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跟你说好久不见:在全市“加大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18:16

在全市“加大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XXX

(2010年6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加大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主要目的是动员全市各级和广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失时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构筑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不断提升XX综合经济实力。近年来,全市上下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创新成果加快涌现,“创新型XX”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连续四次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的殊荣。刚才我们隆重表彰了一批科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无锡一批新崛起的新兴产业,考察了一些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特色园市,深深感受到了先进地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澎湃势头和新一轮竞争的巨大压力。希望大家更好地认清自身发展的差距,更好地坚定转型升级的决心,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的实践,真正把加大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这场硬仗打成一场主动仗、漂亮仗。下面,我根据这次会议的主题,讲几点意见。

一、要以时不我待的行动投身转型升级

加快转型升级始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源于不变不行的现实忧患。从国际形势看,转型是大势所趋。一场世界范围内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的战役已经打响,世界经济大竞争、大调整、大洗牌的新时代全面开启,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培育危机后引领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美国正在着手发展新能源替代,日本在实施绿色新政(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发电量),欧盟在发展低碳经济。从国内形势看,转型是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转变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当前国内通胀压力正在加大,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土地、金融、环境等资源要素的硬约束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粗放落后、资源依赖型的发展将更加难以为继。从竞争态势看,转型正千帆竞发。周边先进地市转型升级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成效,更加深了我们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无锡培育物联网、太阳能、集成电路等一批成长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半壁江山;现又开始实施千人计划,即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力争到2020年左右,把无锡建成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高品质人居环境的“东方硅谷”。昆山以培育5000亿元新增长点为三年目标,将建设十个科技创新载体、十个服务业集聚市、十个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十条主导产业链。扬州大力发展“三新一网一书(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电子书产业)”,出台了《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光电城”,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第六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从发展阶段看,机遇决不容错失。XX已经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化中期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动,而中后期要靠科技拉动和创新驱动,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果说,XX在发展乡镇企业的第一次经济转型中抢先了一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中稍逊了一筹。当前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第三次经济转型将是XX缩短历史差距、实现跨越争先、抢夺发展优势的战略关键,是我们必须抓住的历史机遇,更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长江三角洲地市市域规划》正式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将长三角定位于亚太地市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期望依托正在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上海这一强大核心,把长三角作为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重点。规划同时提出了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市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八大任务和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更将进一步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融合与现代化提升。在当前经济形势持续回升向好、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的难得“天时”面前,在XX市域交通加速融入“上海半小时经济圈”、发展平台日益完善成熟的优越“地利”面前,在全市干群合力同心、企业发展求新求高的有利“人和”面前,全市上下都要有强烈的机遇感和紧迫感,迅速肩负起迫在眉睫的转型重任,不失时机地夯实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不失时机地细化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不失时机地制定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不失时机地抓好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真正做到把握规律主动转,立足长远全面转,抓住机遇加快转,努力在国际产业调整布局中赢得主动,在第三次经济转型中赢得先机,在长三角加速融合中赢得地位。

二、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狠抓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有效投入持续加大,经济总量迅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下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市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XX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优。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去年占GDP比重仅为3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省、市近40%的平均水平。而且传统商贸等服务业占三产增加值的40%,而金融、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仅为23%。制造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偏高,纺织、化工、冶金三大行业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仍然达到50.7%。二是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去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工业企业(集团)仅有2家,江阴有7家企业超过200亿元,4家超百亿元。张家港沙钢集团销售近2000亿元,已进入世界500强。我市上市企业仅为5家(包括上个月刚上市的常发),低于江阴(23家)、萧山(18家)、张家港(12家)、绍兴(13家)、宜兴(10家)。而且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价值链的低端,终端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利润为357万元,低于全省(674万元)、低于常州(426万元)。三是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够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8%,而常州为4.8%,民营科技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2%,而常州为24.6%;我市拥有市级以上“二站三中心”123家,占全市总数的31.6%,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只有1家和34家,仅占全市的25%和21%;去年,我市有近7成规模企业没有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列全市倒数第二;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和专业技术人才数分别为11.7万人和9.6万人,仅占全市的20%和27%。四是投入产出效率还不够高。企业购置土地、建设厂房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较高,而真正扩大生产能力、直接提高产品层次的仪器装备、品牌建设、人才引进的投入所占份额不高。2009年,我市每投入1元与GDP之比为2.0,低于江阴(3.42)、昆山(4.07)。五是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还不够大。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早,2009年实现产值209亿元,而昆山目前已拥有LG、住友、三星、龙腾等3600多家电子企业和400余家IT台商,台湾省十大笔记本电脑企业中已有6家落户昆山,2009年实现产值3282.4亿元。我市发展前景较好的风电产业2009年实现产值12亿元,而盐城已达50亿元,江阴已达75亿元,江阴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风电产业链,风电设备制造约占到江苏省的13%、全国的2.8%,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我市正加快发展的LED产业去年实现产值2亿元,而扬州已达到92.3亿元,并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全省唯一国家首批“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同时,对我市广大企业来讲,面临着环境对企业转型的迫切要求。XX是太湖上游的水环境敏感市,保护水源将成为今后长时期的艰巨任务,近乎苛刻的环境要求,逼迫我们加快淘汰污染型企业,发展清洁型、环保型产业。面临着资源对企业转型的迫切要求。国家土地利用形势只会紧而更紧,每年分配的土地指标也是少之又少。同时,根据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我市允许建设市土地为7.4万亩,目前已用3.8万亩,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面临着市场对企业转型的迫切要求。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我们可以看到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技术与品牌优势大、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议价能力和转嫁能力强的产业链上中游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

因此,转型升级已成为提升市域产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成为解决发展空间、资源瓶颈、环境容量等现实难题的唯一出路。我们唯有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痛下决心,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质量上狠下功夫,在加快自主创新,抢占产业链高端上先下高招,

加快建立以创新主导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谋求突破的新的发展方式,才能让XX经济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加有力、更加从容、更加稳健。

三、要以科技创新为关键加速转型升级

转型引领跨越,创新决胜未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因此我们抓转型升级,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大的引擎和最后的机遇,紧抓不放、不懈追求、全力突破。要围绕创新壮大主体。抓创新促转型,最根本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全面落实好鼓励和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创新型规模企业和成长型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鼓励规模企业主动增加研发投入,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实现从跟踪模仿生产加快转向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加快引进符合XX产业发展方向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XX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积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全市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到2012年,全市要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创建10家以上国家级“三站三中心”和创业平台,亿元企业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新兴产业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要围绕创新广聚人才。“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省委梁保华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关键要靠人才支撑;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特色基地,关键要建设人才高地。无锡在国内领先的三大产业,都有领军人物为高标杆:新能源有施正荣及其团队,物联网有刘海涛及其团队,集成电路设计有7位在全国排名前10的科学家。我们要真正把人才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千方百计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努力构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为广大创新创业人才在初创期提供“保姆式”服务,在成长期提供“导师式”服务,在成功期提供“保安式”服务,真正实现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实施一批关键项目,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年内要确保再引进海归人才200名以上。要围绕创新做强载体。创新资源、创新人才是“候鸟”,哪里“平台”优、“气候”好,就往哪里飞。要按照“优势互补、功能互通、错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提升津通国际工业园、长三角模具城、XX科创中心等9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加快培育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引进和发展创投、风投、种子基金、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担保公司,加快筑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理想栖息的“金巢”。要围绕创新优化机制。要把政府引导的有形之手与市场倒逼的无形之手紧密结合起来,彻底打破不利企业创新的机制性障碍,坚决消除影响企业创新的不合理陈规,大力推广“自愿互利、职责明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更加充分地发挥好“科技镇长团”和“科技双挂”干部的作用,倾力打造科技研发、孵化、转化一条龙的快捷通道,使XX真正成为各类创新载体水乳交融、各类创新要素竞相集聚、各类创新成果迅速转化的创新高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乡镇科技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强化各类科技经费的专项使用、规范使用和高效使用,让各类创新资源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要以四大计划为重点引领转型升级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盲目转更不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要求,着眼于国际产业发展最新变化,着眼于全球科技发展最新趋势,着眼于XX产业基础和自身优势,以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为工作主线,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传统产业提升计划、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培育计划等“四大计划”,尽快形成我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第三产业繁荣兴旺的喜人局面。一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单纯依靠传统产业的调整创新来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将是一个渐进式的缓慢过程,如果超常规地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将对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跨越式的突破性作用。我们要把壮大高科技新兴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尽快培育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从而使全市的产业结构有一个大的提升,产业形态有一个大的变化。3年内新兴产业累计投入要超过1000亿元,建成12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要争取达到3500亿元,比2009年增长1倍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争取达到75%,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撑XX未来发展的新的坚强支柱。二是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作为当前需加紧攻克的难点所在,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要围绕服务制造业升级,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八大街市”、高新市城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市、沿运河市场物流市、邹市镇专业市场市等服务业重点板块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加快建成一批重点项目。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年均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在150万平方米左右,年销售面积不低于120万平方米。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一古一今”(春秋淹城和环球动漫嬉戏谷)和中华孝道园、姬山古镇等重点景(市)点建成开放,努力创成2个国家5A景市,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三年要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600亿元,到2012年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服务业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5%。三是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我们既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也不能丢掉传统产业优势。我们要重点改造提升冶金、化工、纺织、地板、灯具等我市传统产业,紧紧围绕装备水平提升、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文化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升等“六个提升”的要求,推进传统产业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积极加快品牌创建和标准制订,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使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三年内,要确保累计实施提升改造投入40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品牌超过20只,节能折合标煤80万吨。要按照“高效化、绿色化、品牌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到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要达到80%,建成万亩以上农业园市4个,千亩以上农业园市12个,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50只以上。四是大力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计划。要围绕提升市域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全力推进大产业、大集团、大市场建设,迅速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优势、规模优势、集聚优势的千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行业争先、技术领先、效益优先的百亿企业,到2012年,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冶金等三大产业要跻身千亿产业行列,新兴产业要形成10个百亿企业,传统产业要形成2个百亿企业,其中中天钢铁要努力向千亿大企业迈进。同时要形成5个超百亿服务业企业,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湖塘纺织城要加快成为超双百亿大市场。

五、要以创新园市为抓手突破转型升级

要加快转型升级,必须依托一批创新园市来集聚新兴产业,引导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XX在建设创新园市上要重点实施好“1148”工程。第一个“1”就是常州科教城,是常州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市“一核八园”的强大核心。XX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全面加强与科教城的对接互动和服务,争取依托这一核心,集聚更多国内外一流科教资源,转化更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科研成果。第二个“1”是低碳示范市,XX高新市是江苏省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市试点单位,我们将借助这一平台,努力建设成为集低碳产业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应用与展示、教育培训、低碳社市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低碳示范市,将成为带动全市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市和试验市。“4”是我市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市“一核八园”中的“四园”,即风力装备、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产业园。“8是我市已具一定产业基础和重点发展的8个新兴产业基地,即轨道交通、新型电子元器件、现代家电、工程与动力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光伏、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材、信息产业等基地。这些创新园市和基地是XX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也是实施“四大计划”的主阵地。要依托重点企业做强产业龙头。要重点扶持各创新产业中的重点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制订专门的政策,强化政府服务,以重点企业的加快做大做强,带动产业的裂变扩张,争取早日涌现一批超50亿元、上百亿元的新兴航母企业,带动上500亿元甚至千亿元大产业的形成。要做优专业配套强化产业支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国家级LED产品检测中心、风力研究院、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技术平台、检测平台以及融资平台,为创新园市提供专业化的产业服务平台。要加大产业链招商加快项目集聚。要瞄准产业链重点环节,进一步聚焦国际国内的产业龙头企业,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依托现有重点企业,加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速集聚一批优势配套企业,努力引进一批新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以源源不断的项目做大产业集群。要争创重点基地争取各方支持。要紧锣密鼓抓好省级、国家级重点产业基地、示范市创建,抢抓机遇实施“金太阳”、“十城万盏”等试点工程,不遗余力地争取土地、资金、政策等各方面支持。要集中各方力量服务园市建设。要加大园市建设的组织推进力度,园市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推进小组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积极指导、协调、推进好园市的发展。两大开发市要强化责任意识,对照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市各项指标要求,加快完善规划布局,积极优化功能设施,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各镇要依托自身优势,围绕服务创新园市,努力建设特色配套产业基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市镇共建力度,鼓励互相引荐项目,形成互动共促的良好机制,通过各方力量的整合,更好地推动支持政策向创新园市倾斜,发展资源向创新园市集聚,优秀人才向创新园市集中,加快把创新园市建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新兴产业的集聚市、集聚集约的示范市、转型升级的先行市。

六、要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助推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一项覆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打赢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必须加快发展思路理念、工作体制机制、领导方式方法的转变,做到统筹全局,创新思路,大胆开拓,突出强化“五个结合”。一是要把转型升级与推进城市化相结合。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在产业转型,产业转型的支撑点在城市转型。一个城市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设施配套、完善的功能服务和兴旺的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充分集聚到高层次人才和其他优质资源,就不可能有效承载起对高层次人才和现代服务业高度依赖的创新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化步伐,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适宜新兴产业成长发育的平台载体,全力营造适宜高层次人才生活创业的优越环境,努力以城市的转型升级来有效支撑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二是要把转型升级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兴产业选择落户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低碳经济、高新经济、智慧经济的重要特征。我们要牢固确立“抓环境也是抓发展,抓环境也是促转型”的理念,真正把生态文明创建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用更加清新秀美的生态宜居环境,吸引新兴产业加快集聚;用更加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倒逼传统企业加快转型;用更多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低碳产品的推广运用,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三是要把转型升级和关注百姓民生相结合。转型升级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更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造福民生作为转型升级的出发点,把依靠群众作为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把成果让群众共享作为转型升级的落脚点,努力以更新的统筹理念来抓好转型,以更强的民本意识来推进转型,以更好的和谐氛围来保障转型,控制转型风险,化解转型矛盾,减少转型阵痛,大力发展促进就业的先进制造业、改善民生的现代服务业、造福农民的现代高效农业,真正做到转型升级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与与群众收入的显著增加成正比,与社会事业的全面繁荣相协调,与人民生活的大幅提升相同步。四是要把转型升级和加大政策支持相结合。我们要把促进转型升级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进一步整合原有各项政策,加快出台一批鼓励企业创新、鼓励人才引进、鼓励创新资源集聚的重大政策,着力争取一批上级支持政策,让各类政策、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向新兴产业聚焦,向高新企业倾斜,向创新人才靠拢,有效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今后三年,全市每年用于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专项基金将达到3.5亿元,各镇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得低于1%。五是要把转型升级和抓好当前发展相结合。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我们既要着眼长远抓经济转型升级,又要立足当前抓目标任务完成。要继续全力实施好“五大行动”,一以贯之推进好重点工作,一着不让推进好重点板块,一鼓作气推进好重大项目,确保上半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双过半”,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加快转型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志们,加大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XX的长远发展。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抓重点、克难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增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后劲更足,不断开创XX科学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