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秋天课文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 观 潮 》 教 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13:01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观  潮 》 教 案

                     撰稿人:杨启峰    徐克方

 【相关标准陈述】

l           《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相接近的表述: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能文从字顺、有创意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学会合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l           《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最相接近的表述:

1.准确流畅诵读古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2.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l           《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最相接近的表述:

1.注意对象和场合,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2.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内容与学情分析】

《观潮》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理解这篇文章不难。因此本文应将重点放在诵读、赏析上。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翻译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会分析精美语句,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受意境,并将自己的所想恰当的讲给同学。

3.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读文章。

【评价活动方案】

1.评价任务:(1)分组译读课文,赏读课文;(2)现场解说——让我为你做导游。

2.评价标准:

(1)译读课文时,要准确翻译出关键字词的意思;(2)赏读课文时,要把握好写景顺序和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3)现场解说,要能整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描述水军演习和吴儿弄潮的场面。

3.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4. 评价后的修正措施:

(1)老师点拨、引导;(2)小组内或小组间补充。

【教学活动方案】

一、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汹涌澎湃的钱塘潮录像。让学生直观体验钱塘潮的雄壮,营造氛围。

同学们,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钱塘潮的胜景。李白有诗云:“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都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苏轼也有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南宋周密的《观潮》,去尽情感受钱塘潮的魅力。(接着交代学习任务,见上文“教学目标”)

二、译读课文

1.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尽量做到:

l   读准字音和节奏;

l   读通读顺,感觉舒畅;

l           用心感受宏大气势,品味文字生动之美。

2.译读课文。大家可借助工具书,并根据平时积累,边读边译。

l           按平时分组合作翻译课文;

l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小组间讨论;

l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3.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同学交流;

课堂发言,师生共同更正;

教师准备:海潮  演习  弄潮  人潮

三、赏读课文

1.课文内容赏析。

找出文中你比较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l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同学交流;

l  课堂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l       教师准备:

(1)第一段第3句写潮来之景。这个句子由远而近,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直接描绘潮来时的情景,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第四段:这真是“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这段写了江岸上的观潮者。如果说第一节表现的是风景美,那么第二三四节表现的是风景美、风俗美。

(3)老师在点拨时,可让学生意识到:那时那地那人的独特美——风俗美、文化美。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2.现场解说——让我为你做导游

l  活动要求:

大家以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描绘的“水军演习”“吴儿弄潮”两个画面为例子,展开丰富想象,尽量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描述水军演习和吴儿弄潮的场面;小组合作设计,每组推荐两人解说。

l       老师播放录像,模拟直播(画面:水军演习、吴儿弄潮)

l       教师现场采访其他学生:请问这位游客,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你能介绍介绍岸上游人的情况吗?据说观潮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大潮袭来的速度是每秒8-9米,世界短跑冠军可能还有一拼。那你们为什么还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班级分享/评价后:优秀“导游”们整理导游词,张贴在教室宣传栏里,大家同分享)

3.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带着以上的理解与想象,学生再读文章,感受语言美、风俗美。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