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手游服战普陀属性: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13:19
农业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统称,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逐步改写了人类数世纪以来的物种进化史,现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能源及效率等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  整体水平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某些领域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应用花药、子房离体培养再生新植株的单倍体育种及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新品种的研究;70年代后期即开始了基因工程基础技术研究,并启动转基因的动植物研究;80年代我国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农业生物技术工作逐步发展起来,并且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特别重要的是,国家在“863”计划中把生物工程作为选定的7个重点研究领域的首项,并且将农业生物技术作为该项工程的第一个研究主题,涉及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农作物抗性的生物技术良种、农作物蛋白质改良基因工程、生物固氮能力利用、主要家畜和鱼类的生物技术育种、生物技术提高育种牛繁殖率、动植物生物工程新技术新方法及农业高技术产品的试种和示范等8个研究专题,“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等对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也进行了直接支持。
在政府重视和国家政策的扶植下,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且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一些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商业化应用及产业公共政策等方面,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都还面临诸多挑战。
1.2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展,项目研究成果斐然,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虽然我国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但在实施“863”、“973”计划及相关专项以来,在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和克隆技术等方面都拥有了世界领先技术。在抗虫棉、植酸酶、乳糖酶、农药降解酶、抗病水稻及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并获得了一批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优势领域已经能够与国际发达国家同步发展、自主创新,这些在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功能研究、生物技术育种、动物克隆及转基因动物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重组工程疫苗及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除此之外,我国还对国际上一些前沿性的农业生物技术进行跟踪和研发。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引擎。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研究与开发脱节现象比较普遍。目前,除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实现了产业化以外,其他的研究成果转化率都很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产生科研成果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既无成果转化的动力,也无转化的压力;需要科研成果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满足不了社会化服务程度对成果转化的需求。
1.3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素质不断扩大和提高,人力资源及其储备增强,但产业化人才紧缺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是生物产业的典型特征,该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对较高,作为一项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聚集和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在过去约3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相关人才远超过10万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且在生物领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3以上,许多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研究队伍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截至2003年,我国已有200多家各类研究机构从事和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科研主力为中国科学院与农业部下属的研究院、农业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其中,北京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占全国的20%一30%,研发队伍超过l万人,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且学科比较完整、人才水平较高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
此外,据有关资料分析,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的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占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刊物上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的25%;海外30多万学人中约1/3分布在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华人生物科学家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每年还有从高校毕业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约4500名;一大批受过良好科研训练的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长为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因此,我国已具备了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竞争的人力资源优势及储备,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由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专家多擅长或偏重于科学研究,对与之相关的产业化问题不太了解,或者认识不够,或者根本就无暇顾及,随着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提速,导致产业化人才紧缺的矛盾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进程表现得日益突出。
1.4  受安全性争议、产业政策取向、投入及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产业化速度趋缓
相对而言,农业生物技术是国内外差距较小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转基因作物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然而,学术界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结论,并诱发了社会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忧虑和争论,我国政府也因此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持谨慎态度。政策取向的不明朗使得我国批准商品化生产、应用的转基因植物中至今未有一例粮食作物,从而影响了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生物技术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高投入是技术创新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特定阶段内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经费往往会占到科技成果销售总额的10%一30%。据有关资料分析,1987—2007年,美国在开发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投入的年均增幅达15.5%,其间,美国政府的专项拨款达35亿美元。虽然我国政府已对农业生物技术投入数千万美元资金,在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方面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且2008年政府决定在未来12年额外投入35亿美元,用于进一步的研发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投资大多数来源于政府或国有企业,资金渠道较为单一;金融与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形成完善的投资体系;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速度的问题之一。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从法规制度方面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制度、进口许可制度、标识管理制度和加工审批制度。虽然涉及转基因产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多,但这些法规出自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其合作与协调功能不强,缺少专门针对转基因作物发展的立法、法规建设及法律实施的部门和法律,与当前世界农业生物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不匹配,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此外,对安全性评价、知识产权意识和社会公众认知普及宣传的重视不够,以及商业化全过程的检测、监督、评估、报告和信息网络等基础工作的相当薄弱,都构成了不利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当前,产业化发展速度趋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整体发展的突出矛盾。
2发展对策与建议
2.1  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引导
农业生物技术本身属高技术领域,是一个涉及到上中下游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第二轮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浪潮的开始,未来世界生物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将不断加大,学科间的融合将不断增加,对基于生物技术应用的监测和诊断方法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而现阶段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日趋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在这种趋势下,如果国家在转基因作物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取向不明,没有明确的产业长期发展规划,缺乏与农业生物技术高科技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就会导致科技成果不易转化,参与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就会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为此,建议国家在综合考虑对我国社会经济有益、立足长远持续发展、不违背社会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独立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供共享平台和合作、社会各族群均衡发展及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等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尽早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以加强宏观引导,紧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潮流。
2.2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虽然我国从事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机构已经超过200家,但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中科院、教育部和农业部等几个部门,其在机构设置和学科建设上基本上仍因袭传统,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这两种资源、两种手段,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进行整体调整和布局,有效集成各方面的优势系统,逐步解决部门及地方条块分割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顽症,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的现象一再发生,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发展速度,尽可能地实现对全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发展。
2.3加强对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的研究
当前,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形势逼人,发达国家对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工作非常重视,并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和发展体系,在功能基因提取、安全性评价、育种及产业化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和专项经费投人,使整个产业链始终处于统一的指挥之下。欧盟等一些国家为保护其国际农产品竞争中的优势,甚至把生物安全问题作为设置贸易壁垒、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2011年2月22日发布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最新进展:2010年全球29个国家的1 54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1.48亿hm2,种植面积比2009年增加10%;1996—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6倍,累计已经超过10亿hm2,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已达全球的48%,并将在2015年完全超越工业化国家;转基因技术如今已在现代农业中被普遍采用,并且是世界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自1999年专项实施以来,我国每年用于转基因安全评价的政府投入不及政府对专项总投入的1/10,且受专家专长所限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力量单薄等因素影响,最终致使安全性评价迟迟不能完成,影响到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我国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建立权威的转基因动植物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机构(中心)或基地,构建相关转基因产品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同时组织科研单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并建立相关重点实验室,把生物安全问题纳入国家重点科研和投资项目计划之内,为转基因安全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4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教育
农业生物技术有别于其他高新技术之处主要在于,其技术及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得到社会的认知和消费者的认同,才能得以推广应用。只有全社会科学、理性、准确地对待转基因技术,才能使这项新兴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了解十分有限,盲目支持和乐观对待者有之,存坚决反对与抵抗心理的也不在少数,这两种群体的对立均源于他们对这一高科技技术及产品的认知不够,导致其非常容易受外界各类信息的影响,因而我国社会公众在此方面的科学素养亟待加强和提高。
因此,在当前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国家应加大对广大民众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指引,使社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消费拥有知情权,并具有选择、接受安全的转基因产品的能力。
2.5增加研发投入,引进资金和人才
资金和人才密集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集中体现。我国用于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经费虽然逐年上升,但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前,世界各国对于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制高点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为促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一方面应逐步增加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投资强度,政策性拨款和贷款逐步向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方面倾斜;另一方面,政府要想办法尽快改变单一依赖国家的观念和做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资金来源,尤其是要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合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多元化农业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市场和机制。
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产业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兼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却相对缺乏。为促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3发展前景
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跟进。纵观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其势头日益强劲,并将为未来农业发展展现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3.1  未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将日趋良好
推进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旨在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近期,农业部向农业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开展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宣传贯彻国家转基因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针,普及转基因知识,引导舆论,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切实加强科普宣传工作,为农业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环境将日趋良好和宽松。
农业部同时要求,要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技术宣传普及工作和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长期的科普宣传活动。并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机构、科普基地等,通过举办公众开放日、专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和建立科普网站等形式,对转基因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进行日常的科普宣传,让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应用后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所认识,对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支撑和安全监管成效有所了解;并制定舆情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主动应对发现的问题;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安全评价试验环节、品种审定试验环节、经营销售环节和研发单位进行监管强化,使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试验、生产、经营和加工活动有序、规范地开展。
3.2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
2008—2010年,我国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和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O.11亿hm2,实现效益160亿元,市场占有率已达93%,彻底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地位。中国农科院的林敏教授认为,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从目前或将来一段时间来看,生物技术是常规技术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生物技术需要与常规育种等技术相结合,共同发展;从长远来看,生物技术在应对我国粮食缺口,资源短缺,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种种挑战方面,代表了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鉴于世界性的人口激增、耕地锐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和危机感,许多国家开始重点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将发展生物经济作为“强国”战略。
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加上生物资源优势和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量,未来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助推器。“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农业生物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目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新的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并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潘月红  逯锐  周爱莲  贾硕  孙国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生物技术通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