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咏雪的译文:揭秘“毛主席亲自出门迎接粟裕”及“淮海第一功”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56:50

现在各类军事历史著作中,谈及所谓“粟裕不南下”的政策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件事,那就是毛泽东在城南庄亲自出门迎接粟裕,并做如下记载:

 

5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正在花山村的一间房子里开会,听见外面有人和警卫人员打招呼,毛泽东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惊喜地对大家说:“粟裕来了!”

 

在大家起身的同时,毛泽东已经迈开大步,跨过炭盆、迎到门外去了。

 

快步走出院子去迎接下面来的将领,这在毛泽东还是第一次。

 

两人一见面,毛泽东首先发话说:“粟裕,我们在等你!”

 

此说的最早出处,来自一本书,叫做《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此书于2000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这个史实的出现,似乎言之凿凿,成为定案。

 

但是,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在此,做一考证。

 

首先,是此书的文体与手法,究竟定位为文学作品,还是定位为历史记载?

 

显然,这不是历史记载,而是文学作品。从文中的记载看,一些事情,是难以得到确认,而是文学风格十足、想象力也十分丰富的。例如,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周恩来对粟裕的来电也深感震动,但他此时却沉住气冷静地说:“主席,先不要着急。我的意见是请粟裕立刻来河北,向主席当面汇报,讲清他的想法为好。”

 

朱德也说:“可以叫他来一趟嘛!”

 

“那好!”毛泽东当机立断,“立刻发电报,今日是4月28日,请粟裕务必于5月5日以前赶到这里,向中央军委当面汇报。”

 

------显然,这样的对话,作为卫士的李银桥等,是无法,也不可能得知的。

 

因此,该书记载上的“历史性”,是不能得到确认的。

 

其二、“粟裕前往城南庄事件”,在记载内容上有作者脱离历史事实的“文学想象”存在。

 

粟裕到城南庄的日期,就有重大失误。书中这样记载:

 

5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正在花山村的一间房子里开会,听见外面有人和警卫人员打招呼,毛泽东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惊喜地对大家说:“粟裕来了!”

 

真实的史实,是什么呢:

 

查《陈毅年谱》:(1948年)4月27日: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做总结报告。(晚上,与粟裕离开濮阳前往中央)

 

4月30日:抵阜平城南庄,参加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在会上,陈毅、粟裕、李先念详细汇报了中原的情况。会议还研究了在华北、中原解放区建立统一的中央局、政府和军区的问题。5月7日。会议结束。

 

《粟裕年谱》这样记载:25日,毛泽东提议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议题之一是“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30日,与陈毅一起到达阜平县城南庄,同日,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这两个记载是相互吻合的,因此,可以对《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一书中关于毛主席与粟裕等见面日期的记载,做出彻底否定。所谓“5月4日”一说,基本可以否定。

 

第二、城南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究竟有那些人参加?

 

还是该书中的记载;是这样描述的:

 

1948年4月鉴于外线战场形势,毛泽东在城南庄及时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除周恩来、任弼时外,还有朱德、陈毅、聂荣臻、李先念、张际春等同志,大家在一起共商军情大事。

 

4月28日,中央的军事会议开了10天后,突然接到了粟裕从华东发来的一封电报,要求中央军委重新考虑三个月前电令他率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的指示,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一场大仗。

 

面对这样一封“抗命”来电,毛泽东感到很震惊,因为这封大胆的来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定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组建解放军第一野战兵团渡江南进的命令。

 

毛泽东立刻重新召集了周恩来、任弼时、朱德、陈毅、聂荣臻等人一起商讨此事。

 

在房间里,毛泽东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抬眼问陈毅:“陈老总,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呀?”

 

陈毅不加思索地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计谋愈出愈奇,仗愈打愈妙照我看,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们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个就差不多了……”

 

这里有几处巨大的记载错误。例如,粟裕电报发出的日期,就完全搞错了:

 

粟裕年谱:(1948年)4月18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华东局电,再次“斗胆直陈”对目前战局的认识和对作战方针的建议,提出华野3个纵队暂不过江,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此记载,与文中记载明显不符,正确的日期是4月18日, 而不是4月28日。

 

《陈毅年谱》记载:1948年4月1日 回到已在黄河北岸濮阳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

 

也就是说,此次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召开前,陈毅是在濮阳的,且4月27日还在濮阳的一次会议上发言,怎么可能在4月28日,陈毅就在城南庄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不加思索地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计谋愈出愈奇,仗愈打愈妙照我看,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们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个就差不多了……””的话呢?

 

因此,此次会议的参加人员与日期上,是有很大失误的。

 

那么,参加会议的人员,究竟有谁,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据《周恩来年谱》:1948年4月25日 接到毛泽东来电,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在西柏坡讨论若干问题,然后赴城南庄商定。

 

这里,我找到了当时主席发出的电文全文,可以与相关记载作出核对:

 

毛泽东关于城南庄会议的议题致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电

 

(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五日)

 

刘、朱、周、任:

 

此次中央会议拟讨论之问题:

 

(一)邀请港、沪、平、津等地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代表人物来解放区商讨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

 

(二)关于在今年冬季召开二中全会问题,二中全会的议题:

 

(甲)中央工作报告(政治形势的分析及党的任务);

 

(乙)关于在民主革命中对社会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

 

(丙)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及成立中央政府问题。

 

(三)关于酌量减轻民负及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问题。

 

(四)关于消灭某些无政府状态及酌量缩小地方权力的问题。

 

(五)关于区乡(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大纲草案。

 

(六)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

 

(七)刘、邓建议事宜。

 

(八)晋绥管辖问题。

 

以上各项请你们先作大概的讨论,然后再到阜平讨论。

 

此外,我在晋绥干部会上的讲话,请你们带来阜平再看一次,然后发表。

 

毛泽东

 

卯有

 

这一点,可以得到确认。

 

后面的记载如下:

 

1948年4月30日 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来到城南庄,参加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 ...

 

可见,此记载是准确的。

 

也就是说,陈毅、粟裕先到工委驻地的西柏坡,然后在第二天,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一行同时从西柏坡到达城南庄,是符合历史记载的。这里,不存在什么粟裕是单独到达,或者仅仅与陈毅一起到达的情况。

 

第三、主席亲自出门迎接的,究竟是谁?

 

前面已经说过,与陈毅、粟裕一起抵达的,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书记。其中,朱德、刘少奇是早在1947年4月就离开陕北后从未谋面的,因此,朱德等人从西柏坡乘车来到城南庄面见主席,主席亲自出门迎接,是非常正常的表示。

 

下面是中央一行东渡黄河后的基本活动记录,里面并没有与朱德、刘少奇等工委人员见面的记载:

 

1948年3月23日 从武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24日 到达临县三交镇双塔村;4月6日,凭吊雁门关古战场;4月10日,参观五台山寺庙,当日驱车进入河北省;13日,到达阜平城南庄;4月23日,任弼时等人到达西柏坡,与朱德、刘少奇、董必武等会和。25日,毛主席发出电报,准备到城南庄开会。

 

此间,都没有与朱德、刘少奇等见面的任何记载,因此,主席亲自出门迎接的,是一年以来首次见面的朱德、刘少奇等一行人,而随同前来的陈毅等人,当然也在主席的欢迎之列。当然,与各人见面时,必要的寒暄总是少不了的,包括对粟裕等在内,都是一样。

 

因此,所谓毛主席“快步走出院子去迎接下面来的将领,这在毛泽东还是第一次”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原貌的。

 

既然不存在陈毅、粟裕一行单独到达城南庄的情况,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毛主席在握手的时候,撇开朱德等人,单独同粟裕说现在充斥于耳的“秘闻”的机会与可能性。

 

澄清以上历史事实后,一些所谓的“秘闻”,就全部被彻底否定了。

 

除了此书“记载”的以外,其它的诸如:

 

1、粟裕到毛泽东住地报到。据当时在场的警卫人员李银桥、阎长林回忆,毛泽东一改会见党内同志从不迎出门外的习惯,大步走到门外,同粟裕长时间握手,二人互相热烈地问候。

 

“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毛泽东激动地说,“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没见面了吧?”

 

粟裕说:“是的,十七年不见了,主席。主席好吧?”

 

2、当粟裕一行骑马来到城南庄毛泽东的临时驻地时,毛泽东破例大步迎出门外,同他长时间握手。毛泽东看着粟裕激动地说:“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没见面了吧?”又说:“你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你辛苦了。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毛泽东的这种兴奋之情,既是对久别重逢的粟裕的慰问之举,也是对粟裕勤于思考、勇于向上级建议的这种创新精神的最高褒奖。粟裕后来曾经深情地说:“党中央领导同志这种处处从实际情况出发,十分重视前线指挥员意见的领导作风,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3、再列举该书中的一段话: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毛泽东的注意力一方面转移到了平津战略区上,另一方面开始集中考虑人民解放军如何渡长江南下、彻底打垮蒋介石、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问题了。

 

这时的毛泽东,夜间仍旧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开会研究对敌的方针和策略,白天有时则靠坐在办公室里的藤椅上,微闭着双目,让李银桥给他篦一篦头发。

 

每当这时,毛泽东总要同李银桥聊几句话,以缓解他日夜紧张的思绪。

 

一次,毛泽东一边让李银桥篦着头发,一边缓缓地说:“银桥啊,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呀?”

 

李银桥思考着说:“我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

 

“是么!”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说着,毛泽东睁开了双眼,抬手指一指办公桌上的香烟,“给我吸一支烟。”

 

李银桥转身去拿了烟来,给毛泽东点着火。

 

毛泽东坐在藤椅上,吸着烟又说:“华东粟裕,很是个将才哩!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用了65日,单粟裕指挥的部队就歼敌44万,占了歼敌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了不起么!”

 

-----此文的“名言”,就是“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保密单位有一条纪律:不该问的不能问,不该说的不能说。如果李银桥真有此话的话,会否触犯基本制度呢?估计,还是文学家的想象。

 

-------所以,此语,还是文学家的合理想象。

 

... ... ...(引文之出处,不一一指出)

 

上述等等以讹传讹之处,极多,其实,都是没有从历史上事实探究,而是一味的“揭秘”、猎奇。其结果,是离历史事实越来越远,某些事越传越传越“神”,这些根本就不足以成立的“传说”,在某些人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下或者错误的引用下,大有成为“正史”之势。这与“关公战秦琼”何其相似,而此风一长,则不能不说是历史研究领域中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