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止戈好么:安庆民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58:37
吹 匠
 隔着山坳,那首家喻户晓的乐曲《纤夫的爱》用喇叭演奏着,远远地热闹地传到我的耳中。一打听,原来是有人家在办丧事。我很纳闷,办丧事吹奏这欢快的曲子,是不是太幽默了?儿时伙伴结应告诉我,这你就少见多怪了。这家去世的老人93岁高寿,他的孩子们说,以往农村人活到60岁,“灵牌子能折角”就很满足了。我的父亲早过了古稀之年,寿终正寝,也算是功德圆满,喜事一桩。乡邻亲友也没人责怪,反倒觉得说得在理。于是,他让喇叭手也吹些欢快的曲子,让活人乐呵乐呵,让逝者在乐曲中上路,轻松“大胆往前走”。

  那位双目圆睁而“目中无人”,双腮鼓起犹如青蛙鸣叫状,但见脸庞额头点点斑红的喇叭手就是老家的王仿青师傅。在所有的手艺行当里,有人最瞧不起的就是吹喇叭的,认为那根本就不算匠人,或许因为吹匠只靠一张嘴,要算也只能算“嘴艺”而不是“手艺”,又或许吹匠要吹响喇叭需要相当的气力,实在是一种使力不使巧的粗活。

  其实,小时候我很羡慕吹匠,在长长的“送灯”队伍里,吹匠总是挺着胸膛走在前面,而且仰着头,先声夺人,这气派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房下的哥哥黄匡友36岁开始学吹喇叭,一直吹到70岁,前些年才歇下来。那时候我只要瞅见他不注意,就一把抢过喇叭来,把那口水浸泡得稀涨的芦根管哨子塞进嘴里,丢脸的是,喇叭并不买我的账,不管我把腮帮鼓得多圆,脸憋得多红,喇叭最多“咕噜”一声,便不响了。匡友哥告诉我,吹喇叭并不难,诀窍在换气,这一关过不了,吹喇叭就没门。至于如何换气,也全靠自己去悟道。有人能一口气吹上三四个小时,喇叭不歇声,真是神了。

  说起仿青师傅吹喇叭的手艺,那也是深得地道的家传。他的父亲玉龙大爷,是远近闻名的师傅,喇叭吹得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能吹出车鸣马嘶,人言鸟语,后来他把这技艺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仿青是老大,今年有59岁了,个头不高,邻居喊他“矮佬”,早些时候家境不好,没有娶上媳妇,至今还是单身一人。吹喇叭,是他的主要营生。我们家乡不似北方,娶亲迎嫁,从不抬轿子吹喇叭,只是在办丧事时,喇叭才派上用场。或许是面对太多的死亡,人们早已对生命大彻大悟,因而葬礼并非都是为了表达悲哀,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庄重、和谐、祥和。仿青师傅为人随和,人缘好,方圆几十里,谁家有老人去世,办丧事都少不了他。

  乡人送葬,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请水、成服、入殓、走灯、跑方、送灵……都离不开喇叭伴奏。鞭炮阵阵,纸烟缭绕,道士登场后,仿青师傅不离左右,三十多个小时屁股几乎不能落凳,一个整夜眼皮都不曾眨一下,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没有过硬的身板是招架不住的,但他仍精神饱满,一场不拉,还不时与道士和帮忙人开些玩笑,说是你们走的时候,我吹得一定更卖力,包你们满意。有人打趣:“王师傅吹功好,有气力,是不是因为没有老婆?”他听了,并不恼怒,只是“嘿嘿”地笑着。道士在念“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经时,孝子必须手捧牌位,跪拜在棺柩前,磕上九九八十一个响头。道士念着催人泪下的经文,配以锣鼓,吹匠吹的是“孝子拜莲花”的曲调,执事的数着花生或者是黄豆计数。有的下人不孝顺,仿青师傅少不了捉弄一番,喇叭吹的节奏明显加快,孝子只得磕头如捣蒜,旁观者望着他发笑,他只是会意地点点头。仿青师傅和孝子贤孙一起,吹着喇叭把逝者封棺上山后,才算告成。至于酬金,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与道士“享受同等待遇”,按时下的标准,一场丧事少不了两三百元。当然,仿青师傅绝不会争多叫少,为酬金与东家闹不愉快。

  一代又一代的吹匠,就这样在生活中扮演着不起眼但又少不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