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 英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的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3:11

  本报记者高宏亮
    1月17日,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太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了方法。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一流文化强市
    《意见》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践行城市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主流,公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加强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强市建设进入全国一流省会城市行列。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流的文化强市,跨入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实现以上目标,《意见》提出“五个坚持”和“四大战略”,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战略,突出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战略,突出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高端人才支撑战略。方法:“六大工程”驱动
    《意见》提出,以铸魂聚力、精品塑造、强基惠民、文化传承、产业振兴、创新驱动“六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铸魂聚力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各领域,体现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方面,落实到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各环节,在全市上下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城市核心价值观是太原魂之所系、神之所在,倡导和弘扬“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以此作为太原主心骨,提振城市精气神,打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精品塑造工程——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太原社会科学院、太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市管高校、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整合省城社科人才资源,培育一批重点研究基地等。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对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加强对建设一流省会城市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新鲜经验、模范人物等的宣传,形成舆论引导的强大合力,营造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
    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深入挖掘太原文化元素,提炼太原文化符号,加强革命历史传统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戏剧、舞蹈、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大幅度增加扶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促进文学艺术作品的原创和转产。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推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应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建成文化发展繁荣新高地。
    强基惠民工程——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城镇“二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积极推进太原美术馆、太原博物馆建设,新建太原广播电视中心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市级戏剧、歌舞、话剧排练和演出场馆,实现市属艺术院团自有演出场地的目标。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管好、用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
    文化传承工程——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是提升太原文化软实力,增强太原城市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突出太原历史文化特色,整合提升优质文化资源,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建设一流的文化名城。
    保护现有文化资源,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落实《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健全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开发工作,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建设力度,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重点开发以晋祠风景区、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等为主要载体的晋阳文化,以阳曲青龙古镇、晋商博物馆及中心城区的晋商文化遗存等历史遗迹和文物宝库为主的晋商文化,以孙中山纪念馆(劝业楼)、督军府等为代表的辛亥文化,以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国民师范旧址、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等为典型的红色文化,以太山、龙山、天龙山、蒙山、崇善寺等为主的宗教文化。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打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品牌形象。文化振兴工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太原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城市。
    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增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园区建设带动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址公园和文化商业街区。
    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和骨干文化企业,以提高内容创意和生产能力为核心,重点发展平面传媒业、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工程。
    加快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四大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积极构建以太原经济圈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国内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
    创新驱动工程——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建设的规划布局之中,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为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强大动力。(下转第2版)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和完善大外宣格局,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主题外宣活动。
    保障:组织、人才、政策、机制
    组织保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考核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人才保障:加快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在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为高端文化人才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为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配备专管员,在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培养和扶持扎根基层的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积极分子。对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文化人才进行配套奖励。
    政策保障:市县两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市县两级宣传经费标准。提高各类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
    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文化项目。对文化企业自主创新、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