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工程研究院:美国遭遇“走后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4:22

美国遭遇“走后门”



  我们中国人“走后门”早已习以为常了。在一个人情债重于泰山,人与人、人与单位、上下级之间的依附关系无处不在的国度里,“走后门”实在是无奈的选择。
  那么在地球村的另一边,人们又是如何对待类似的问题呢!
  亨利·罗索夫斯基教授,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担任院长长达11年之久。他说,若干年前,哈佛大学曾经以“素质太差”为由而拒收一位女生。然而,由于这位小姐的祖父是哈佛大学的主要捐款人和该校校友会的头头,所以学校感到十分为难。为慎重起见,校方委派一位负责招生的院长亲自登门拜访,以便做些解释。出人意料的是,当老人明白校方来意后,不仅没有恼火,反而如释重负地说:你们正好帮了我一个忙,今后再有朋友来求我“走后门”的话,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拒绝他了。因为我可以告诉他,我的话不算数,这个学校连我的孙女都不收。
  另一件事正好相反:在罗索夫斯基担任院长期间,西亚地区有位富翁的儿子要考哈佛,虽然这个孩子的功课很好,但是做父亲的还是多次打电话来请求照顾。当孩子依靠自己的实力被录取后,富翁特意派人送来一封信表示感谢。第二天,当罗氏发现信封里装有两张价格昂贵的旅游机票时,不仅当即把机票退了回去,还给富翁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信中,他向对方指出,他这样做对于那个“很有能力的孩子”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行为,同时,他又用有点故做神圣的口气告诉这位父亲,什么是西方对功德的信念,什么是个人的成就以及什么是适当的捐赠。这种不卑不亢的做法,让人肃然起敬。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对于“走后门”的这种态度,完全是通才教育的结果。美国有一本书名为《美国校园文化》,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由于通才教育的唯一宗旨就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所以“美国的4年大学生活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就是接受通才教育的机会”。为此,他曾经在一份重要文件中“试图为现代通才教育制定一个标准”。总之,如果不重视通才教育,而是仅仅以功利为目的,大搞所谓专才或职业训练的话,那么受教育者思想水平和精神面貌就不堪设想,全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就会越来越坏。
  【摘自《新闻信息报》7月13日~19日 智效民/文】


大河文摘报2004-09-01 00:00:00
责任编辑:管理员 〈新闻茶座><关闭窗口>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