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尊驾酒业有限公司: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3:00
的修订建议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部分修订专家工作组[①]
执笔人:崔允漷、杨向东
(尚未发表,请勿影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逐步发展,各地课程评价的实践出现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修改现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修改后的新稿,不是指2001年出版的旧稿,下同),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落实与推进。在这个意义上,“评价建议”部分的修订工作是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分析和反思现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部分的整体设计和具体陈述,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一、“评价建议”修订工作的组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修订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分工
修订工作开展伊始,专家组通过讨论,明确了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使修订后的“评价建议”能够(1)突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现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2)反映国内外有关教育和课程评价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体现当前教育评价的先进理念和技术;(3)符合课程标准此类文件的文本规范;(4)为“用户”提供实用性(ut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适切性(propriety)、准确性(accuracy)的建议。
为此,专家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时间进程(见表1),并就所涉及到的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审阅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
表1 “评价建议”修订工作专家组的工作组织情况
工作进程
时间
专家组讨论拟定“评价建议”修订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案和具体分工
2010年5月17日
收集整理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相关的“评价建议”部分
2010年5月19日
将所有学科标准及“评价建议”部分内容发给各位专家
2010年5月20日
专家组完成审阅并递交审阅报告
2010年5月31日
整理专家审阅报告,形成“评价建议”修订框架的草案
2010年6月2日
将修订框架的草案发给所有专家征求意见
2010年6月3日
撰写“评价建议”修订报告初稿
2010年6月10日
就修订初稿组织讨论、征求意见
2010年6月11日
修改并完成总报告
2010年6月15日
继续征求意见并修改
2010年7月
(二)拟定“评价建议”修订框架
在该阶段,专家组收集整理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评价建议”部分的材料,并按照工作方案中的具体分工审阅相关的学科课程标准(见表2),分析总结各学科“评价建议”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摘录和整理“评价建议”部分中的正、反案例和证据,思考“评价建议”修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修订工作的基本框架和具体思路,撰写审阅报告。
根据各专家递交的审阅报告,专家组组长组织人员对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形成“评价建议”修订框架草案,并发给专家组所有专家进行讨论、征求意见,修改确定“评价建议”部分的修订方案。
表2 学科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审阅分工
学科课程标准
审阅专家
语文
王云峰、崔允漷
数学
马云鹏、杨向东
思想品德
孙彩平、杨向东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王云峰、杨向东
历史与社会
王云峰、张建珍
体育
崔允漷、朱伟强
地理
杨向东、张建珍
物理、化学、生物
王成如、张雨强
艺术、音乐、美术
朱伟强、杨向东
外语
杨向东、崔允漷
注:由于部分预定的审阅专家没有提供阅读报告,故没有列入上述名单。
(三)撰写并修改“评价建议”修订报告
根据修订方案,并结合各专家的具体意见、建议和所提供的证据,撰写“评价建议”的修订报告初稿。专家组对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并完成最终报告。
二、“评价建议”部分的现状分析
综合分析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部分,可以明显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在教育与课程评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现有“评价建议”部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   现有“评价建议”部分所取得的成就
1、  体现了现代教育评价的某些理念和特征
综观各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几乎所有学科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和特征的理解和应用。尽管在结构安排和具体表述上各有所异,但各学科的“评价建议”也体现出了对教育和课程评价的共同理解,主要表现为:意识到评价功能的多样性,强调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功能;重视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强调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相互结合;主张评价方式多元化,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强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提倡除传统测验方式之外的表现评价、成长档案袋等方法的应用;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提倡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在论及评价功能和目的时,有学科明确指出了“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要“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p.12。此处的页码是指所有标准合成稿的页码,下同。)”主张“评价应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英语课程标准》,p.303)”应该“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地理课程标准》,p.158)”,“在加强评价的诊断与调节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p.33)”
所有学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都提倡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从整体着眼,要用发展的眼光。(《音乐课程标准》p.93)”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发展与进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p.47)”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p.21)”应该“根据本地和本校学生的……状况,制订能够评价学生……进步幅度的相对性评价标准。(《体育课程标准》p.149)”“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p.12)”“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p.21)”,从而使“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p.12))”,“具有较大增值功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p.33)”
在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问题上,所有学科课程标准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绝大多数学科,如语文、音乐、美术、地理、数学、化学等,都有专门的章节从理念层面论述这两个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五个部分中,有两个部分专门论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问题。《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第三部分“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许多学科,如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物理、俄语等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但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视为评价的基本原则之一加以阐述。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没有从理念层面进行分析,绝大多数学科的“评价建议”都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的评价方式。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对纸笔测验、作业等传统评价形式的考虑之外,大多数学科对学生档案袋、表现评价等替代性评价方式也给与了充分的关注。
表3 学科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述及的具体评价方式
学科课程标准
具体的评价方式
品德与生活
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
品德与社会
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思想品德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
历史与社会
纸笔测验、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个案分析、学生成长档案袋
物理
作业评价、测验、成长记录、作品评价
音乐
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班级音乐会
艺术
艺术成长记录夹
地理
书面测验、观察、访谈、档案袋、作品展示、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
数学
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
化学
学习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
生物
纸笔测验、档案夹
英语
平时测验、成长记录袋、问卷调查、访谈
2、  强调评价与目标一致性
依据目标设计和实施教育评价,对于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有着重要意义。综观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大都强调了目标对评价的重要性。例如,在述及目标的地位时,有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总目标和)各分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教学,忽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p.17)” 众多学科,如数学、地理、语文、英语、历史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等,明确提出评价应以目标为依据,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水平、问题解决、社会探究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避免简单、片面的评价,“以《标准》为依据,实施目标评价。(《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p.80)”
以目标为依据,绝大多数学科“评价建议”针对本学科的具体特点,不同程度地界定和解释了所应考查的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其相应的内涵和外延。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在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p.10)”之后,就语文学习的这五个方面所应考查和评价的具体内容、质量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在“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定为评价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 “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应当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及特点,……避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查和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倾向。(p.304)”“英语学业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等四种语言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p.305)”类似地,体育、地理等学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也都以学科本位的评价目标为依据,对相应目标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和解释。
与以上学科不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等学科的“评价建议”部分则以三维课程目标为基本框架,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阐述。例如,《历史与社会》“评价建议”在谈到“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时,指出该学科具体考查学生是否“能运用已有的历史与社会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学过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时,表现出对历史与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p.80)”
3、  关注评价结果的呈现、解释、反馈及其社会后果
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解释和反馈,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意识到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呈现形式的利弊和适用性。例如,有学科指出,“评价不宜全部量化(《品德与生活》,p.21)”,“测验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打分,……确定每个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化学课程标准》,p.264),“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等级……评语;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语文课程标准》,p.10)” 评价结果应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在写实性的记录基础上作分析性的描述。(《化学课程标准》,p.268)” “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应有所区别。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评语式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用分数评价、等级评价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体育课程标准》,p.147)”
(2)强调评价结果合理解释和有效反馈的重要性。例如,“评价结论须对学生……作出多角度和较为全面的评价。……评语既要简要、精炼、中肯,又要有针对性、……有重点,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地理课程标准》,p.162)” “评价结论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不宜在班级、年段中公布考试分数和评价等级,更不能依据分数排列名次。(《化学课程标准》,p.268)”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数学课程标准》,p.183)”
(3)意识并关注到评价活动本身及评价结果的使用可能导致的教育及社会后果,并提倡积极的价值导向和注意事项。例如,有学科指出,应该“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化学课程标准》,p.265)” “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p.183)” “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要公正、公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等正面强化为主,杜绝一切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评价。《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p.82)”
(二)   现有“评价建议”部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评价建议”部分的体例混乱,表述结构和方式缺乏统一
这是现有“评价建议”部分最为明显和突出的问题。表4列出了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部分的二、三级标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学科在表述“评价建议”时所采用的基本框架。从表4可以看出,各学科所采用的表述结构千差万别,编排逻辑或明显,或隐晦,思路各有不同。
品德与生活没有将“评价建议”列为课程标准的一个单独的部分,而是作为该学科“教学建议”第三部分“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指导”中的第五个具体要点“重视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来进行阐述的。
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音乐等,大体上按照评价目的、原则、内容、方法的基本框架对评价建议进行组织编排。
体育、地理等,则按照评价活动的基本顺序,即评价内容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结论的得出与反馈等等来编排该部分的内容。
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类学科,则倾向于将“评价建议”分为评价原则和评价案例两大部分,把所有的评价建议都纳入评价的基本原则或者注意事项分条目进行阐述,而在评价案例中,则按照一定的分类框架,如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听说读写,以及等级水平等维度对所有案例进行组织编排。
即使采用了类似编排思路,不同学科在具体条目的组织以及表述方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虽然思路近似,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音乐三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相应部分的表述方式各自不同。品德与社会按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四个部分表述。历史与社会则是列出五个观点作为标题。即“明确评价目的,转变评价观念”、“以《标准》为依据,实施目标评价”、“改进评价方法”、“重视学习评价的反馈”、“加强教学评价”。音乐则只有三个标题,即“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评价目的则被当作评价的“导向性原则”的具体内容(见表4)。类似地,同样是遵循评价活动的顺序来组织评价建议,体育、地理的组织和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
除了不同学科在“评价建议”的组织编排原则上不一致之外,许多学科“评价建议”不同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也存在混乱不清的情况。例如:
语文“评价建议”部分的五个标题中,前四个标题讲的是评价理念或原则,第五个标题则是学科具体内容的评价建议,显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
生物“评价建议”部分的四个标题中,前三个讲的是对探究能力、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的评价,最后一个讲的是学生档案袋方式。前三个是评价目标,最后一个是评价方式。
数学“评价建议”也出现了与上述相类似的问题。
化学“评价建议”中,前三个标题分别为“运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发挥自我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活动表现评价的功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学习档案、活动表现评价作为具体的学习评价方式,已经在第一部分中阐述过了,而后又在第二、三个标题下讲述。
除了大的标题逻辑结构的问题,许多学科“评价建议”在具体内容上的体例、表述结构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例如:
语文“评价建议”在论述学科“具体建议”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展开。然而,只有写作部分提供了评价的阶段性要求和评价结果的不同呈现形式,其他方面则没有对应的内容。
历史与社会“评价建议”在“改进评价方法”部分提到了纸笔测验、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合作评价等方式,但对各个方法的表述结构各有不同,如纸笔测验提到了适用的评价目标和命题的基本要求;主题活动评价提到了主题活动的内涵、过程性评价;教师观察提到了观察的维度;而合作评价则提到了对该方法的界定等。
表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内容框架
科目
“评价建议”部分框架
语文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五)具体建议(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2.关于阅读的评价,3.关于写作的评价,4.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5.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品德与生活
没有单列的“评价建议”,作为“教学建议”第三部分“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指导”中的第五点“重视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容:
①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评价
评价特点:过程化、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
评价方式: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儿童作品分析
②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十个“是否”)
品德与社会
(一)评价的目的
(二)评价的原则(1.认知与操行相统一,2.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3.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
(三)评价内容(1.学习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3.学习结果)
(四)评价方式和方法(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思想品德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二、学生的学习评价(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历史与社会
(一)明确评价目的,转变评价观念(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注重诊断、激励和调控,2、评价主体多元化,3评价内容综合化)
(二)以《标准》为依据,实施目标评价(1.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2.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三)改进评价方法(纸笔测试、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个案分析、学习成长档案袋)
(四)重视学习评价的反馈
(五)加强教学评价
音乐
(一)评价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
(二)评价内容(学生、教师、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美术
(一)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三)注重对学生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五)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六)完善美术课程的评价体系。
艺术
(一)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发展原则、注重差异原则、质性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的特点和内容);
(二)对教师的评价(十个“是否”);
(三)对学校的评价(十个“是否”)。
体育
(一)合理选择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二)采用适宜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强调对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
(三)重视对体育学习进步情况进行相对性评价
(四)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1.教师评价,2.学生评价,3.其他人员评价)
地理
(一)确定评价内容(重点关注“七点”、案例示范);
(二)制定评价标准(五个案例示范);
(三)选用评价方式,形成评价工具(两个案例示范)
(四)作出评价结论。
数学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的评价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六)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七)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物理
(一)指导思想(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评价方法(作业评价;测验;成长记录;作品评价)
化学
(一)运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发挥自我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充分发挥活动表现评价的功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四)改进纸笔测验,注意评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适当方式呈现与反馈评价结果,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生物
(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案例)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案例)
(三)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四)提倡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英语
/日语
(一)评价原则/注意事项(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层次;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终结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要相得益彰,重视综合评价;注意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注重实效;评价要以《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为依据)
(二)评价案例
俄语
(一)评价原则(明确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层化;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注意检测评价结果,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二)形成性评价手段
(三)终结性评价的手段
2、对“评价建议”的范围和内容的理解不一致
现有“评价建议”部分在编排体例、表述结构和方式上的问题,反映了不同学科在理解“评价建议”的服务对象和范围、所应包含的内容及其结构上的不同。以评价对象为例:
美术、音乐、艺术等的“评价建议”将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或学校)的评价纳入进来。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则认为“评价建议”应该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或教学)评价两个方面。在品德与社会的“评价建议”中,学生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并不是作为评价对象,而是作为评价内容的两个方面。
大多数学科则在“评价建议”中只阐述学生评价。
即使将“评价建议”局限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不同学科对其适用范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绝大多数学科将“评价建议”限定为对一线教师实施日常评价时的建议。虽然有些学科如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等提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术语,有些学科如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涉及到书面测验和考试的内容,但在实际论述时,并没有对这些分类加以区别对待,尤其是没有对大规模的、外部的终结性评价给出具体的建议。在述及评价的各种具体方法和形式时,绝大多数学科只是对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简略的描述,并没有指出这些方法彼此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在什么意义或层面上可以整合起来,在设计、实施和应用时的共同的质量标准或要求是什么。
此外,对“评价建议”背后的评价体系理解的不一致,还体现在各学科对评价原则的界定上大相径庭,缺乏共同的标准。例如:
艺术:“评价建议”提出了“全面发展”和“注重差异”两个原则。
品德与社会:“评价建议”中包括三个评价原则,即“认知与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
音乐:“评价建议”的评价原则有四个,即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
历史与社会、物理,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但实际表述的是评价原则。
英语、日语等学科,将所有的评价建议都纳入评价的基本原则。英语“评价建议”中的评价原则有9个,其中前4个原则讲的是评价的目的/功能、学生主体地位、依据标准确定评价目标、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第5、6个原则是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第8、9个原则讲小学和初中的评价;第7个原则是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显然有些方面不是评价的原则。
3、概念术语使用缺乏规范,没有界定或界定不清楚,表述不准确或不恰当
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遣词用语缺乏专业规范,大量专业概念和术语出现,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例如,地理“评价建议”在评价内容部分提到要评价“(5)学生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图解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心理地图的形成状况。(p.158)”该段没有给出什么是心理地图的定义,而内容标准中也并无说明,需要作出解释说明。数学“评价建议”第一部分中提到“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什么才算“延迟评价”,其涵义还需要进一步说明或解释。
此外,概念术语表述不准确或不恰当的情形也常有出现。例如:
语文“评价建议”中多次使用“考察”一词,改为“考查”更为合适。
品德与社会“评价建议”中,提到“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1.学习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3.学习结果。(p.33)”这里,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在本质上也是学习结果。
历史与社会“评价建议”提到,“纸笔测试是对学生在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和简单运用等方面的评价。(p.81)”这里对纸笔测验的界定过于随意。纸笔测验不一定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运用的测量,也有可能用于测量知识的复杂运用。
由于概念界定不清,“评价建议”中有时出现标题与相应内容表述不一致,甚至完全无关的情况。例如:
历史与社会“评价建议”提到“2.主题活动评价……通常是围绕着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设计研究计划,进行相关调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较完整探究过程。(p.81)”标题讲的是“主题活动评价”,但整段话讲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谈及评价的指向。
音乐“评价建议”的“可操作性原则”的描述为“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p.93)”全段除了第一句是可操作性原则之外,其它陈述都与该原则无关。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品德和社会“评价建议”的“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的评价原则的表述中。
4、建议表述抽象空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实质上的指导意义
这也是现有“评价建议”中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建议只是理念层面的阐述,过于抽象概括、泛泛而谈,没有给出所作建议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具体规范和质量要求,不能很好地与学科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现有建议中,如下表述方式非常常见,“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视具体情况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p.47)”这里,什么样的反馈属于正式反馈,什么样的反馈属于非正式反馈?及时和延时反馈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不同反馈的效果有些什么区别?教师在使用时应该如何实施才能保证结果反馈的效果?如此等等,都没有具体的阐述。类似的表述散见于各学科“评价建议”的各个部分,尤以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最为明显。
有些“评价建议”虽然试图结合学科实际情况给出界定和解释,但在可操作性上尚有待改进。例如,各学科在“评价建议”中都强调了评价必须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进行,但在界定学科评价的具体课程目标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具体、不全面、不彻底的情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按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列出该学科课程评价的具体目标。然而,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从认知层次上看,都集中在“运用”水平上。对所谓“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陈述又比较概括,教师难于操作,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要点更是非常上位的教育目标,没有体现该学科的具体特征。而有的评价要求,如“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了解”,只强调了活动方式,对活动结果的要求过于含糊,有可能会导致教师在实际执行时专注形式,忽略实质的情况。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能力是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提出的,而在评价部分,评价目标则是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展开的,没有任何指向探究能力的评价。三维目标的界定也只是给出了应该关注的维度,而没有给出具体的表现水平和评价标准的描述。
《生物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但是少了过程与方法的内容。探究部分虽然给出了具体的任务情景和评价的维度,但是没有评判的标准,也没有谈及如何制定评价标准。
5、对评价案例重视不够,案例使用在代表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上有待改进
现有学科“评价建议”部分,多数学科如语文、物理、美术等通篇没有出现一个评价案例。有些学科虽然提供了案例,但是案例不全面。如生物提供了如何评价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案例,但却没有提供如何评价知识目标的案例,也没有通过案例展示如何采用“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有些学科提供的案例值得商榷。如地理“评价建议”在讨论如何确定评价内容时,提供了一个“中国山脉空间分布格局的辨识”的具体案例。然而该案例更像是一个教学过程,而非一个评价的案例。虽然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本质上也属于评价任务设计的范畴,但作为评价建议,应该选取典型的评价任务作为案例。此外,该学科在讨论通过如何制定评价标准时,提供了一个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评价标准的案例。指出“评价时应关注学生……(1)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3)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审美能力。(《地理课程标准》,p.159)”然而这三个方面应该属于评价属性的维度,而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评价标准。类似将评价维度与评价标准相混淆的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学科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此外,所有提供评价案例的学科都没有从目标确定、任务设计、标准制定、结果评判与解释、信息反馈等环节系统完整地展示一个案例,并提供相应的学生具体反应样例以及相应的评判依据,而是将案例分割,用以说明某个具体的环节。英语、日语等学科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并进行了编排,但也没有针对某个具体案例完整地进行展示如何设计与实施的。
三、“评价建议”部分的修订建议
考虑到国家课程标准的文件性质,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对“评价建议”部分的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进一步修订的三点共识
在考虑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之前,首先应达成如下三点共识。
第一,课程标准作为国家颁布的政策性文本,需要具备和符合一定的质量规范和文本格式。评价建议部分在编排体例和组织结构上应该保持一致性。
第二,“评价建议”的意义在于告诉“用户”(1)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检测课程标准涉及的目标达成程度?(2)如何运用评价来支持教学的改进和学习的改善?(3)如何保证评价过程既体现专业性,又具有教育意义?此“用户”主要是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作业设计者、命题人员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者等。
第三,“评价建议”在体例和结构上的统一并不意味着学科评价特征的丧失。这意味着倡导各学科在遵循上述两点共识的基础上体现评价内容与方式方法上的创新。
(二)关于对象、范围与内容框架
建议“评价建议”只讨论学生学业评价。确切地说,将评价对象与范围限制在如何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上。
考虑到“评价建议”具有指导、普及、规范的基本功能,建议“评价建议”的内容框架聚焦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l         为什么要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
l         如何结合本学科来设计与实施良好的评价?
l         有无其它的评价建议?
表5  关于“评价建议”内容框架的建议
内容框架
建议要点
注意事项
概述
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目标、教学和评价需要一致性
3、评价目的(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
该部分旨在让使用者熟悉“评价建议”的宗旨。该部分无需添加标题。
评价的设计、实施与结果使用
总论:
良好评价活动应该具备的特征: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特别要关注目标达成程度;评价任务设计的科学性(效度;信度;真实任务;公平性),要提供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任务情境为学生所熟悉;没有超出学生所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对特殊需求学生的兼顾等);评价方式的多样和主体多元;评价结果与后继决策和措施的一致性,结果反馈应促进学生的学习。
分论:
1、评价目标的选择或确定(明确界定评价目标的内涵和外延/维度)
2、评价任务的选择或设计(任务简单地说可以分为试题/题型和活动任务两类)
3、评价标准的制订(活动任务的评价标准一般涉及三个方面:①评价的维度;②表现水平的规定;③不同表现水平的实际样例)
4、评价的实施(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评价即教学)
5、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解释应依据目标;反馈应促进学习)
6、关键目标的评价案例展示
在分论部分,各个环节的理念、技术和要求要结合学科的案例加以说明。
其他建议
如可呈现:学科综合能力的评价案例;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其他学科特有的评价建议等。
各学科视需要而定。
(三)关于表述方式
建议“评价建议”的表述要突出要点、简明扼要;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出现的专业术语要进行必要的解释或注释;建议要客观中肯,有针对性,尽量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减少如“……相统一”、“……相结合”、“可以……,也可以……”等语言的出现。
建议对不同内容或条目进行阐述时,首先要确定关键的建议要点,明确不同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关于案例的设计和使用
要高度重视案例的设计和使用。尽量采用具体案例对关键建议进行解释和演示。案例要典型,选择时要注意代表性。案例设计要合理、科学,能起到示范作用。案例的使用要完整,以正向案例为主,少用或不用反向案例。
案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避免以偏概全。要注意案例与所要解释或演示的关键建议的关系,明确建议中哪些方面得到演示,哪些方面没有演示或演示不充分。要明确并指出案例可能导致的对评价建议的误解,区分案例所表明的共性与案例本身的独特性。
案例设计要科学、合理。评价任务的设计案例要有清晰的设计理念,明确案例中情境、内容、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明确案例与具体的课程目标的关系。评价标准(量规)的设计要有明确的评价维度、各维度表现水平的规定,并提供各表现水平的实际表现样例。评价维度要全面、界定清楚,表现水平规定要客观具体,有可操作性。
除了利用案例演示各个环节的理念、技术和要求之外,建议提供1-2个评价关键目标的案例,完整地展示如何从确定评价目标到结果反馈的各个环节,并提供案例中各环节的理论依据和分析要点。案例演示中要提供具体的学生反应的实际样例及其表现水平的评判依据。
(五)修订工作的实施
考虑到各学科“评价建议”修订工作者对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系统的构成及其相关关系、评价活动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评价建议”对象与范围等相关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不一致,建议首先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然后再进行后继的修订工作。
[①] 在本报告形成过程中,刘坚、王云峰、马云鹏、罗星凯、王少非等专家提供的许多指导与支持,申宣成、何珊云、王中男、李锋、傅彦、叶海龙、蔡文艺、林荣凑等同志帮忙做了许多具体的事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