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觉醒灵压:百家讲坛_钱文忠解读《三字经》_第八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6:54

视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08

http://www.tudou.com/v/zptOsrXIgz4/v.swf

三字经 第八讲(十义训诂句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画外音》儒家文化认为要先做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做个有知识的人,所以三字经先教孩子应怎样为人处世然后再教怎么读书。那古人读书和我们现代人读书有什么不同,古代时期小学都有什么课程,什么叫训诂,什么是句读(),训诂和句读对学习古文为什么特别重要?

《正文》上讲讲到三字经按序排列排到了单数的最高“九”,接下来到了两位数“十”,所谓十义,十种恰当正当的交往处理方式,哪十种: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父子之间要注重慈爱和孝顺,当然父要对子慈爱,子要对父孝顺;夫妇从,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兄长必须友爱弟弟;弟弟应该恭敬或尊敬兄长;交往时一定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究信义;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应忠于君主;这十义,十种恰当的行为准则。人所同,人都应该做到争取去做到。概括来讲十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随,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首先给大家讲个兄友弟恭的故事,过去的名字叫赵孝争死,一看这名大家就知道这是个很悲烈的故事,一个叫赵孝的人争着去死。汉朝时有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年天下饥荒,社会当然就动荡不安了,一天兄弟两正在家里玩,强盗破门而入在家里乱翻,荒年嘛主要是希望抢到点粮食,然而赵家一贫如洗没一点油水,没一点粮食。兄弟俩一看强盗冲进来,这俩岁数都不大,吓得就直往门外跑,弟弟跑的比较慢,强盗一把就把赵礼给抓住了,抓住了怎么办?打算把他给吃了,吃人这个风俗古代还是有的,甚至有把人肉当军粮的,人肉干。所以那个时候强盗就准备把他弟弟吃了。哥哥赵孝本来已跑得很远了,回头一看弟弟没跟上来,被强盗抓了就返头跑回来,跪在这些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多少肉,他的肉也不好吃,只要你们把我弟弟放了,我身体好也比较胖,你们就吃我吧,这是哥哥赵孝在争着替弟弟去死。当时强盗都愣了,面面相觑,他们哪见过这样争着被人吃的兄弟,赵礼就在旁边说,是我先被你们抓住的,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哥哥已经跑了,我哥哥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吃我哥哥。兄弟两抱成一团痛哭。强盗很凶恶,但也被兄弟俩的友爱之情打动了,撇下两兄弟跑了,没吃他们。这件事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就下令褒奖,因为这是个兄友弟恭最好的例子,就将兄弟两的事迹昭示天下。至于友朋之道古人很重视。但古人在友和朋之间是有区别的,古人称有同样德行的人,道德一样的,行为操守一样的为‘朋’;同样类别的人为‘友’,就是我们读书人或我们都是做官的,这叫友。友不一定德行都一样,友不一定是朋,朋不一定是友。今天我们已把它混称为朋友了,都一样了。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

《画外音》三字经把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之间应如何相处的规矩统称为十义,这对我们现代人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君臣关系是封建帝王制度特有的一种关系。现代人应如何理解儒家文化对君臣关系的诠释呢?

《正文》我们不要把董仲舒的思想等同于孔子的思想,不要把三纲混淆。三字经里的三纲跟董仲舒的三纲不是一回事,三字经讲三纲者君臣义,就是君臣之间要有恰当的方式,我们认为儒家很封建很专制,这是一个长期被混淆的错误看法,儒家真的认同专制吗,儒家就真的百分之百的很封建专制吗?大家来看孟子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之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之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什么意思?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手足,连为一体的嘛,那臣子就把君王看成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犬马,看作是狗是马,那对不起,臣子把国君看作是国人,什么叫国人,马路上随便什么人,路人,我跟你没关系,你把我看成犬马,我把你看成国人还给了你面子,我没把你看成犬马,还把你当人看;假如君主把臣子看作是土芥,就是看作像泥土啊这样轻贱的东西,那更对不起,臣子就把君王看成寇仇,我把君看作是我的仇人。请问,这样的学说明明白白在《孟子》里面,你能说儒家学说都是赞成专制的吗?所以三字经里阐发的君则敬,臣则忠,君主要尊敬臣子,那么臣子就要忠于君主。所以我们要注意,三字经里阐发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精神一般来讲是比较平和稳妥的,三字经讲过十以后开始告一段落。接下来讲什么?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画外音》儒家文化认为要先做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做个有知识的人,所以三字经先教孩子应怎样为人处世然后再教怎么读书。那古人读书和我们现代人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殊规矩呢?

《正文》三字经先告诉大家书不是随便可读的,读书是需要点技巧和基本训练的,是需要基础的。哪些技能呢?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这12个字含义实在太丰富了,训蒙就是启蒙教育,只要是启蒙教育就必须要讲究,讲究什么呢,训诂,什么叫训诂,这个太复杂,现在有训诂学,这是中文系的一个大专业,中国大概总有成百位的训诂学教授吧。训诂简而言之就是用当前的话语(现代语言)来解释古代词的意义。什么叫句读()呢,就是用标点符号断句,古书都是竖排下来的,一串,没人给你做句读,古人去读时也得把句子给点断,不点断怎么读呢。训诂和句读都是大学问。这是有很多人靠这个训诂做博士学位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用一串例子争取把这个训诂和句读说明白。先讲训诂,《论语》里讲这么一件事,孔子跟一个叫阳货的事,阳货按礼节来拜见孔子,可孔子对这个阳货总觉得有点心里不爽,不大想见他。可孔子自己是很讲究礼的啊。古人是我来拜你,你必须回拜的,不然就是失礼。孔子就在哪琢磨怎么能不见他,这个阳货挺烦的,但他又拜见过我了,我必须回拜,不回拜我失礼,可最好回拜时别看见他,怎么不失礼呢?所以《论语阳货第十七》就讲,孔子想了个办法: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什么意思,这里就有两个训诂的问题,第一,亡也,等到他死了我才去拜他,不是的,而是亡羊补牢之亡,亡羊补牢不是说等羊死了我去围圈(),死了你还还围什么圈。是等羊跑了,发现不对,亡羊,逃亡之亡。亡:逃,走,离开。等到他亡也,等到阳货离开了,我才去回拜他,把名片一递我来过了,没见着不是我的事,没有不遵守礼节。第二,时间的时怎么讲,什么叫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那大家一定要知道,时间的时看繁体字就知道了,時,右边是寺庙的寺,等待的待右边也是寺庙的寺,所以时间的‘时’古音读‘呆’,实际上这个字就是等待的待。时:等待。所以是待他离开才回去拜他,孔子到底想干什么我们就知道了,不然孔子琢磨半天想干什么我们都不明白,这是一个训诂的例子。

《画外音》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随时代变迁,人们的语言也在发展变化,用今天的词义去解释古文当然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所以训诂学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解读古汉语,那句读对学古文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正文》古书没有今天的标点,那我们就要加以句读,所以句读是必须的,但句读可是个大技术,千万不要小看‘标点’古书,弄不好就叫什么?‘破句’,点错了,把一个句子给弄破了,不同的句读有时会把一句古文的意思完全弄拧,接着在《论语·泰伯第八》里找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么点,如果你把它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是说,老百姓啊,你只可以叫他干活,去差遣他驱使他,可不能让他知道里面的道道。这是什么,愚民政策啊,专制啊,噢,老百姓就是牛马,你驱使他,道理不让他知道,这是一种句读法。还有一种句读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变成什么,老百姓愿意被驱使愿意去干活的,由之,让他们去吧,不要打扰他们了;老百姓不愿去干活的不愿听你差遣的,知之,让他们知道道理,你给他解释。你看,多好的话。这就是句读的问题了,一句读意思全拧了。再举个例子,也很有名,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里的。一般的解释也是正确的解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活在世上要喝,要喝水吧,要吃饭,男女总归希望找到意中人组织家庭,延传祖宗的血(雪,写)脉,养育子女再传下去,要有夫妻生活,这是人最大的要求,最大的欲望,最根本的想法。对吗,这话放到天下都对呀。可有人出妖蛾子,怎么出妖蛾子,现在妇女地位都提高了,这当然是好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妈妈地位提高,但现在也流行好多女权主义。有个理论家她找这个理,说《礼记》当中,孔子就是女权主义者,我听这个东西有点玄乎啊,她说有句话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了。我说这话怎么有女权的意思呀,她说有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哦,作为一个女人我要喝水我要吃饭,我还要一个男人,要有个伙伴,有个丈夫,女人之大欲都在这了。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古代,古汉语不会有女人这样的双音字,这就是乱点。

《画外音》因为早期的古文没标点符号,便有人故意利用句读把写作者的原意更改为自己的用意。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留下了很多笑谈。有借此混口饭吃的也有借此救了性命的,那句读怎么会有如此大作用呢?

《正文》有关句读有太多有趣的故事。选两个给大家讲讲。有个穷秀才穷得不得了,一天晚上就到一个非常富有的朋友家里,其实想去打秋风混顿吃,因为他太穷了嘛。可富人看见这秀才就烦,你老来不愿理你,不理他,到了晚上秀才的晚饭还没着落呢,饿着肚子呢,打算再赖会,主人懒得理他扭头就走,在桌子上留了一个字条: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就这么一串字,当然古人没有标点,他往桌上一扔认为你秀才应读得懂。这个富人什么意思,下雨天,天下雨了,留客天?下雨天难道就是留客天吗?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富人是这么点的,那他理所当然想秀才也应这么点,所以富人先走了,免得弄得很尴尬,呆会再回来看看你还在不在,逛回来一看,秀才还跟那等晚饭呢,没走,富人一下晕菜了,说你是读书人,你不认字啊。秀才说我认字啊,怎么不认字啊。‘我给你留的条子看见了吗?’‘看见了。’‘那你怎么还不走?’‘我干吗要走,不是你让我不走的吗?’怎么回事呢,秀才是这么点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秀才说我怎么走啊,你这么客气我怎么好意思走啊,。这又是句读的问题。再举个例子,叫慈禧太后和书法家的故事。有一次有人进贡给慈禧太后一把非常精美的扇子。按照规矩古人没有拿白扇子晃的,白扇子很不礼貌,要一面是画一面是字,总归是要很儒雅,皇太后也很讲究,就找了个臣子,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来写,那是给他脸,为什么不请别人?给书法家脸啊,书法家说我来写,一看太后那么精美的扇子,题诗一首,写了哪首诗呢,非常著名的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百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好了盖上章给太后送了过去,慈禧打开一看,哦,缺个字。这个书法家因为太托大了,著名书法家嘛,一写就把黄河远上百云间的‘间’给漏掉了。七个字一句的绝句变成第一个句子是六个字了,慈禧大怒,你是臣子,你给我太后写扇子还那么不认真,你找死啊,你不是欺君之罪吗?还有,慈禧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她特怕人家说她没学问,你这不挤兑我吗,连这首诗我都不知道吗,来人,拖出去砍了,肯定是要杀头的嘛。书法家一看脑袋要掉,这很急,赶紧说:太后且慢且慢,我没有写王之涣的诗啊,慈禧说:你这不是王之涣的诗是谁的诗啊,书法家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是想做个创作能更好的向老佛爷汇报,向您请教,这不是王之涣的诗,是我根据王之涣的诗把它改了改,创作成一首词,再请太后您指教,太后您英明,果然看出来了。这慈禧当时就被弄晕了,这什么词啊。‘哦,您念来我听听’。这人就念了:黄河远上 百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多好,一点毛病没有,慈禧被他弄得哭笑不得了,那怎么杀啊,书法家混了过去,这都是句读的问题。都是告诉我们句读对阅读古书有多么重要,所以三字经强调明句读,开不得玩笑的。

《画外音》明白了训诂和句读的重要性,孩子们开始读书了。为学者,必有初。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刚开始上学时有语文课,数学课,那古代学生刚入学时从什么开始学起呢?

《正文》那应该从那些书入手,你会训诂了也懂句读了,该读那些书呢?三字经告诉我们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学习总归有个开始的地方,小学读完了你就可读四书了,四部书。首先要跟大家说明的尽管我们今天的小学就是从古代小学这个概念来的,但这里的小学和今天的小学不是一回事,古代的贵族子弟六岁开始上学,这就叫上小学,先学什么呢?生活规范,那些生活规范?《论语子张第十九篇》告诉我们,洒扫 进退 应对。先得干点家务活,扫扫地洒洒水,做些清洁工作。应对,对来客要应对,这个很难的,过去是很难的,称呼就很讨厌,比如我见到你的孩子,很多人说,哎呀,大侄子,你怎么样,很没礼貌,过去要叫世兄,把自己降一辈,降到和你一辈,还把你抬高一点点,叫你世兄。你说大侄子,人家马上觉得你这个人一点教养都没有。称对方的女儿,令爱或者女公子,没有说,你闺女怎么样了?称别人的父母是令尊令堂,要是一起问,就是堂上可安,堂上好吗?您的父母大人好不好,再称上一辈的老夫人是老太太,过去老太太是尊称,没有多少人有资格称老太太。这称呼很复杂的。称自己的父母,家父家母。都有一套规矩的。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很好的传统,不是繁文缛节,对一个人的教养是有大好处的。一般跟老人家说完话站起来,我先走了,先倒退着或侧着身走,侧着身可以,你不能扭头就拜拜,你就走了,这就是过去小学先要学的规矩洒扫 进退 应对。这种规矩不仅是对生活技能和礼貌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人格的养成,你要懂得规矩。八岁开始认字开始写字,写字容易吗?应该用一种什么态度去写字呢,今天还有多少人这么讲究。我教书经常碰到很多学生写上来的是错别字,为什么,他打电脑,已经不写字了。忘了这字怎么写了,写一个大致差不离就给你了,更不能要求他的字写得像样了,写字是有规矩的,有时我开玩笑,我说你的字就像一只蚊子在墙上,我过去啪一巴掌拍死,那个样子就是你的字,就是这个字写得不知道是怎么长的。这个学字给大家讲个故事,讲谁呢,因为马上要讲四书,就讲四书的编纂者宋朝大儒朱熹朱老夫子吧,朱熹字元晦号紫阳,祖籍徽州,朱熹是怎么写字的,朱熹小时候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朱老夫子的老父亲就要求朱熹抄写唐诗: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朱熹那时还小当然也很调皮,桃花盛开我还在这写‘桃’,不如出去看桃花啊,一急把这个桃写成了‘挑’,变成‘挑’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父亲回来一检查什么也没多说,很严肃的说了一句话,这个话我希望诸位都记住,一定要记住,什么话?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你的心态端正了你的字自然就正了,你的心不正那你的字就是歪的或就是错的,朱熹非常羞愧,赶紧自己就把这个桃字炒了一千遍交给父亲请父亲原谅,这是非常有名的朱熹写桃字的故事,可见古人对写字多么看重。古人强调一个人字写得如何是和这个人的修养品德密切相关的。

《画外音》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因为有了文字才开始记载了历史,所以古人认为汉字是神圣的,而写字不仅是为了认字,更是一种对人的品格和性情的熏陶和磨炼,那古人在小学时期除了写字还要学什么呢?

        《正文》小学阶段还要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后来我们也不大讲究了。而在日本把它给延续了下来,只不过日本把它转化为八道,茶花书剑歌柔香。日本的这几个道一般认为是中国六艺的某种延续和改变。所以呢,小学阶段主要要学习这些东西,按中国传统教育来讲,15岁升入大学,那时没有中学,直接小学进大学,15岁进入大学才开始有老师讲解四书,哪四部书呢?《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四书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那四书中的每一部书它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应怎么去读,请听下讲。