户们俱在坛前跪下,坛主手持一叠钱纸点燃,在空中划一首半弧,然后放在桌下钵内。躬身大声祷祝:

    今有长沙府安化县四都乡土地管下猎户,因孽畜伤害人畜,作践阳春,弟子等为保一方平安,持祖师当年神弩,誓灭山前猛虎,射尽山后野猪。恭请祖师保佑,箭无虚发,手不空回。人无受伤,狗不溅血。今日许下良愿,明日猪头酬恩。

    念毕,坛主将手中竹卦抛到地上,直到出现阳、巽、阴三个卦象之后,才表示祖师爷已经允许所请。跪在地上的猎户,一齐起立。坛主提起大竹筒给猎户们筛酒,每人饮酒一钵,背铳引狗出发。

    梅山教的影响极大,幅射到湘、鄂、川、黔大部分山地;张五郎成为这些地区共同尊奉的猎神。梅山祖师张五郎,究竟何方人氏,何时来到梅山,死后为何成神,各地民间众说纷纭,各按自己的想象去塑造这一英雄人物。如:至今保存在安化民间的清乾隆十八年文元堂重刊的《显法白蛇海游记》手抄本上有一段与“翻坛咒”十分吻合的叙述。说张五郎,乃雍州(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人氏,亦闾山九郎(当时巫教教主)弟子。五郎名世魁,唐敬宗年间(公元825年),赴试得中,选任山东青州知府。妻为黑虎精所掳,乃赴闾山从九郎学法,杀虎报仇。这种说法虽未可令人完全信服,但比之于张五郎从太上老君学法,娶老君之女为妻的说法,又略接近于事实。根据民间各种传说,可以对张五郎作如下概括:

    张五郎,汉人,精猎技,尤善制弩,百发百中。晚唐时期,在梅山射猎为生,与徭人友善,尽传其技。死后被尊为梅山祖师。

    在谈到梅山猎俗的时候,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梅山人在大规模围猎时,对猎物的分配,保存了原始平均分配的制度。古梅山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社会,民风古朴。他们在捕获猎物后,除了对功劳最大的猎手给予一定的奖励之处,其余按参加人数平均分配。譬如说,猎到一只野猎,先从死猪身上取出弹丸,这种由火铳射出的弹丸是用熟铁打造成圆柱形的齐头子弹,长约一寸,叫做“码子”,上面錾有各自的记号,击中野兽要害时,因为是齐头,一般卡在骨头里,不能钻出体外,取出后,根据“码子”所在的部位,就能判定是谁的一击使野猪毙命,这个人便是首功,于是将野猪的耳朵向脖子后面拉去,从耳尖所达到的地方将猪头砍下来,奖给立首功的人(这人又叫“铳手”),剩下的便平均分配。至于这只野猪的内脏,处理干净后,一锅煮熟,当场分吃,皆大喜欢。上面介绍的梅山猎俗,虽然只是笔者在四十几年前听到和见到的一些情况,但却能令人想象出千年以前梅山人的生活和他们那种勇于与自然斗争的性格,他们的知慧,那古朴的民风,以及他们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