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山ゆりか在线:从“I love you”谈中西文化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2:10
从“I love you”谈中西文化差异
发布于: 2010/06/30   所属栏目: 博论杂谈   |  本文来源: 渔樵子 | 更多 如果我问你老美成天挂在嘴边的“I love you”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看官一定不要以为渔樵子是个白痴。

如果我说“I love you”的意思是“吃饭了吗?”,诸君也不要以为碰到了辜鸿铭那样的怪人。

到底“I love you”是什么意思,容渔某慢慢道来。每天我们无论是清晨上班碰到同事熟人,或着夕间在林荫小路散步碰到陌路生人,总会互问一句:“How are you”?以致初到美国的人,大都会觉得美国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友好非常。其实,除了碰见久未谋面的朋友,多数时候我们在说“How are you?”时,并非真正想问他(她)过的怎么样,而只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而已,这跟我们中国人见面时问的“吃饭了吗?”,实为异曲同工。回到“I love you”的意思上来,我们时常看到诸多“引进外资”的女士通常为自己拥有一个口蜜腹便、“I love you”不离口的洋夫婿为荣为幸,以致引起不少拥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国有资产”的女士的严重妒嫉和心理刺激。其实在愚看来,老美们那句张嘴就来、一天说上十几、二三十遍的“I love you”味同嚼腊,早已失去了它的本意,成了一种习惯性礼节性用语,跟“How are you”或“你吃饭了吗”一样,殊无深意。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说到文化,“文化”二字听起来很抽象,其实我们日常起居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习俗,礼仪,教育,人际(包括男女之间)交往,家庭,传统,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碰到两个长相近似,穿着无异的华人孩子,一个在美国生美国长,一个在中国生中国长,不用他们张口说话,你怎么辨别他们的身份?很简单,只要让他们做两个动作,你立马就能把他们区分开来。你先给他们一人一个香蕉,然后看他们怎么剥皮。美国华裔孩子一定先从香蕉把柄处剥起,而中国孩子一定先丛香蕉尖头处开剥。如果你再让他们把各自的外套或毛衣脱掉,美国孩子大都是两手抓住领子,头往下缩,生生一个“金蝉脱壳”;而中国孩子永远是抓住衣服下幅,把衣服上翻,活脱一个“春笋去箨”。一中一美,立见分晓。这就是文化差异,并无优劣之分。

中国和美国,东土和西方,由于地域,民族,历史,语言,思维的迥异,方方面面的文化差异也就很突出。拿名字来讲,西方人的名字大都从《圣经》中的人名而来,常用的也就那么几十个上百个,如果你在熙熙攘攘的公共场所大喊一声“David”、“Andrew”、“John”、“Ed”或是“Peter”、 “Larry ”、“Joe”、“Steve”肯定会“一呼百应”。父子同名甚至祖孙三代同名的,比比皆是,如前总统小布什和他父亲老布什,他的侄子都叫 “George”,这在华人家庭是不可思议的,真不知道这祖孙三人在一起时,其他人怎么呼唤他们。相对而言,华人(汉族)的名字可有几千个汉字随意选择,组合而成,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重名的几率自然也小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西人的名字就是一个代号,没有实际意义,而华人的名字每一个都是有意义的。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中国人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有“号”。名,字,和号的组合又给名字增加了深意和个性,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戴笠,字“雨农”。另外,有些名字可以利用自己的姓氏,巧妙地联系起来,如“马奔腾”、“沙千里”、“柳青青”等。一个好的名字,足以让人玩味半晌,这也是华人姓名文化的独特优越之处。

另一个老生常谈的中美文化差异是美国人张扬的个性和华人的低调行事。老美似乎个个都信心十足,讲话头头是道,给人以老练自信的感觉。老美的自信其实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鼓励式教育中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孩子在学校得90分固然“Outstanding”, 得80分依然“Excellent”,70分也是“Great”,60分一定也是“Making big progress”。这固然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心理健康发育,但日后也助长了许多老美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盲目自信的个性。把乒乓球说成足球,在美国一定成不了新闻。所以,渔樵子郑重建议,对老美的研究报告也好,推荐信也罢,以及日常言谈,商家推销,一律先打“七折”,在这个基础上再予评估,就比较靠谱了。还有两个被老美用烂了或者是滥用了的词就是“Leadership”和“Team work”。无论政府,科研或工业界,“Leadership”和“Team work”都是需要的,但渔樵子对老美动辄“Leadership”和“Team work”也是有看法的。试想,如果人人追求“Leadership”,那么具体工作由谁来做?同样,如果一味依赖“Team work”,也就削弱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责任心。与之对照鲜明的是,在美的华人和东方人则受其传统文化的熏陶,大都“敏于行而讷于言”,身手敏捷,思维活跃,但多数都是内敛和虚心的谦谦君子,加上文化和语言的隔阂,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成就,或者没有充分表露出来,或着被显著低估,影响了其社会地位的提升。所以,渔樵子喜欢用一个“渔氏定理”来评估老美和华人的实际能力,即“老美表面能力*70% = 老美实际能力”和“国人表面能力*130% = 国人实际能力”。假定一个老美和一个国人实际能力相等,那么依据“渔氏定理”,国人的“表面能力”看起来就只有老美表面能力的一半(70%/130%),所以比较吃亏一点。不知诸君是否能同意在下的基本观察?

另一个是东西文化的显著差异是情感的表达。西人的感情,更溢于言表;感情的表达也偏重于外在的形式,一束花,一个吻,一个烛光晚会,一句“I love you”,一条项链,足以使众多女士心满意足。而华人更注重内心的默契和关爱,和社会家庭责任。他们也许不会左一声“Honey”右一声 “Sweetie”,也许不会给心爱的人送花,但时时刻刻在为她/他着想、操心、分担。在语言表达上,西人比较直白浅显,“I love you”、“Honey、”、“Sweetie”,蜜不离口,就象是美式蛋糕,入口甜腻,却毫无回味。华人文化中对男女情感的表达则含蓄的多,生动的多,内涵也深的多。比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 采葛》);又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击鼓);再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 .《上邪》)。何等的浪漫,何等的盟誓,何等的深邃,何等无穷的回味!

同样,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比如起源于西方的油画,色彩绚丽,人物逼真,形象生动,给人以感官的享受。 而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意境,一幅画就是一首诗,意在画外,给人以想象,以遐思,带来精神的愉悦。

其它一些生活中的中西差异,如进屋脱不脱鞋、早上还是晚上洗澡,晒不晒衣服,纯属习惯使然,无伤大雅,也无足轻重,毋庸赘言。

相关文章
没文化人的十大特征
钢琴文化编年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从四大名著看传统文化的底蕴
结束免费文化 网站尝试内容收费
回应学潮 文化部长为学士减压
德国大学理科女性毕业生人数增加
文化部长联席会议提议四年制学士
德累斯顿易北河谷痛失“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四城市被选年度欧洲文化首都
深圳大手笔打造“文化南山”新地标 [组图]
中国酒桌文化礼仪决窍大全
有关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
牛年 牛语 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