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的阅读理解:戴明的14點質量管理法--海边的卡夫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09:07

戴明的14點質量管理法

                                      

“質量是一種以最經濟的手段,制造出市場上最有用的產品。”

                           ———戴明

  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他對世界質量管理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享譽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質獎”,至今仍是日本品質管理的最高榮譽。作為質量管理的先驅者,戴明學說對國際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始終產生著異常重要的影響。

  戴明學說簡潔易明,其主要觀點“十四要點”成為本世紀全面質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論基礎。

  戴明的“十四要點(Deming’s 14 Points)”

  1.創造產品與服務改善的恆久目的

  最高管理層必須從短期目標的迷途中歸返,轉回到長遠建設的正確方向。也就是把改進產品和服務作為恆久的目的,堅持經營,這需要在所有領域加以改革和創新。

  2.采納新的哲學

  必須絕對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產品和松散的服務。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檢驗來達到質量標准

  檢驗其實是等於准備有次品,檢驗出來已經是太遲,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確的做法,是改良生產過程。

  4.廢除“價低者得”的做法

  價格本身並無意義,只是相對於質量才有意義。因此,只有管理當局重新界定原則,采購工作才會改變。公司一定要與供應商建立長遠的關系,並減少供應商的數目。采購部門必須采用統計工具來判斷供應商及其產品的質量。

  5.不斷地及永不間斷地改進生產及服務系統

  在每一活動中,必須降低浪費和提高質量,無論是采購、運輸、工程、方法、維修、銷售、分銷、會計、人事、顧客服務及生產制造。

  6.建立現代的崗位培訓方法

  培訓必須是有計劃的,且必須是建立於可接受的工作標准上。必須使用統計方法來衡量培訓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現代的督導方法

  督導人員必須要讓高層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當知道之後,管理當局必須采取行動。

   8.驅走恐懼心理

  所有同事必須有膽量去發問,提出問題,或表達意見。

  9.打破部門之間的圍牆

  每一部門都不應只顧獨善其身,而需要發揮團隊精神。跨部門的質量圈活動有助於改善設計,服務,質量及成本。

  10.取消對員工發出計量化的目標

  激發員工提高生產率的指標、口號、圖像、海報都必須廢除。很多配合的改變往往是在一般員工控制范圍之外,因此這些宣傳品只會導致反感。雖然無須為員工訂下可計量的目標,但公司本身卻要有這樣的一個目標:永不間歇地改進。

  11.取消工作標准及數量化的定額

  定額把焦點放在數量,而非質量。計件工作制更不好,因為它鼓勵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礙墓層員工工作暢順的因素

  任何導致員工失去工作尊嚴的因素必須消除,包括不明何為好的工作表現。

  13.建立嚴謹的教育及培訓計劃

  由於質量和生產力的改善會導致部分工作崗位數目的改變,因此所有員工都要不斷接受訓練及再培訓)。一切訓m都應包括基本統計技巧的運用。

  14.創造一個每天都推動以上13項的高層管理結構

PDCA 循環

  戴明博土最早提出了PDCA循環的概念,所以又稱其為“戴明環”。PDCA循環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P、D、C、A四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義如下:

  1 P(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劃的制定;

  2 D(DO)——執行。執行就是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3 C(Check)——檢查。就是要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4A(Action)——行動(或處理)。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予以標准化,或制定作業指導書,便於以後工作時遵循;對於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PDCA循環有以下四個明顯特點:

  1.周而復始

  PDCA循環的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完結,而是周而復始地進行。一個循環結束了,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可能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再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依此類推。

  2.大環帶小環

  類似行星輪系,一個公司或組織的整體運行體系與其內部各子體系的關系,是大環帶動小環的有機邏輯組合體。

  3.階梯式上升PDCA循環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的循環,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過程。

  4.統計的工具

  PDCA循環應用了科學的統計觀念和處理方法。作為推動工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稱為“四個階段”、“人個步驟”和“七種工具”。四個階段就是P、 D、C、A八個步驟是:

  1分析現狀,發現問題;

  2分析質量問題中各種影響因素;

  3分析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

  4針對主要原因,采取解決的措施;

   ————為什麼要制定這個措施?

   ————達到什麼目標?

   ————在何處執行?

   ————由誰負責完成?

   ————什麼時間完成?

   ————怎樣執行?

  5執行,按措施計劃的要求去做;

  6檢查,把執行結果與要求達到的目標進行對比;

  7標准化,把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制定相應的標准;

  8把沒有解決或新出現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通常,七種工具是指在質量管理中廣泛應用的直方圖、控制圖、因果圖、排列圖、作關圖、分層法和統計分析表等。

  戴明學說反映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全面性,說明了質量管理與改善並不是個別部門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層領導和推動才可奏效。戴明學說的核心可以概括為:

  1.高層管理的決心及參與;

  2.群策群力的團隊精神;

  3.通過教育來提高質量意識;

  4.質量改良的技術訓練;

  5.制定衡量質量的尺度標准;

  6.對質量成本的分析及認識;

  7.不斷改進活動;

  8.各級員工的參與。

  戴明博士有一句頗富哲理的名言:“質量無須驚人之舉。”他平實的見解和驕人的成就之所以受到企業界的重視和尊重,是因為若能有系統地、持久地將這些觀念付諸行動,幾乎查以肯定在全面質量管理上就能夠取得突破。    Deming‘s 14 Points for Management
1. Create constancy of purpose toward improvement of product and service, with the aim to become competitive and to stay in business, and to provide jobs.
2. Adopt the new philosophy. We are in a new economic age. Western management must awaken to the challenge, must learn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take on leadership for change.
3. Cease dependence on inspection to achieve quality. Eliminate the need for inspection on a mass basis by building quality into the product in the first place.
4. End the practice of awarding business on the basis of price tag. Instead, minimize total cost. Move toward a single supplier for any one item, on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of loyalty and trust.
5. Improve constantly and forever the system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 to improv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and thus constantly decrease costs.
6. Institute training on the job.
7. Institute leadership (see Point 12). The aim of supervision should be to help people and machines and gadgets to do a better job. Supervision of management is in need of overhaul as well as supervision of production workers.
8. Drive out fear, so that everyone may work effectively for the company.
9. Break down barriers between departments. People in research, design, sales, and production must work as a team, to foresee problems of production and in use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with the product or service.
10. Eliminate slogans, exhortations, and targets for the work force asking for zero defects and new levels of productivity. Such exhortations only create adversarial relationships, as the bulk of the causes of low quality and low productivity belong to the system and thus lie beyond the power of the work force.
11 a. Eliminate work standards (quotas) on the factory floor. Substitute leadership.
11 b. Eliminat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Eliminate management by numbers, numerical goals. Substitute leadership.
12 a. Remove barriers that rob the hourly worker of his right to pride of workmanship.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ervisors must be changed from sheer numbers to quality.
12 b. Remove barriers that rob people in management and in engineering of their right to pride of workmanship. This means, inter alia, abolishment of the annual merit rating and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13. Institute a vigorous program of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14. Put everybody in the company to work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is everybody‘s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