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近义词是什么呢:先行先试营造发展环境善破善立推动区域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44:08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一场被视作“影响中国转型发展之路”的重要改革试验,有媒体曾比喻为“中国式放权之路”。这种说法或有失偏颇,却也道出了综改的任务之重、创新之奇、变革之深,以及反响之大。我市作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省会城市,承担着先行先试的职责,为此,从本期开始,《他山之石》专版将分三期介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总结与相关研究,以期开拓思路,积极借鉴。
    天津滨海新区综改试验区作为较早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的是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目的是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天津滨海新区综改试验区在改革任务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重大突破和相关专家对试验区改革的研究和建议,对我市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在全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方面,颇具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滨海新区,天津的副省级区,海岸线153公里,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2010年底建成区面积达289平方公里。拥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天津港,连接国内外三十多个世界名城的滨海国际机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同期,天津启动了2008年至2010年的第一个三年实施计划,2011年6月启动了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在金融创新、土地管理、涉外经济、行政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任务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一是创新金融业务和防范金融风险。滨海新区启动外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试点,探索设立以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投资对象的母基金(FOF)、对冲基金;探索融资租赁公司发行债券;加快发展科技、农业、消费、航运等产业金融;继续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指标体系。二是健全创新型市场体系。争取建立滨海新区柜台交易市场;完善创新型交易市场制度,增加交易品种。三是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探索在东疆保税港区开展离岸外汇交易等业务。四是建设金融改革试验区。吸引和支持设立保险法人机构,加快于家堡国际金融区建设。
    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开展东疆保税港区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和租赁业务创新等试点,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实现10平方公里封关运作,争取设立东疆免税岛。二是进一步提升航运和物流功能。研究设立国际航运交易所,推进港口、口岸和保税功能延伸,完善大通关体系。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建立土地利用指标考核体系,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模式;探索委托整理、发行土地债券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多渠道筹集土地储备收购基金;探索建港造陆形成的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管理办法;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创新科技研发转化模式。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参与科技“小巨人”企业投资,在“小巨人”企业进行股权激励试点;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快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争取国家专利审查改革试点。二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和博士后科技创新资助计划;建立人才特区。
   作为我国“新特区”,综改区拥有超常规的自主空间,武汉城市圈应把握形势,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武汉城市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完善。如果说行政主导是其发展必将经历的过程,那么市场主导则是该地区持续发展和保持经济活力的最终归宿。这就要求武汉城市圈大力加强市场机制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是要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在现有投资公司的基础上,通过一批中介机构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润滑剂作用,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总而言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靠投资拉动的“浦东模式”已不可取。武汉城市圈未来应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系,并在政府效率方面有所突破,建立先进的城市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要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于交通设施建设,力图提高圈内通勤度,打造区域交通枢纽。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需要依托交通设施,然而产业基础设施也同样重要,其建设已引起武汉城市圈注意。
    要持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两型社会”建设来看,需要用及时、有效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武汉城市圈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从能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角度,建立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健全的、灵活的、有效的机制体制。目前,武汉城市圈在金融、能源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但仍急需在企业合作机制、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要加强培育圈内龙头企业。武汉城市圈产业,特别是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龙头企业多为圈外企业,本地企业发展受限,此外,现行的所得税政策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使得原本脆弱的圈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处于劣势,抑制了圈内企业的发展。要实现武汉城市圈实现“大经济”向“强经济”转变,就必须培育更多的本土龙头企业,以区域产业规划及调整为契机,鼓励区域企业合作及资源整合,增强本土企业实力,从微观层面为“良性社会”提供保障。   新兴城市群模式,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作为武汉城市圈发展载体,土地的集约利用,不仅关系到城市圈内各个单体城市,也应该是基于产业链条基础上整个城市圈的系统工程。■加强规划调控,增设土地投资强度指标
    把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制定或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的一条重要原则。首先,仍要坚持供给引导下的需求原则,尽快完成新一轮城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重点做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控制区规划,明确其界限。其次,要在城市发展控制规划中,增设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控制指标,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武汉城市圈土地。再次,统筹规划城市圈不同地区各类产业、近期与长远用地,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圈用地布局。最后,严格国家供地政策,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确保一批科学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少的项目,落户武汉城市圈。■实行“招拍挂”,提高工业用地成本
    对于新项目,设定“项目门槛”、实行“招拍挂”,杜绝“零地价招商”,鼓励兴建多层厂房,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指标标准,细化土地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具体控制指标,在国家和省规定的基础上,出台鼓励土地容积率的具体政策,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引导产业集群、项目向园区集中,盘活存量用地
    除了控制增量土地外,还必须集约利用好存量土地。一是要鼓励产业集群发展。产业聚集也十分有利于土地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二是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对各类工业用地进行整合,大的工业项目不再扩张,引导新型工业项目、高科技项目不断向园区集中。三是研究制订鼓励盘活闲置土地的政策措施,规范有序地用好有量土地。■开展综合治理,促使农村节约用地
    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力度,挖掘耕地治理潜力,改造中低产田。一方面平整土地,因地制宜地改良土壤条件,培肥地力,完善水田灌溉设施;另一方面,通过整理闲散未利用土地,平坟、填沟等方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积极对旧村庄、空心村土地进行治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武汉城市圈规划区域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集中兴建居民住宅小区,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优先使用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土地改革试验权,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执法与激励并重,确保集约用地落到实处
    对农用地转用批准后两年内未实行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核减该幅土地所在县区的下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对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交原土地使用者继续耕种,或者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耕种。对新项目,建议对那些规模大、效益好、用地集约的企业,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以吸引其入驻园区,制定地价与土地集约度的调节系数,对土地利用低的项目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投资强度高的项目降低厂房租赁地税等。地模式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