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伊人mp3:中国人要读读这本书 - 读赛珍珠《大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59:12

中国人要读读这本书

——读赛珍珠的《大地》

韩星孩

 

 

赛珍珠(Pearl S. Buck或Pearl Buck)( 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国作家。1932年借其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克托·弗莱明(Victor Fleming),美国电影导演,1937年导演《大地》,1939年因《乱世佳人》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我以前以为用“珍珠”当女人的名字是俗气的,这多少影响了我对赛珍珠这位作家的好奇。我第一次听到《简·爱》这部小说名字就好奇了,于是就看了。向来我会受作家或者小说的名字影响,今后估计还会这样。

我似乎在哪里听说别人转述文学专家的话,赛珍珠的《大地》获得诺贝尔奖纯属巧合,她写中国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并不怎么样。我听别人转述文学专家大师的话,雨果的《悲惨世界》、卡夫卡《城堡》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必须要看的文学经典,于是我高中的时候就糊里糊涂地算是看过了。《大地》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写中国农村的小说,我肯定是要看一看的,哪怕检验一下它写的到底有多烂也好。但因为听了传说,所以,这个小心愿是可以不断推迟的,足可以推迟到退休之后。

一天晚上,闲着无事,在网上瞎逛,就看到了获得美国1937年奥斯卡大奖的好莱坞电影《大地》。黑白片,让我奇怪的是,整个环境都是中国的,但演员都是老外,老外的动作和神情都很中国人。电影里出现的山水风貌、村庄房舍、灶台农具、耕牛犁田、放鸭子、轱辘井打水都是很中国的,演王龙老爸很像老外的老海盗,但对着中文字幕看起来我也完全把他当作中国老人了。当然演得最神的是阿兰,模糊的画面上我很难想到她是美国女人演的。印象最深的是“革命了”的场景,从没有看到这样密集的人群去抢富人家,那可真是大场面。这是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也很吸引人。穷人黄龙不断买地,想成为地主,因为大旱而饥荒而逃难到大城市,革命的混乱中,他们捡到一笔珍宝,回来买了地,成为大地主。富裕之后,黄龙造房娶妾。小妾和小儿子有染,小儿子被赶出家门去当兵。后来有蝗灾——那又是一个大场面——通过蝗灾,黄龙又认识到自己和土地的感情,心思又回到劳动,而不是享乐。在大儿子娶亲的晚上,阿兰病死了。

于是我上网上书店买《大地》,但是网上没有——网上没有的,往下书店一般更没有。委托朋友到几个大学的图书馆借,结果也没有。于是网上寻找《大地》的电子版本,在万松小说库里找到了一个不是很全的版本,也没有写翻译者的名字。

这天是王龙结婚的日子。清早,床上支着的帐子里还黑乎乎的,他睁开眼睛,想不出这天和往日有什么不同。房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他年迈的父亲的微弱咳嗽声。他父亲的房间在堂屋的另一头。与他的房间对着。每天早晨,他首先听到的便是父亲的咳嗽声。王龙常常躺在床上听着他父亲咳嗽,直到听见父亲的房门吱的一声打开。咳嗽声渐渐近了时才起床。

但这天早晨他不再等了。他一跃而起,把床上的帐子推到一边,这是个朦胧的、天色微红的黎明,风吹动着窗户上一块撕破的窗纸,透过小小的方孔,露出一片发亮的铜色天空。他走到那个窗孔附近。把窗纸撕了下来。

“春天来了,我不需要这纸了。”他低声说。

这是开头几段。第一句就交代了情节:结婚——王龙出现了,而新娘是谁呢?这可是最明显的伏笔。第二句就让我有了感觉,“想不出这天和往日有什么不同”,所有第一次结婚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吧,这就是“人性”吧。第一段还写了年迈的父亲,总是咳嗽——这也差不多是全世界老头的共同“人性”。房子里只有两老头,需要一个女人,需要孩子。读到第三段,主人公的第一句话,“春天来了,我不需要这纸了”,我喜欢,春天既和结婚呼应,又和土地的丰收呼应,这句朴实的话却很有诗意——凭借着这开头,《大地》的文学品位就吸引了我。

由于先看电影,所以,王龙在我心中的形象是那个老外演的王龙,但在我心里还是把他当作中国人。

然后津津有味地往下读。“你为什么这样浪费呢?喝茶叶好比吃银子呀。”王龙老爸心疼茶叶的话我小时候是听过几次的,所以这话就好像是我爷爷说的。然后洗澡,又是一番对话,估计小说开始前,他们每一天早晨都是这样类似的对话。

然后羞涩地去迎娶新娘,这样单枪匹马地去娶一个大人家的烧饭丫头,那就在旧中国也是很有戏剧性的。买什么菜,如何打通门房进到大院子,作者一一细细地写来。

我津津有味地读下去。阿兰的种种太熟悉了,她就是典型的中国穷苦母亲的形象。后来饥荒。我只经历过贫穷,但没经历过灾荒,但常听老人们聊起荒年。他们说不清具体的时间,是在集社、炼钢铁之后。爷爷跟我讲过,全家饿得肚子发胀,吃糠,吃树皮草根,吃得大腿上的皮就像一层衣服能揭起来——这个细节《大地》里也用了同样一个比喻。

电影和小说里都以在革命中捡到横财而改变命运,但小说更加细致,全家如何坐上火车,如何搭着草席棚当房子,如何讨饭,王龙如何拉黄包车都写得非常仔细。

王龙发了以后,他慢慢从贫农转变为地主,过地主的生活。只有阿兰一直没变,她的气质还一直和“大地”保持一致,所以电影的最后一句话,是王龙对着迎娶她那天种下的桃树说:阿兰,你就是大地。

通过网络,我知道了赛珍珠的一些情况。父亲是美国到中国的传教士,她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几个月大就到中国,在中国长大,后来去美国念大学,大学毕业后回中国,1942年离开中国,后来再也没有机会回来。先后在清江浦、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了18年。

1931年,《大地》在美国出版,成为1931年和1932年全美最畅销的书,并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荷兰文、瑞典文、丹麦文、挪威文等译本。1932年,赛珍珠凭借这本书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1938年12月,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正是南京沦陷一周年光景。

赛珍珠的获奖引起了福克纳等美国文学专家的批判,中华民国政府也不赞成,觉得丑化了中国人,丑化了政府形象,后来美国情报局怀疑她亲共,而新中国政府也没有把她当作朋友。她获得殊荣之后却似乎遭到了全世界的冷落。网络上能看到的关于赛珍珠的研究和纪念活动,主要也是江苏的一些大学和地方政府在做,多多少少有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但这也比没有好。

赛珍珠或许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一个复杂的遭遇,但这就是中国人的复杂性,也是世界人的复杂性,复杂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在网上书店和杭州几个大学图书馆找不到《大地》,我为此感到悲哀。在所有描述中国的小说中,《大地》系列是独特而且优秀的,不仅让老外看到了中国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孝敬的仪式、精美的生活、大家庭的摩擦、在集体灾难面前的抗争、处境改变对心境的影响、追求美色同时又不忘糠糟情真,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地主家族三代人演变的传奇。从王龙到他的儿子和孙子,三代人是一个家族的现代化历程。王龙是勤劳加好运气而成为大地主,他的儿子们或当地主、财主或当军阀,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阶级,而他的孙子则去美国留学,回来参加新时代建设,成为那个时代最新鲜的血液的组成。那个时候就有关于城乡差别,关于古城拆迁改造的情景,现在看来不无触动。尤其是王源在美国留学的情景,简直都像当下流行的中国人在**一类的电视剧了,王源关于文化冲突、关于在中国、美国都感觉不是自己的家的漂泊感也将是一个永恒的现象,这也正是赛珍珠本人的心路。

赛珍珠的作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赛珍珠作品的命运则是世界历史演变的一种投射,越忽略她,越说明对它的重视。中国人应该看看赛珍珠的作品,看看这个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性对20世纪初期中国人生活的“现场报道”,因为她特殊的视觉和感情,反而使得她比本土作家的感受更加客观而全面。

或许,中国人对赛珍珠的阅读还刚刚开始。

 

2010年3月22日于杭州幸福里公寓


《大地》电影在线观看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6bASbe6g5w/

 

《大地》三部曲在线阅读地址(部分内容缺失)

http://www.wansong.net/html15/29528/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