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胡姬:揭秘《山海经》:为山海经中的怪物们确认真身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7:50
揭秘《山海经》【20】 云台山是礼仪文化发祥地(4)


    一、干支本义

    殷墟出土资料证明,商代已经有完整的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的干支符号。实际上早在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少昊时期,就开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从那时起,干支与易经就已经成为一体的东西。而在今天,无论是作为中医的基础知识研究干支,还是研究干支与易经的关系,最方便、资料最为充足的,却往往见于迷信活动的八字算命技艺。

    遗憾的是,自唐代有八字算命以来,对于八字基础的干支解释上,从开始就是错的,这可能属于创造八字预测这门技艺时就未能够避免的八字本身的先天缺陷。我们在《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一文中,曾经列出最为传统的几乎是古今任何史书以及八字著作家都“一以贯之”的对干支的解释。为了阅读方便,我们在这里再次列出《史记》、《汉书》中记载的干支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这类解释,实在是简单想象、猜测的产物。我们再看看中医典籍中记载的“十天干与人体对应关系”:

  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天干配属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这样的中医传统,我们实在是不敢保护的。在物体,传统常常将干支比作树木的树干与树枝,在人体,更是指手为足,把心脏不放到心脏上,把肾脏按放到肝脏上,实在混乱。八字的老祖宗,八字的创始人,李虚中、僧一行、桑道茂乃至后来形成八字经典的徐子平,如果连这些最为基本的作为八字学说基础支撑的知识都搞错,八字又怎么会不是迷信?又怎么会不成为害人的东西?在我认为,不要说是唐代以后产生的学问,大体说来,中国汉代以后形成的文化,都做不得经典。干支,早在夏商时期即已经是成熟的知识,是易经中所讲的上古圣人“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智慧结晶。干支出自对鸟类的观察,对一年四季中鸿雁躯干变化以及迁徙习性的观察。“干”指“躯干”,“支”指“两翼”,这是干支本义。干支的“支”,不是与树木的树干树枝的枝相通,而是与这个“翅膀”的“翅”相通。易经中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历来把“远取诸物”发挥得很好,很充分,做到了万物类象。对于“近取诸身”的“诸身”,人们几乎从来不曾离开人体去思考,不知道“近取诸身”除了人的身体,还要包括鸟类的身体、鸿雁的身体。

    躯干为干,两翼为支,这就有了一个界定:不要把十天干放到人体的躯体以外部分去对应,也不要在人的躯干上去对应十二支。我们来看看黄帝文化中帝鸿时期通过观察鸿雁得出的十干对应人体躯干:

    甲,人体头部。甲字上部的“田”字,在甲骨文中为圆形物体,类似与鸟类的头部与人的头部的圆形态;下面伸出的一竖是头部的支撑。比如我们平时画一个人头,往往画出一部分脖子。
  乙,人体的脖子。乙字字型更像是鸟类弯曲的脖子形状。
  丙,人体两肩部位。
  丁,人体乳房部位。
  戊,人体心脏上端部位。
  己,人体心脏下部。
  庚,人体胃部。
  辛,人体脐部,腰部。
  壬,人体受孕部位、肾脏。所谓妊娠的“妊”。
  癸,人体生殖器部位。所谓女子二七癸水至。

    如果我们再试着形象化地把十二支排列到十干上的话,就将是一副鸿雁春天飞回北方、秋天飞回南方的“鸿图”,就将是一幅“双凤图”,也将是一幅“太极图”。

    二、凤凰来仪

    《山海经•南山经》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中华民族是龙凤文化的国度,《左传》、《国语》、《太平御览》、《韩诗外传》等众多典籍以及《诗经》等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极其丰富的关于凤凰的记载。凤凰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彩陶上很多鸟纹是凤凰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象牙骨器上有双鸟纹雕刻形象,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商代甲骨文中曾发现过如下一条记载:“甲寅卜,呼鸣网,获凤。丙辰,获五。”金文鼎铭辞中记载:“……归生凤于王。”

    凤凰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吉祥观念,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论语•子罕》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凰后世也成为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凤的形象经过不断地艺术加工,蕴含了很多浪漫主义色彩,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

    凤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在历史中是否确曾有过一种真实的动物原形?对这个问题,正如对于龙的问题一样,学术界过去的观点多倾向于否定。何新在《谈龙说凤》一书中认为:“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及巨蜥,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关于凤凰,有鸵鸟说,有朱雀说,有众鸟组合说,更多的人们倾向于虚构说。我们的观点是:凤凰是鸿雁,凤凰图是雁阵图。

    《说文》所载“凤……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此中“鸿前”指的是鸿雁。《说文》所载“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指出凤凰是一种南北往返远程迁徙的鸟类,也指向鸿雁。《说文》所载“从鸟,凡声。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朋”字在《易经》中有多处使用,并且也多是指向鸿雁。《韩诗外传》中关于凤凰鸣叫的一系列奇怪说法,清代王念孙指出“一鸟之鸣,既以节足为异,又复数更其响,乃至应候而殊声,成文以协韵。语由增饰,事涉虚诬,识者所不取也”,不是“事涉虚诬,识者所不取”,实际上,正是透漏出我们先前所讲的鸿雁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飞翔与落地时发出不同的鸣叫作为含义不同的信号表达。
                                            
    甲骨文中的“凤”字字形,有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为古文“朋”字,另一系统音符从于“凡”字。根据《说文》,第一系统凤字,显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统凤字,显然是形声字。我们可以注意到,此两系统凤字中,多数字体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写了凤凰鸟那种特长的形体。文字如此,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今凤凰图画,也无不是有着两只短短的翅膀与一个过长的身体。这是为什么?我们说,凤凰图正是鸿雁图!我们最为常见的凤凰图,总是两只凤凰环抱在一起的双凤图,它当然不是雌雄两只鸟,更不仅仅是只有两只鸟,它确实是众鸟组合,是春秋阴阳二季南来北往的雁阵,是雁阵图。雁阵图用的是山海经式的图画十干表示,十二支一分为二,春季用六支,秋季用六支,六支配十干,干长支短,十干形成表示凤凰身形的长身子,六支形成表示凤凰翅膀的短翅膀。因此自古以来的凤凰造型,才总是显得有一双短短的翅翼、长长的身子。每十干仅仅配六支,不是传统的十干配十二支,是有二十干,即有阴阳两个十干,分别配六支。阴十干是秋天飞往南方的雁阵,阳十干是春天飞回北方的雁阵。我们上面讲十干为一只鸿雁身体上的不同部位,这没有错,同时,在天上远途飞翔时的雁阵组合方法,也正是众鸟按照一只鸟的各个部位组合在一起,以此保证长久统一性。《尚书•益稷》所载“《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孔传所谓“灵鸟也,雄曰为凤,雌曰皇”,雌雄指的是阴阳。郑玄注“仪,言其相乘匹”,是指鸿雁飞翔时的有序性,更是指春秋来去阴阳两仪。

    三、礼于太极

    凤凰图是鸿雁图,实质是太极图。我们最为常见的双凤图往往是圆周图,两只凤凰实际上是两个雁阵。在圆周外面为雁阵标明春秋四季与南北方位,把两只凤凰标示出春天的暖色与秋天的冷色,我们就可以在凤凰身上读出极其丰富的凤凰文化内含:太极图的内容,干支的内容,易经八卦的内容,帝鸿一系黄帝文化的内容。

    《尚书•尧典》说尧曾经“修五礼”。《尚书•皋陶谟》载:“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读音qi)。”首先礼祀的是昊天上帝,是百神之君、诸神之首的太昊、少昊。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诸侯有国,但不得祭天。天子在国都南郊筑圜丘,“禋祀”昊天上帝。这是《周易》中的观念。天为阳,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地点在南郊;《易经》讲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祭天在冬至日。二是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日月星辰附丽于天,《易经》讲“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星辰指五纬,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十二辰二十八宿。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的列星,用“槱燎”之祀。如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等。禋祀、实柴、加之祭祀星辰时的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达于天。

    《白虎通•礼乐》篇说:“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礼记•经解》云:“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园也。” 《礼记•效特性》载:“万物本乎於天,人本乎於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礼记•乐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的显著特征,在于仪式,根源于黄帝部落中的鸟文化——凤凰文化——鸿雁文化,根源于太极阴阳两仪。这是华夏先祖制订的文化记忆方式,也是华夏先祖“制礼作法”的理据所在。焦作是太极拳发祥地,为什么焦作这块土地上会产生太极拳,毫无疑问,焦作一带、焦作云台山一带,有着极其古老而深厚的太极文化之根!当人们依然庸俗地指认太极图为阴阳鱼的时候,焦作人正从太极图上释读出更为深层的文化内蕴。
  揭秘《山海经》【21】 云台山中说清水(一)


    一、《水经注》中的云台山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山名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山海经•山北经》载:“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又载:“太行之山,清水出焉”。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蔿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又载:“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山海经•中山经》载:“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山海经•中山经》载:“中次二经注山之首,曰煇诸之山。”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国名曰赖丘。”

    《水经注•清水》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案《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伐修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案《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宁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遬为侯国,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祖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具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东径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径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径射犬城北。汉大司马张扬为将杨丑所害,眭固杀丑屯此,欲北合袁绍。《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将军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见犬,其势必惊,宜急去,固不从。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沇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惟其才也。释而用之。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复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次合,南注于陂。泉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际泽,侧有隤城。《春秋》隐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京相磻曰:河内修武县北有故隤城,实中。今世俗谓之皮垣,方四百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径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萎,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径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径隤城北,又东南历泽注于陂。陂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次东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东五百余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余,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释僧训精舍,寺有十余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树疏颁,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口,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卢罢师为共侯,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

    白鹿山即今日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百家岩后面的山峰。“黑山在白鹿山东”,即今修武赤庄、铁匠庄、峪河口后面的山峰。“溪曰瑶溪,又曰瑶涧”,瑶溪是那条河?应该是峪河。“峪河”的“峪”字,与当阳峪的“峪”字是同一个字,但无论是焦作人还是辉县人,都不读当阳峪的“峪”字音,而读“瑶”字音。瑶溪为峪河无疑。焦作修武县与辉县交界处的峪河口,北边数百米处有一座龙王庙,从龙王庙北边过来的潭头水库的河流,属于大瑶河,从西边过来的一条河流是《水经注•清水》中所讲的小瑶河。“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以上一段文字,需要与下面一段文字连着读:“次东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东五百余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余,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释僧训精舍,寺有十余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树疏颁,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口,旧是隐者念一之所”。这后一段文字,写的是云台山最高峰覆釜山。云台山自古就是一做什么的山峰,《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有山名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青水穷焉”,记载云台山是清水发源地;“有云雨之山”,是云台山名称的正宗来历;“有木名曰栾”,如同覆釜山下又有覆釜堆一样,以至云台山下有古木栾店;“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写出云台山一带因有赤色岩壁才生长木栾这种特殊药材;“群帝焉取药”,早在远古时期,云台山就是三皇五帝的采药处。

    在古代,人们登临云台山的覆釜山,有几条线路,一是万善寺一条路,仅能行人;二是从百家岩西边山坳上去到达大草甸,也仅能行人;三是从百家岩后面东岭走观音洞、老爷顶、王母洞下面,人行到达铁匠庄栈道上;四是古代可以走牛车的从铁匠庄上去的古栈道,到达大草甸下面后,人工盘上大草甸,再接续大草甸山神庙前、覆釜山后老董家的牛车栈道,从老董家东边绕过去,到达山西;五是走小瑶河,只可以人行;六是走大瑶河辉县潭头村。主要线路都在云台山东部的黑山与峪河方位。这也是《水经注•清水》中记载云台山的角度。原来当然没有今天穿越一座座山洞的连接河南与山西的修陵公路,焦作脱离新乡独立设市之前,以至古代,人们都是从新乡、古牧野的角度审视云台山的。

     二、撝、蔿、煇、挥解  兼谈张姓起源  

    《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兑易•谦》卦载:“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撝谦。”
    《世本》载:“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
    《元和姓纂》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广韵》载:“张姓本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张姓是黄帝部落少昊的后裔,得姓始祖是弓箭和网罗的发明者,《山海经•海内经》所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般”即“盘”字,口语讲“盘弓射箭”,这是少皞之子“般”的名字的来历。他的部族世代掌管弓箭的制造,因而得姓张。《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有蔿国,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所立国。《山海经•北山经》所载“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中“轩辕之山”的“轩辕”指黄帝。《山海经•中山经》所载“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载的“共水出焉”,都是指今天河南省新乡市的辉县,辉县又古称共。“薄山之首”的“薄山”,即与焦作市修武县相邻处的新乡市辉县薄壁。《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的“中次二经注山之首,曰煇诸之山”的“煇诸之山”,也在今辉县境内。在《易经》中,蔿国的“蔿”字变成了“撝”字。“蔿”与“撝”,都指有蔿国。“有蔿国”的叫法,与其他上古部落名称“有易”、“有虞”一样,往往在部落名称前加一个“有”字。“有蔿”或“有撝”,意思就是说那是一个有人使用弓箭的部落。这里我们就需要给予厘定和澄清:张姓得姓始祖是般,有国为有撝。而不是像《世本》、《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广韵》一系列典籍所记载的把部落名称作为人物名字使用。后世张姓家乘谱碟,也多沿用典籍中的错误说法。我们说《易经•谦》卦讲的是“有撝”部落的故事,从谦卦爻辞“谦谦君子……劳谦君子”讲君子故事,与《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中所讲君子,可以得到印证。《易经•谦》卦卦象是地山谦,山在下,土地在上,即山上有土地,这种自然地理特征,也完全符合辉县薄壁、潭头以及所属焦作清水一带的地理特征。因此说,焦作云台山、辉县薄壁之间清水一带,为张姓起源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